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如何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学习动力

2020-10-20 04:01陈盈胡瑶
文教资料 2020年15期
关键词:学习动力新冠肺炎疫情大学生

陈盈 胡瑶

摘   要: 疫情发生以来,一部分大学生学习情境发生了变化,传统课堂学习转变为在线学习,学习场域从校园转换为家庭,“他律”遵从转变为“自律”遵从。一些大学生存在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意识弱化、学习倦怠感强、学习投入不足。高校要从认知、情感、行为三个层面入手,增强大学生学习动力,提取抗“疫”思政素材,感召大学生提高学习志趣;加强线上心理疏导,培养坚持不懈的学习韧性;构建线上学习共同体,促进师生互动与合作学习。

关键词: 新冠肺炎疫情    大学生    学习动力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党和国家的科学部署,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目前我国疫情防控向好态势继续巩固,但防止疫情反弹任务繁重,疫情防控仍将长期持续。教育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的重要指示精神,坚决阻断疫情向校园蔓延,印发《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保障高校在线教学,做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各大高校纷纷响应,有效整合资源,搭建云课堂,保障大学生学习不停滞。长期居家状态下的在线教学使大学生学习情境发生了转变,给教学工作带来了挑战。翘课、账号在线人不在、分屏玩游戏、应付作业成为大学生居家在线学习的常见现象。由于高校复学安排仍不完全明朗,这一状态仍将持续。疫情之下,如何帮助大学生增强学习动力,保障学习成效,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一、疫情之下大学生学习情境的转变

疫情发生以来,全国上下勠力同心,全民居家隔离抗击疫情,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环境发生改变。

(一)传统课堂学习转变为在线学习。

截至4月3日,全国在线开学的普通高校共计1454所,95万余名教师开设94.2万门、713.3万门次在线课程,参加在线课程学习的学生达11.8亿人次[1]。线上授课打破了时空限制,能够实现师生实时互动,丰富的网络课程资源是直播课堂的有效补充。在此次大规模在线教学实践中,“互联网+教育、智能+教育”的中国远程教育方案为全球高等教育做出贡献。

在线学习对大学生有效学习提出挑战。一是多平台教学导致信息混乱。教师对线上教学适应性存在差异,不同课程有不同的学习要求,大学生注册多个网络教学平台,下载多种网络教学资源,频繁转换于纷繁的电子信息之间,难以快速进入专注学习状态。二是师生物理空间分离导致课堂约束力较弱。教师无法观察每位同学的学习状态,社交网上流行的“边放网课边睡觉”“床头上课”“分屏上课”等反映了部分大学生真实的学习情景。三是学生参与考核的频率增加。为了检验学习效果,激励大学生真正掌握课堂知识,任课教师提高考核频率,增加随堂考试、周测等,部分学生面对考核存在畏难退缩、消极应付等现象。

(二)校园场域转变为家庭场域。

大学场域形塑着大学生的心智结构,使大学生内化相应的规则,从而形成学习惯习[2](117-120),以往“面对面”的课堂是大学生学习的主要场域,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同处一个组织化的学习空间,师生都遵从一定的课堂规范。开学延迟后,大学生学习场所转变为家庭,家庭首先是一个生活场域,大学生在家庭中扮演“孩子”的角色,学生角色弱化,家、校不同场域主要角色的转变导致在线学习时课堂规则意识弱化、学习投入减少。

从外部看,家庭场域中大学生学习干扰因素增加。其一,空间距离干扰。在家中,大学生学习计划被打乱,理工科学生实验进程中断,部分学生居家学习适应性较差,产生消极学习心态。其二,亲子矛盾干扰。疫情发生以来,学生及家长的社交活动大为压缩,精力主要聚焦于家庭内部,一方面能够增加亲子间的相互了解,另一方面大学生成年后的长期居家生活使其与父母再次紧密绑定,对处于成年初显期渴望独立的大学生来说诱发了诸多矛盾,造成亲子关系紧张。其三,生活环境干扰。社区环境中的噪声污染、家庭中的碎片化事务容易打断大学生在线学习。当前各地封锁逐步放开,然而疫情之下大学生活动范围局限于家里或小区,长时间面对电脑和活动范围的限制不利于大学生身体健康,对有效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三)“他律”遵从转变为“自律”遵从。

