健脾活血退黄颗粒治疗脾虚血瘀型小儿黄疸59例

2020-10-10 02:31余俏俏李君李宁
环球中医药 2020年9期
关键词:转氨酶脾虚黄疸

余俏俏 李君 李宁

新生儿因出生后红细胞破坏增加,胆红素生产过多,但肝细胞处理胆红素的能力较差,故易出现新生儿黄疸[1-2]。而新生儿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易引起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3]。据统计,世界上每年患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的患儿近50万例[4],治疗以光疗为主,但研究发现单纯光疗不仅疗效欠佳,也会引起诸多不良反应[5-6]。故亟需更加合理的治疗方案。中医上称黄疸为“胎黄”“胎疸”,病位在肝胆、脾胃,主因是湿热、寒湿内蕴或气滞血瘀,导致肝脏疏泄失调、胆汁外溢。因此,临床治疗原则为利湿、退黄[7]。本研究所用健脾活血退黄颗粒为李兴永老先生的经验方,在治疗小儿黄疸脾虚血瘀型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结果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8年~2019年于平顶山市中医医院儿科门诊就诊的黄疸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男孩27例,女孩33例;日龄2~15天的13例,16~28天的15例,28~45天的18例,46~60天的14例;平均体重(3124.45±289.54)g。对照组:男26例,女34例;日龄2~15天的14例,16~28天的16例,28~45天的17例,46~60天的13例;平均体重(3201.42±291.48)g。其中治疗组脱落1例,有效病例59例,对照组脱落病例2例,有效病例58例。两组基线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依据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儿科学》[8]标准拟定:(1)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2)血清胆红素值足月儿>221 μmol/L,早产儿>257 μmol/L,或每日上升超过85 μmol/L;(3)黄疸持续时间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4)黄疸退而复现;(5)血清结合胆红素>34 μmol/L。

中医辨证标准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9]拟定。脾虚血瘀证:皮肤面目发黄,色泽鲜明或晦暗或见瘀斑、衄血,日久难退,纳呆,精神倦怠,小便深黄,不欲吮乳,大便秘结或便溏色灰,舌质红或淡或见瘀点,苔腻(凡入组患儿均需有李君主任医师进行辨证,符合者方可入组)。

1.3 病例纳入标准

(1)符合西医诊断标准;(2)符合中医证候诊断标准;(3)胎龄35~41周,出生体重≥2000 g;(4)年龄在2~60天;(5)患儿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病例排除标准

(1)合并肝炎、败血症、严重溶血症的患儿;(2)达到换血标准的患儿,即血清胆红素≥342 μmol/L或者出现了疑似胆红素脑病的患儿;(3)生理性的黄疸患儿;(4)或伴有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遗传代谢性疾病等严重全身性疾病患者;(5)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的患儿。

1.5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与口服思连康/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杭州远大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060010)及苯巴比妥片(精华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0797)。思连康/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用量:半片/次,2次/日,连服8天;苯巴比妥片用法:2 mg/(kg·次),3次/日,连服8天。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健脾活血退黄颗粒口服。

健脾活血退黄颗粒处方配比:党参、焦白术、茯苓、枳壳、炒栀子、生麦芽、紫草、甘草的比例为10︰12︰12︰8︰5︰10︰10︰3。规格:10 g/袋。口服剂量:年龄小于或等于15天予1/3包,年龄大于15天小于或等于28予1/2包,年龄大于28天小于或等于45天予2/3包,年龄大于45天小于或等于60天予1包;均3次/日,4天1个疗程,共2个疗程。(本颗粒剂由我院制剂室严格按照内控标准、控制基原、药典鉴定依据,通过两次提取、浓缩精制后合理配比制成颗粒剂,每100 g颗粒剂相当于126 g处方药材。)

1.6 观察指标

1.6.1 血液学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天及治疗8天后采集患儿晨起空腹静脉血1.5 mL,测定两组血清总胆红素、血清总胆汁酸、碱性磷酸酶、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水平。

1.6.2 疗效指标[10]治愈:黏膜、巩膜、皮肤等黄疸症状消失,小便恢复正常,黄疸退而未复发,足月、早产儿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分别不高于85 μmol/L、119 μmol/L。有效:黄疸症状好转,足月、早产儿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分别下降为86~223 μmol/L、120~258 μmol/L;无效:黄疸未减轻,足月、早产儿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分别高于222 μmol/L、257 μmol/L。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6.3 其他指标 观察患儿黄疸消退时间、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1.7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脾虚血瘀型黄疸患儿治疗前后总胆红素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儿胆红素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胆红素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患儿胆红素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8天,两组患儿的胆红素水平显著低于治疗4天时(P<0.05),且治疗组患儿胆红素水平降低更显著(P<0.05)。提示健脾活血退黄颗粒有较好的降低患儿胆红素水平的效果。详见表1。

