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所精神在景观建筑中的运用研究

2020-10-10 02:51王紫阳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场所精神

王紫阳

摘 要: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需要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于建筑的需求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对于景观建筑不再满足于一般的基本功能和形式上的需求,而走向了精神层面。用场所精神来指导景观建筑的设计,是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一种设计方法。

关键词:场所精神;建筑现象学;景观建筑设计

我国现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需求也发生变化,越来越重视精神层面的满足。武汉市政府目前大力发展东湖旅游产业,打造东湖绿道,给市民创造一个休闲娱乐度假的空间。

我们正处在一个重要的时刻,当前,各种艺术正在探索属于它们的道路,例如绘画已经逐渐找到有效的表达方式,并且正在强烈地触动人们。艺术就像诗一样,从意识到情感,鉴赏时获得精神上的愉悦,触动我们的心灵。艺术是纯粹的精神创造,它告诉我们,某些高度就是人类所能触及的属于自己的创造顶峰。当人们意识到自己正在进行创造的时候,会感到无与伦比的幸福。

用场所精神的理论指导实践设计,是对该理论的一次尝试,找到体现场所精神的设计方法和规律,改变陈旧的设计理念和风格,找到人们所追求的精神情感寄托。在当代景观建筑的设计中,有一部分设计缺少特点,得不到人们的认同,没有满足人类的需要。本文结合东湖绿道沿岸改造项目,分析研究场所精神在设计中的运用方式,为这一课题做出微薄的研究贡献。

一、场所精神概述

对于场所精神的理论研究,国内在20世纪才逐步开始。沈克宁的《建筑现象学》中对场所精神有一定的描述研究,场所精神使居住空间永远超越了几何的空间,该书的基本内容还是对诺伯舒兹的理论进一步研究。《场所倾向、环境知觉的研究》《空间与场所》等著作中都运用了建筑现象学来研究人、环境、空间的关系。场所精神研究在20世纪末就已经开始并形成了一定的体系,挪威建筑学家诺伯舒兹是最早系统地阐述场所精神的。《建筑中的意图》《存在、空间与建筑》都是阐述场所精神理论的书籍,《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则是目前最完善的理論著作。到21世纪初,场所精神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套独立完善的体系,并且开始延展到建筑、景观中,这对场所精神的研究和运用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环境最具体的说法就是场所,一般而言,场所都会具有一种特殊的性质,这些被称为环境的特性。场所精神就是建筑使人产生方向感和认同感,体现人与建筑之间的关系,建筑则是场所精神的具体化,场所精神决定了场所的特性和氛围。18世纪工业革命后,社会发生巨大转变,过分追求物质化造成的一系列后果受到批判。人们开始看重生活质量问题以及精神世界的享乐,这些促使了场所精神的产生,再加上文学、建筑学、艺术学、社会学的飞速发展,更加促进了场所精神的发展。场所精神是景观建筑设计的目的,场所精神理论也被用来指导景观建筑的设计。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已经得到满足,越来越追求精神上的富足,这给景观建筑的设计带来的影响就是需要有场所精神来满足人类的需要,而场所精神理论研究发展到今天,也能为景观建筑的设计提供理论指导,完善设计,使设计富有人文关怀和情感寄托。

二、东湖绿道情况概述

东湖是中国第二大城中湖,国家著名旅游景区,是武汉市民以及外来游客度假观光的选择地之一。东湖绿道是武汉市政府2012年开始规划建设的景观绿道,串联整个东湖各大景区,建成后将成为国内最长的城市环湖绿道。东湖绿道的建设带动了绿道节点处景观休息服务区的设计建设,规划建设25个休憩驿站,4个一级驿站,9个二级驿站,12个服务点。项目所在地离市中心比较近,环境总体而言比较好,没有脏乱差现象。周边有小区域的居民村落,住户不多,基本上已经搬迁。周边有已经荒废的文创空间,旁边还有度假别墅,别墅区同样基本上已经荒废,别墅区与文创空间区域的建筑形式基本相同,为独栋三层别墅。大区域上的交通流线有城市主干通道通过,作为一级道路,二级道路基本沿湖岸线走向,人与车都可以通过,绿道则是单条通道,只供行人与自行车使用,可从湖上通过,连接东湖各个景点和服务区。交通流线在项目区域非常完善,并且道路上都有路灯,提供晚上照明。项目区域基础设施不完善,所在区域只有一个未开放的服务驿站,且只有洗手间的功能,不具有其他服务功能,并且离另一个服务区十分遥远,非常不便利。

