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2020-10-13 12:12赵景宇孙林华李建楼刘文沛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8期
关键词:水文双一流一流

赵景宇,孙林华,李建楼,刘文沛

(宿州学院 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 安徽 宿州 234000)

1 前言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先导性的重要作用。把我国建设成高等教育强国,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和实现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举措,是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人才智力支撑。2015 年10 月,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1];2017 年9 月,教育部公布了双一流高校建设的名单,其中有42所一流大学、465个一流学科。其目的就在于加快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水平,把我国建设成高等教育强国。《方案》颁布后,在社会各界产生了震动,尤其受到了高等院校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响应,很多高校结合制定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进行积极谋划。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类型的重要组成之一,在培养应用型社会人才、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高等教育制度改革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也是近年来国家关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2]。在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社会背景下,高等学校也正面临着转变办学思想、更新育人理念、改革体制机制、创新技术方法、建设质量文化等方面的现实情况。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定位不明确、方向同质化等问题,在许多方面与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相比存在差异[3]-[4]。这种背景下,对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5]-[6],高校拥有其自身的社会功能,建设“双一流”高校目的在于实现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的高校功能,搞好教学是高校发挥社会功能的关键环节[7]。地方本科院校应当充分利用这次战略机遇,突破传统思维方式,创新办学理念,将提高教学质量落实到实处,提升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有计划、分阶段实施转型发展,使地方本科院校办出特色和水平,为国家“双一流”建设贡献力量。

2019年11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教育系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通知》指出,“提高本科教育质量,提升高校原始创新能力和关键核心技术集成攻关能力,完善创新体系,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8]2019年10月,教育部就本科教育接连印发了《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9]和《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10],指出,“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要求,必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必须把教学改革成果落实到课程建设上”。足见课程建设对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完成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有着重要影响,本科高校应当做好课程建设工作[11],对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做好课程建设工作更是重中之重。

做好课程建设,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应有别于研究型大学,课程体系的建构不仅要注重课程内容的组织,更要考虑各内容的相互关联及作用,其基础是找寻应用型课程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厘定应用型课程体系构建的理念,从而在高校教育教学实践中深入探讨应用型课程体系构建的路径,构建适合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的课程体系。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体系建设通常存在以下问题:(1)课程设置不合理,与市场需求脱节;(2)课程内容陈旧,学生专业素质不强;(3)课程实施不当,重灌输轻实践;(4)课程评价单一,重成绩轻分析。因此,地方本科高校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有许多值得进一步深入思考的地方。本文主要探讨了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如何实现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的高校功能,以课程体系建设为立足点,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应当如何构建,确保提升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为国家“双一流”建设贡献力量。

2 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

宿州学院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素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具备较强的外语、计算机应用和独立自主学习能力,敢于创新、善于合作,掌握水文水资源、水环境和水利工程方面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在国土资源、水利、城建、环境保护等部门从事水文分析与计算、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水环境保护与治理、水利工程建设与设计等方面工作的应用研究型人才。较强地体现了“地方型和应用型”的办学定位,也符合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也体现出层次性和多样性,即需要培养高端技术研发人才,又需要培养从事大量实际操作的技术应用型人才[12]。宿州学院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构建过程中深入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第一,注重人文素养教育与专业知识传授相融合,办好一流本科教育。

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涉及到教育观念更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师队伍建设、教学管理制度创新、大学文化建设等重要内容。营造优良的校园文化和育人氛围,大学文化是大学的灵魂,是一所大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历史积淀、人文品格和价值理念。大学文化内化于大学的办学理念、价值追求和学术品位,外显于大学的制度规范、行为方式和物质条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师生的思想和行为以及大学发展方向,是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内在支撑。要高度重视大学文化建设,努力营造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素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敢于创新、善于合作的人才的文化环境。

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通过以下课程建设,营造优良的校园文化和育人氛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安全教育、大学体育、大学英语、军事训练、形势与政策、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创业就业指导、创新创业实践、素质拓展教育、水利工程建筑艺术赏析、水法与水政、水文与水资源学科前沿、现代仪器分析等课程。

