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教师道德规范的价值取向

2020-10-21 04:08朱琳
文存阅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爱岗敬业互联网+互联网

摘要:随着“互联网+”概念的提出,计算机学科作为互联网发展的主力军,给高校教师的道德规范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以及期望。分析计算机学科在“互联网+”时代下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特殊需求,对目前面临的挑战与冲击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后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计算机学科;互联网+;教师职业道德;爱岗敬业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蓬勃发展,互联网成为教育领域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教师作为科技兴校的主力军,在教学中占领了主导地位,对于人才培养贡献了重要的力量,所以只有教师均具备了高道德规范,才能够为培养优秀高素质的学生提供更好的模范作用。随着我国全面、全方位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中西文化的交流碰撞,这些国内外环境因素直接影响着新入职教师诸如思想、情感、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等道德观[1]。本文将以计算机学科为例,对“互联网+”时代下的高校教师道德规范的价值取向进行论述。

1.计算机学科在“互联网+”时代下的教师职业道德特殊要求

计算机学科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学科,推动了学校课程体系设置的改革,对于实现学校教育手段、教育观念、教育方式现代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对于计算机学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在“互联网+”时代下的教师职业道德的特殊要求。

1.1 爱岗敬业,推陈出新的精神

在教学的过程中,及时改进旧知,融入最新技术的相关知识点,教师要积极改进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教学方式,尽可能多样化的使用最新的信息教学技术来展示丰富的课堂形式,例如MOOC、翻转课堂等。教师应该大幅度得减少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增加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动,增加实验课的讲授。教学内容不再是课本上固定的知识,老师讲授也不再最为绝对的权威。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的批判精神的培养。

1.2 精益求精的精神

如何在最短的时候,写出最有效率的程序或者算法,是该专业的学习关键。这就要求专业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坚持教学的正确性以及知识讲解的专业性。在实验课的过程中能够以身作则的编写程序,对学生的程序编写作业以及实训课题都要尽心尽力的进行批改,要求学生在学习各种高级程序语言和技术的过程中,保持细心谨慎的书写原则,从点滴做起,不断提升自身的精益求精的原则标准。

2.“互联网+”时代下计算机学科的职业道德面临的挑战与冲击

目前,“互联网+”时代下计算机学科的职业道德面临的挑战与冲击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师生关系冷漠,教育过程缺失

计算机类的学科,除了上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师和学生相互之间接触的很少,教师都是上完课就下班。在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师生简单的通过互联网进行沟通,学生和教师之间因为网络而隔开了距离,因为学生很难接受到老师关于计算机道德的模范作用。另外,网络信息中存在很多教师和学生目前难以辨别的负面信息,容易影响教师的思维,从而使教程过程中出现指导方针的错误。

2.2 缺乏创新意识和终身学习的观念

互联网时代,课本和课程的45分钟,对于学生来说已经不是获得知识的唯一来源、因为高校教师很多社会经验不足,研究生或者博士毕业后就来校任教,所以并不能给学生更多实际工程类的指导。另外,由于某些高校的课程安排不合理,给计算机学院安排了过多的理论课,实践课课时极少,导致了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相对枯燥和单一,学生的实践操作练习不足。

2.3 少数教师舍本逐末,追求金钱至上原则

随着计算机行业的工资水涨船高,少数教师不安于现状,已无心自己的教学事业,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校外的项目兼职中,主次不分。教师不愿意在课下积极获得新的教学知识,给学生灌输着过时的互联网知识,教学态度极其不认真,态度消极,得过且过。此外,现在大多数高校在评职称的时候看中科研能力,导致了教师在工作和科研中的急功近利的心态,对待教学敷衍了事,大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3.“互联网+”时代加强计算机学科教师职业道德的对策和建议

针对“互联网+”时代中的高校计算学科教师的师德中存在的问题,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方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应对“互联网+”的创新理念,主要提出有以下几点对策和建议。

(1)联系计算机学院新入职教师的实际情况,在考核中,除了将学历学位、科研成果、发表论文、项目经验等作为主要条件和重要指标的倾向以外,还要引入对教师的课程情况、学术道德培养情况的考核。对新入职教师的岗前培训,除进行教育理论、业务素质、专业技能的培训外,要把师德教育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多鼓励教师参与各种学科性培训和公司培训,培训过程中,学校提供一定的费用支持。争取培养更多的“双师型”计算机学科教师。

(2)推行“互联网+”的道德学习,提高教师队伍建设的新高度。在提升过程中,要将提升道德素质作为核心部分,把终身学习作为最终目的。能够利用信息化工具,扩展教师和学生的学习渠道,增加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共同学习。

总之,随着“互联网+”概念的提出,高校教师的教育素质和道德素质的提高亟待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只有高校中各个部门、社会各个领域一起齐心协力,基于“互联网+”的高校职业道德建设才能大有作为,取得新突破、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姚玉平,喻琼,仝双梅,等. “互联网+教育”视域下高校岗前培训中师德教育刍议[J].知識经济, 2018(12).

[2]周赔.关于计算机学科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J]. 时代教育, 2016(10):55-55.

[3]朱泓,尹贵斌,蔡丽华.网络时代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5(14):61-63.

[4]秦拓, 罗意. "互联网+"时代下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J].教育教学论坛, 2017(30):38-39.

[5]谢芳.新时期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滑坡成因分析——以物流专业为例[J].中国市场, 2008(28):158-159.

[6]孟凡静.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及其促进机制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 2012.

作者简介:

朱琳(1993—),女,湖北武汉人,汉族,研究生硕士,武汉晴川学院,研究方向:数字媒体技术。

猜你喜欢
爱岗敬业互联网+互联网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爱岗敬业成就辉煌
马路公仆赞
谈爱岗敬业的不同层次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