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家庭教育与父母心育能力提升

2020-10-20 02:18姚振东庞璐方敏潘定戡赵莹莹
文教资料 2020年15期
关键词:父母小学生

姚振东 庞璐 方敏 潘定戡 赵莹莹

摘   要: 父母是孩子的老师,担负着教育子女的责任和义务。本文梳理了现实生活中小学生家庭教育中可能存在的问题,选取父母对子女开展心理教育为论述重点,阐述父母对子女开展心育的意义和价值,最终提出提高小学生父母心育能力的策略,为培养健康的子女提供可能。

关键词: 小学生    父母    心育能力

小学是学生学习的基础阶段,小学高年级是小学的最后阶段,是进入下一阶段学习的准备。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熟悉学校教育,多年浸泡在学校教育之中,但是,教育并不是只有學校教育这一个部分,还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等。其中,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教育尤为重要[1](36-37)。

家庭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一般包括父亲、母亲,由他们向子女开展教育活动。自古以来,父母对子女教育承担着责任和义务。时至今日,大多数父母对于教育的重视已经非常高。

子女是鲜活的生命,生命的教育绝不是单靠学校教育就可以完成的。父母已然是多个角色的混合,是子女的抚养者、教育者和管理者等。当父母履行教育者身份时,就开始意识到自己是教育权力的拥有者,包括赏罚等。父母不能简单地依靠子女的出生,就自然为人父母,在某种程度上,父母要对自身角色有所“痴迷”,“痴迷”于如何更好地促进孩子成长。

一、父母对子女教育中现存问题分析

(一)父母偏重子女知识、技能的学习,忽视子女心理、思想的变化。

教育提倡子女全面发展。现实中,父母偏重学生的知识得分、技能过级,常常忽视子女的心理活动和思想变化。父母常常翻看的是学生的得分,常常催促着孩子对知识、技能的不断积累。一些父母重视教育的量化,忽视部分难以量化的教育,比如心理、思想。抛弃全面发展理念的父母,为了孩子的学习成绩、技能训练达到所谓的标准,常常采取片面发展、重智育轻德育的方式。

(二)父母偏重子女接受教育的结果,忽视子女接受教育的过程。

小学生在学校接受的学习,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小学生父母常常会根据子女学习结果对其进行评价,“你没有考好,是因为你平时没有认真”“你没有考好,是你考前没有复习好”“你没有考好,是你考场上粗心大意”等。部分父母暴露出的问题,是父母在子女平时学习中的缺位,在学生学习结果呈现时的猛然关注。

(三)父母偏重自身对子女的说教,忽视子女对教育实施的吸收。

父母在对子女的教育中,常以自我的视角用“我要你……”“你知道……吗?”这样的句式,向子女开展说教。父母常以为以叮嘱、忠告、指导等作为教育,就已经完成了对子女的教育。这样的家庭教育忽略子女的感受,忘记被教育者的内心体验。

(四)父母偏重教育的刻意,忽视教育的浸润。

父母常以为开口对子女说话,才是教育的开始,在重视显性教育时,不知隐性教育的意义与价值。比如,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人们居家隔离,避免接触病毒。父母对于子女提出要求,比如“勤洗手,多通风,少外出”等,如果这个时候,父母悄悄地去家外打牌,而对孩子反复叮嘱。相较于,另一位少说规则、多落实的家长,孩子得到的将会更多。

(五)父母偏重教育的有效,忽视教育的可能。

父母常以为教育一定是有效的,可以对人做出改变,比如,会写字,写得一手好字,会唱几首歌等,而忽视教育对人格的培养,对于人的精神的培养。在教育中,可以准确测量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却难以测量一个人品德是否高尚。

(六)父母偏重外力对子女的影响,忽视子女的动力。

父母对于小学生的管控,小学生对于父母的积极反应,常成为家长引以为豪的素材。他们会向他人宣传:“我家的孩子是听话的、是懂事的。”子女在被父母管控的过程中,成为父母想要成为的人,而忽略自我的内心驱动,内心对自我的渴求。

(七)父母偏重教育的理性,忽视子女的情绪、情感体验。

父母常以为将知识、技能向学生灌输,学生就会成长,忽略情的存在。学生毕竟是丰富、完整的生命,在人造的世界里,不断学习还未与自己建立关系的知识、技能。同时,父母急切地希望孩子成才,忘却成才的前提是成人。人是有情绪、情感的,是有喜怒哀乐的,是有偏好的,而不是机械反应的物件。

二、父母对子女开展心理教育的意义与价值

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存在的问题是多样的。父母始终应明确,孩子是一个“人”。本文强调提出父母对子女开展心理教育的意义与价值,从培育成人到培育成才。第一,父母对子女心理教育的展开,有助于子女形成健康心理。健康的心理是孩子未来生长的基石。第二,父母对子女开展心理教育,为思想的形成奠基。有思想的学生,追求理想信念,才可能真正成为对社会有创造性价值的人[2](7-13)。第三,父母对子女展开心理教育,激发子女潜在的可能。

