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谚语对比研究分析

2020-10-21 12:16谢文婷
青年生活 2020年17期
关键词:对比差异文化

谢文婷

摘要:谚语是一个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是语言的精华,学习和研究谚语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通过本项目的研究,对比中日两国在日常生活及书面语中使用谚语的差异,总结出中日两国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文化习俗等方面的相似与不同之处,更加深入地了解日本民间谚语文化。在进行实际调研的过程中,提高了成员搜寻资料的能力,以及相互配合、相互协作、深入思考的能力。

关键词:中日谚语;文化;对比;差异

一、谚语的定义及特征

谚语是指广泛分布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谚语是俗语的一种形式,它来源于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并且大多是通过口语的教学形式流传下来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其中有的谚语是关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经验总结,有的是引人深省的经验教训,这些都能给后世的人们一定的指导意义。隔海相望的中日两国在相异又相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产生的谚语必定会有共有的一些特征。

其中有:

1.来自于人民生活,来源广泛。中日谚语都是劳动人民用经验和智慧总结出来的一些具有经验性或哲理性的短句,分类较多,包括农用谚语、事理谚语、生活上各方面的常识谚语。

2.言简意赅。中日谚语大都语言短小精炼,用最少的语言去表达最大的信息量。譬如:

泣き面に(屋漏偏逢连夜雨。)

3.巧用修辞,生动幽默,口语性强。谚语多来自劳动人民生活,创造主体主要为广大劳动人民,语言较为通俗有趣。例如:あんころ餅で尻を叩かれる(喜从天降)

4.具有哲理性或经验性,对生活有指导意义。谚语是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人们生活的总结。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对农业生产、气象天气的观察和生活方面的经验汇总而成了谚语。

不同的一点是,中国谚语多讲究对仗工整,韵律美。而日本词汇长短富于变化,句子长短不一,比如:人を見て法を説け(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日本虽然也有对仗工整的谚语,但这样的情况属于少数,例如:口に蜜あり、腹に剣あり(くちにみつあり、はらにけんあり)口蜜腹剑。

二、中日谚语缘起差异

中国谚语来源主要有劳动人民的直接创造、历史故事、神话故事、文化典籍。其中来自民间的谚语的比较多,占了很大部分。

来自民间的谚语,如:八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二成丢。/强扭的瓜不甜。/病从口入,寒从脚起。

来自历史故事、神话故事,如:“说曹操曹操就到”来源于汉末时期,汉献帝在李傕与郭汜火拼时曾一度脱离险境,然而李郭二人合兵一处后继续追拿汉献帝,有人献计推荐曹操,说他平剿青州黄巾军有功,可以救驾,然而信使未出时联军已杀到,眼看走投无路之际,夏侯惇奉曹操之命率军“保驾”成功,后将李郭联军击溃,汉献帝得救,曹操被加封官爵。

关于日本谚语的来源,主要分为两大类,源于日本本土文化创造出来的和接受外来文化改造产生的。受到日本本国的自然环境和独具特色的岛国文化的影响,日本人自己创造的谚语也独具本国特色。日本位于欧亚大陆的东端,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它四季分明,降水充沛。同时,由于其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地震和海啸等灾祸频繁发生。于是就产生了体现这些地理环境的谚语。如:

暑さ寒さも彼岸まで(冷到春分,热到秋分)

地震雷火事親父(地震、打雷、火灾、父亲——四大怕)

还有一些体现日本人生活中的性格、经验的谚语,如:花より団子(舍华求实;不求风流,但求实惠。)

三、中日谚语韵律、结构差异

1.结构

如果将谚语的结构进行分类, 中日谚语都可以分为单句和复句两种形式。单句形式和一般单句一样,分为非主谓句和主谓句。复句型双句型根据其结合方式,分为简单复句和复杂复句。在单句形式中:首先,谚语是能吸引听众的表现形式。其之所以能构成这种表达形式的重要因素则是它具有的简洁性的特征。谚语为了保持简洁,经常使用省略法,即把句子简洁化,让读者自行体会句子中的言外之意、余韵、以及其中的暗示。可以说,谚语正是从人民群众长期经验中凝练出来的短句。然而,简洁的表达,不仅仅是指其表达形式的简短,更是指在短的语句中含有多少质的内容。换言之,表达形式越长,其含义内容越具体化,反而限定了句子意思。而表达形式越短,意义内容越抽象化,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句子意义。

例如:

