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人工智能对主持人的影响

2020-10-21 12:16常会玲
青年生活 2020年17期
关键词:替代性主持人人工智能

常会玲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不同行业、不同工作与人工智能的替代性问题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话题,作为广播电视领域的核心环节之一,主持人也不例外。实践中,一些电视媒体已经不同程度地使用人工智能,尤其是在一些主持岗位,人工智能的表现更是让人“刮目相看”。本文从人工智能的优劣点、主持人职业的特性、受众需求心理等方面,对人工智能与播音员主持人的替代性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人工智能;主持人;替代性

一、人工智能的特点

优点:内存强大、学习能力强、工作时间长。人工智能可以代替人类众多繁琐重复的工作,而且机器犯错误的概率极低,高级的人工智能学习能力也很强,能够持续工作,大大提升工作效率,节省工作和时间成本,尤其在语言学方面,人工智能的知识储备及再学习能力是人类难以企及的。

缺点:首先人工智能人际化角色发展并未成熟,要达到理想水平,制作成本高,因此“模仿”的痕迹比较明显,其次,人工智能缺乏人际化传播,与AI合成主播相比,人类新闻主播终究有其不可替代性。在灾难发生时,人类新闻主播会自然流露出对于不幸的悲悯与同情;在节日来临时,人类新闻主播会以一种欣喜昂扬的姿态面对受众。这些表情、语调,AI合成主播可以模仿,但终究缺少一份来自人类内心深处的共鸣。

二、受众需求心理

武汉理工大学副教授余庆华认为,受众参与大众传播的全过程具有深刻的人文关怀、人性解放与民主的意味,因此,不同的受众有不同的心理需求。

求知型:知识无穷无尽,人终其一生从中能够获得或掌握的只是很小一部分。这类受众对未知的事物有好奇心,并会尽量满足自己的这种好奇心。因此,他们在观看节目的时候,就希望主持人能满足自己的这一欲望。这就要求主持人能适时延伸、拓展所传播的信息,尽可能满足受众。

参与型:任何一个传播活动的达成,必然有一个输出、接受、反馈的过程。这一过程在有的传播活动中表现得不是那么明显,但在有些活动中受众的参与不可或缺,而这种参与进一步促进节目向更深度转化。

认同型:各类节目琳琅满目,受众看什么不看什么,既有偶然因素,比如随机换台,又有必然性,比如,某个节目的“死忠粉”。一个节目“死忠粉”的产生,原因很多,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受众认同这个节目及其价值观,能够与节目产生共鸣,达到情感共振。

三、从主持人职业特性看其不可替代性

虽然人工智能具备某些成为“主持人”的前提条件,但主持不是闭门造车,不是自说自话,而需要圆满地完成传播任务,并获得良好反馈。人工智能最大的弊端在于“理性”有余而“感性”不足,在信息爆炸是时代很难满足受众多元化的信息和情绪情感需求。

1.沟通性强的环节

尽管人工智能发展迅猛,但真正达到“通用人工智能”阶段尚需时日,以目前水平它很难做到和人类沟通自如,尤其是访谈类节目,对于人工智能来说,嘉宾未免“难以捉摸”,这是其很难突破的技术瓶颈。如果只能在有限条件下识别回复人类的语言,即便其海量数据库中的对答话语应有尽有,怕也难以达到“侃侃而谈”的效果。如果是这样的“主持人”将会降低节目的传播效果,任何一场直播性活动避免补录突发状况的产生,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考验主持人的随机应变能力,这方面,人工智能必然“稍逊风骚”。因为突发状况,我们无法预知,应急处置时也很难具备针对性乃至“万无一失”,这一缺陷将严重影响智能机器人对现场的判断和掌控

2.体验性强的环节。

一档节目里,传播信息是主持人的首要任务,但并非最重要任务,因为主持人是情感的交流者,应对受众、嘉宾的情感体验“感同身受”。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吴小莉曾公开表示:“机器人会替代我的体温,但不会替代我说话的温度。”其弦外之音是说主持人是具有丰富情感的人。人工智能虽智能,但终究只是冰冷“机器”,不具备喜怒哀乐等多种情绪的表达,而这是人类传播和沟通的优势所在。显然,情感的缺位是人工智“替代”主持人的最大短板。

3.展示人文情怀的环节

2017年9月,在央视《开学第一课》节目中,董卿曾下跪采访著名翻译名翻译家许渊冲老先生。老人腿脚不便,采访期间,他一直坐在台上。董卿若一直站着,许老就要仰头看她。因此,高情商的董卿数次蹲下身来,有时甚至跪着与许老谈笑风生。如果主持的是一台智能机器人,它会有这样的情商吗?即使它也能圆满完成主持任务,但会给观众带来同样的感受和触动吗?只有人,才能在恰当的环境中,适时表现出心中那份浓浓的人文情怀,而这正是人工智能难以“植入”的核心竞争力。

四、从受众需求心理看主持人的不可替代性

前面提及受众对于传播活动具有不同需求,对应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说,这种需求是层层递增的。

求知,满足起来相对要难一点。除了“准确地述说”,还得在述说之前明白受众想知道什么,不然,受众并不感兴趣,传播的过程就难以完成。想要了解受众的需求,知识需要涉略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因景因情把握受众心理,投其所好。显然,这是目前人工智能无法实现的。

参与,是受众互动性需求。在一个传播活动中,受众参与的热情是否高涨,或者说如何调动受众的参与热情是衡量一個主持人是否优秀的重要参考。把握受众的这种意愿显然不能事先预置,而应临场应变并采取恰当的应对措施。显然,这也是是人工智能无法实现的。

认同,这是受众对传播活动的终极诉求。他们对传播内容保持一致,这种态度与愿望并非只体现在“接受节目”的行为上,更在心理上与传播内容产生一种一致性,被吸引,被感动,将传播的观点与感情扎根于自己的心中,使之成为自己行为价值的一部分。这种心灵上的共鸣只有在人际交流中才能实现。

综上所述,未来,人工智能越来越广泛地进入人们的视野不可避免,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抢夺”一些人的饭碗,但对于主持人这一职业来说,形势并没有那么紧迫,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人工智能与主持人是“合作伙伴”而非“竞争对手”——人工智能可以帮助主持人完成低层级的工作,同时可以倒逼主持人进一步优化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红.人工智能与主持人的替代性浅析[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8(06):72-74.

[2]张丽君.人工智能时代主持人的不可替代性[J].科技传播,2017,9(23):145-146

基金项目:2019年河北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创新资助项目“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优势与挑战”<项目编号:HCCXYB2019004>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替代性主持人人工智能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阳原县第四实验小学
第四次工业革命对低素质劳动力市场影响研究
国企人力资源管理替代工会职能的可行性研究
数读人工智能
从资本论角度对文化创意品的价值分析
下一幕,人工智能!
小蛇圈圈绕的答疑会
咖喱岛(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