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中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几点思考

2020-10-20 02:18瞿晓琳
文教资料 2020年15期
关键词:概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瞿晓琳

摘   要: 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中,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要求,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现实需要,是丰富该课程内容体系的有力举措。要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理论创新成果,在教学中突出重点,增强针对性,提高教学吸引力,使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真正入耳、入脑、入心。

关键词: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三进”

切实推进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及时准确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是现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承担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在高校本科阶段“四加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課课程体系中,从教材内容设置和教学目的来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在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方面具有其他几门课程无法比拟的优势,理所当然要更主动、更有质量地承担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的重要使命。

一、充分认识在“概论”课教学中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必要性

(一)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1]要实现为人类求解放的宏大目标,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体到当下中国,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破解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出发,回应包括当代大学生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的关切,尤其是对于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关切,为未来坚持和巩固好、完善和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指明了方向。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能否切实完成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任务,事关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这里就有一个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大众化的问题,一方面要让群众掌握党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想主张,另一方面要让群众掌握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这是不容分割的两个方面。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而言,理论上毋庸置疑的彻底性为其大众化创设了前提,正如马克思曾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2](5-10)同时,中国共产党在用马克思主义观察国家命运的百年历程中,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关于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体路径的成功经验,其中通过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灌输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便是重要的一点。因此,在“概论”课教学中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以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不仅必要,而且可能。

(二)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现实需要。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3]。因此,谁赢得了青年,谁就赢了未来。正是基于对这一逻辑的准确把握,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的中国共产党对青年寄予了厚望。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中国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指出:“青年循蹈乎此,本其理性,加以努力,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4](318)1919年12月7日,中国共产党唯一的女创始人向警予在欢送第八届留法勤工俭学学生会上更是以明确的语言指出:“中国今日之种种事业,其希望均在学生。”[5](4-5)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党的领导人先后做出“青年是民族解放斗争的先锋”[6](503)“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7](466)“青年——是我们的未来,我们的一切事业的继承者”[8](254)“青年一代的成长,正是我们事业必定要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9](95)“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你们(注:青年)去建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在你们手中实现”[10](299)“青年是推动历史进步的一支重要力量”[11](3)“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12]等论断。

可见,在中国共产党的视域中,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高度重视发挥青年的积极作用,必须把一代又一代青年培养成“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3]。因此,党“从来都支持青年在人民的伟大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12]。具体途径之一是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铸魂育人,让青年学生能将个人的发展统一于国家的整体发展之中。在“概论”课教学中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中国共产党培养、支持、引导青年的一个着眼点,能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和日常思考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如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制度自信何以可能?除了讲过往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从制度比较的角度看待中国道路?如何从制度的层次性角度看待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消极现象?党和国家对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哪些部署?等等。这样,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抵御各种错误观点的冲击和干扰,使他们进一步坚定制度自信,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丰富“概论”课程教学内容的内在要求。

就“概论”课程本身而言,有两个特点是我们必须注意的:一是从课程定位来看,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概论”课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侧重于纯粹概念、范畴、原理的推导和演绎的理论课,而是指向结合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课,这在客观上决定了教学内容必须体现“时效性”。二是从教材内容来看,特殊的课程定位决定了教材的重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尤其是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开放的而非封闭的科学理论体系,将随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而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概论”课程的教材(注:特指高教版)总是处在不断修订状态之中,自2007年出版以来,为更及时、更充分地反映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成果,中宣部和教育部已经先后组织了七次修订(其中,最新的修订是2018年版),频度之高是教材出版领域少见的。也就是说,“概论”课程的教材较之其他课程的教材,稳定性是不强的。即便是这样,从一般意义上而言,因教材的相对稳定性和相对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的相对滞后性,任何一门教材都不可能囊括理论创新的所有成果尤其是最新成果,这是教材的“先天不足”。“概论”课程教材也不例外,要求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教学中及时反映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毫无疑问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将之融入“概论”课程教学中,正是弥补教材内容先天性不足和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内容“时效性”的有力举措。

二、在“概论”课教学中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基本原则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中心词,毫无疑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因此,在“概论”课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必须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聚焦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概论”课教学中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应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全面性与整体性相结合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系统完备、结构科学的制度体系,具有全面性和整体性。在“概论”课教学中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时必须贯彻全面性和整体性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完整准确地学习和领会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從横向结构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结构严密、多层次的科学制度体系,主要由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构成,其所关涉内容具有全方位性,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从这个角度而言,在“概论”课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必须坚持全方位、全角度的深度融入,不能浅尝辄止,不能以偏概全。

从纵向过程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成熟和定型、更加成熟和更加定型是一个历史过程。因此,在“概论”课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必须围绕“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这一论断,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围绕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的新的重大进展及尚存在的短板,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在,即显著优势和坚持制度自信的政治定力、不完善之处;辩证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不完善,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未来,即坚持和完善的方向。

从内在逻辑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具有鲜明党性的科学制度体系。因此,在“概论”课教学中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还要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

此外,特别要注意的是,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融入“概论”课教学中,使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论断、理论创新等与“概论”课教学整体衔接、整体融合。

(二)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原则。

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强调:“应当承认,总是有优点和缺点这两点。我们党的支部书记,部队的连排长,都晓得在小本本上写着,今天总结经验有两点,一是优点,一是缺点。他们都晓得有两点,为什么我们只提一点?一万年都有两点。将来有将来的两点,现在有现在的两点,各人有各人的两点。总之,是两点而不是一点。”[13](41)这为我们提供了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视角。就两点论而言,在“概论”课程中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既要从历史性成就和国际比较中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又要从更好地适应时代变化、顺应人民期待的角度讲清楚如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要讲清楚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有利条件和光明前景,又要讲清楚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掣肘因素和挑战。

