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德米特《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研究

2020-10-20 06:23潘佳慧
大观 2020年6期

潘佳慧

摘 要:旋法研究的对象比较广泛,各个历史时期的音乐作品有不同的旋律形态,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也有着自己的旋律特征与写作手法。新古典主义代表人物欣德米特的《小提琴协奏曲》无论是在结构、旋法、和声、配器上,还是音乐风格、演奏技法上,都是一部不朽之作。

关键词:欣德米特;小提琴协奏曲;旋法研究

纵观小提琴协奏曲已经较为成熟,20世纪的一百年间就创作了近100首小提琴协奏曲。笔者认为研究欣德米特《小提琴协奏曲》的旋法应该可以揭示其作品的音乐核心内涵并且对当下小提琴协奏曲创作有诸多影响、启示。故,笔者就欣德米特《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旋法展开研究,对其旋律动机的发展、旋律与结构等方面进行观照。

一、呈示部

(一)主部主题动机及其发展手法

笔者认为主部有两个主题,主部主题Ⅰ随着定音鼓四小节引子的击打声缓缓进入,此处定音鼓音量虽然微弱,但是这种节奏型会给人一种节奏重拍不规则感,从而使主部主题的进入增加了更多的紧张度。

主部主题Ⅰ由独奏小提琴缓缓奏出,调中心音为#C,短短一句中运用了两次八度大跳,写作手法非常夸张。谱例1中a和b两句均为弱起,其中b句为a句的下行小二度模进,把激烈的气氛拉下来趋于平和。整个主题的音域很高,配上小提琴空灵的高音音色,给人一种神秘感。

主部主题II在第18小节出现(谱例2)。此处为弱起节奏,由管乐奏出。开始为三个音连续二度下行,紧接着上行五度继续下行,而且使用了整小节的切分节奏和整小节的三连音,连续四次上行变化模进,每次都以紧缩模进呈现,增加了作品的紧张性。谱例3中a、b、c、d四句的调中心音分别为#G、#A、#C、E。到了29小节,由长笛与弦乐继续模进主题材料,其余管乐声部演奏伴奏音型,此处的调中心音为G,弦乐重复演奏两次主题材料后,将其翻高八度演奏,将整个气氛推向高潮,情绪极其饱满,引出由独奏小提琴演奏的连接部(第39小节)。

(二)连接部旋律发展手法

作品进行到39小节时乐队快速安静下来,由独奏小提琴演奏出快速、均分且连贯的八分音符,串联成级进中又带有迂回的音阶式连接部主题。到51小节的bB引出下一个和前面音阶有着强烈对比的、更为激烈的以bB为调中心音的琶音式旋律,且以八度双音收尾。

乐队部分的节拍由2/2拍、3/4拍、3/2、5/4拍不断地交替进行。72小节的最后一拍由F调圆号奏出主旋律,弦乐声部分为连贯的八分音符呈音阶式的陪衬。独奏小提琴与乐队之间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在乐队进行了第三次模进后,乐队安静下来,由独奏小提琴的三个颤音引出了琶音形式的三连音节奏型,如行云般流畅,为副部主题的出现做了充分的铺垫。

(三)副部主题动机及其发展手法

副部主题由独奏小提琴演奏,相比主部主题Ⅰ,副部主题更加低沉(谱例3)。乐队中弦乐保持长音为主题做铺垫。103小节管乐加进来,调中心音由D到A,给人以豁然开朗的感觉。

106-113小节由主题中a句发展而来,是a句的高八度重复;120-126小节由主题中的b句发展而来,是其高八度的变化重复,到了第125小节处突强,各个声部进行激烈的演奏,继而引出了从127小节开始的独奏小提琴大量的和弦,气势恢宏地迎来了结束部。

(四)结束部主题

结束部的主题由八分音符组成,继续由独奏小提琴演奏,音色低沉,颗粒分明,跳跃性强,由141小节和142小节两次的八度跳跃将音色再次拉到明亮区,音阶迂回式的连接引出了以结束部主题发展而来的时而八度双音时而单音、颗粒分明、力度十分强劲乐段。174小节独奏小提琴开始拉奏长颤音,此时的圆号吹奏由主部主题II发展而来的旋律,把气氛推向更高点从而进入展开部。