表1 两组脾虚血瘀型黄疸患儿总胆红素水平比较

2.2 两组脾虚血瘀型黄疸患儿黄疸消退时间比较

治疗组患儿黄疸平均消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脾虚血瘀型黄疸患儿退黄天数比较

2.3 两组脾虚血瘀型黄疸患儿治疗前后血液学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儿总胆汁酸、碱性磷酸酶、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总胆汁酸、碱性磷酸酶、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患儿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8天,两组患儿的总胆汁酸、碱性磷酸酶、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水平显著低于治疗4天时(P<0.05),且治疗组患儿降低更显著(P<0.05)。提示健脾活血退黄颗粒有较好的降低患儿总胆汁酸、碱性磷酸酶、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水平的效果。详见表3。

表3 两组脾虚血瘀型黄疸患儿治疗前后血液学指标比较

2.4 两组脾虚血瘀型黄疸患儿有效率比较

对照组总有效率明显低于治疗组(P<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脾虚血瘀型黄疸患儿临床疗效比较[例(%)]

2.5 两组脾虚血瘀型黄疸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

治疗过程中对照组腹泻、嗜睡、体重不增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治疗组(P<0.05);而两组皮疹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详见表5。

表5 两组脾虚血瘀型黄疸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例(%)]

3 讨论

小儿黄疸发生率较高,若日久不愈,对患儿危害性较大,可能出现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危及生命。临床上治疗以光疗及换血为主,不仅花费巨大,且需母婴分离,增加了院内感染几率,也不利于患儿身心的发展。长期蓝光照射也会出现发热、皮疹、腹泻、青铜症等并发症,甚至威胁患儿生命安全。非住院患儿的治疗则以口服益生菌及肝酶诱导剂[11]为主,肝酶诱导剂可间接增加肝脏清除胆红素的功能,使血清胆红素下降,但此类药物容易引起患儿嗜睡等不良反应。

中医学上黄疸的病机关键为胎禀湿蕴,脾主湿,对水湿有蕴化作用,若脾气虚,则致水湿阻滞,肝失疏泄发黄,湿蕴肝经日久,气机不畅,致络脉瘀积而发黄[7]。早在《灵枢·经脉篇》云:“脾所生病者……溏瘕泄,水闭,黄疸。”说明黄疸的形成与脾胃有关;《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指出黄疸的病变不仅在肝胆,与脾胃关系颇大,所以小儿黄疸治疗原则在利湿退黄的基础上,当辅以健脾活血。目前中医治疗小儿黄疸多以清利肝胆湿热为主,如茵栀黄口服液[12]、黄疸茵陈颗粒[13]、茵栀黄溶液[14]等,组成药物多寒凉,易损伤脾胃。很少有人从固护脾胃方面对小儿黄疸进行辨证论治。健脾活血退黄颗粒以党参为君药,益气健脾和胃。臣药白术在《丹溪心法》中用于治疗脾虚疾患,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15];茯苓健脾利湿合胃不伤正气,亦可保护肝脏,调节免疫功能。三药一起健脾益气利湿,改善循环。佐药枳壳专治热、毒、瘀、湿结聚不散;炒栀子清热利湿散瘀,可护肝、利胆,其提取物还能较大程度降低血清总胆红素的产生[16];生麦芽健脾疏肝,使肝气条达;紫草活血、清热、解毒而专治湿热黄疸。使药甘草调和诸药。以上药物协同,共奏健脾、活血、利湿、退黄之功效。

综上所述,健脾活血退黄颗粒在治疗小儿黄疸上临床应用价值较高,既可增强患儿体质、改善肝功能状态,同时减少住院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使家长经济负担降到最低,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转氨酶脾虚黄疸
献血体检时的“转氨酶”究竟是啥?
补中益气汤体内外对脾虚证两种特征菌数量的影响
新生儿黄疸治疗箱常见故障处置及预防性维护实践
鲁晓岚:黄疸
转氨酶高不一定是肝炎
隔姜灸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脾虚湿阻型肥胖并发高脂血症的临床观察
向你普及新生儿黄疸相关知识
碳氧血红蛋白在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中的临床意义
无偿献血采血点初筛丙氨酸转氨酶升高的预防及纠正措施研究
转氨酶高与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