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在新媒体技术影响下当代高职院校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认同

2020-10-20 07:25高珊康闽
记者观察·下旬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认同感新媒体技术传统文化

高珊康闽

摘要:我们国家有着非常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随着新媒体技术及互联网大数据的广泛应用,我们发现现在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学生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认同感有所质疑。那么,这就促使我们要对这一内容开展相应的理论技术研究,而且这类形容也将会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传统文化;认同感;新媒体技术;音乐

新媒体技术基于互联网技术下的新媒体具有先天的技术优势与作为媒体的信息服务功能,是网络经济与传媒产业实现对接的最佳选择。具有社会和经济双重属性的新媒体既负有传播先进文化的责任,又有盈利的需要。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微信、知乎、今日头条、微博和抖音等新媒体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也成为广大学生使用率及点击率相比较较高的平台。新媒体及其技术的发展让广大学生的系统认知性、日常行为习惯及对传统音乐文化的认识都在渐渐发生着变化。那么,要如何更好地使用好新媒体技术,使用好新媒体这样的平台,将广大高职院校学生对我们传统音乐文化的认识感进一步提升,进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便成为我们广大高职院校教职工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重要性

新媒體技术在互联网大数据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也得到良好的发展契机,我们传统的音乐文化也因此受到大的冲击和挑战,但同时,这一切的到来也带了发展的机遇。所以说,要提高当代高职院校学生对我们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让传统的音乐文化顺应时代发展要求,进一步加强广大学生对我们本土文化的自信心。

这也是育效提升我们传统音乐文化软实力发展的需要。约瑟夫·奈在很早之前根据各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提出了软实力这一概念。洲个国家在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国力大多体现出的都是我们能够感知到的硬实力,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软实力也不断地呈现出其重要价值。我们通常所说的经济、军事和科技等都是‘个国家的硬实力,而文化、意识形态就是软实力。国家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要将硬实力和软实力都抓起来,这样才可突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现阶段我们越来越能感觉到,各个国家对于软实力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加强,而文化这一软实力组成模块作为柔性的能力也成为了国家彼此之前竞争一种能量手段。我国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在经济、文化、军事、生态各个方面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成就,这是全世界都认同的,但是还要丙进一步不断加强文化软实力的发展。传统音乐文化是从我国文明史代代传递和延续发展而来的,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情感。要不断提高文化软实力,继承和发扬我们大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在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及影响下的当下时代,文化交融更加多元化,传统音乐文化在新的挑战和所面临的机遇面前则略显其份量不足,感染力不强,进而会在现代化的历史发展潮流中渐渐失去其原有的价值。广大高职院校学生作为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人,就需要提高他们对这一文化的认同感,对于彰显我们的民族精神及凸现优秀民族文化是非常有利的,有效提升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增强广大学生的传统音乐文化的认同感。

二、认同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当代学生对我们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有所认同,对文化的发展和文化自信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个社会是一个共享型、自由型的社会,也是一个开放的、虚拟的新媒体技术影响下的时代,学生们处于这样一个大环境中,必然对传统音乐文化的认同产生一系列问题。

(一)很多高职院校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认知不是很清楚

对于州、文化的认同,其最能育所表现的就是认知感。而学生在对传统音乐文化认同的同时,在分辨哪些为优秀传统音乐文化过程中出现问题,系统认知程度底。而更有很多学生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认识去只停留在课本中所提到的部分内容,认为课本中的就是应该认同的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其他的却不再探究。却不知,我们优秀的传统音乐文了匕远远超脱课本中的内容,他们所认为的方面和内容范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甚至有部分学生对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所应该表出的概念没有一个很清晰的认识,对相关定义不能准确认知,对音乐文化中的精华和不足不能进行区分,在了解学习传承传统音乐文化中存在太多欠缺。

(二)当代高职院校学生对我们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有所认同的情感淡漠

对一个文化的认同其最主要的就是对这一文化具有情感支撑。作为内在因子的文化情感持久性,它可以直接影响某一个文化的认可程度和认同的持久性及延续性。很多学生对于优秀的音乐文化较为认同,可是这仅仅是从一个爱国者的本能出发,是一中民族情感和国家感情的最基本的流露。可是这却不是对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基础情感,这盲目认同的情感,是在部分外在因素影响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情感,不是由内而外对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自然而然的情感体现,这样的文化认同缺乏理性认同,有着不稳定性。而很多学生对于国外的音乐文化和我们传统音乐文化的认同有着高度的一致性,甚至更加热衷于西方发达国家的音乐文化,对于这些更是表现出了强烈的喜爱,特别是在新媒体技术影响下的这个时代,越来越多的大学原住民更是喜欢在众多的新媒体平台发布宣扬各种各样的西方音乐文化。