第二,既要体现出地学的特点,又要满足为工程设计和运行管理服务的需求。

工程是应用科学和技术的原理,来解决工业生产中问题,从而达到改造自然为人类社会服务的目的。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不是纯粹的工程专业,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是以地球科学基本理论为基础,以“水”为核心研究对象,系统学习水资源的分布、形成、演化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兼顾地下水科学、岩土工程和环境工程的基础知识,并将其应用于水信息的采集和处理,水资源的规划与开发、评价与管理,水利工程的勘查、设计、施工,地下水环境和地质环境的监测、评价和治理等。既要体现出地学的特点,又要满足为工程设计和运行管理服务的需求[13]。

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不仅仅体现出地学特点的课程(地球科学概论、第四纪地质学、地质及自然地理实习),也要体现出对工程教育认证的响应,设置数学与自然科学类(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数理统计、物理学、化学等知识领域)、工程基础类课程 (水力学、水利工程施工、水利工程概论、水工建筑物、水利工程地质、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工程力学和测量学等知识领域)。

第三,力争“点”的突破,结合学校和专业特色,乃至区域特色,制定专业方向、发展专业特色的构建。

“双一流”建设,建设一流大学的同时,也支持建设“一流专业”,这样打破高校身份的固化,地方应用型高校力争“点”的突破,结合学校和专业特色,乃至区域特色,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2018年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依托于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矿井水资源化利用重点实验室开始招收全日制本科生。按照金鑫[8]对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划分,我校属于“本科教育办学历史较短,水文本科专业办学历史更短”类型高校,可依靠的资源较少。因此,我校水文与水资源专业发展立足两淮,服务安徽,面向“长三角”乃至全国,面向基层、面向工程一线。依托于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矿井水资源化利用重点实验室,以水资源保护与管理、水环境治理为立身,以矿井水资源化处理为特色,建设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

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重点建设水资源保护与管理、水环境治理课程(水文与水资源学、生态学与水文生态、水环境化学、水资源规划与利用、水质监测与分析、水污染控制工程、水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概论、水处理微生物学等知识领域),特色建设矿井水相关课程 (水文地质学、水文地球化学、地下水动力学、水文地质勘察、矿井水资源化技术专题讲座等知识领域)。

3 存在问题与对策分析

通过深入思考和实践活动,笔者认识到有些问题制约和影响着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第一,市场需求制约着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体系的构建。在市场经济社会背景下,人力资源也是重要的资源,并且受到“市场化”的影响[14]。高校,特别是应用型高校,无论在专业设置、招生数量、人才培养方向都受到了市场的影响,当然高校课程体系的构建也部分的决定于人力资源市场需求。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是应用型院校课程体系建设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1998 年全国专业调整,将原来的陆地水文、水资源规划及利用、水文水环境、水文地质等相关专业统一称为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并沿用至今,不同高校在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侧重点不同。为适应满足社会需求,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要摆脱原有的固定模式,多到企事业单位走访,深入了解社会需求,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第二,改善课程结构固化,内容陈旧情况。部分高校或是水文本科专业办学历史悠久,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斐然成绩,但却忽视了时代的变化,知识体系的更新,更有些新办专业不顾自身特点,将名校知名专业课程构建生搬硬套,这都是不可行的。地方应用型高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应做到与时俱进,更新陈旧结构,结合自身特点设置符合当下时代需求的课程体系。

4 结论与建议

在地方本科高校课程体系构建应依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融职业需求、学科课程系统性以及学生发展需求于一体。其构建基本原则为:第一,学生知识体系构建与学科课程系统性相结合;第二,实现职业岗位需要与学科课程知识逻辑相协调;第三,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与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第四,注重人文素养教育与专业知识传授相融合。

“双一流”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当重视以下问题:第一,注重人文素养教育与专业知识传授相融合,办好一流本科教育;第二,既要体现出地学的特点,又要满足为工程设计和运行管理服务的需求;第三,力争“点”的突破,结合学校和专业特色,乃至区域特色,制定专业方向、发展专业特色的构建。将提高教学质量落实到实处,使地方本科院校办出特色和水平,为国家“双一流”建设贡献力量。

图1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图

猜你喜欢
水文双一流一流
继往开来 守正创新——河北省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
继往开来 守正创新——河北省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水文
水文水资源管理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