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高校年轻思政教师的道德修养问题研究

2020-10-19 04:56李爱梅
公关世界 2020年17期
关键词:道德修养互联网+互联网

李爱梅

摘要:“互联网+”时代提高高校年轻思政教师道德修养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不仅仅是提升年轻思政教师教学水平的内在动力,回应高校教育的基本要求,更是净化高校教育环境,积极应对“互联网+”时代不良信息冲击的有力武器。当前,我国高校年轻思政教师存在着随波逐流、急功近利的心态,理想信念缺失、价值观偏离,总结起来就是师德缺位。凡此种种不利于我国新时代的人才培养,必须加以解决。要以优化高校年轻思政教师生态为抓手,紧扣高校教育体制改革方向,创造性将党性教育和师德结合起来,提升高校年轻思政教师道德修养。

关键词:互联网+,年轻思政教师,道德修养

“互联网+”时代信息急剧爆炸,人们思想观点碰撞更加激荡,教师和学生同时遭受着信息风暴的席转。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而恣意蔓延。高校年轻思政教师如何坚守自我,固守道德底线,是其首要直面的问题;如何在自己行端立正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辩非明理,修身立德,是其理应认真作答的课题。

一、“互联网+”时代加强高校年轻思政教师道德修养的重要意义

1.是高校年轻思政教师提升教学水平的内在动力,施展学术作为的先决条件,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然要求

怀揣着“立德树人、教书育人”远大志向的高校年轻思政教师,势必会想方设法通过学习、创新等手段提高自己教学水平,以培养高质量学生为己任,向自己目标努力奋进。一位好的年轻思政老师的道德修养要体现在对人民教育事业的崇敬和践行上来,要执着于传道授业解惑。干一行爱一行,高校年轻思政教师不应该将教师岗位简单看成养家糊口的“饭碗”,还应该有明确的事业目标,这樣的态度才能在岗位上高歌猛进,实现自我价值。

2.是高校教育的基本要求,新时代教育事业的必然选择,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根本问题的深刻回应

大学是人才接受专业知识的象牙塔,大学时期也是莘莘学子三观形成的关键阶段。高校年轻思政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不能忘却学生道德品质的塑造。高校年轻思政教师应以身教胜于言教,以浩然正气感染学生。道德教育既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和专业教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坚忍不拔、刚正不阿的良好品质,有助于学生战胜学业上的困难,取得优异成绩,有助于学生同身边弄虚作假的学风作斗争,形成良好风尚。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的重要基石。[1]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2]教师重要,正是在于教师凭借着崇高职业理想和道德品质,从事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问题。[3]培养德才兼备的人,以德树人,德育为先,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人,是高校教师以道德为导向,以专业技能为抓手的教育任务。

3.是高校教育环境的净化提升,对“互联网+”时代的积极应对,解决不良信息对高校师生道德冲突的有力武器

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舆论轰炸,各种价值观交织混杂,这些乱象向清苦作乐、潜精研思的高校年轻思政教师刮起蛊惑之风,向涉世未深、品行未成的大学生招出诱惑之手。提高高校年轻思政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增强教师思辨能力、分析能力、质疑能力,能有效辅助教师应对互联网里的思想冲击,使老师做到不盲从、不抗拒、不支持[4]。从思想漩涡里逃出的教师又可以从源头匡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使学生做到从容坚定,心无旁骛,品学兼优,德才兼备。

二、“互联网+”时代高校年轻思政教师道德修养存在的问题

1. 随波逐流,利欲攻心,急功近利

学高为师,道高为范的知识分子,在我国社会转型及经济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中,逐渐显露出功力和浮躁之风。在唯科研成果的高校教师评价体系下,个人职称评比、岗位晋级、薪酬待遇都与论文级别高低、数量多寡高度交织。由此衍生出来的论文抄袭、观点剽窃、数据作假时有发生[5]。学术道德具有自律性和自觉性,学术道德的失守也意味着学术自律的沦陷和学术规则的失范。

2. 理想缺失,价值偏离,迷失自我

互联网世界海量的信息冲击,使得少数高校年轻思政教师在学术研究和人生理想追求上双双偏离。错误的专业数据会对教师正在进行的学术研究产生误导,浮夸、爆红暴利的网络现象会对教师坚持的人生理想产生疑惑。互联网作为信息的加速器和放大器,能快速、夸张地传播负面信息,极大地蛊惑高校年轻思政教师的辨识力,拉低教师的道德感知力。

3.师德缺位、宽以律己、本职失范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高校教师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主体,是大学生成材成器的引路人。呕心沥血,诲人不倦,在课堂上将自己所学充分传授给知识的渴求者,是高校教师的初心和本职工作。而在少数年轻思政教师群体中却出现轻课堂,重课题,轻学生,重领导的怪象,忽视了学生的受体地位,造成课程准备不充分,教学过程不严谨,授课方法不灵活的局面。没有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崇高师德,教师很难将真心融入教学,投入学生,奉献事业。

三、“互联网+”时代提高高校年轻思政教师道德修养的有效途径

1. 优化高校大环境:提升高校年轻思政教师自我思辨能力,转变思维,拥抱互联网,用互联网思维处理价值冲突,用互联网技术传播道德价值

互联网信息形形色色,真真假假,部分内容欲盖弥彰,高校年轻思政教师应加强学习,修炼内功,正确分辨真伪,迁善去恶。互联网思维即自由思维、开放思维、包容思维,这其实和大学精神有着相似性,所以教师需要将象牙塔里用在学术观点争论上的较真劲镜像到网络环境中,同道德偏差的论调针锋相对、据理力争。互联网技术可以加快信息传播的速度、宽度、维度,高校年轻思政教师亦可如古人造纸传道那般,用社交平台、网络论坛大抒己见,谈经论道。

猜你喜欢
道德修养互联网+互联网
论荀子虚壹而静道德修养方法
网络语言暴力现象及对策分析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