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应依据学业质量水平涵养家国情怀

2020-10-20 02:18温暖
文教资料 2020年15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高中历史核心素养

温暖

摘   要: 家国情怀是高中历史教学的价值追求目标,涵养家国情怀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主要途径。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只有依据不同学段的学业质量水平要求,立足学情,通过创设情境、史论结合、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有机整合课程资源,才能有效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关键词: 历史课程标准    高中历史    学业质量水平    核心素养    家国情怀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明确指出,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切实落实。家国情怀是高中历史教学的价值追求目标,涵养家国情怀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主要途径。近年来,作为高中历史教学指挥棒的高考,出现了大量涉及“家国情怀”的考题,例如,2016年新课标文综全国I卷第40题考查清朝初年和民国时期的人口问题,以此引导学生关注对适于时代需求的治国政策的探求;又如2017年新课标文综全国I卷第41题考查法国大革命及中国国民大革命时期体现的民族主义异同点比较,引导学生关注民族主义勃兴对国家进步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再如2019年新课标文综全国I卷第41题考查中、美、苏、日二战后的钢铁产量变化,以此引导学生关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及“中国制造2025”等时政热点。

基于上述情况,当今中国高中历史教育界都将涵养学生家国情怀置于极其重要的地位;高中历史教育工作者在课堂教学中,无不把涵养学生家国情怀作为最主要的教学目标。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以人教版必修1第13课《辛亥革命》为例,就高中历史教学中依据学业质量水平涵养家国情怀素养谈谈体会。

一、创设情境、渲染情感,体验家国情怀。

“历史”,指的就是“过去的发生”。历史因不可复制,而不能对其进行直接的实践,但要求给人之于过去的人和事带来具体的体会和感受。高中学生生活在物质生活丰富、科技高度发达的二十一世纪,与已远离现实生活的“异地”“异人”“异事”存在着巨大的时空鸿沟,因而不利于教师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涵养家国情怀。创设情境可以最大限度地填平时空鸿沟,弥合学生与历史知识、认知、情感间的时空距离,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体验家国情怀。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把学业质量水平2,定为高中毕业生在历史学科应达到的合格要求。因此,笔者以学业质量水平2中所对应的家国情怀核心素养水平1、2:“能够具有对家乡、民族、国家的认同感,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大爱;能够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传统”①,作为在新授课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要求达成。

基于上述两个因素考虑,笔者在执教新授课《辛亥革命》时,基于学生对孙中山先生的历史功绩及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有所了解的情况,选取了电影《辛亥革命》的结尾部分——孙中山先生的“独白”,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笔者向学生展示材料,并要求学生利用材料进行配乐朗诵——“今天你们问我:革命所为何事?一百年后人们也许还会问,在绍兴被杀害的同盟会员秋瑾的回答是:革命是为了给天下的孩子造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黄花岗的烈士林觉民在给妻子的信中说:革命是替天下人谋求永久的幸福。我以为革命是让社会进步的理念从此深入人心,人们懂得了敢有帝制为者,天下共击之。革命是让我们有中国人自己的工厂、银行、铁路、矿山,有了可以追求的幸福。革命是让我们这个即将强盛起来的民族不再受列强的侵略和掠夺,不再做任何人的奴隶。革命就是在任何一个地方,在任何一个时候,在任何人的心里永远、永远都不再惧怕列强,都不再有封建皇权,使全国之人无一贫者,使中华民族屹立世界之东方,这就是革命的意义!”②

开展上述教学活动的优点在于,能够根据高一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利用此段独白打破时空阻隔,将孙中山、秋瑾、林觉民等辛亥志士的浩然正气多维度地呈现给学生,还原了生动的、形象的、直观的历史情景。学生通过对材料的阅读,融入教学情景,不但能了解导致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而且必然能够体验到革命先辈追求人民民主、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家国情怀,必然会被革命先辈大义凛然、不惧牺牲的英雄形象所感染,实现情感与知识共融,助力家国情怀教育有效性的提高,达到家国情怀核心素养水平1的要求。

二、比对研读、史论结合,深化家国情怀。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不少教师会把评价重要的历史人物和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作为涵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关键突破点开展教学。因受篇幅、应试要求等因素的制约,高中历史教材只是简括地叙述与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相关的“结论性观点”,因抽象而不利于学生理解。在此状况下,部分学生只能把教材呈现的“结论性观点”机械性地记忆,而难以形成科学的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涵养和深化更是“空中楼阁”,难以实现。

举例来说,在执教《辛亥革命》一课时,不少年轻教师把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创立民国这一历史意义作为必备知识,要求学生熟记。事实上,学生即使熟记了这一结论性观点,也未必清楚“怎样的国家才算一个共和国”。究其原因,或在于授课教师单纯依照教材“照本宣科”,或在于授课教师提供给学生帮助他们理解历史概念的史料不够典型。

由于吸取了上述教训,笔者在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进步性的时候,运用“比对研读、史论结合”的方法,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的同时,还补充了两则典型的且与学业质量水平2要求相符的史料,提供给学生研读、比对、探究,为印证教材中提及的“《中華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这一观点提供佐证,化抽象为形象,在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知识的同时,为深化学生的家国情怀提供必要的理性认知材料。