二、展开部

(一)旋法与新材料

展开部中独奏小提琴的戏份很少,其材料几乎全部在管弦乐队中展现。展开部从181小节开始,低音单簧管、大管与铜管乐器采用了主部主题Ⅰ的材料;184小节小号吹奏新的旋律;190小节处采用呈示部中连接部的材料;192小节处再次采用主部主题Ⅰ的材料,分别用小号、长号、低音号、低音单簧管、大管、圆号在不同时间、不同调性上演奏,层次分明,此起彼伏,调性变换极为精彩。204小节再次出现了新的材料,由铜管乐器与木管乐器、弦乐交相呼应,先是铜管乐器带有附点和三连音节奏的疑问句,气势宏伟,大气磅礴;接着则是木管与弦乐的回答——小二度上行的长音加上带有迂回的音阶式的八分音符,婉转而又小心翼翼。

(二)旋法与调性关系

主部主题Ⅰ的材料在展开部中出现多次,第一次出现时181小节,由所有铜管乐器演奏,调中心音为bE;第二次出现在192小节,由F调圆号演奏,调中心音为B;第三次出现在194小节,由C调小号演奏,调中心音为E;第四次出现在196小节,由低音单簧管、大管、长号、低音号演奏,调中心音为E;第五次出现在197小节,由圆号演奏,调中心音为B;第六次出现在198小节,由小号演奏,调中心音为E,第七次出现在201小节,由长号演奏,调中心音为E。由此可见,在第一次较为完整的叙述主部主题Ⅰ之后的五次模进,其调性在B和E之间来回交替,在不同乐器、不同音色、不同音域将这一旋律千变万化。

三、再现部

(一)主题再现手法

再现部相对呈示部来说变化较大,其主要运用了倒置再现的手法。这首协奏曲的再现部分并不像其他协奏曲的再现部,将主部主题、连接部、副部主题依次进行再现。它首先在226小节处进行了主部主题II的再现,在281小节处进行了副部主题的再現,又于294小节处进行了主部主题I的再现,并且省去了连接部。

(二)双主题的再现布局

再现部于225小节开始,由独奏小提琴演奏主部主题II,调中心音为B,245小节开始在#C调上模进,由单簧管和低音单簧管演奏;281小节副部主题再现,调中心音为G,294小节主部主题I再现,调中心音为A,均由独奏小提琴演奏,298小节由双簧管再次再现副部主题,调中心音为A,303小节独奏小提琴再次奏响主部主题I,调中心音为B,317小节独奏小提琴再次奏响副部主题,调中心音为C。332小节弦乐部分将结束部进行再现,340小节木管加入,将气氛推向高潮。352小节独奏小提琴将结束部进行一个变奏的再现,将整体氛围变得更加活泼。

四、尾声

尾声部分由独奏小提琴延续结束部的均分节奏作为引入,乐队将主部主题I和主部主题II交替再现。387小节独奏小提琴演奏主部主题I的变奏。400小节处独奏小提琴将主部主题II再现,将之前的单音演奏变为八度双音演奏,使整个乐曲的层次更加厚重。独奏小提琴在尾声将主部主题Ⅰ、主部主题Ⅱ和结束部主题依次简短奏出予以概括,以高昂的热情结束了这个乐章。

欣德米特的曲式结构非常传统,而旋律又极为现代。他的音乐旋律就像是毕加索笔下的画,非常抽象,和古典主义时期与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品有很大的差异,是继后浪漫主义后期的多调式半音体系的现代作曲风格,虽说还有很多人难以接受这种风格的作品,但这会是西方音乐的必然发展趋势。

注释:

①保罗·欣德米特(Paul Hindemith,1895-1963年),出生于德国,是西方近代有代表性的作曲家、理论家。

参考文献:

[1]王向辉.浅谈兴德米特作曲理论与实践[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5(3):129-130.

[2]周幸润.有关兴德米特作曲理论和具体应用分析[J].音乐时空,2014(19):129-130,167.

[3]秦西炫.兴德米特和声理论的实际应用[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268.

作者单位:

浙江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