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誉制度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2020-10-20 02:18王雪
文教资料 2020年15期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

王雪

摘   要: 荣誉制度,具有个体人格的塑造功能、先进模范的示范功能、主流意识形态的规训功能。赋予大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动力,对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增强大学生价值认同、提升大学生道德自律,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高校,通过建立多层分类的弹性荣誉授予机制,将荣誉制度引入高校人才培养的制度建设体系,有利于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确立理想道德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关键词: 荣誉制度    核心价值观    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文化积淀,是亿万中华儿女共同的价值追求,是社会和谐稳定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培育和弘扬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在于使当代大学生的精神信仰、价值追求从自在走向自为,从自律走向自觉。荣誉制度作為一种能够彰显和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性安排,通过奖励激励的手段,积极宣传荣誉获得者体现出的精神意义和价值观念,凝聚共识、匡扶正义、汇聚力量,在全社会弘扬“正能量”,形成“标杆示范”效应,逐步实现价值观自觉与超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发挥高校荣誉制度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功能,是高校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体现。

一、荣誉制度的理论内涵

1.荣誉制度的理论内涵。

荣誉包含主客观两个方面的含义。“荣誉从客观方面来讲,是社会对一个人履行义务的道德价值和贡献的赞赏及肯定性评价,体现了个人德行的社会价值或尺度;从主观方面来讲,荣誉是人们的自尊心、自爱心和知耻心的一种表现,是一个人能自觉地按照社会客观要求履行义务”[1](48)。制度是指在特定的社会范围内,一定的组织或团体为了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而制定的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规章或准则。因此,荣誉制度可以理解为社会或集团为了引导和激励社会成员履行义务、创造价值并且表达对个人或群体的肯定或褒奖,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思想道德评判标准等因素而制定的保证荣誉称号评选、授予、管理等相关事项的条文条例,以满足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导向需要和个体自身德行的社会认可的价值需要。荣誉制度不仅具有一般制度规定的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的约束性和规范性,还具有荣誉自身具有的正面倡导性和精神鼓舞性。

2.荣誉制度的价值。

荣誉制度设立的原旨主要是通过制度化引导公民更多地追求精神上的激励,在客观上纠偏人们对物欲的单纯渴望,引导整个社会确立共同的价值追求。一是荣誉制度具有政治合法性和社会规范的价值。荣誉的授予本身就是对授予对象的正确价值观的肯定,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是荣誉授予的基本准则,荣誉授予者只有遵守社会规范价值体系,才能在现有社会秩序中起到引领作用。二是荣誉制度具有对社会规则的依附和社会正向引导的精神价值。荣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方式,抑或兼具工具性和价值理性的属性。荣誉制度从来都不是“中立”的工具,必须以社会准则为中心。任何荣誉的授予都具有理性的禀赋,具备社会正向引导的精神价值。三是荣誉制度具有法度约束和道德束缚的伦理价值。在新的历史方位中,荣誉的授予首先具有法的约束力,坚持以法治为中心,遵守法度是荣誉被授予者的最大定量,任何违法者绝对被排除在荣誉之外。道德是荣誉制度的基本要素,道德的束缚是授予荣誉者内在价值追求和外在价值行为的最根本的体现。荣誉必须以德行为中心,任何违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人都一定会被荣誉摈弃。

二、荣誉制度的功能

1.个体人格的塑造功能。

道德教育的本质是对个体道德人格的发展方向加以引导,使其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理想道德人格。对荣誉的渴求是人的本性,每一个人都具有向善的道德追求。荣誉制度是对个人德行、道德品质、社会贡献的认可和嘉奖,引导人们正确认识自我,增加人们的道德体验感,带给人们自尊感和自爱心。“尊严就是最能使人高尚起来……并高出于众人之上的东西”[2](458)。自尊感一旦形成,就会对行为产生自觉或不自觉的约束,个体的自我调控能力得到提高,从而对社会环境的影响保持独立性,对人格的培养产生积极的作用,使个体有精神上的“获得感”,使人的思想达到崇高的境界、行为达到社会要求的状态,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2.先进模范的示范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3]典型示范是价值观教育工作中一种常用的教育方法,凭借着生动活泼的事例对人们的心理产生影响,达到人们在思想上认同、行动上践行的目的。荣誉制度能够激发人们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贡献自己力量的渴求,为价值观教育模范人物的评选和设立提供原始素材。它反映着时代的要求和社会的发展趋势,是以国家法律为基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而制定的文本条例,对符合其价值理念的人或事进行精神或物质奖励,反映的是国家价值、国家倡导的社会价值。能够激励被嘉奖的人们不懈努力,为理想而奋斗终生。通过国家、社会和舆论的宣传成为社会的楷模,在社会范围内形成导向作用,唤起未被表彰者崇尚荣誉、争当楷模的强烈追求,促使其努力实现价值,强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纵深发展。

