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阅读测评:着一“用”字
——基于2020 年浙江省中考试卷名著阅读题的分析

2020-10-12 10:06宁波科学中学浙江宁波315336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20年27期
关键词:言论名著试题

王 兴(宁波科学中学,浙江宁波 315336)

名著阅读考题的设置,是为了用考试的“指挥棒”来指挥起一曲全民阅读的宏大交响。然而,部分学生难以认真阅读整本名著,而多采用阅读名著概要、名著解读等方式来应付考试。

为引导真阅读,践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的主张,浙江省的语文命题人一直走在积极探索的行列。纵览2020 年浙江省的9 套中考试卷,笔者发现,试卷中的名著阅读题都着意一个“用”字,旨在引导名著阅读走向“真阅读”。

一、用所读证明某言论

这些言论一般是名家点评或者读者心得。由这类言论引发学生对名著内容的回顾,有利于调动阅读储备,也让假阅读者茫然无措。如宁波卷试题:

4.有同学发现:读《红星照耀中国》就像从平面镜中看客观世界,读《昆虫记》就像从显微镜中看微观世界,读《契诃夫短篇小说选》就像从哈哈镜中看变形的世界。请从《红星照耀中国》《昆虫记》中任选一部,结合内容,参考示例,说说该同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4分)

【示例】读《契诃夫短篇小说选》就像从哈哈镜中看变形的世界,因为作者用夸张手法表现出一个畸形的社会。例如,作者在叙述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时,不厌其烦地描写了他的变化,让读者看到了他扭曲的灵魂,看到了当时黑暗腐败的社会。

5.根据下面的提示,从备选人物中任选一个,用他(她)的经历印证诗句。(6分)

这两道题都属于用所读证明某言论类型,但又有些区别。前者以普通读者的阅读感悟为触发点,让学生在指定的名著中选择。要求中“结合内容”指向阅读积累,“说说该同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是运用自己的积累去证明别人言论的合理性。而后者选用我们熟悉的课文《未选择的路》中具有启发性的段落,来触发学生对相关名著内容的回顾,同样是运用自己的储备来证明别人的言论。但此处的言论不是阅读感悟,所用的也不是演绎思维,而是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关联,让新阅读和旧的知识网络产生连接,体现的是知识网络更新原理。

这两道题组成一个群落,体现了“用”的理念,同时也具有思维的梯度,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阅读方法的指导都很有价值。没有真正的阅读,没有对相关名著内容的理解感悟,学生是难以解答好这类试题的。这无疑是引导真阅读的好题。

二、用所读解说主题词句

如果说上面的题目,是引导学生深入某个文本的内容,进行“纵向”探索,那么,设置主题词句,让学生对多个文本内容进行关联,就是引导学生打通不同文本之间的壁垒,进行“横向”联动。无疑,这是很重要的阅读方法。如金华卷试题:

4.祥子因不喜欢虎妞而离开,不久又回来了;简·爱因得知罗切斯特的妻子还活着而选择离开,但最终又回到他身边。他们的“回来”分别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4分)

此题设置了一个“回来”来关联《骆驼祥子》和《简·爱》。这是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角度。这个主题词勾连这两本书的相关内容,让学生进入阅读储备库搜寻,并从搜寻到的相关材料中分析人物形象。这也是阅读方法的指导。

再如台州卷试题:

5.小说中人物的“义举”往往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请写出下列回目中“义”的相关情节,并从中分析猪八戒和关云长的不同形象。(4分)

这道题抓住“义举”来关联《西游记》和《三国演义》,并提供相关回目,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储备,让学生对“义”的观念和具体表现有深入的认知。要回答这道题,必须具体介绍八戒和关羽的相关情节,分析“义”的原因,并由此感悟人物形象。这不仅是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而且是引导学生关联归类,对学生的阅读思考大有裨益。

这样确定主题来引导学生分析、综合并评价,有利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艾德勒等人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将“主题阅读”界定为最高层次的阅读,认为这是最主动、最花力气也最有收益的阅读方式。因此,主题阅读命题可能成为今后命题的主要方向。

三、用所读完成情境任务

章新其老师认为,名著阅读的考查不应该仅仅就“文”而“文”,阅读必须打通生活,体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受到教益。[1]99

我们必须按照生活的真实逻辑设计模拟情境。引导学生在“拟真实”的情境中运用阅读,才有利于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内化阅读所得。因此,在试题命制中设置情境,让学生去运用所读完成相关任务,就不仅是阅读内容的考测,还是打通阅读和生活的重要指导。如衢州卷试题:

5.九(1)班进行了名著阅读问卷调查,发现喜欢非文学作品的人数较少。为吸引更多的同学去阅读,请从下列作品中任选一部,写一则简短的推荐语。(4分)

A.《傅雷家书》 B.《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C.《昆虫记》 D.《寂静的春天》

