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居民无偿献血问题的实证研究与社会性规制探讨

2020-10-15 06:11张晴晴金今花
海军医学杂志 2020年5期
关键词:外部性社会公众血站

沈 景,张晴晴,金今花

2018年是我国《献血法》实施的20周年,我国献血人次从1998年的32.8万增加到了2018年的近1 500万,献血量从1998年的400万单位增加到了2018年的2 500余万单位[1]。但是,目前我国无偿献血率仅为11‰,远远低于发达国家45‰的平均水平。加上人口老龄化的提前到来、肿瘤发病率的升高以及“二孩”政策导致高龄产妇的增加等原因,我国的临床用血需求量也以每年10%~15%的速度在增加[2-3],血液供求仍然处于一种“紧平衡”的状态,无偿献血工作依旧任重而道远。为探讨我国无偿献血事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突破血液供求“紧平衡”状态,为政府相关部门献血工作提出更有针对性、更高效率的建议,本研究选取了南京市作为实证调研的目的地,探究公民对于无偿献血的评价。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18年12月-2019年2月成功选取南京市八一医院、南京市鼓楼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江苏省中医院5家三甲医院的患者以及家属(100人)(潜在用血者),医护人员(100人)(用血操作者),某社区居民(100人)(潜在献血者)以及某街头献血点献血者(100人)(事实献血者),四类人群共400人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

表1 被调查者对问卷相关问题的回答情况(%,n=100)

1.2 调查内容 在南京市实地调研与访谈的基础之上,借鉴高英东、梁万年等设计的《北京市居民献血情况调查表》,进一步咨询相关专家,针对患者和家属、医务人员、街头献血者等调整问卷条目,形成《南京市居民献血情况调查表》。主要内容包括者献血情况、献血知识的了解途径和程度、献血心理(参加献血与未参加献血的原因)等。

1.3 统计学处理 利用Epi-Data软件录入数据,手工校对,应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调研结果见表1~5。从结果可以看出,无偿献血知识与无偿献血政策了解程度在不同群体间存在统计学差异,患者及其家属、社区居民对无偿献血知识与无偿献血政策的了解程度较低,医护人员由于工作内容与专业素质等原因知晓率相对较高,街头献血者由于具有献血经历所以知晓率最高。献血服务满意度比较低,主要原因是由于献血权益没有得到保障、对献血服务态度不满意、献血过程中采血人员诱导增加献血量、献血纪念品质量较差、献血后身体状况变差以及献血后身体不适等。参照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只有改善激励因素并且满足保健因素需求,才能更大效率提高献血积极性。调查发现,市民参加无偿献血的原因接近半数是由于利他主义精神,还有部分是因为用血优惠政策等相关的物质与精神激励,其次是认为献血有益身体健康,这些激励因素鼓励着社会公众参与无偿献血。市民未参加献血的原因中,保健因素主要为担心献血会影响身体安全与健康,献血权益得不到保障、服务态度不满意等,这些因素限制着大量公众加入献血者队伍。

表2 南京市市民参加无偿献血的原因(n=193)

表3 南京市民没有参加无偿献血的原因(n=207)

表4 献血服务不满意原因(n=30)

表5 南京市市民知晓无偿献血的渠道(n=400)

3 讨论

3.1 血液供应及安全现状

目前世界上无偿献血率最高的地区为中国台湾,2017年为75.34‰,中国香港为30‰,中国澳门为25.1‰,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为45‰[2]。但是2017年中国大陆地区的无偿献血率仅为11‰,相比较于2016年的10.5‰仅增加0.5‰,距离原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所制定的“争取于2020年无偿献血率达到15‰”的目标依然存在很大差距[1]。与此同时,我国的临床用血需求量以每年10%~15%的速度在增加[3]。献血人数增长缓慢,医疗临床用血刚性需求增长迅速,导致我国的血液供需缺口逐年加大,采供血部门工作压力逐年增加。

除了血液供求的问题之外,我国的血液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2014年中央财政投入10亿元用于支持血站实现核酸检测全覆盖,我国的血液安全水平明显提升,但是社会公众依旧对血液安全问题存在疑虑。“2015年福建5岁女童因输血感染艾滋”的新闻就引起了社会的热烈讨论;2018年7月贵州省一例2岁患儿感染艾滋,虽然最终调查结果显示“没有证据表明患儿在输血、使用血液制品和侵入性操作的过程中感染艾滋”,但是“患儿的输血记录依旧是社会公众怀疑的首要环节”[4]。同时,虽然互助献血制度已经逐步取消,但是职业卖血者依旧存在,根据以往的调查数据显示,职业卖血者的血液中,乙型、丙型肝炎表面抗原检测阳性率分别为30%~90%与8%~13%,流动职业卖血者的丙型肝炎抗体检测阳性率高达40%[5],这对于我国的血液安全来说依旧是个不小的挑战。

