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之为病及临证举隅

2020-10-13 06:06陈迎春
中医研究 2020年10期
关键词:痰饮温服舌质

陈迎春

(朔州市朔城区人民医院,山西 朔州 036000)

《圣济总录·痰饮统论》云:“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三焦调适,气脉平匀,则能宣通水液,行入于经,化而为血,溉灌周身。若三焦气涩,脉道壅闭,则水饮停滞,不得宣行,聚成痰饮。”对于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因起痰饮停积于周身内外所患疾病。《金匮要略》创苓桂术甘汤、肾气丸二方“外饮治脾,内饮治肾”。本文从咳嗽、哮喘、不眠、眩晕、痫证、癫狂、梅核气、呕吐、噎膈、症瘕、闭经、不孕症等若干病例出发,探讨痰之为病的诊治。提出治疗“痰”之为病,以治气为治痰开路,以治脾肾断痰之源,使痰无以生。

1 痰的产生

诚如清代李用粹《证治汇补·痰症》所言“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气”。《素问·经脉别论篇》亦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于肝,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饮食入胃后,经脾的吸收将水液中的精气首先向上输送于肺,在肺的通调作用下,将其中“清”布散于全身以濡养脏腑组织器官,其中“浊”,一部分经肺的宣发作用输布于皮毛而为汗,另一部分经肺的肃降作用下达于肾和膀胱,肾的蒸化开合成为尿液排出体外,使体内各个组织器官,既得到津液的充分濡养,又不致水湿停留,从而维持体液的动态平衡。若肺之通调涩滞,脾之转输无权,肾之蒸化失职,水液停聚为饮,内停中焦,流溢各处,波及五脏。

2 痰包括“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

“有形之痰”主要存在于肺,一方面是自身水液代谢障碍所产生,另一方面是外界邪气侵袭肺部所产生。通过咳嗽排出体外。

“无形之痰”无以为咳,只能通过中医学望闻问切来诊断,一般有以下表现形式:①肥胖:“肥人多痰湿”,痰具有秽浊、黏滞、稠厚的特性,它积聚在体内的水湿中凝聚而存。②舌苔厚腻:厚苔是胃气夹湿浊邪气熏蒸所致,故厚苔为邪盛入里,或内有痰饮食积阻滞;腻苔多是湿浊内蕴,阳气被遏所致,主病湿浊、痰饮、食积、湿热、顽痰等。厚腻的舌苔是体内有“痰”的直观表现,食积除外。③滑脉:“往来流利,如珠走盘”,切诊滑脉是体内有痰湿或痰饮的特征性表现。但是普通人脉滑而冲和,是营卫充实之象,故亦为平脉;食滞、实热和女性妊娠期亦常见此脉象,应细分辨。④肿块:肿块颜色不红,突起于皮肤表面,呈结节状,按之或软或韧,内涵水液,黏液或冻样物质,在中医学称为“瘰疬”“痰核”,也是有“痰”之具象。⑤目前,西医学诊断为高脂血症、肝囊肿、结核性淋巴结炎等,临床观察具有中医学秽浊、黏滞、稠厚的特征表现。四诊具有“痰”特有的舌苔与脉象,也可列为“痰”之为病进行诊治。

3 “痰”之为病的治疗原则

“痰”既是某些病因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导致许多病证的病因病机。寒痰者色白清晰或有灰黑斑点;热痰者色黄黏稠,坚而成块;风痰者色白清晰而多泡沫;湿痰者白滑而量多,易咳出;燥痰者少而黏,难于咳出。分别采用温肺化痰、清热化痰、祛风化痰、燥湿化痰法治疗。痰郁气滞、痰瘀互结、痰食积滞者则分别予以行气化痰、化痰消瘀、消食化痰疗法。另外还有消痰、祛痰、涤痰、化痰之法治疗顽痰、老痰及痼疾。使宿痰清除,病去大半。

“痰”除了黏滞难除外,还极易走窜。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中云:“痰之为物,流动不测,故其为害,上至巅顶,下至涌泉,随气升降,周身内外皆到,五脏六腑俱有。”所以痰随气而升降,气雍则痰聚,气顺则痰消,故庞安常《证治准绳》中言:“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津液亦随气而顺矣。”此乃治气为治痰开路也!