此题设置的情境是问卷调查,任务是:吸引不喜欢非文学类经典名著的同学去阅读。为此,考生需要结合相关文本的内容,列举出若干优点,“以利诱之”,让这类同学有兴趣有期待地阅读。这不仅需要熟悉文本,还涉及对文本特点和阅读价值的理性思考。这样的思考,也必然促进学生在阅读时将阅读内容与生活现实结合起来。

这样的情境化命题,让名著阅读与现实生活相融合,使测评变得灵活而自然,适合学生的天性,也能测出学生阅读的成色。

四、用所读阐述写作手法

应该承认,没有现成的文本解读分析,没有教师的指导,学生对名著创作手法的理解是有难度的。这不仅需要学生熟悉文本,还需要学生跳出文本,运用日常语文课堂所学来反观文本。这需要真读,更需要写作知识的涵养。这样的测评有其必要性。在一定层次上引导学生思考写法,有利于课堂习得的巩固和运用,对学生的阅读和写作都有好处。如衢州卷试题:

6.从下列选项中任选一个,分析作品中矛盾冲突对刻画人物的作用。(4分)

A.梁生宝(《创业史》)

B.孙少平(《平凡的世界》)

C.简·爱(《简·爱》)

D.祥子(《骆驼祥子》)

“矛盾冲突”在小说情节设置中是作家创作水平的最好体现。小说能否有波澜,能否扣人心弦,能否让读者在情节的千回百转中共情主人公的命运悲喜,就在于矛盾冲突的设置。此题列举四部作品,引导学生在阅读储备中抓取有关“矛盾冲突”的情节,体会人物在矛盾旋涡中的表现及其原因。这是对阅读更高层次的要求。如选择《简·爱》,就需要完成下列思维过程:最激烈的冲突是哪个情节?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冲突?简·爱是如何选择的?她为什么这样选择?这说明了什么?这样的冲突对塑造她的形象又有怎样的好处?这样的试题,基于学生的阅读思考,颇具思维含量。

又如台州卷试题:

6.小说常采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事角度。请说说下面两部小说所采用的叙事角度,并结合故事内容分析这两种叙事角度各有什么好处。(5分)

《骆驼祥子》《呼兰河传》

这道题切中叙事角度中的人称运用。每个人称的运用都有它独特的长处和短处。如何扬长避短,让叙事效果最优化,就考验着作家的功力。阅读名著,引导学生关注人称运用,对比不同作家在不同文本中的不同选择,有利于学生对人称在叙事中的重要作用有更深的理解。

五、用所读进行思辨

章新其老师认为,阅读文学名著的终极目的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发展自我,促进心灵世界的丰富和完善、全面化和多元化。真正有效的阅读不是“想”让学生学习哪些知识,学生阅读的起点应是他们在成长中将要遇到哪些问题和需要解决哪些问题。[1]99要达成这样的目的,就需要调动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而批判性思维,有利于学生成为有思想、有个性的人,也有利于学生具备在陌生环境下的独立判断能力。如嘉兴卷试题:

任务三:悟名著内涵 强阅读素养

请仔细阅读下列问题,任选一题作答。(4分)

(1)有人说,《简·爱》是一本纯粹讲述爱情的小说,你同意吗?简要陈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2)《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绝大多数是被逼上梁山的,但鲁智深上梁山并非出于他人迫害而无路可走,这如何理解?

这不是用所读证明言论的合理性,而是运用所读的材料来思辨,甄别言论的是非,即辨伪。这是对学生思考力和阅读个性的高层次考查。回答这样的问题,首先要有对相关名著的深入了解,然后再调动阅读储备和理解,这样才能识别言论的缺憾或正确性,并组织语言进行表达。如《水浒传》中关于鲁智深是否是被逼的,这需要熟悉鲁智深的所有情节,并从中找到“逼”的体现。看似自由豪侠的鲁智深有着行侠仗义的畅快,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他实则也是被逼的:弱势群体备受欺凌无法活命,“逼”他该出手时就出手;出手之后无处安身,只好四处奔走,随后落草为寇,最终归于梁山。这不是被不合理的社会制度逼迫的么?面对无形的坏的社会制度,再强大的个人也是弱小的。也许这才是真正的悲剧。由此可见,要回答此题,还需要从人物行为的表象中分析其选择的根本原因。若无此深思,如何正确答题?

艾德勒等人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指出:“不管你学到的是有关这本书的知识或有关世界的知识,如果你运用的只是你的记忆力,其实你除了那些讯息之外一无所获。你并没有被启发。”[2]因此,名著阅读的关键在于阅读者“被启发”。以“用”为指归的名著阅读题,就是对阅读启发效果的检测。笔者相信,以后的名著命题还会坚持这一方向,以真正让名著阅读发挥对人的涵养作用!□◢

猜你喜欢
言论名著试题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重要言论
言论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他们的言论
国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