3.2 无偿献血的社会性规制分析

“规制”是指“行政机构制定并执行的直接干预市场机制或间接改变企业和消费者供需决策的一般规则或特殊行为”[6]。社会性规制是规制理论的一种,是以确保国民生命安全、防止灾害、防止公害和保护环境为目的的规制[6],与社会性规制关系最密切的理论是信息不对称理论与外部性理论[7]。

3.2.1 无偿献血的信息不对称分析 信息不对称是指在市场中有关交易的各种信息在交易者之间的不对称分布或者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了解存在差异,从而导致市场效率低下的现象。信息不对称可能会导致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的存在。逆向选择是指交易的一方利用多于另一方的信息使自己获利而使另一方受损。道德风险是指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由于机会主义行为而带来更大风险的情形[8]。无偿献血知识与无偿献血政策了解程度在不同人群中存在统计学差异就体现到了信息不对称。首先,南京社会公众对于血液知识与献血政策的掌握水平还有待提高。血液知识属于医学领域,社会公众血液知识相对比较缺乏,处于信息劣势地位,这就导致社会公众对于献血依然存在安全及健康方面的顾虑;同时献血政策也不同于一般的医疗相关政策,影响范围较小,健康公众很少主动关注,往往是健康状况堪忧的患者需要输血或者报销时才会去咨询与使用,导致献血政策激励效率低下。

在不参加无偿献血的原因调查结果中,“担心血液被血站用来牟利”等担忧也体现了血站工作的信息不对称。根据信息不对称理论,献血机构在无偿献血过程中充当“代理人”的角色。由于社会公众对献血工作缺少详细了解(处于信息劣势地位),可能对献血机构的“道德自律”产生怀疑。“无偿献血、有偿用血”、“红十字会卖血获利数十亿元”、“深圳市血液中心薪酬事件”等网络消息都曾经引起人们广泛地讨论,严重影响献血机构的非营利性的公益形象,甚至产生了信任危机[9],打击了我国无偿献血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3.2.2 无偿献血的外部性分析 外部性是指对他人造成有利或不利的影响,但不需要他人对此支付报酬或进行补偿的一种效应,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正外部性是指活动主体给社会及其他成员带来了好处,但是社会及其他成员不需要支付给活动者额外报酬。负外部性是活动者的行为给社会及其他成员带来了危害,但活动者不需要支付足够补偿这种危害的成本[10]。被访者参与献血的原因、不参与献血的原因以及献血服务不满意原因等调研结果都体现出外部性理论。从外部性角度来说,参加无偿献血,不仅能够使献血者获得奉献社会、助人为乐的精神满足,且能够对社会产生广泛的积极影响。首先,参与无偿献血是社会公众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的体现,提高无偿献血意识,有利于激发社会公众公民义务意识的觉醒[11];其次,无偿献血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提高无偿献血意识有助于实现互帮互助、文明博爱的社会氛围。

公众不参与无偿献血的第一要素是出于对自身安全与健康的考虑。献血安全得不到保障,不仅会威胁献血者与临床输血患者的安全与健康,还会影响政府在社会公众心中的公信力,降低公众无偿献血意愿,对无偿献血事业造成极大的打击。相反,加强献血安全保障,不仅能够缓解社会公众的安全担忧,提高献血意愿,还会形成良好健康的无偿献血氛围。其次,献血安全保障还是国家医疗保健政策与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加强献血安全保障,有利于政府履行社会服务职能、强化社会管理职责形象的体现,这就是血液安全工作外部性的集中体现。

在社会公众的献血服务不满意原因调研中,部分公众由于优先用血权利得不到保障、血费报销手续繁琐等问题而降低满意度。“优先用血”与“血费报销”等权益不仅仅是对参与无偿献血公众的回报,还会影响整个无偿献血事业的口碑。一旦权益保障没有得到落实,如献血者没有得到优先用血权,就意味着患者及家庭就医负担的增加以及医疗资源的浪费,严重时还会影响到医患和谐与就医满意度;同时,献血权益得不到保障还会造成无偿献血负面舆论传播,不利于无偿献血的宣传。

