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社区社会工作者队伍现况及居家养老培训需求的调查分析

2020-10-12 08:40李小花弓少华
关键词:社会工作者居家受访者

李小花 ,弓少华,郭 红,刘 宇

(北京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北京,102488)

《北京市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白皮书(2017)》显示,截至2017年年底,全市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约333.3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24.5%,户籍人口老龄化程度居全国第二位[1],远超全国17.9%[2],养老任务尤其繁重。目前,北京市已初步形成以居家为基础的养老服务格局,但在实践运行中存在许多问题,其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人力资源建设问题[3]。

社会工作是综合应用专业知识整合资源,协助有需个人或群体等获得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他们在社会关系中出现的问题[4-5]。在居家养老中社会工作者是连接老年人家庭和外部养老资源提供者的中坚力量,一方面社会工作者可直接提供部分养老护理服务工作,另一方面可指导家庭成员或护理员提供服务,也可集合社区低龄老人、社会志愿者、民间组织等作为养老服务延伸的人力资源提供服务,亦可根据老年人需求协调社会相关机构介入帮助解决老年人的需求。综上所述,社会工作者是能深入居家养老家庭,根据老年人自身需求协调解决老年人问题的重要力量。

苏玲梦[6]、田秀英[7]和王丽霞[8]研究显示现有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中,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在整合零散的社会力量、开发社区人力资源,加强服务人员的正规化管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陈劲松等[9]的研究显示73% 的受访社会工作者认为有必要参加专业培训。目前,尚未有针对社会工作者养老护理培训方面的相关报道,本研究旨在调查社会工作者队伍现状、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情况的基础上,了解其对居家养老专业知识和能力培训的需求。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9年7月—12月,便利抽样北京市西城区8个社区从事社区社会工作的人员为调查对象。纳入标准:从事社区社会工作时间超过3个月,对本研究知情同意。

1.2 方法

1.2.1 问卷设计: 采用问卷调查法。课题组自行设计问卷,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经课题组反复研讨形成初稿,经5名从事养老护理和社区护理的专家咨询修订。包括社会工作者一般资料、职业状况、工作经历和培训需求四个部分,共30道题。第一部分6道单选题,主要是人口学特征;第二部分9道单选题,关注是否专职、持证、工作时长、薪水、工作胜任度和认可度等;第三部分4道题,其中3道多选题,主要关注其是否从事过居家养老服务相关工作、工作内容及遇到的困难;第四部分11道题,其中1道涉及居家养老培训具体内容,含老年人相关法律法规、常见病饮食运动指导、常见健康问题干预措施、急危状况识别及外伤急救技能、常见心理问题及护理、中医养生保健相关技术6个模块24项内容,最后2道为开放性问题,分别关注之前参加过的居家养老相关培训和对今后培训的内容、师资、考核的意见建议。

1.2.2 资料收集方法: 社区居委会集中每个社区的调查对象,由课题组成员采用统一指导用语,现场集中发放问卷,调查对象独立完成问卷内容后当场收回。共8个社区,每个社区19~37人,共发放问卷214份,回收问卷214份,回收率100.00%,有效问卷202份,有效率94.39%。

2 结果

2.1 基线资料

202例受访者中,男46(22.77%)例,女156(77.23%)例,女性占主要部分;年龄:21~30岁16(7.92)例,31~40岁42(20.79%)例,41~50岁43(21.29)例,51~60岁56(27.72%)例,>60岁45(22.28%)例,年龄分布上相对比较均衡;学历:研究生及以上6(3.00%)例,本科72(35.64%)例,大专61(30.20%)例,高中及以下63(31.19%)例,学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所学专业:社会工作34(16.83%)例,社会学6(2.97%)例,教育学12(5.94%)例,心理学4(1.98%)例,管理学13(6.44%)例,护理或医学4(1.98%)例,其他129(63.86%)例。

2.2 受访者职业状况

202例受访者中,专职社会工作者104(51.49)例;持社会工作者证48(23.76%)例,其中助理社会工作师22例,中级社会工作师26例;社会工作年限:<1年17(8.42%)例,1~<5年64(31.68%)例,5~<10年70(34.65%)例,≥10年51(25.25%)例;每天工作时长:≤8 h 40(19.80%)例,8<~10 h 85(42.08%)例,10<~12 h 7(3.47%)例,“随叫随到”54(26.73%)例,“志愿,时间自由”16(7.92%)例。月薪:<3 000元人民币22(10.89%)例,3001~5000元人民币75(37.13%)例,5 001~7 000元人民币46(22.77%)例,>7000元人民币6(2.97%)例,“志愿者、无报酬”53(26.24%)例;工作胜任度:能胜任142(70.30%)例,基本胜任47(23.27%)例,有些差距9(4.46%)例,无法胜任4(1.98%)例;工作满意度:满意160(79.21%)例,一般39(19.31%)例,不满意3(1.49%)例。

2.3 社区社会工作者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经历

202例受访者中, 有130例给社区居家老年人提供过服务,占64.36%,最长的服务工作年龄达22年。服务内容中占比最高的是直接服务;直接服务或组织培训的具体内容中心理护理占比最高;在为社区居家老人提供服务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相对比较集中的2个方面是社区周边提供的养老服务资源不足和家庭力量支持不够,详见表1。

表1 受访者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经历[ n(%)]

表2 受访者对居家老年人培训内容的需求[ n(%)]

