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凉山州高二半山彝区适推猪种研究

2020-10-13 05:56黄卫平黄剑锋曾国茂周国燕
养猪 2020年5期
关键词:猪种毛色半山

孙 艳,黄卫平,王 强,黄剑锋,曾国茂,周国燕

(四川省凉山州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四川 凉山彝族自治州 615042)

凉山是四川第二大农产区,光热资源条件优越,物种及农业资源丰富,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中畜牧业占农业增收的一半。根据全州统计数据显示养猪生产是凉山畜牧业的核心内容。但凉山养猪生产发展极不平衡,虽说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品种改良、标准化养殖技术推广应用工作,我州的养猪生产得到极大提高,安宁河沿线地区养猪水平比较发达,基本实现良种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然而笔者调研发现在凉山高二半山彝区养猪生产发展滞后,品种改良步伐落后,规模化程度低,养殖环境也不乐观[1]。

随着这几年凉山脱贫攻坚工作任务不断加大,贫困村产业化发展指标成为脱贫考核必须的度量值,也是防止返贫的有效措施。由于养猪生产时间短、产值高,短期经济效益突出,成为高二半山彝区各贫困村开展的扶贫产业项目,但养猪生产对农民增收效果却不显著,究其原因是引进的猪种适应性及相应养殖技术不匹配造成。笔者在调研中发现高二半山彝区农户喜饲养凉山黑猪和以杜洛克公猪杂交凉山黑猪的二元杂交猪[1],说明杜洛克杂交改良凉山黑猪在该区有一定适应性,为进一步确定瘦肉型猪种(杜洛克、巴克夏)杂交凉山黑猪可否提高凉山黑猪生产性能,同时通过试验研究筛选出适合该地区的猪种,更好地服务养猪产业发展。因此决定2018年在昭觉、布拖两县二半山半农半牧区和高山区各选一个点,每个点开展一组凉山黑猪杂交试验,每个试验组含两个试验猪种(杜洛克和巴克夏),每个猪种选择3户饲养户,共选择24户农户,建设母猪舍8套、肥猪舍16套,引进40头种母猪、80头肥育猪进行试验研究。

1 凉山黑猪杂交试验研究

1.1 毛色、体型

凉山黑猪一次、二次杂交后代毛色及体型具体数据分别见表1、表2。由表1可知,3种选配方式后代仔猪毛色几乎未分化,都为黑色,这与传统的毛色遗传理论一致。3种选配方式除黑杜猪外,仔猪背腰平直率都通过杂交得到了较好改善。由表2可知,二次杂交后代猪只的毛色和体型变化比较复杂,其中杜巴黑猪的黑毛率保持在82.5%,背腰平直率为100%。

表1 凉山黑猪一次杂交后代猪的毛色及体型统计

表2 凉山黑猪二次杂交后代猪的毛色及体型统计

1.2 繁殖性能

凉山黑猪一次杂交后代繁殖性能测定数据见表3。由表3可知,在采用杜洛克、巴克夏杂交凉山黑猪时,9个繁殖力指标都有提升,说明杂交生产可以显著提高凉山黑猪的繁殖力。凉山黑猪做父本的反交试验中各繁殖性能指标虽有提高,但提升幅度不大,这说明繁殖性能与品种的相关性较大,凉山黑猪并不适宜作为杂交父本使用。凉山黑猪二次杂交后代繁殖性能与一次杂交后代繁殖性能测定数据无差异。

表3 凉山黑猪杂交一代繁殖性能

1.3 肥育性能测定

凉山黑猪一次杂交和二次杂交后代共56头进行4个月的肥育试验,各猪只增重结果见表4。由表4可知,一次杂交生产显著提高了后代肥育猪的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仅饲料转化率杜黑组与巴黑组差异显著,随着杂交程度的增加,后代肥育猪的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逐渐提高,最高的是杜巴黑组,料重比和日增重分别达到2.82和602.32 g,但各组两指标间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

表4 4月龄猪试验期(4个月)增重统计

2 结论

2.1 杂交利用是改善凉山黑猪的最好途径,采用瘦肉型猪种两次杂交可以获得比较稳定的生产性能,合理选择猪种及杂交顺序可较好地保持毛色等质量性状。

2.2 本研究在调研基础上,通过杜洛克、巴克夏猪杂交改良凉山黑猪,筛选出适合高二半山彝区养殖的猪种—杜巴黑杂交猪,该猪毛色为黑色,体型好、产仔数高、生长速度快。同时筛选出的杂交猪既符合彝区群众的毛色喜好,又提升了凉山黑猪的生产性能,为高二半山彝区养殖提供了更多的猪种选择,助农增收效果明显。

猜你喜欢
猪种毛色半山
《中国地方猪种资源场种质资源图谱》手册2022 征集
《中国地方猪种资源场种质资源图谱》手册2022 征集
半山,挺好
湘沙猪配套系毛色遗传研究
河南精旺猪种改良有限公司
在普洱半山酒店寻找诗和远方
国外猪种大量引进导致本土猪种濒临灭绝的原因分析及应对建议(以玉山黑猪为例)
少华山石门半山度假酒店
王安石
懵懂先生买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