李中梓于《医宗必读》中言:“脾为生痰之源,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丁甘仁言:“痰饮生源于土湿,土湿本源于水寒,欲化其痰,先燥土湿,欲燥土湿,先温水寒。”张介宾又言:“脾主湿,湿动则为痰;肾主水,水泛亦为痰。故痰之化无不在脾,而痰之本无不在肾。”故治“痰”之为病,当以治理脾、肾为要,使痰无以生。治疗“痰”之为病,除了治痰,以治气之法治痰,还要治脾、肾,使脾健运肾制水,断源截流,痰无以为病。

4 “痰”之为病的诊治

诚如李时珍所言:“痰涎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入心则迷癫痫,入肺则塞窍为喘咳背冷,入肝则膈痛干呕寒热往来……”所以百病兼生于痰。

5 病案举例

5.1 喘 证

患者,65岁,2008年11月5日初诊。主诉:喘促短气反复发作3个月,加重1周。现症:喘促短气,张口抬肩,不能平卧、痰多黏腻色白;胸闷,脘痞,食少,体倦,大便时溏;舌质淡苔白腻,脉象濡滑。西医诊断:支气管哮喘。中医诊断:喘证,证属痰浊阻肺证。治宜开郁,降气,平喘,化痰,消食。给予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合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加减,处方:制半夏15 g,橘红15 g,白茯苓9 g,炙甘草5 g,生姜3 g,苍术6 g,乌梅 1个。15剂,1 d 1剂,分早晚温服。合白芥子6 g、苏子9 g、莱菔子9 g,3药捣碎,用纱布包裹,煎汤频服。咳痰后神清气爽,半个月后病愈。

按 清代汪昂《医方解集》云:“治痰通用二陈;风痰加南星、白附、皂角、竹沥;火痰加石膏、青黛;湿痰加苍术、白术;燥痰加瓜蒌、杏仁;食痰加山楂、麦芽、神曲;老痰加枳实、海石、芒硝;气痰加香附、枳壳;胁痰在皮里膜外加白芥子;四肢痰加竹沥。”本方用于由“痰”引起的新生儿呕吐、妊娠呕吐、小儿流涎症、甲状腺肿、支气管炎、糖尿病、口腔溃疡、慢性喉炎、失音症、高血压偏瘫、精神分裂症和胃神经官能症的治疗,均获得较好疗效。此乃一方解百“痰”之病[1-3]。

5.2 咳 嗽

患者,男,46岁,2014年7月9日初诊。主诉:咳嗽10天余。现症:咳嗽,痰多,黄稠痰,咳声重浊,胸闷脘痞,体倦食少,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西医诊断:急性支气管炎。中医诊断:咳嗽,证属痰热蕴肺证。治宜清热化痰,理气止咳。给予清气化痰丸[4]加减,处方:瓜蒌仁30 g,陈皮30 g,黄芩(酒炒)30 g,杏仁30 g,枳实(麸炒)30 g,茯苓30 g,胆南星40 g,制半夏45 g,混合姜汁为丸。每服6 g,1 d 2次,温开水送下,10天余病愈。

按 王昂云:“气有余则为火,液有余则为痰,故治痰者必先降其火,治火者必先顺其气也。”水湿火热均为生痰之本,人体之气亢则为害,气亢为火,火退则还为正气,各安其所归,故化痰必以清气为先。方中胆南星苦凉、瓜蒌仁甘寒,均长于清热化痰;瓜蒌仁尚能导痰热从大便而下,两者共为君药。制半夏虽属辛温之品,但与苦寒之黄芩相配,一化痰散结,一清热降火,既相辅相成,又相制相成,共为臣药。治痰者当须降其火,治火者必须顺其气,故佐以杏仁降利肺气以宣上;陈皮理气化痰以畅中;枳实破气化痰以宽胸;茯苓健脾渗湿以杜生痰之源。使以姜汁为丸,用为开痰之先导。此方清火顺气,为实痰实火之壅闭首选方。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初期证属痰热蕴肺者,亦可使用清气化痰丸辅助治疗。