2.4.2 培训模式需求: 因目前没有专职专岗服务居家老年人的社会工作者,针对非专职专岗人员是否有必要接受培训,56.93%(115/202)受访者认为有必要,3.96%(8/202)的认为没有必要,其余认为可以接受部分内容或者降低掌握程度的要求。在培训方式的选择上,47.03%(95/202)的人选择现场讲座,13.37%(27/202)选择网络课程。针对是集中培训还是分散授课,总时长和每次的时长意见集中不明显,见表3。在调查中,34.16%(69/202)的受访者之前参加过居家养老护理相关培训,由专门的培训机构、社会团体或就职单位、民政部门组织,培训内容包括急救、卧床护理、老年人心理和安全等主题,培训时长从2 h~100 h不等。针对今后培训的意见建议比较广泛,相对集中的表现为:注重解决老年人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采用模块化,以案例分析的形式,结合实训,确保真正掌握。见表3。

表3 受访者对居家养老培训模式的需求[ n(%)]

3 讨论

3.1 专业型社区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需加强

调查显示,受访者中只有51.49%是专职的社会工作者,持社会工作师证的仅23.76%,所学专业为社会工作的只有16.83%。上述一系列的数据显示目前的社区社会工作者队伍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严格意义上的社会工作者是指真正从事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和社区社会工作的人员,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居委会工作,是需要有专业社会工作实务能力,能从事一线社会工作的专业人员,非专业型人员无法开展相应的社会工作或实施效果差强人意。2019年全国已有82所高校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专科、348所高校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教育,一方面各高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加强社会工作专业型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政府部门采取多项举措,积极引导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到基层社会工作岗位就业,呈现专业型社会工作人才在基层岗位留得住、用得上的良性局面。

3.2 社区社会工作者居家养老服务能力专项培训应重视

受访者中64.36%的社区社会工作者为社区居家老年人提供过服务,说明老年人是社会工作者的主要工作对象。在提供的服务中,直接服务比重最大,占到71.54%,说明在为居家老年人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大部分时候需要社会工作者自己懂得相关的服务内容。而且在调查为居家老年人服务中遇到的困难中,占比最高的是周边配套资源不足,占比60.00%,进一步说明了老年人需要的服务内容借助协调、管理等功能可能是无法实现的。现阶段,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背景较复杂,但是具有医疗护理背景的人员比例相当低,本调查中仅占1.98%%。即使是社会工作专业出身的人员,院校教育中也不包含人的健康,尤其是老年人健康相关的内容,而对于老年人来说,其健康状况才是最需要和最主要得到服务和帮助的方面,故对在职在岗的社区社会工作者组织居家养老护理相关的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

3.3 立足居家老年人健康需求和社区社会工作者职责开展培训

在对居家老年人服务培训内容的调研中,受访者对老年人权益政策、常见慢性病饮食运动指导、常见健康问题及干预措施和老年人心理问题、外伤和急救处理、中医养生保健技术六大方面均表示有较大需求。对比社区社会工作者在直接服务居家老年人的内容可以发现,两者交叉重合概率较高,立足服务对象的需求及工作职责无疑是开展培训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无必要性原因,有受访者提到外伤与急救、中医养生技术应由医护专业人员操作,因此在培训时要特别强调,在工作职责范畴内,但适合社会大众的紧急救助技能如CPR、烫伤等应该掌握,以备发生紧急情况时具备处理能力。故对于社区社会工作者应该培训的具体内容和程度仍需继续加强研究。

3.4 引入专职专岗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工作者岗位机制

目前的社区社会工作者人员总量不足、专业化程度不够,工作范畴界定模糊,非常不利于专业人才的成长和发展,势必影响该领域的整体发展。为有效支撑北京市“居家养老”为主的养老服务格局,最大限度的缓解家庭压力,建议参照“月嫂”行业的发展模式,引入专职专岗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工作者。

纵观月嫂行业的兴起及发展,是因为现代家庭机构和传统人际关系的改变,年轻一代对现代化生活品质的追求及对科学化育儿和社会评价的重视,及医院内护理人员严重短缺等原因迅速发展起来[10]。作为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产科整体化护理服务链条的重要环节,这一行业虽然还存在诸多问题,但无疑,社会大众对月嫂的需求和专业化程度认可度还是比较高的。对比月嫂的兴起原因和居家养老面临的现实问题,存在很大的相似之处。“四二一”的家庭结构、老年人对健康生活和生活质量的渴望,及目前机构养老难以实现的状况等,都显示社会和家庭对具有专业能力的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渴望。但居家养老与育儿又存在差异性,养老过程相对较长,但老年人和家庭成员具有一定的自我照顾能力不完全依赖服务人员,更多的需要是专业化的指导和一定的协调与帮助,故不同于住家或全职的“月嫂”,养老需要的是社区社会工作者。

综上所述,本研究对北京市西城区8个社区社会工作者人才队伍现状、职业状况、从事居家养老服务经历和对居家养老规范化培训需求进行实证调查,发现专职社会工作者比例相对不高,持社会工作师证者、专业为社会工作人员较少,社区居家老年人是服务的主要对象,受访者对老年人健康密切相关的6大模块培训内容均有需求。建议今后应加强专业型社区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重视社区社会工作者居家养老服务能力专项培训,可引入专职专岗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工作者岗位机制。本研究的对象比较局限,而且未从接收方老年人及其家属调查需求,今后可进一步深入研究。

利益冲突声明:作者声明本文无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者居家受访者
今天,你休闲了吗?
高等继续教育在提升社会工作者核心职业能力中的作用
关于安全,需要注意的几件小事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五成受访者认为自己未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为您的居家健康生活 撑起一把保护绿伞
居家好物,为你打造更浪漫的家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影响的研究——基于对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调查
staycation居家假期
论我国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