在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中,管理者在组织、管理、评价过程中居于主导位置,大學生需在管理者指导下进行各类活动,大学生形成“他律”遵从。高校组织线上学习以来,大学生由团体学习空间转换到个人自主学习空间,在无显性约束的情况下“自律”学习,学生要根据自身状况,自发制定学习规矩、自觉抵制网络诱惑、自主安排学习进程。

大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阶段,“自律”遵从具有不确定性,给大学生有效学习带来又一大挑战。第一,学生学习生活节奏不同步。在班级、宿舍等团体中,大学生通过学习和生活兴趣相互交流,形成相互影响的习性构建网。当前,除网络课程外,大学生自主学习,同辈间的同频活动减少使其学习目标分化,来自团体的正面影响弱化。第二,网络诱惑增加。互联网时代信息泛滥,算法推送极易使用户沉浸于“信息茧房”,大学生好奇心强、信息鉴别能力尚弱,社交网络、短视频媒体、游戏等,瓜分了一些大学生的时间精力。第三,学习成效反馈不确定。针对当前大学生在线学习,还未形成高效的学习评估和反馈机制,一些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就感较低。

二、疫情之下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表现

(一)认知层面,学习意识弱化。

疫情之下不少学生戏称拥有“超长假期”,以仍在假期的心态面对线上学习,自由散漫,缺乏学习主动性。网络空间的信息良莠不齐,不乏一些不当言论,一些大学生缺乏一定的辨识能力,容易对疫情发展形势产生焦虑,关注点转移至网络信息,学习积极性下降。他们以互联网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以碎片化阅读为主要方式,误以为了解就是全面掌握知识,缺乏对学习的敬畏心。受各类社交媒体的影响,在网络社交、游戏等方面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反而将学习放在上网之余。

(二)情感层面,学习倦怠增强。

其一,大学生居家,产生学习矛盾、焦躁心理。他们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但一些人自控力较差,容易受网络诱惑,学习专注度下降,导致自我期待与真正掌握的知识之间产生差距,显得力不从心,由此产生信念偏差,滋生愧疚、自我否定等消极心理,产生不良循环。其二,线上授课使学生难以获得诸如教师的动作、表情等非语言信息,大学生长时间盯着电子屏幕,容易产生视觉疲劳,对学习内容感到枯燥乏味。此外,众多视频课程和频繁的测试消耗了学生大量的精力,导致学生情感资源过度消耗,出现倦怠情绪。其三,面对有一定难度的课程、测试等,一些大学生怀畏惧心理,遇到学习上的困难逃避,网络教学过程中教师难以针对学生进行有效评价与反馈,在双重作用下大学生学习获得感降低。

(三)行为层面,学习投入不足。

教学过程是老师教授知识和学生作为主体学习知识的双向过程,只有大学生建立积极心理驱动,投入沉浸式学习,批判反思而后重构知识体系,才能将所学内化。在线学习中,部分大学生将上课当做任务,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投入时间精力少;有的同学上直播课不准时,抱着看回放的心态,错过与老师的即时互动,真正看回放时随意完成,降低学习效果;部分同学对待学习持“佛系”心态,无法按时完成基本的网络课程;部分同学贪图省事,利用网络查找答案,不加思考地应付课后作业。

三、大学生学习动力提升策略

针对当前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高校应该结合实际情况,从认知、情感、行为层面着手增强大学生学习动力。

(一)提取战“疫”思政素材,激励大学生提升学习志趣。

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疫情防控和科研、物资生产两条战线都需要大力投入,在疫情防控中我国科研领取重大进展,如一周内确定了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并分离得到病毒毒株、面向全国推出多种检测试剂产品等。这些都离不开科研工作者运用专业知识投入科研攻关,进行实验或理论研究。高校要从这场抗疫斗争中深挖思政元素,讲好科研抗疫故事,引导大学生树立学业志向,提高学习兴趣。

一是整合资源,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频共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要大力宣传党和国家抗“疫情”的决策部署,全国人民尤其是“90后”“00后”的责任担当,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国情和中国特色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在国际比较中增强“四个自信”,树立为家国奋斗的远大理想。专业课程要挖掘思政元素,搭建师生价值交流的平台,由师生共同讲述学生所学专业在抗疫过程中的社会作用,分析这一学科所能创造的社会价值和未来前景,增强大学生的专业认同与专业承诺。二是拓展新媒体平台,制作高品质宣传作品。通过生动的语言、新颖的形式,突出宣传医务、科研工作者,社区、警务工作者,“两山”医院建设者,志愿者等一线工作人员的责任担当精神,引发大学生思考当前学习与未来发展的紧密联系,引导他们认识到学习的意义归根结底要落脚到社会服务中。