三、提高当代高职院校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认同路径

在新媒体技术影响下,当代高职院校学生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认同出现了很多问题,进而影响了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及传承。所以,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和所面临的挑战,我们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如何提高当代高职院校学生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认同感,找寻具体的路径。

(一)以大中专院校为阵地,加强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培V11教育

首先,课堂的教学活动依然可作为开展传统音乐文化培训教育的首先渠道,能否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一平台,直接关系到广大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认同程度。大中专院校应该在课程开设中系统地增力口相应科目的学习。现在很多院校对于这类型课目不够重视,多出现在选修课方面,必修课程中则不涉及传统音乐文化的科目,课程建设体系的重点仍然是技术型或者应用型,传统音乐文化等方面的课程则太多的忽视掉了。所以说,大中专院校应摆脱功利影响,在广大学生中普及我们传统音乐文化课程,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向着提高课程质量的方面发展,让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真正感觉到我们传统音乐的美的所在,以的提高这一方面的认同度。其次,课程建设过程中,应结合政治理论等课程特点把传统音乐文化美学赏析等内容适量增加,大学生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丰富了教学文化内容。

教材的使用直接决定课堂教学效果。我们高职院校需要这样寸比好的传统音乐文化类教材。那么,所以说,在使用的教学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就要精心进行编制,一方面可以把传统音乐篇目编写进教材,另一方面则可编制具有地方.音乐特色的教材,各个地方都有着不同的地方传统音乐文化资源,比如我们江西的兴国山歌等,因此,在组织开展教材编写过程中,可以将编写团队及地方高校教师进行资源整合,以达到编制出适合地方高职院校开展传统音乐文化教育教学的适合教材。

(二)以新媒体技术为突破口,拓宽传统音乐文化传播道路

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渠道是多方面的,比如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方式、传统曲目的學习等。可是,互联网在高校的普及率非常之高,移动互联网更是占据了主要地位,网络信息已经大面积覆盖学生们的日常学习生活。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通过新媒体各个平台的传播具有实时性、互动性等特点,学生完全可以利用这一平台,多渠道多路径的获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增强对传统音乐文化的认同度。

当然,学校也可以通过网站的建立,或者网站版块的建立,宣传我们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课堂上,教师可通过大家所熟知的微信群、公众号来推送传统音乐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来与学生开展互动。学生对新媒体技术是抱着兴趣来学习的,对新媒体平台是主动接触要求融入的,因此,通过这类平台进行传播的过程,学生们对传统音乐文化的认同度必将增强,进而,在今后的工作学习过程中必将外化个人修养,内化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新媒体音乐当中我国传统文化的运用现状研究[J].孙海枉.大众文艺.2018(21)

[2]传统文化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渗透[J].李梅芳.北方音乐.2018(20)

[3]新媒体背景下大学音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渗透[J].邱忠治.北方音乐.2018(10)

[4]移动平台对音乐文化的传播[J].徐敬珉.新闻战线.2019(02)

[5]新媒体作用下的西藏当代音乐[J].文旭.大众文艺.2018(06)

[6]新媒体时代传统音乐文化传播研究[J].刘玲玲.新闻战线.2017(14)

[7]丝路染撷文化传播策略研究[J].刘昭.中国报业.2017(06)

[8]新时期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现状及策略[J].李文红.新闻战线.2017(02)

[9]浅析新媒体时代下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J].祁蒙.视听.2016(10)

作者简介:

高珊(1983.02-),女,硕士研究生,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职称:高校讲师,教学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康闽(1983.11-),女,硕士研究生,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职称:高校讲师,教学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度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立项课题“‘一带一路战略下应用新媒体技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研究——以兴国山歌为例”(项目编号:YG201732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猜你喜欢
认同感新媒体技术传统文化
监狱管理专业警务技能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改革的思考
浅析国有企业员工企业文化认同问题
新媒体技术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浅析网络直播平台的发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工作认同感日本人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