3.意识形态的规训功能。

规训是社会主导思想观念传播的一种有效途径。不仅具有灌输主流意识形态的规劝、训诫作用,还具有对反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警示、约束的刚性作用。荣誉制度代表国家意志,通过具体的条款,为人们提供了一套什么被赞颂、什么被唾弃的行为准则。一方面,协同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功能,将社会主流价值观、爱国主义、纪律教育等内容和价值“植入”人们的头脑之中,在人民群众的认知结构和行为模式中埋下主流意识形态的种子。另一方面,利用人们对荣誉和自我价值的渴求心理,使荣誉制度的影响力量在社会范围内广泛传播。在这个“崇尚荣誉”的社会环境中,人们表现出的对荣誉的追求,会隐含一种群体压力和影响力,促使每个个体产生与群体一致的意识或行为。荣誉制度将个人荣誉感与政治价值、国家利益相联结,通过个人追求对荣誉感的满足实现和建立良好的社会道德秩序和政治秩序,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爱岗敬业、遵纪守法的理想型公民提供保障。

三、校园荣誉制度的时代诉求

1.满足大学生全面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精神需要。

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不仅包括人的体力和智力获得自由而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思想和精神生活得到满足。当前,我国青年总体上呈现出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态势,但仍有部分青年找不到自身的价值所在,出现一些消极心态。这种现象,从侧面反映出一些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对学生的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关心程度不足,在注重培养大学生系统地接受知识教育能力的同时,忽视大学生精神情感的需要。人具有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会对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精神生活的满足产生渴望。荣誉制度作为一种精神奖励的制度规范体系,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精神生活,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荣誉观,凸显学生的社会价值和自身价值,并且其示范效应和引导价值能够在校园内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形成见贤思齐、争创先锋的良好氛围。

2.增强大学生价值认同、凝聚社会力量的时代需要。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多种价值观念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途徑影响社会成员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大学生以活跃的思维、超强的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更容易适应社会思潮的千变万化。但由于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一些人容易受到不良价值取向的影响。在社会价值观的重塑时期,迫切需要建立校园荣誉制度体系,确保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荣辱观和价值观,实现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定位;确保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坚定大学生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3.提升大学生道德自律、共建和谐社会的实践需要。

社会转型时期的多元价值取向,使部分学生缺乏集体意识,道德认知力、道德意志力和道德判断力。“道德是正当选择的东西,所以我们以不正当的行为为耻,而以道德行为为荣”[4](229)。道德和荣誉是相互关联的两个概念,荣誉是人类道德与文明发展的标志,是一个社会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要提高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自律能力,就必须先树立道德自律意识,增加道德荣誉感;要使大学生的行为符合社会核心价值体系规定的荣辱观就需要有制度化的设置,以保障社会提倡或抑制的行为得以实现。校园荣誉制度是一种精神嘉奖,是当代大学生刻苦努力、热爱集体、报效国家的道德支撑,能够引领大学生形成“崇尚荣誉”的道德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大学生将道德认知转化为具体的道德行为,努力得到他人或社会的认可;校园荣誉制度是大学生道德行为的晴雨表,能够时刻反映大学生的行为是否符合制度规范,及时纠正大学生的不当行为。趋荣弊辱的良好心态有利于形成道德自律意识,符合共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四、校园荣誉制度的构建路径