材料一: 清朝四角黄龙旗              中华民国五色旗

材料二:笔者补充的两则材料与教材知识的关联性强,阅读难度较低,与学业质量水平2的要求相符,同一则材料中的两段素材具有明显的比对性。学生通过对两则材料进行比对阅读,能够较为形象地理解共和国与君主国的区别;在此基础上,笔者再引导学生关注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的转变,体悟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时俱进,体现民族和解、共构共和的精神。

三、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拓宽家国情怀。

纵观人类发展史,不同民族、地区、国家的文明因为存在多样性而导致交流,因彼此交流而进行互鉴,因进行互鉴而共同发展。经济全球化在当今世界已然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大潮,不同的国家之间、不同的民族之间、不同的文明之间的相互依存度空前加强。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正逐步形成,世界各国人民不仅要“各美其美”,而且要“美美与共”。

中国高中历史教育界承担着为国家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但要具有“家国意识”,而且必须具有“世界意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对家国情怀素养水平3、4做了这样的要求:“能够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以及世界历史发展的进步历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能够表现出对历史的反思,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更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和现实社会问题;能够将历史学习所得与家乡、民族和国家的发展繁荣结合起来,立志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①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将家国情怀核心素养水平4,纳入作为学业水平等级考试的命题依据的学业质量水平4当中。在高考备考中,广大高中历史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坚持“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原则,构建知识体系,助力学生培养家国情怀。

笔者在高考一轮复习中讲授《辛亥革命》“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这一目时,秉持“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原则,以“历史大概念教学”为思路,重组相关知识,补充相关史料,设计了一个研读活动,以问题引领的方式,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全面把握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材料一:回望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之时,世界业已确立共和制的大国只有美国和法国。美国历史学家斯特恩斯所著的《全球文明史》提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不久,一位比较重要的欧洲金融投资家,想通过推测欧洲传统大国的发展稳定程度,作为决定其投资方向的依据,以期使投资收益得到大增。他认为,崛起没多久的法国,政局动荡不安的英国及欠缺稳固意识的意大利都不是理想的投资场所,因而根据已有的惯性思维,确定将正处于强大君主制统治下的沙俄、奥匈、德国作为投资对象……到1920年,这位金融投资家已经血本无归,因为君主制在他投资的俄、奥、德三国都坍塌了。

(1)请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推断“民主共和”思潮在一战前的欧洲是否已深入民心并说明理由。

材料二:西方列强在20世纪初全面进攻所有文明核心区且眼看几乎要一统世界的时候,整个世界却作出剧烈的反弹,中国、墨西哥、伊朗、土耳其等国的革命志士为挽救国家、人民及文明,纷纷进行革命。他们的共同主张是推翻本国原有的腐朽制度,建立独立自主的民族国家,继而向西方学习,接受科学、理性及工业化。实现工业化,追求民主、理性思想是20世纪最显著的特征——全球现代化,尤其是第三世界现代化。

请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2)指出西方列强全面进攻所有文明核心区且几乎要一统世界的主要原因和影响。

(3)简述20世纪全球发展趋势的显著特征。

(4)分析辛亥革命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与之前先进中国人探索相比的最大进步表现。

材料三:在《建国方略》中,孙中山先生曾提及要在中国广阔无垠的土地上筑铁路16万千米,修公路160万千米,结成将青藏高原包含其中的完善的铁路和公路交通网;疏浚、拓宽全国运河水道,修筑三峡水库等大型水利枢纽……但是,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宏伟蓝图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只能是“空中楼阁”,无法实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顽强拼搏,逐步把孙中山先生的构想变成现实,使中国成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5)请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这一观点的认识。

学生经过研读上述材料、思考相关问题,不但提高了对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近代前期先进中国人的救国探索、两次国共同合作等重要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对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较之过去有更为全面、深刻的理解: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在政治、经济、思想方面开辟了新的历史前景;孙中山先生及其领导的辛亥革命不但符合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潮流,而且引领了近代世界发展潮流;然而近代中国的转型却进行得异常艰难,因为外有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干涉,内有官僚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破坏和阻挠,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实现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以后,才重新展开了深刻又全面的社会变革,逐步走向民族复兴。在全面加深理解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过程中,学生在笔者的启发下逐步认识到近现代中国进步的过程就是与时俱进的过程,就是吸收、继承、发扬中外优秀文化的过程,引导学生善于关注中华民族及世界历史发展进程,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拓宽家国情怀素养的涵养,在落实必备知识的同时,实现情感的升华。

综上所述,在高中历史课堂涵养学生家国情怀,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主要途径和本质要旨。因此,历史教育工作者要一如既往地在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根据不同学段的学业质量水平要求和学情,探求更多样、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注释:

①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S].2017.

②杨红梅.电影视频与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以《辛亥革命》教學为例[J].考试周刊,2012(25).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S].2017.

[2]杨红梅.电影视频与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以《辛亥革命》教学为例[J].考试周刊,2012(25).

[3]钱乘旦.论辛亥革命在世界历史上的定位[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1(5).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高中历史核心素养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