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2020-10-20 05:49马菁菁
北京纪事 2020年10期
关键词:马远贾岛隐者

马菁菁

马菁菁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贾岛的这首《寻隐者不遇》是一首十分简单的五言绝句,与之前我们聊到的诗歌很不同,他不写景,写对话,写事儿。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主角应该就是贾岛本人,来寻老友不见,童子说师父采药去啦。“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两句与“松下”相对,写景之字,山中、云深,环境大而虚无,看来贾岛要寻访的可能不是老友,是位修行高人。

古人爱修行,常常向往去山中做神仙。贾岛描绘的是一幅既实又虚的画面,字面意思简单实在——寻仙人不遇;虚在没写之处——师父在哪里呢?童子指向山中云雾,云深不知处。这下就有意思了,有后人解释“云”代指仙人,虚无缥缈、来无影去无踪。我想这样解释其实窄了,贾岛笔下的“松”“山”“云”无一不在说仙人,或者说隐士高人,甚至,童子是不是仙人本仙也未可知,毕竟我们谁也没有见过,唐朝也有不少修行成功、幻术高明的隐士高人的传说。

这四句诗句句不离对话,像一出戛然而止的舞台剧,重要信息都隐藏在台词外,它引起你无限想象,是一则有趣的寓言故事。

南宋马远把这则寓言诗的想象画为具象,创作了《松寿图》。

南宋 马远 松寿图轴

构图是典型南宋一角山水,画面并不铺满全篇,主要元素例如高士、童子,集中在右下角,任由松树由右边插入左边空白处,配合远近不一的山峰,似要冲出画面,给人以无尽之感。左边画面的留白正好映衬了《寻隐者不遇》的未尽之言:云深不知处。其实马远具象化的也只能是山、松树、童子、高士这几个元素,松树下高士抬头仰望,像若有所思又像是在寻找,留白处淡淡云气,画面诗意感就升腾出来了。

自北宋后期马贲开始,马家先后有五代人在皇家画院供职。曾祖马贲是宋徽宗时期著名的佛像画家,世称“佛像马家”的后人,祖父马兴祖是绍兴年间宋高宗的画师,不但擅于画画,还精于鉴别古代文物。高宗赵构每寻获到名画卷轴,都得让他辨认真伪。马远的哥哥马连宁是宋宁宗时期画院的画师,马氏一族关系着宋朝画院的兴衰荣宠。

马远有一个外号,叫“马一角”,这跟他的构图有关。

打开《山径春行图》,“马一角”就跃然纸上了——画的左下角好忙,右上角好闲。一位儒雅的文士,一个背着琴的小童,一棵刚抽出新枝的柳树,引来两只欢乐的小鸟,诗人望着远方,柳枝飘向同一方向,右上角是宋宁宗亲自题诗:“触袖野花多自舞,避人幽鸟不成啼。”好像文人此时的内心独白。这样的构图为画面增添了很多画外的内容,以有限的笔墨描绘出无限的气韵,非常高级。

发生这样的转变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地理上的,北宋都城地处北方,北方山脉高大,所以构图都是以大山大水为主。被赶去南方之后,南方山水俊秀平缓,所以就以小山水为景。

南宋 马远 松寿图轴(局部)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历史背景。北宋那是一统江山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那种气势,只有大山大水能表现。南宋偏安一隅,可不就只剩下残山剩水了。所以,一角山水也有残山剩水之意,表达国破家亡的悲伤之情。

马氏家族的山水受到无数追随者的追捧,他们不但在本土获得盛名,即便在国外,几个世纪以来,他们的作品也是西方人眼中最熟悉的中国水墨。

除了画山水之景,马远还擅长画水。水是流动的,有形也无形,是世界上最难掌控的物体之一。大家应该都知道葛饰北斋的《神奈川冲浪里》,这幅画开启了欧洲印象派绘画灵感的钥匙。

宋朝时,中外交往密切,来往贸易频繁,他们的一些作品被旅客和商人带到国外,先到日本和韩国,又不断被模仿,竟成为整个一派山水画的模本。后来又被带到欧洲,逐渐变成中国绘画的正统形象。

说回贾岛,他在唐代诗人中是个有趣的异类,这个“趣”不是很甜,他被称为“诗奴”,意喻诗的奴才,一字一句都是苦心经营而来,并不像《寻隐者不遇》表面看起来如此简单。他自己说:知余素心者,惟终南紫阁、白阁诸峰隐者耳。安史之乱后,大唐繁华不在,出身貧苦的贾岛屡试不中,只好出家做和尚。成日在终南山、白阁峰寻访隐者,酝酿诗情。

我说他是“诗痴”才对,见了达官贵人不知搭讪,心中还在苦吟。宋代有位大艺术家米芾,喜欢各种奇石。仗着家世显赫,打听到哪里产奇石就去哪里做官。他到任上当然不干正事,只四处去寻找奇石,找到了喜欢就写诗画画,欢喜得不得了。米芾见了上司也不行礼,他老把人当艺术品看,一般俗物自然不入眼。反而有一次看到衙内伫立一块奇石,立刻高兴地大叫了起来:“此足以当吾拜。”立马换上官服戴上官帽,正正式式地对着这块奇石拜了几拜,称此石为“石丈”。米芾不但有“石丈”,还有“石兄”,他在城外河边发现一块石头,给石跪下:“我欲见石兄二十年矣!”“石痴”“米癫”由此叫开。

贾岛没有米芾的好家世,不能任性妄为一心钻进自己的世界里。好在“诗奴”名副其实,因此还有了一段奇遇。

某日,贾岛去长安郊外拜访一位叫李凝的朋友,沿着山路从白天走到黑夜,好不容易才摸到李凝的家门,偏巧李凝不在,贾岛倒也不在意,还来了灵感,写下一首诗:

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你以为这样就完成了吗?这只是“诗奴”的初稿,接下来的几天,无论何时何地,他都在琢磨这首即兴小诗,特别是“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这一句,到底是“推”好,还是“敲”好?贾岛一边骑着小毛驴,一边做着推、敲的动作,在长安城里漫无目的地游荡。赶上吏部侍郎兼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出行,人人闪避唯恐不及,只有贾岛和他的小毛驴闯了进去。

韩愈是当世的诗坛领袖,听说这位僧人的困惑,也顾不上问罪了,诗性本能发作,坐在马上就跟贾岛分析了起来:我觉得用“敲”字比较合适,你看你去别人家,直接推不礼貌,夜深人静之际,敲字带有声音的韵律感,静中有动,整首诗就活泼起来了。

这就是“推敲”的来源,也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猜你喜欢
马远贾岛隐者
寻隐者不遇
《寻隐者不遇》续篇
贾岛寻医记
寻隐者不遇
南宋绘画专题
丫环对对联
丫环对对联
丫环对对联
贾岛推敲
贾岛推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