三、实际运用

场所精神与设计两者是辩证关系,场所精神是空间的内涵,而设计是展现这个内涵的形式,是外延,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协调。场所精神是设计最终的结果、目标,设计是表现场所精神的手段、方式,我们做研究、做设计时也要统筹两者的关系,找到平衡点。空间、节奏、质感是表现场所精神的基本手段。

空间与场所不可分割,现代建筑设计是空间设计的艺术。空间需要有连续性,人是空间的使用主体,人的活动需要一个连续的空间,连续是限定更大整体的条件。空间需要有秩序性,设计空间结构流线的时候,应该注重层次的需要、空间秩序的需要,保证主次分明。

节奏是建筑设计中的一个重要表现方式,它能让设计具有美感与趣味性,显得不那么单调。用重复或地形高差的变化来形成节奏感,可以让动态空间和静态空间衔接,增强节奏感,也可以让形态上或者材质上发生变化来产生节奏感。

质感是所使用的材质特有的肌理感。景观建筑中材质对场所精神的表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场所的功能是设计的出发点之一,一个场所内所用的材质不宜过多,不然会显得杂乱。场所精神的表现也为材质的选择提供了选择范围,就如同庄严的场所不会选择轻盈的材质来表现质感。

项目中新的设计方案所要表现的场所精神是静谧的,于是我们在选择有质感的表现材质时用混凝土来表现休息空间和观景平台质感。节奏上的处理,我们改变了原有地形,设计了一个两层的覆土建筑,让建筑具有层次性,在场所精神的表现上不至于过于死板,并且在适当的区域进行了留白设计,设计了一个中庭区域,让节奏在此处可以缓解一下,适当放松,并且中庭的设计可以让此处具有一定的仪式感,达到场所精神所要表达的目的。在空间上,使用L形设计,用长廊来连接另一区域的入口,将各个功能的空间合理分配,让它们之间具有连续性,比如进了驿站之后,大家肯定是需要洗手间,那么洗手间就靠近入口处,人群聚集的休息区则在入口的另一侧,而其他功能比如餐饮区、医疗区则在较远处。为了满足建筑的出口是另一设计的入口的功能,走廊出口则是延续到最私密的地方,让整体具有一定的连续性,不至于破坏整体场所功能、情感表达和场所精神。湖中岛区域上的观景平台,是整个项目区域的精神升华之处,该处改造的是一个观景平台,是改造区域的制高点,亦是改造区域的最后节点,整个精神情感在此处得到升华。该平台在空间的处理上,用“之”字形回旋上升,抬高观景平台,营造一种仪式感;在节奏上,观景平台设计在最后处,上升楼梯直通,有一种“必到之处”的情感氛围;在质感上,用混凝土的材料显示庄严,在平台处选用玻璃体现平台的功能性。

四、结语

在现在的生活中,我们所有的活动都是在空间场所中所完成的,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的追求,寻找“幸福”的建筑,用场所精神来指导设计实践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场所精神的营造,是人性化、情感化的体现,运用这一理念,设计出具有场所精神的空间,有利于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柯布西耶.走向新建筑[M].杨至德,译.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

[2]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五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德波顿.幸福的建筑[M].冯涛,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4]陈志华.外国建筑史:第四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5]诺伯舒兹.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施植明,译.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6]赖特.建筑之梦[M].于潼,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1.

[7]戈德伯格.建筑无可替代[M].百舜,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2.

[8]沈克宁.建筑现象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

[9]施植明,刘芳嘉.路易斯·康:建筑师中的哲学家[M].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

[10]文丘里.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M].周卜颐,译.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

[11]李雨红,李桂文,薛义.场所精神与知觉体验:从斯蒂文·霍尔创作的芬兰KIASMA谈起[J].华中建筑,2007(1).

[12]王大卫,黄婧琳.20世纪建筑理论中的个体现象学[J].新建筑,2017(4).

[13]张安石,黄浦恩,朱超.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意义追问:基于现象学的视角[J].中外建筑,2018(9).

[14]沈克宁.建筑中的“意义”[J].建筑师,2006(3).

作者单位:

湖北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场所精神
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中场所精神的构建
基于场所精神的棚改集中安置区景观设计研究
园林植物景观的场所精神探究
“场所精神”的回归
基于场所精神的大学校园空间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