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策略点滴谈

2020-10-20 22:36黄绥华
当代家庭教育 2020年21期
关键词:数学能力课堂教学模式

黄绥华

摘  要: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一是数学学习不能急功近利,应该努力培养稳定和持续的数学学习内驱力;二是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深度学习成为一个积极探索的有效过程。

关键词:数学能力;学习内驱力;课堂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21-0188-01

能力是思维活动的个性特征,是决定某一活动或许多活动实现的可能性和成功的程度的那些特征。数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当前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问题。核心的数学学习离不开对基础的知识理解,需要运用多样化的方式进行学习,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注重培养数学思维品质,也就是如何使学生积极地通过自己的思维学习数学。

在教学中常常是教育者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在一种亢奋的状态,却又紧接着把思维的结果明白地告诉学生,或是教育者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全面的感知问题的情境,学生还没有真正的进入角色,就迫不及待的要学生思维,两者都是対思维缺乏正确认识的表现。实际上,全面的理解思维,就应当理解两个方面:思维得以发生与进行的条件系统和思维活动的过程。前者条件系统称之为“思维场”。而后者则是通过多种思维形式从而获得问题的解决的过程。思维过程的本身是思维者内在的心理活动,它具有内在性和独立性,教育者不能直接作为思维本身。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呢?

1.培养学生稳定持续的数学学习内驱力

數学学习不能急功近利,应该通过有效的数学语言和学习活动,反应数学对象的心理优势是数学态度。其中认知活动、传感活动都与情感元素息息相关,随着数学知识难度增加,兼之外动力的影响下,心智活动的提高助推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在理解与接受知识的多维元素中,认知元素是基础,因为它形成对数学对象的情感体验和行为意向的基础。在数学态度中起着调节作用的是情感成分,如果认知和情感显示已支配行为了,表现出动机的意图的就是态度了,这种行为倾向稳定的潜在的,行为的准备状态和持续状态是这种潜在的倾向表现。

可见,対数学的持续、稳定的兴趣和学习内驱力的调动,需要遵循“情投意合”的思维原则。例如,教学“圆的周长”这节课,对“圆周率”的认识,应该渗透祖冲之的严谨治学态度,让枯燥的数字变为多姿多彩的思维杠杆,特别要关注数学后进生的学习能力发展。注意及时评价学生的思维过程,促进数学学习内驱力的激发与深度学习并驾齐驱。

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内驱力,首先,教师要努力营造良好氛围,从事实引导学生形成思考力,调动认知积极性,激发起他们的学习意向,而不以升学等功利性的目的来刺激学生,否则只会增加学生的负担,从而直接影响学生数学情感的持续性与稳定性,催生学习行为的持续动力,深入思考知识的来源,强化数学思维,善于通过必要的努力才能解决。比如,在讲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时,若直接抛出结论,学生很难感受到这一研究的特别意义,但若教师巧妙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学生才能体会到它的价值和意义,思维便会活跃。其次,发现大脑思维的诱因,做数学是一种享受,每个学习环节中兴趣盎然的体验是培养和强化学生数学态度,特别是数学感的最有效的途径。很多经验表明:要达成学习的高效率,就应该善于循序渐进指导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进行有效目标引领,利用非智力因素自发主动地学习。因此,在教学活动中,不但要给学生独立探索的机会,而且应当给学生成功体验的机会,另外,要注意找出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这种应用不仅是为了理解知识,活用知识,而且也是学生认识数学意义的一个有效途径。数学态度的培养主要是培养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间接动机,要培养学生的直接动机,我们还必须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

2.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目前数学能力的培养往往采取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学的形式来进行,这种形式虽有它的优点,但也有弊端,如往往出现硬性规定的一套程序,教师讲几分钟,学生自学多少时间,最危险的是这种方式往往流于形式不免似是而非。数学能力的培养是否非得通过采取在课堂上让学生看书这一单一的形式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改变传统教育理念,拓宽教学渠道,加大创新力度,将“授之以渔”进行到底,探求新的教学思路,以教学模式为突破口和切入点,才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核心和关键,所以数学能力的培养问题,关键不在于采取什么样的教学形式或拔苗助长数学教学质量上,而在于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立足新课改谋定而后动,激发学生学习竞争力,因人而异通过自己的思维学习数学,最终能成为积极探索的有效过程。例如,教学“小数的乘法”一节课后,学生判断“2.5×3.8”的积到底是两位小数还是一位小数产生分歧,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对于刚开始笔算时“积的小数位数等于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之和”无可置疑,对于积的“最后结果”还可以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改变初始积的小数位数。所以正确的命题应该是:“2.5×3.8”的最后结果是一位小数。教师的导就体现在教师对思维场的作用上,让学生自由发挥和创造,掌握了系统的知识,敢于提出质疑性问题以激发并调节思维活动。获得感性与理性认识,张扬学生的学习个性,培养数学应用能力。引发积极思维活动的关键在于使问题情境与学生的内部经验发生恰当的冲突,所以教师作用于思维场,首先表现在引导学生全面熟悉问题情境,既使学生领会整个问题行径,又生长和扩充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发挥数学学习主阵地的作用,还给学生思维的主动权,为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提供各种有利的条件。

猜你喜欢
数学能力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构建“卓越课堂”,提高数学能力
构建中学政治生活化课堂的实践与研究
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数学课堂教与学研究
“五步探引”课堂教学模式下对《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的运用
创设初中数学实验课的意义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规避“男生危机”现象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