5.3 不 寐

患者,女,78岁,2012年8月14日就诊。主诉:不眠半年,加重半个月。现症:心悸烦闷,头重,不寐,惊悸不宁,坐卧不安,四肢浮肿,恶食嗳气,饮食无味,口苦咽干;舌质红苔,苔黄腻,脉滑略数。西医诊断:神经衰弱综合征。中医诊断:不寐,证属痰热上扰。治宜清热化痰,和中安神。给予十味温胆汤(《证治准绳》)合半夏秫米汤(《内径》)加减,处方:制半夏6 g,枳实麸炒6 g,陈皮6 g,白茯苓5 g,酸枣仁(炒)3 g,人参3 g,生姜3 g,红枣3枚,远志3 g,五味子3 g,熟地黄3 g,炙甘草 3 g。15剂,1 d 1剂,水煎服,分早晚温服。合制半夏3 g,秫米6 g。研成粗末,冲入沸水,盖焖30 min,代茶频饮。服后见效,继服1个月后,湿去痰消,神清气爽。上述汤药加山楂6 g、麦芽6 g,再服1个月,不寐自除。

按 《成方便读》张兼成言:“痰为百病之母, 所虚之处, 即受邪之处,故有惊悸之状。 此方纯以二陈 竹茹 枳实 生姜和胃豁痰, 破气开郁之品, 内中并无温胆之药, 而以温胆名方者, 亦以胆为甲木, 常欲得其春气温和之意耳。”十味温胆汤即温胆汤减去清热化痰的竹茹,加入益气养血安神的人参、熟地黄、五味子、酸枣仁、远志而成。适用于痰浊引起的心虚胆怯、神志不宁诸证[5]。

5.4 痫 证

患者,16岁,女,2011年9月22日。主诉:痫证半年,今日发作。现症:半年前常有眩晕,胸闷乏力,喜伸欠,今日突然跌倒,神志不清,抽搐吐涎沫,伴尖叫,二便失禁;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西医诊断:癫痫。中医诊断:痫证,证属风痰闭阻。治宜涤痰息风,开窍定痫。①第一期(发作期):给予黄连解毒汤(《肘后备急方》)送服定痫丸(《医学心悟》)加减,处方:黄芩9 g,黄连9 g,黄柏6 g,栀子9 g。水煎15剂,1 d 1剂,早晚分温服,每服送定痫丸9颗。急以针刺人中、十宣、合谷等穴醒神开窍配合清开灵注射液静脉滴注。②第二期(休息期):一周内,患者近期未发作,情绪急躁,咳痰不爽,心烦失眠,头痛目赤,口苦咽干,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证属痰火内盛,治宜清肝泻火、化痰开窍。给予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合竹沥达痰丸(《古今医鉴》)[1]加减,处方:龙胆草(酒炒)6 g,黄芩(酒炒)9 g,山栀子(酒炒)9 g,泽泻12 g,木通9 g,车前子9 g,当归(酒炒)8 g,生地黄18 g,柴胡9 g,生甘草6 g,15剂水煎,1 d 1剂,早晚分温服,每服送服竹沥达痰丸6 g。全蝎0.5 g、蜈蚣0.5 g,研末冲服,2次/d。③第三期(恢复期):1个月后患者未再发作,头晕目眩,心悸健忘,腰膝酸软,神疲乏力,苔薄腻,脉细弱。证属心肾亏虚,治宜补益心肾、健脾化痰。给予大补元煎汤(《景岳全书》)加减,处方:人参9 g,山药6 g,熟地黄6 g,杜仲6 g ,当归6 g,山萸肉3 g,枸杞子6 g,炙甘草3 g。15剂水煎,1 d 1剂,早晚分温服。全蝎0.5 g、蜈蚣0.5 g,研末冲服,1 d 2次。连服3个月后患者病情平稳,诸证均消,嘱河车大造丸1次6 g,1 d 2次,继服用半年,巩固疗效,以收全功。