1.建立系统完整的校园荣誉制度体系。

建立系统完整的校园荣誉制度体系,能够有效发挥制度的长效性和规约性,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柔性管理”相融合,促进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遵从与认同,把简单的外在规约变成主动自觉的行动。一,建立多层分类的校园荣誉制度,增强针对性。从横向来看,主要是根据学生在校生活和学习的各个领域,拓宽荣誉奖项的覆盖范围,设置多类别的荣誉项目。一方面,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科研成果,根据学习过程的不同程度设立学业荣誉奖。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课外实践、思想品德状况、道德品质等,设置多类别的荣誉奖项。从纵向上看,主要根据学生是否担任学生干部设置一种满足不同阶层学生的荣誉需求的阶梯式荣誉奖项,鼓励非学生干部按照学生干部的要求要求自己,同时防止学生干部产生精神懈怠。二,建立弹性校园荣誉授予机制,增加敬畏感。弹性校园荣誉制度是在荣誉授予之后,为每一个荣誉获得者设立荣誉档案,每年对荣誉获得者进行思想道德、学术诚信、待人做事等方面的综合评估。荣誉称号保留时间的长短能够反映出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及时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滑坡现象给予针对性的教育和纠正。同时,弹性荣誉制度能够增加学生的荣誉危机感,提高学生的道德意志力。三,组建强有力的监督机制,保障公平性。荣誉彰显的是道德的核心内容,“带病授予”会降低荣誉称号带来的示范效应。在校园荣誉称号的评选和授予过程中,应开通异议反馈渠道,鼓励学生发挥监督作用,扩大监督范围。在评选结束后,应重视公示环节。在不泄露候选人隐私的情况下,公示候选人信息,保障所有学生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2.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践行荣誉制度的主动性。

制度的刚性约束作用会使学生在运行过程中有被强制的感受,迫于外界压力而非自由自主地做出选择使制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荣誉感的确立和个体价值观的树立,除外在力量的约束与引导外,更重要的是主体有意识地将外在的思想、意识、观念与自身的实际相联系,内化为自我认同,从而自觉践行。大学生作为荣誉制度认识与实践的主体,表现出强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荣誉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学生不应该被作为制度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作为制度运行和共同价值理想的积极践行者和推动者。在荣誉制度的制定过程中应着眼于学生的主体需求。在内容上,切合学生实际,根据学生思想状况及具体诉求,找到制度与需求的平衡点;在方式上,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公开投票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制度细则的建议;在沟通交流中,应着力避免教师权威的惯用语气,采用互动式、体验式等方法营造民主的氛围,真正打开学生的内心世界,实现情感转换与价值塑造。同时,在荣誉制度的运行过程中,构建“教师主导,学生自治”的运行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教师为主导联合学生社团、学生自治组织及共青团,按一定的比例构建荣誉委员会,保证在荣誉制度评选、监督的过程中学生有知情权和选择权。由教师积极开展荣誉宣讲和荣誉制度学习交流会等供学生交流沟通的平台,更好地“集中民意,顺应民情”。

3.发挥校园文化的隐性育人功能,营造崇尚荣誉的价值追求。

校园荣誉制度设置的最终目的是在学生的意识中树立崇尚荣誉的价值追求。校园文化一方面是校园悠久历史和办学理念的传承,另一方面是社会文化的集中体现。儒雅、励志、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在主流价值观的导向、道德情操的陶冶和行为处事的规范方面具有无可厚非的作用。具体而言,营造校园精神文化,打造崇尚荣誉的各项精品活动,如:“十佳百优”班集体、个人的评选等,依托“两微一端”网络资源的优势,融通课堂教学、文化活动、日常管理,利用学校微信微博公众号、辅导员教师朋友圈等,把崇尚荣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利用好开学典礼、升旗等具有价值传播载体的仪式教育,避免随意化、简单化,有计划有目的地在校园公共领域打造文化认同空间。全面建设校园行为文化,落实实践育人原则。联合各学院及主要学生组织,积极开展新生入学荣誉观教育及老生的荣誉班会教育;联合校党委、团委,组织演讲、党的方针政策教育,在学生群体中树立“奋斗、奉献、担当、创新”的新时代荣誉观;联合政府及社会单位,开展学生校外参观及先进模范人物进校经验分享的实践活动,把社会实践和荣誉教育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将价值观念内化为道德意志,外化为行为习惯。

荣誉制度与核心价值观培育相融合,能够发挥制约、导向、教育及凝聚的功能,具有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大学生是价值观的重要承载者和传播者,高校是精神文化和人才的重要输出场所。高校应当以荣誉制度建设为抓手,优化育人环境,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充分发挥核心价值观的育人功能,培养出崇尚荣誉且积极向上、甘于奉献、敢于拼搏的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宇文利.社会主义荣辱观理论教程[M].北京:北京世图出版社,2006.

[2]中共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深入开展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活动为实现中国梦凝聚有力道德支撑[N].人民日报,2013-09-27(001).

[4]周辅成,编.西方伦理学名著选集(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猜你喜欢
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建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弘扬“核心价值观”及文化馆惠民工作的真实案例
谈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应遵循的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