三、提高父母对小学生开展心育能力的策略

现实生活中的父母教育,往往缺乏对子女开展心理教育这一环节。小学高年级学生父母心育能力是指小学五六年级学生的父母,运用心理学方法,对五六年级的子女心理层面施加积极的影响,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接下来将探究提高父母心育能力的策略。

(一)父母应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以子女的心理为教育立场。

相较以往教育中的不足,比如“望子成龙”,太注重教育的功能。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应从培养子女成“器”培养成“人”。人的生存,包括生理、心理与思想的共生。教育是全人的、完整的人的教育。正因为日常生活中,父母会关注子女的生理健康,本文主要提出心理教育。心理活动,是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学生内在的、连续的、真实的存在。教育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使一个人从自然体变为社会体,成为一个具有健康身体、健全心智、积极情感的合格社会成员[3](32-35)。

(二)父母应多渠道学习有关子女心理的知识与技能。

父母不是天生的职业,也不会因为孩子的出生,就是合格的父母。有了子女,父母就成为教育者,一个新的学习历程随之开启[4](61)。父母对子女教育的完成,理应凸显心理教育,但是,由于以往父母对子女心理认识的不足,能力不会凭空增强,父母需要加强自我学习,丰富知识、技能。父母自身受到心理学知识的滋养,从而对子女的生命加以启迪,对子女的生命加以滋润。

(三)父母对子女开展心理教育的方式应灵活多样。

父母对子女开展心理教育的方式,并不是简单地对孩子进行心理教育。家庭中,父母对子女开展心理教育,应善于将心理教育融入其他活动中,比如父母与子女一同观看有助于心理成长的影视、书籍等。父母对家庭客观环境的布置,呈现出温暖、温馨、舒适、敞亮、整洁等感觉,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四)父母与学校协同,突出心育,达到共育。

父母与学校应形成教育联盟,父母与教师应多交流、多合作[5](108-114)。培育人的工作不简单,小学生的心理随着年级的增加,逐渐呈现隐藏性。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一般不会用表情等将自己的心理活动明显地展示出来,有了“心事”。学校里发生的事情,教师可能知道,父母与教师进行沟通,传递信息。孩子回到家,父母给予心理关怀、辅导,促进学生心理发展。同时,教师得知学生在家的实际心理表现,有利于教师结合学生的学校表现,开展谈心、育心。

(五)父母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身体力行,浸润子女。

父母是活在亲子关系之中的,有了子女才有父母的身份。父母与子女每时每刻的相处,子女便进入父母营造的环境之中,环境除了客观环境之外,还有心理环境。家长若是自己心理素质不高,心理健康存在问题,那么,给孩子带来的心理影响可能是消极的。

(六)父母应长久地坚持,执着地探索,深入地践行心育。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时间的积累,逐渐产生质的改变。最初,孩子来到家庭,成为家庭的一员,不断从家庭中得到养分,获得成长。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循循善诱,经年累月,才能实现。父母应始终将心育放在重要的位置,心育使孩子心理畅通,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品质提升,比如注意力、记忆力、判断力、创新力、心理弹性[6](581-587)等,这些美好的心理都将是成功的助推器。

(七)父母与子女共同成长,尊重子女,与子女享受过程。

家庭中,子女健康活泼才是对父母生命的成全。以子女为本位,不以理智知识为堆积,因为人格的完善比知识、技能更重要。父母每时每刻都与子女相处,尊重子女,全力解放子女,以情优教[7](522-529),进入子女真实的心灵之中。父母改变以往急于改造孩子的心理,走进孩子的世界,将教育客观化,减少教育主观化。

本文探讨了小学生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从七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同时分析了小学生父母对子女开展心理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最终提出小学高年级学生父母提高心理教育能力的策略,培养健康、独立、自主的子女,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参考文献:

[1]熊丽.家庭教育更具决定性[J].人民教育,2019(20).

[2]帕纳约蒂·坎普利斯,埃莱尼·拜尔基,王伟,盛群力.培育创造性思维[J].课程教学研究,2017(09).

[3]毛亚庆.新时代好教育好学校的构建[J].人民教育,2018(11).

[4]刘长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何不同?[J].中小学管理,2019(10).

[5]俞国良,王浩.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理论的视角[J].教育研究,2019,40(08).

[6]桑標,席居哲,左志宏.心理弹性儿童的心理理论[J].心理科学,2011,34(03).

[7]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研究[J].心理科学,2012,35(03).

猜你喜欢
父母小学生
多元整合,加强小学生写话练习
如果,我能再做一次小学生
去除“父母”的身份,他们是怎样的人
浅谈幼儿英语学习中父母的参与
年过六旬再做“父母”,不幸孩子串起8000人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