按 痫证久发不愈,必致脏腑愈虚,痰浊愈结愈深,而成顽痰。痰浊不除,则痫证复作,乃成痼疾。所以早治为妙。发作期宜结合针刺疗法,恢复期宜补益心脾肝肾。久病必有瘀,加入活血化瘀之品,如川芎、丹参、郁金等,疗效卓著。

5.5 噎 膈

患者,男,49岁,2012年3月27日初诊。主诉:吞咽梗阻1个月余,最近3 d加重。现症:1个月前吞咽梗阻,胸膈痞闷,吞咽梗阻,食入即吐,情绪不好时加重,隐隐作痛,口干咽燥,大便艰涩;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西医诊断:食管炎。中医诊断:噎膈,证属痰气交阻。治宜理气开郁,化痰润燥。给予启膈散(《医学心悟》)加减,处方:沙参9 g,丹参9 g,茯苓6 g,川贝母6 g,郁金3 g,砂仁壳(后下)3 g,川楝子9 g,延胡索9 g ,荷叶蒂2个,杵头糖1撮。15剂,水煎,1 d 1剂,早晚分温服。半个月后饮食进,诸证自平,改服陈夏六君子丸(《医学正传》),补脾健胃,理气化痰。继服1个月后痊愈。

按 清代程国彭云:“凡噎膈证,不出胃脘干槁四字。槁在上脘者,水饮可行,食物难下。槁在下脘者,食虽可入,久不复出,夫胃既槁矣,而复以燥药投之,不愈益其燥乎?是以大小半夏二汤,在噎膈门为禁忌。予当用启膈散开关,更佐以四君子汤调理脾胃。”“三阳结谓之膈”,启膈散取其开郁、化痰、润燥、升阳之意,诸证自除。

5.6 梅核气

患者,男,35岁 2017年9月7日初诊。主诉:咽喉有阻滞感半年。现症:交动怒后,感觉喉部有物阻滞,如痰一样,难以咯吐,亦难下咽,不痛不痒,进食无梗阻,便溏;舌质淡,苔白腻,脉濡滑。半年前与人口角动怒后诱发。西医诊断:咽神经官能症。中医诊断:梅核气,证属痰气郁结证。治宜行气化痰。给予调气汤(施今墨方),处方:桔梗15 g,枳壳9 g,薤白6 g,南杏仁6 g。15剂水煎,1 d 1剂,早晚分温服。原方后又服15剂,1个月后痊愈。

按 此为施今墨老中医的常用方,亦可用于冠心病或胃肠病,心下逆满,见痰气郁结之证。《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篇》记有“妇人咽中有如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临床用半夏厚朴汤效不著者可施此方加减。

5.7 呕 吐

患者,男,37岁,2016年10月17日初诊。主诉:脘闷少食1个月,呕吐3 d。现症:目眩心悸,脘闷不食,气短而咳,口不渴;舌淡红,苔白滑,脉弦滑。患者1个月前因醉酒后脘闷少食,最近3 d呕吐,呕吐物为清水痰涎。西医诊断:急性单纯性胃炎。中医诊断:呕吐,证属痰饮内阻。治宜温化痰饮,和胃降逆。给予小半夏汤(《金匮要略》)与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加味,合称姜夏苓桂术甘汤。处方:制半夏20 g,生姜10 g,茯苓12 g,桂枝9 g,白术6 g,炙甘草6 g,枳实6 g,香附6 g,党参6 g,山药6 g。15剂,水煎,1 d 1剂,早晚分温服,服后病愈。

按 本方为治疗痰饮呕吐的基础方,生姜辛温,为呕家之圣药,降逆止呕,又温胃散饮,解制半夏之毒,是臣药又兼佐药之用。仲景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炙甘草用于本方,其用有三:一可合桂枝以辛甘化阳,以襄助温补中阳之力;二可合白术益气健脾,崇土以利制水;三可调和诸药,功兼佐使之用。”此方常用于胃炎,内耳眩晕症及化疗后所致胃肠反应等属痰饮呕吐者[3]。

