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互联网重塑传播格局,受众向移动传播场域转移,“微政务”传播在国家治理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微政务”传播是乡村治理中的重要资源,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分析安徽县级“微政务”融入基层治理的现实障碍,提出乡村治理视域中的“微政务”传播策略。
关键词:“微政务”;乡村治理;传播
中图分类号:D4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09-000-03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关键。农村税费改革以来,国家乡村治理方式从单一行政统治向多元传播治理方向转型,传播正成为乡村治理新体系中的一种重要资源和策略。“政府传播既是一种传播行为,也是一种管理行为,传播行为是管理行为的延伸,是管理行为的必要步骤。[1]”作为政府在网络空间的代表,“政务微博+政务微信”等政务新媒体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课题组于2019年3月通过问卷星对安徽岳西县古坊乡上坊村村民和巢湖银屏镇申家山村在外务工人员实施“乡村治理视域下安徽‘微政务传播研究”问卷调查,收到有效问卷687份。
一、“微政务”传播是乡村治理中的重要资源
當前,受众向移动传播场域转移,“微政务”传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微政务”的传播主体是政府组织,传播国家意志,具有公共性、政治性等传播特征。“微政务”传播是政府机构实施电子政务的一部分,利用“互联网+政务”模式,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提升政府的执政效率。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社会治理理念已难以适应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要求。“微政务”作为以“微博+微信”为主要平台的公共管理方式,在乡村基层治理过程中,既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也是社会治理创新实践中重要的推动因素。这标志着基层组织主动寻求乡村治理模式的新突破,以应对信息化社会的到来[2]。在中国城镇化进程中,部分乡村治理面临困境,如村庄流动性增强、空心化严重,如何整合乡村社区是非常棘手的问题,移动政务新媒体“微政务”为乡村公众的公共参与提供了话语平台。
县级“微政务”传播在乡村治理体系中具有独特的社会功能:传播涉农公共政策,发挥政治认同功能;传播农业科技信息,培养发展农民的现代化人格,具有社会发展功能;为农民提供公共意见平台,深化农民自治实践,具有社区整合功能。传播是一种由信息所承载的文化力,在乡村治理中政府机构运用“微政务”这种新型媒介,能有效促进政治沟通,促进乡村经济发展、个人的发展和乡村社会的发展。
治理的良好状态称为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其本质就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3]。随着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政务新媒体的触角已经延伸到乡村,“微政务”传播为农民提供了公共话语平台。通过“微政务”传播平台,可以建构政府机构、基层组织、乡村农民互动的“微政务”传播模式,提升乡村治理能力,促进乡村社会形成善治。
二、安徽县级“微政务”融入基层治理的现实障碍
(一)资源不足,传播职能定位不清
发布政务信息,强化政策解读是政务新媒体的两项重要基本功能。政务新媒体具有政治性与公共性等传播特征,但部分县级政府机构并没有认识把握政务新媒体的本质特点,政务新媒体职能定位模糊,原创政务信息不足。课题组随机抽取安徽微博发布厅的10家县级政务微博,分别对肥东发布、庐江发布、砀山发布等政务微博进行统计,统计结果显示:政务微博信息中日常生活资讯和文娱资讯占到总量的七成,政务类消息仅占微博信息总量的三成。
政务信息不足,原因如下:一是缺乏信息源。相关职能部门互相隔离,信息不能共享;二是政务新媒体运营人员缺乏。政务新媒体的运营需要既了解专业知识又有较高媒介素养的各类专门人才,但在实际运营中,大多是兼职人员,即便有专职人员也往往只有一两个人,在运营维护上捉襟见肘,力不从心;三是财力不足。政务新媒体的运营维护均需要稳定的、一定规模的专项经费来保障,而经费不足的问题长期困扰和制约着县级政务新媒体的运营。
(二)互动开发有限,政民互动的保障机制尚未完善
与纸质、PC时代不同,移动传播时代网民更活跃积极、更迫切地想找到一种快捷方式与政府互动。县级“微政务”只有顺应移动传播趋势,契合乡村网民所需,与乡村网民积极对话,直面民意,才能真正发挥政务新媒体的乡村治理作用,增强传播力和影响力。
目前安徽县级政务新媒体尚未建立统一的政民互动管理机制。课题组统计发现,安徽县级政务微信59家(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发布”的微信发布大厅统计),设置互动版块的有36家,还有23家未设置互动版块。而在设置问政栏目的36家政务微信中,还存在无具体回复内容、回复时间过长、手机版阅读体验差等问题。安徽县级政务微博61家(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发布”的微博发布大厅统计),整体上还处于“宣传发布”阶段,不能及时回复乡村网民留言,互动性不强,回帖率不高。政务微博栏目设计单一,仅有发布信息功能,缺乏问政功能,在乡村社会治理中不能通过政务微博问政问计于乡村网民。
(三)缺乏宣传,与乡村公众的信息需求存在偏差
目前,安徽县级政务新媒体的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访问量有待提高,粉丝数量有限。课题组调查显示,在回答“您没有访问过家乡的政务新媒体的原因是什么?”的问题时,62.7%的被调查村民认为是“政府没有宣传,不知道有这样的传播媒体”,19.05%的被调查村民回答是“不会手机操作设置”,17.46%的被调查村民回答是“村里没有无线上网的条件,没有智能手机”。
