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思政的发展路径探索

2020-10-20 04:01李翠萍
文教资料 2020年15期
关键词:发展路径课程思政高校

李翠萍

摘   要: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展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有力举措。本文分析了开展课程思政的现状,探讨了开展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为解决当前的一些问题提供了积极的方法。课程思政的开展,有利于形成高校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把学生培养成爱国奉献、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才。

关键词: 高校    课程思政    发展路径

课程思政最早于2014年由上海高校提出,它是一种教育理念,不是单独的一门课程,也不是在专业课或通识课中加入新的思政内容章节,而是在专业课或通识课中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找到各门课程与思政内容的融合点,把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全过程。在不改变专业课或通识课基本属性的前提下,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达到润物无声的目的。课程思政是高校实现课程育人、专业育人、教师育人,开展“三全育人”的根本途径,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一、为什么要开展课程思政

(一)是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指出,在持续提高思政课质量的基础上,推动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7)。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人才培养,必须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和理想信念坚定,确保学生成长的正确方向。专业课教师对大学生的成长影响最大,专业课教师要增强育人意识,突出学业目标的同时,加强价值引领。课堂是开展思政教育的主要阵地,大学生在学校面对的主要课程都是专业课,因此,加强专业思政、课程思政十分重要,课程思政延伸了思政课堂,有效解决了思政课程的“孤岛效应”,逐步构建起全课程大思政体系,共同形成育人合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需要。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是开展“三全育人”的有力举措。高校的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7)。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角度看,大学生需要提高品德修养,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角度看,需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的信仰、为社会主义奋斗的信念。大学阶段是政治觉悟、价值观和道德体系形成的关键时期,当前西方文化和网络文化对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产生影响,必须加以教育引导。课程思政具有大学阶段全过程育人的优势,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动态并正面引导,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道德修养,引导学生既朝气蓬勃、思维活跃,又不偏离正确的方向。专业课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用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言行为学生做好示范。充分利用課程中蕴藏的思政资源,承担起育人责任,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发挥好协同作用。

(三)是创新思政教育工作方法、落实教书育人任务的需要。

以往思政教育是“单打独斗”,思政课教师在台上唱独角戏。学术科研、就业率等评价指标,使一些高校忽视全面人才培养的目标,导致思政教育处于边缘化的地位。与此同时,专业课、通识课占据了大学生课程结构的主体,教师队伍最强大。利用专业课程和专业课堂开展思政教育,充分发挥专业教师队伍的育人作用,是构建全课程、全方位大思政体系的有效途径。课程思政有利于发挥全课程全过程育人优势,在通识课和专业课中引入思政教育内容,在专业知识讲授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和道德素养教育。课程思政顺应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和学生思想动态,扩展了以往单一的思政课堂,使各门课程都承担育人责任,而且学生对专业课比较重视和感兴趣,在专业课中开展育人工作,更容易被学生所理解和接受。课程思政把思政教育贯穿所有课程的教学过程,真正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构建起与思政课协同育人的大思政育人体系,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形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

二、开展课程思政中存在的问题

(一)思政意识还不够强。

在以前的观念和做法中,思政教育是与专业课教育完全独立的,相互没有交织,难以实现融合。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存在思想认识上的偏差,片面认为思政教育是思想政治课程、思政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工作,专业课只负责传授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是学生的立身之本,专业知识比思政教育更重要,加入思政教育内容会削弱专业课的教学效果,把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人为割裂开来。其实,道德修养才是一个人人生道路和职业生涯的根本,专业技能只是工作和生存的手段。任何一个职业、一门专业都需要科学精神、职业精神和合作精神的支撑,都需要在大学阶段重点培育,而且主要依靠专业课课程思政培养。课程思政的开展,依赖于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意识,开展的效果如何,则依赖于体制机制的支撑和教师的思政能力。

(二)思政能力不强。

高校专业课教师一般学术水平较高,专业知识技能较强,长期的专业训练忽视育人能力的提高,导致一些教师思政能力不强[3]。有的教师道德修养不高,对学生的道德素养、科学精神、职业精神的培养造成了不良影响。学生需要专业教师展示出良好的道德素养、坚定的政治信仰、敬业的职业精神。当然,以上情况只是极少数个别教师的行为。部分专业教师缺乏思政专业知识基础,对思想政治理论体系缺乏整体的把握,在教学中不能很好地运用专业课程开展育人工作。不善于挖掘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总认为专业课和思政课不存在交集,导致课程思政教育效果打折扣。