但是,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就重点论而言,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融入“概论”课教学,任务艰巨,不能均衡发力,要突出重点,把握关键,进而构建融入“概论”课教学的核心路径。突出重点,不仅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立体结构出发,重点讲清楚最能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本质属性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还要从当前实际出发,讲清楚学生最关心的制度问题,如围绕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显著优势之直观体现、显著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如何可能、如何可以,等等。

三、在“概论”课教学中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主要路径

(一)发挥授课教师主导作用,全面准确地把握、领会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实质是前提。

随着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新媒体大大削弱了教师的知识权威地位,但毋庸置疑的是,教师仍然是学生获取知识尤其是深度知识的重要来源之一。因此,在“传授什么样的知识”这个问题既定的前提下,教师能否完整、准确地把握和领会这样的知识是完成知识获取过程的重要前提。

具体说来,在“概论”课教学中切实做好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三进”工作,前提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全面把握、深刻领会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理论成果。

全面把握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理论成果。从物理意义上讲,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理论成果,集中体现在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习近平总书记受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委托就《决定》起草情况向全会作的说明中;从内容上看,要全面把握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历史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逻辑、显著优势、层次结构、发展和完善的方向等。

有针对性地开展学术研究,深刻领会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做好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三进”工作,达到传道解惑的目的,教师只是简单地、机械地、浮于表面地作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相关知识的帮运工是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的,必须有学术研究的成果做支撑,讲深讲透相关理论创新对现实的回应和深层次的考量。这就要求教师围绕全会提出的重大思想观点、制度安排、工作部署,抓住大学生关注的深层次思想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阐释,使学术研究与教学工作有机统一起来。如笔者所在的高校是民族院校,其在维护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方面,我们重点要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显著优势”。要讲好这个问题,教师就必须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历程及在历史上起到的积极作用、内涵、要素构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当前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培养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国际比较、路径与对策等进行深入的学术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将相关问题讲深讲透,进而更具有说服力。

(二)找到恰当对接点,在“概论”课的理论教学中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是关键。

在“概论”课的理论教学中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不是生硬地、机械地、孤立地向学生灌输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理论成果,而是通过专题讲授、案例分析、主题研讨、情景剧、音乐育人等恰当方式找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尤其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理论教学内容的对接点,做到有机融入。

第一,在宏观层面,着眼于“概论”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为重点的鲜明特点,把握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与“概论”课理论教学的内在联系。我们可以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专题实现二者的有效对接,在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历史进程及科学内涵等后,重点分析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重大部署的现实背景,向学生说明,从制度的视角观察和分析社会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鲜明特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就是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确立、成熟、定型、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当前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本质上就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经过长时期的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已经从“未发展起来”阶段进入“发展起来”阶段,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前半程”进入“后半程”,本身就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取得的成就;“发展起来”阶段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后半程”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制度现代化,即通过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即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阶段性主题。这样讲述,使学生把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联系起来,从制度的视角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

第二,在微观上,即“概论”课的具体内容上,把握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与“概论”课理论教学的内在联系。这方面的对接点比较多,比如通过讲授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实践意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形成与发展的过程等,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通过讲授“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时,结合当前正在做的工作,实现直接对接;通过理论讲授中大量案例的运用,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等等。这里,以“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进《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第十章第四节第一目《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为主题,进行理论教学设计,探讨微观层面对接的具体思路。首先,从党对关乎大局的重大问题的认识和把握中树立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自觉角度,包括民生的目的性价值及刚性特点、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生产目的之体现、党的初心和使命之彰显等,讲清楚为什么要保障和改善民生及为什么要提高保障和民生水平;其次,立足于从制度的视角观察和处理社会问题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特征,讲清楚具体民生保障制度建立的背景、演进的过程及动因、实践成效等,这一部分还要从宏观上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尤其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显著优势”在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执政行动中的彰显;再次,客观看待目前民生领域存在的问题和短板,重点从具体民生保障制度尚不完善层面理性分析原因;最后,层层抽丝剥茧,明晰具体民生保障制度不完善的原因,并结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提出具体改革和完善的方向。在讲授过程中,综合运用讲述、视频、音乐、情景剧等多种教学方法。总之,鲜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都可以成为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动素材,但素材是为观点服务的,不能喧宾夺主,也不能为了对接而对接,一定要做到有机融入。

此外,实践教学作为“概论”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积极融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教师可以以制度自信为主题,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教学,如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主题演讲、新中国追求民富国强的图片展示、普通百姓实现安居乐业的微电影拍摄或情景剧表演、邀请新中国成立以来各行各业(包括扶贫攻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涌现出来的先进个人或集体来校讲述“中国之治”的故事、组织学生赴先进典型单位实地参观调研等。不仅能使学生更直观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和温度,而且能帮助学生在体验中反思并矫正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识上的偏差,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5-5(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3-19(2).

[4]李大钊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5]向警予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6]毛泽东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8]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9]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0]江泽民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1]胡锦涛.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和团十六大部分代表座谈时的讲话(2008年6月14日)[J].求是,2008(13).

[12]習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5-5(2).

[13]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概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青铜器辨伪概论
《速勒合儿鼐传》(Sulqarnai-yin tuguji)研究概论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电冰箱节能与发展概论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