3.2.3 血液的社会属性及政府角色分析 血液资源不能人工合成,不可替代,且不能长期保存,但是在拯救患者生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被誉为是“赠予生命的礼物”[12]。血液来源于社会成员的无偿自愿捐赠,用于社会上需要输血治疗的临床患者。在我国用血是免费的,患者仅需支付包括血液的储存、分离、运输、检验等加工成本费,因而,血液满足公共物品的属性条件(自愿捐赠,无偿使用)。但是,当临床用血作为公共物品而存在时,其具有经济学所言的“拥挤效应”,即作为稀缺物品,在一定的血液采集量下,一个患者的使用可能会影响到其他患者需要的满足。因此,血液是准公共物品,具有有限的竞争性与有限的排他性[13]。此属性也决定了发展无偿献血事业不能依靠个别企业或者个人,只有政府充分发挥作用,才能兼顾无偿献血事业的效率与公平。

3.3 无偿献血的社会性规制措施

基于上述分析,无偿献血是一项事关国民生命健康的公益性事业,血液供应及安全问题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及社会和谐稳定,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14]。负外部性效应及信息不对称影响着我国无偿献血事业的发展,相关部门在发挥政府职能解决血液供需及安全问题时,需要充分借鉴社会性规制理论。

3.3.1 解决信息不对称的措施 (1)加大无偿献血健康教育力度。消除献血的健康安全顾虑,才能提高无偿献血意识。不仅仅是利他主义的道德文明教育,还要在宣传过程中消除献血者的健康安全顾虑;献血前“诚实捐血”教育不应流于形式与口号,应该增加献血者自我筛查环节,强化血液安全意识。献血宣传需要针对不同的献血目标人群实施不同的宣传策略,细化宣传措施,更加有的放矢。(2)健全血站信息公开制度。强化血站工作透明度,消除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社会公众对血站工作的误解,重塑血液管理相关主体形象。血站公开信息应包括:血站及工作人员基本信息、献血服务信息、财务信息、行业作风建设情况等。血站信息公开有利于人民群众了解采供血工作,增进社会公众对血站的信任。有利于血站进一步优化服务,提升社会满意度。(3)规范献血激励措施。适当的献血激励措施可以鼓励更多的公众参与无偿献血,不当的献血激励制度会适得其反,偏离“无偿”的初衷,“诱导”公众献血,不利于无偿献血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相关部门应该规范各省市地区出台的“有偿”献血激励制度,割裂献血与利益的联系,使献血重新回归公益。

3.3.2 解决负外部性的措施 (1)加大无偿献血宣传力度。提高无偿献血意识才是提高无偿献血率的根本。为了解决献血意识不高的负外部性效应,需要创新无偿献血宣传内容和方式,完善针对不同人群的宣传招募动员机制。如中国台湾推出“热血青年”招募活动,拉近与年轻人的距离;针对中小学生,教育部门将血液知识和献血观念纳入健康教育教科书,邀请幼儿园及中小学生参观血液中心,观摩献血过程,使献血观念向下扎根[15]。(2)强化血液安全质量管理体系。加强献血安全保障是发展无偿献血事业的关键。为了解决“血液安全”问题的负外部性效应,必须建立并持续改进血液安全质量体系,确保血液安全,杜绝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发生,消除公众献血顾虑。各级卫生行政部门、采供血机构和医疗机构必须严格执行《献血法》、《血站管理办法》、《血站质量管理规范》和《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以及《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其他相关规定,完善各项管理配套制度和措施,强化管理,加强监督,确保血液安全质量[16]。(3)完善献血者权益保障制度。保障献血者权益是无偿献血健康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为了解决献血者权益保障不到位的负外部性效应,必须完善献血者权益保障制度。简化现有的血费报销制度,联合医保部门,将血费报销纳入医保结算,方便献血者,提升献血者对献血服务的满意度。

猜你喜欢
外部性社会公众血站
采暖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外部性分析与应用研究
从资源配置后的外部性的角度看市场化配置公共资源的动力
信息化下血站消防安保建议
关于网络外部性研究的文献综述
数字化媒体时代影响性诉讼生成机制研究
社会公众二孩生育影响因素研究综述:2003—2015
试论社会公众承担低碳社会责任的领域和方式
社会公众追究政府生态责任的角色定位
血站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
当前血站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