(三)相应体制机制尚不健全。

现在课程思政正处于试点阶段,各学校都在探索课程思政运行的体制机制。有的学校新建选修课,有的是在现有课程上进行思政改革,有的学校还处在开会研究和科研尝试阶段。教师层面,有的教师在建设课程思政精品课,有的在加强现有课程的思政改革,有的教师思想认识不足,理论储备欠缺,还停留在专业与思政“两张皮”阶段。现阶段,应向率先提出和探索实施“课程思政”理念的上海各高校学习,学习他们先进的体制机制和经验做法。各高校内二级学院应加强资源共享,相互借鉴,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课程思政路子。

(四)专业课、通识课与思政内容融合存在一些困难。

哲学社会学科与思政结合比较紧密,思政内容容易挖掘,也易于融合。理工科专业课程侧重于知识和自然规律的探索,涉及德育、价值引领较少,挖掘思政内容困难,同时不够充分、效果不够理想。老师们要发挥好道德示范作用,在自身言行、课程教学、与学生的日常交往中,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职业精神、创新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工匠精神的挖掘,需要精心设计,注意时机,自然引入。在课程中如果融合不贴切,生硬地添加思政教育内容,造成“课程+思政”简单叠加,不能很好地融合,不仅方式方法简单粗暴,而且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可以通过学科的严谨性、科学家的奉献与敬业、我国取得的成就等,培育学生的科研精神、职业精神和民族自信心。

三、高校课程思政的发展路径探索

(一)建立完善体制机制,保障课程思政运行顺畅。

学校领导层要从思想上重视课程思政,学校党委要加强对课程思政的筹划和统一领导。党委组织部、宣传部、学生工作处、教务处、科研处等部门要积极指导各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大纲的制定,检查督导课程思政教学开展情况和重点难点科研攻关情况。制定相关政策,在教师考核、职称评定等方面把课程思政实施情况纳入考核范围,向课程思政倾斜。马克思主义学院应承担起全校课程思政改革的理论支撑责任,主动开展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理论素养、思政能力,积极参与各课程的建设与教学活动。二级教学学院党组织应当承担起课程思政的主体责任,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目标和教学大纲制定、课程教案设计、课堂教学实施、考试考核评价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引领各门课程和各位老师发挥育人责任,落实立德树人任务。

(二)加强政策宣传指引,强化课程思政意识。

专业课教师不能只传授专业知识,满足于教书,更要加强育人。要学习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和对课程思政课题的研究,纠正潜意识里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偏差。按照相关要求,每一门课程、每一名教师在课程中都要加强对课程思政、专业思政的重视。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每一位专业课老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做到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2](7)。专业课教师只有学习好相关会议精神和政策要求,达成共识、凝聚力量,主动担当、积极作为,才能从思想和行动上关心学生成长,关注学生思想动态,针对性地加强课程的育人设计,主动承担起本课程的育人责任。

(三)加强理论知识学习,提高课程思政能力。

加强党的理论知识学习,通过党课和会议制度、学习强国APP,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教育部门关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课程思政的内容,提高思想政治水平、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定期交流,互进课堂,学习思政理论和思政教学方法。注重课程思政能力的提高,把课程、社会热点、学生关切有机结合,找准融合点和切入点。学习其他高校开展课程思政的经验做法,用本校的课程思政示范课带动其他课程的思政教学,并搞好经验交流和培训帮带。建立集体备课制度,每一门课集中备课,二级学院加强对备课工作的领导,协调思政课教师或指派本学院思政工作人员参加。

(四)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创新工作方式方法。

通识课、专业课与思政的融合涉及方方面面,要全方位从课程中挖掘思政元素。各二级学院要与马克思学院建立定期走访制度,请思政老师对专业课老师进行培训,加强课程思政的政治理论支撑。马克思学院教师建立起思政老师对课程思政的承包制度,走进课程思政课堂,每名思政教师承担至少一门专业课或通识课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指导任务。课程思政精品课要邀请思政老师,其他课程要充分发挥本级党组织的作用,党组织书记、学生工作副书记、学生工作负责人、辅导员和班主任要直接参与集体备课,参与相关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写,教学内容的规划,课堂教学的实施、教学评价和改进。专业课教师要熟悉课程的知识体系,善于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主动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注重思政与课程的融合,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内容,引领学生成长。

课程思政虽然起步时间不长,但它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工程。各高校要积极探索体制机制和发展路径,为广大专业教师提供条件积极推进课程思政。专业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强化育人意识,挖掘育人素材,增強育人能力,创新育人方法,增强育人实效。随着教育改革、课程思政的推进,以及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通识课专业课一定能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发挥好协同育人作用,把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和各部门的强力支持下,思政课老师与专业课老师齐心协力,共同构筑全课程育人的大思政体系,高校立德树人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就一定能落实好。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2018(Z3).

[3]彭琳.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措施[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03):34.

猜你喜欢
发展路径课程思政高校
保定市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