(二)加强线上心理疏导,培养坚持不懈的学习韧性。

学习韧性是个人在学习过程中面对学习压力、逆境时的有效应对能力。积极情绪能正向预测大学生学习韧性水平,积极情绪越多,大学生在学习认知、学习兴趣、学习坚持性、学习合作能力方面表现更好[3](74-77)。疫情之下,高校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切实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加强线上心理辅导,让学生感知到来自学校的支持和鼓励,增加他们的积极情绪,从而提升学习韧性。

第一,开设心理热线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重大疫情下,一些大学生呈现出恐慌、焦虑、悲伤、愤怒等状态。高校要高度关注学生心理状态,依托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展线上咨询,及时解决学生困惑;开设心理调适课程,让学生认识和接纳情绪变化,寻找生活中的积极因素,促成积极情绪。第二,加强个体干预与团体辅导。针对学习倦怠感强的学生开展个体干预,从服务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沟通,经探讨引发学生意识到自身的问题,通过历史和现实的分析帮助其树立学习信心,建立定期反馈机制,增强学习效能感。广泛开展团体辅导,设定时间管理、压力疏解、摆脱手机依赖等主题,引导成员以互动的方式表露当前学习中的不合理信念和行为,通过互相鼓励增强信任与信心,使成员在对比分析中激发改变意识,促成学习行为。第三,家校联动协同发力。高校通过对家长的积极宣传,促进家庭发挥育人作用。建立学校家庭联系制度,由家长向学校反馈学生情况和问题,学校针对性地开展线上活动,促进家长与学生形成和谐家庭氛围。

(三)构建线上学习共同体,促进师生互动与合作学习。

教育必须让学生作为主体参与活动,才能获得个体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4](87-91)。当前学生与学校处于物理空间上的分离状态,校园线下活动无法开展,高校要因势利导,在网络空间增强学生的集体归属感,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发挥学生自我教育功能,实现协同育人。

选用具备多种信息采集的统一教学平台,教师可利用掌握全体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针对性地做教學指导。同时,教师要加强学习反馈,通过线上互动、课后答疑等方式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学习进程与收获,提高学习积极性。建立参与度高、互动性强、持续自治的学习社群。设立“信息共享”“学习交流”“学习打卡”等单元,学生能按需自取、自由聚合。教师要适应青年学生的话语体系,充分利用小程序、视频等资源,增加学生参与度;抓住时间节点营造仪式感;引入朋辈“老带新”机制,增强学生归属感,创造人人参会自由讨论的良好环境。运用大数据建立反馈机制,使学生能够看到自己的成长变化轨迹,增强学习收获感。

四、结语

全面实施线上教学是高校面对当前特殊情况的应对之策,也是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的契机,当前,“互联网+教育”还会继续发挥作用,在虚拟学习空间中,只有采取一定的措施激发大学生学习动力促成大学生实际学习行动才能够真正取得育人效果。大学生作为学习主体要认清形势,加强自律,珍惜学习时光。高校应在尊重大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前提下,巩固学生思想教育、加强心理辅导、加强师生联系,敦促其拓展学习深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前所未有!“停课不停学”以来,全国大学生在线学习人次达11.8亿[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3795190055747521&wfr=spider&for=pc.

[2]吴俊.大学生学习的生成性动力机制[J].社会科学家,2013(10).

[3]许慧.积极情绪对大学生学习韧性的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2015,36(03).

[4]杨莉娟.活动教学的内涵、立论基础及其价值[J].东北师大学报,1999(3).

猜你喜欢
学习动力新冠肺炎疫情大学生
新冠肺炎疫情早期科学研究对政府决策的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公共治理机制:信息、决策与执行
新冠肺炎疫区高校大学生的精神状态与行为应对
公共卫生学科作用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凸显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激发国防生学员学习动力的思考
激发和提高高中生数学学习动力的技巧
思想品德教学中对学生主体意识的挖掘
高职学生学习动力缺失的因素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