5.8 经行眩晕

患者,女 ,32岁,2018年5月17日初诊。主诉:每逢经行前后头晕1年,最近加重。现症:经行前后头晕,如物旋转,头痛沉重,胸闷泛恶,少食多寐;苔白腻,脉濡滑。西医组成:梅尼埃病。中医诊断:经行眩晕,证属痰浊中阻。治宜健脾化痰,醒脑开窍。给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医学心悟》[6],处方:制半夏9 g,白术15 g,天麻6 g,陈皮6 g,茯苓6 g,炙甘草3 g,蔓荆子6 g,生姜3 g,紫苏叶9 g,泽泻6 g,大枣3枚。15剂,水煎,1 d 1剂,早晚分温服。

按 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天麻化痰而止头眩,两者合用,为治风痰眩晕头痛之要药。李东垣云:“足太阴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旋,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除。”故此方以此二味为君药,一切因痰而作眩之病皆效。

5.9 癥 瘕

患者,女,42岁,2008年3月24日初诊。主诉:下腹有包块3年,最近3个月时有疼痛。现症:现触到包块如鸡卵大,按之柔软,畏寒,纳呆,胸脘痞满,小便量少,色清,带下较多,色白黏腻;舌质暗紫,边有齿痕,舌苔白腻,脉沉滑。西医诊断 :子宫腺肌病。中医诊断:癥瘕,证属痰湿瘀结。治宜理气化痰,破痰消瘀。给予开郁二陈汤《万氏妇人科》[2],处方:制半夏9 g,陈皮12 g,茯苓12 g,青皮9 g,香附9 g,川芎6 g,莪术6 g,木香6 g,槟榔6 g,甘草3 g,苍术6 g,生姜3 g,葶苈子6 g。30剂水煎,1 d 1剂,早晚分温服。服后痞减、带少,原方继服半年后,症状减轻,包块缩小。嘱继服桂枝茯苓丸半年。

按 《医宗金鉴》记载:“凡治诸癥积,宜先审身形之壮弱,病势之缓急而治之。如人虚则气血衰弱,不任攻伐,病势虽盛,当先扶正气,而后治其病;若形证俱安,宜先攻其病也。经云:大积大聚,衰其大半而止,盖恐过于攻伐,伤其气血也。”故在临床中随形随症加减。本方开郁化痰力效,还用于妇女闭经、不孕等由气郁痰滞引起的疾病。

5.10 不孕症

按 《医宗金鉴》曰:“女子不孕之故,由伤其任冲也。经曰: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能有子。若为三因之邪伤其冲任之脉,则有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经漏,经崩等病生焉。或因宿血积于胞中,新血不能成孕,或因胞寒胞热,不能摄精成孕,或因体盛痰多,脂膜壅塞胞中而不孕,皆当细审其因,按证调治。自能有子也。”焦树德老中医将此方随症加减,改为汤剂。吾时习之,用于临床,收效显著。

6 小 结

在临床上遇到症状怪异、无从辨证之病,常思“一切难症怪症皆生于痰”。从“痰”论治,往往迎刃而解。焦树德老中医常常把二陈汤、导痰汤、茯苓丸、白金丸、星香散、控涎丹几张治痰方的精神集中于一方之中,专治由顽痰阻滞引起的疑难杂症。痰证严重,须用攻泻痰浊者,加服控涎丹。“善治痰者,惟能使之不生,方是补天之手。”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对于治疗“痰”之为病,向当代医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吾将上下求索。

猜你喜欢
痰饮温服舌质
再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痛风试试薏苡仁桑枝核桃饮
汤药温服不刺激肠胃
喝中药不是越烫越好
基于舌诊偏色与去干扰的计算机技术研究∗
脾胃病从痰饮论治探源及经验
通过检查畜禽口腔诊断疾病
中医舌象与慢性肾脏病微炎症状态的相关性研究*
《千金方》与《外台秘要方》痰饮病方药探析
浅析“病痰饮者 当以温药和之”与肾性水肿相关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