受众满意度有待提升。在回答课题组“您觉得家乡的政务微博、政务微信平台有哪些不足之处?”的问题时,59.52%的被调查村民认为是“信息更新不够及时”,49.21%的被调查村民认为是“信息量少,缺乏公众关心和迫切了解的政策信息”,41.27%的被调查村民认为是“与公众的互动沟通不够”,26.19%的被调查村民认为是“缺乏规范有效的管理机制”,还有22.22%的被调查村民认为是“便民服务不够”。
三、乡村治理视域中的“微政务”传播策略
2019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提出要着力发挥信息化在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基础支撑作用,繁荣发展乡村网络文化,构建乡村数字治理新体系。治理的良好状态称为善治,应按照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优化“微政务”传播生态,建构政府机构、乡村精英、乡村农民互动的“微政务”传播模式,形成多元参与的“互联网+”治理格局,在乡村治理实践中共同发挥作用,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推动乡村社会形成善治,进而促进乡村振兴。
(一)确立互联网治理思维,探索双务公开新模式
结合数字乡村战略,加强乡村网络的硬件建设。结合国家的数字乡村战略,把数字乡村摆在数字安徽建设的重要位置,加强统筹协调、顶层设计、总体布局。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和信息化发展规律,统筹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乡镇政府应发挥乡村治理的主导作用,确立互联网治理思维,加强信息网络的硬件建设,实施村村通网络工程,推动乡村电子政务建设。
建立县、乡、村三级“微平台”,探索双务公开(政务公开、村务公开)新模式。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是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建立县、乡、村三级“微政务”平台,通过“微政务”传播平台探索双务公开新模式。县、乡镇政务公开的内容重点公开惠农政策、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村务公开则可将本村村情、村务、党务、计生、财务等问题详细向村民公开。
整合电子政务资源,形成“微政务”融合大平台。整合电子政务资源,着力增强政府网站、政务微博、政务微信的协调互补,形成政务全媒体矩阵,发挥整体优势。村“两委”人员应适应信息网化建设与发展的形势,探索实施“微政务”治理与村级数据治理模式,提升服务能力。通过“微政务”平台的运行与维护,逐渐实现乡村社会和上级相关部门之间数据互联互通和共享共用,并能够形成、汇集起完整、准确的民生大数据,供乡镇政府及相关部门分析研判,以提供决策咨询和制定政策参考,实现基层社会治理与服务的精准化。
(二)建构“微”互动社区,形成多元参与的治理格局
以农民为中心。在当前的乡村治理中,基层组织、乡村精英居于传播主体地位。移动互联网时代,“微政务”政务信息传播要以农民为中心。要以农民为中心,确立多元治理主体。农民、基层组织、乡村精英等是乡村传播的多元主体,他们在传播实践中,可以发挥各自的独特优势和作用,把农民放在乡村治理的中心位置,在“微政务”传播中,以农民的信息需求和利益为传播导向。
建构乡村议事“微”空间,形成多元协商的治理格局。不断创新政府与农民互动平台,畅通二者对话渠道,优化公共决策过程。一是在“政务微信”上,以“二维码”链接的方式建立以村落为单位的村务微信互动群,把相对分散的村落成员重新聚合在一个相同的网络空间内,共同讨论涉及乡村治理各项事务的公共议题。二是基层政府可以通过政务微信链接到政府网站设置的政民互动栏目,倾听村民心声,实现对村落公共事务的管理。三是政府机构通过政务微博互动空间及时收集民情民意并作反馈处理。
规范化发展,全省建立统一的“微问政”管理机制,可以从省级层面及早拟定针对县级、乡镇级政务新媒体的统一的运行管理和考核办法,规范政务新媒体的运营。
(三)优化“微政务”传播生态,促进乡村社会形成善治
加大应用宣传,提升农民媒介素养和政治参与意识。首先,加大对政务新媒体的应用宣传,让本地区的农民群体下载和安装政务App,并学会如何使用政务新媒体。充分发挥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大学生村官等主体作用,加强农民新媒体素养培训,增强农民新媒体使用和信息传播技能。其次,增强农民群体利用政务新媒体参与乡村政治生活的意识。强化农民的主体意识,通过政务新媒体让农民有效参与政治生活,逐步培养政治参与技巧、扩大传媒接近权,从而提升农民传播主体地位,让农民主动参与乡村治理,深化自治实践。
科学定位传播职能,传播符合农民需求的信息内容。政务新媒体是政府部门实施电子政务的一部分,理应加强政治公共议题的设置,多向农民提供这几类信息:一是国家对农村的各种政策,特别是党的惠民政策,及时宣传,随时更新(占被调查村民的85.71%);二是农产品产销服务、农业技术信息服务、种养殖业、脱贫措施等致富信息(占被调查村民的69.05%);三是乡村文化信息(占被调查村民的64.29%);四是社会就业、医疗宣传、保险宣传等便民服务信息(占被调查村民的51.59%);五是与政府部门或官员的互动信息,如对政策法规的解释、求助信息的答复(占被调查村民的36.51%)等。
加大支持力度,培养一批新媒体管理运营人才。加大对政务新媒体人力、资金、技术支持的力度,将政务新媒体建设纳入财政预算。加强新媒体技术和运营培训,在政府部门培养一批有技术、有能力、懂网络的新媒体管理运营人才,同时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选择资质好的第三方公司合作,作为后台运营的保障,解决各类技术难题,提高服务效率。积极组织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业人士,为安徽省基层政务新媒体工作人员进行职业培训,或到全国政务新媒体运营业绩突出的单位学习交流等,提高新媒体工作人员素养。
参考文献:
[1]程曼丽.政府传播机理初探[J].北京大学学报,2004(2).
[2]费爱华.乡村传播的社会治理功能探析[J].學海,2011(5).
收稿日期:2020-3-9
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乡村治理视域下安徽‘微政务传播研究”(AHSKY2018D68)。
作者简介:王慧(1973—),女,安徽合肥人,副研究员,本科,主要从事新闻传播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