中国:趁热好打铁(铁要趁烧红的时候打。比喻要抓緊有利的时机和条件去做。

日本:鉄を熱いうちに打つ(①.比喻人在精神上富有弹性的年轻时期进行有益的教育。

②比喻趁还不晚的情况下能够采取措施。)

复句形式:首先,摘取短句形式的基本内容。短句谚语的基本形式是两个句子。因为两个句子的形式较简单,因而印象深刻,容易记忆。因为在谚语中多使用对句形式,所以在组成谚语的语句时,与对照意义相似的语句也作为主要特征出现。

例如:

中国:无风不起浪,无根不长草:比喻事情的发生总有个原因。

把别人的事当做自己的事来考虑吧。只有尝过和别人一样的痛苦,才能体会到人的痛苦。

2.运用修辞

1)对偶:字数、词义、词性以及构造相同、平仄相对。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意思相同的修辞方式。

中国:酒里乾坤大,茶中日月长。

①(酒の中は乾坤が大きく、茶の中は月日が長い。)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海阔く魚が思うままに躍り 空高く鳥の飛ぶに任せる。)

②日本:花が桜木、人は武士。(花推樱花美,人数武士好)

鶴は千年、亀は万年。(千年鹤,万年龟。长命百岁)

2)对比:前后的句子采用相同的语法结构,并且也对应词义。前后的句子在结构上对应与对偶相同,但是在前后重复的语句比较多这一点上是不同的。

① 中国:酒醉烂如泥,酒醒悔不及。

(酒に酔った時、ぐちゃぐちゃの泥のようで、酒から醒めると、後悔しても間に合わない)

人往高处走,水往底处流。

(人間は高いところに向かい、川水は低いところに流れる。)

②日本:陥り易きは酒の海、迷い易きは色道。

3)比喻:即打比方,使用具有相似特征的某些事物,来比拟想说的事情,让人更易理解。

①中国:好马不吃回头(比喻有志气的人立志别图,即使遭受挫折,也决不走回头路。)(需改)

②日本:地獄で仏にあったよう (绝处逢生)

4) 回环:把前后语句组织成穿梭一样的循环往复的形式,形式表现为词语相同但语序相反。

①中国:难者不会,会者不难。

(できない人には難しいが、できる人は簡単で。)

②日本:豊作の凶年、凶年の豊作。

(丰收不得富,灾年不受穷。)

5)排比:排比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结构的词语或句子并排在一起组成句子的一种修辞手法。

①中国:儿子是父亲,女儿是母亲,大臣是君主,学徒是老师。

(子を知るは父に如かず、娘を知るは母に如かず、臣下を知るは師に如かず。)

②日本:男は度胸、女は愛嬌。(男人要有胆量,女人要有魅力)

3.韵律

中文谚语为了创造韵律美,十分重视韵律和押韵。因此,无论是说者还是听者,谚语都有独特的音响,因此容易传达和记住。谚语的节拍上大体上和诗的节拍一样。根据句中的字数,以不同的节奏读谚语。

四字句

「酒后/无德」酒酔いになったら、道徳も失われる

「冷酒/伤命」冷酒は命を損ねる

五字句

「日久/见/人心」 日が経てば、人のこころが分るもの。

「酒令/如/君令」 酒令は皇帝の命令の如し

六字句

「吃酒/不怕/脸红」(酒を飲むからには、顔が赤くなることを気にする)

「有志者/事竟成」(やる気さえあれば、事はいつか成就する)

七字句

「天狗/吃不了/日头」(天狗には太陽を全部食べ切ることはできない)

「丑媳妇/怕/见公婆」(醜い嫁はしゅうと、しゅうとめに会うのをこわがる。悪いことをすると人に会わ

す顔がなくなる。)

日语谚语和中国谚语不同,它有自己的韵律。有些谚语受到俳句影响,像俳句一样,遵照“五、七、五”的韵律。 }

「酒なくて/何の己れが/桜かな」

「世の中は/酒と女が/敵なり」

四、从中日谚语看中日文化异同

(一)思维方式

中国和日本同属农耕文化,在近似的农耕文化下孕育出的民族有着一些近似的思维性,如:

1.整体性

这种思维方式不同于强调个人独立、鼓励依靠个人力量解决问题的“个人主义”西方思想,这种日本人的思维模式是趋向于整体性思维的,它削弱了个人的利益与能力,而加强了整体或集体的利益和力量。因为突出强调人与人之间结合的力量,人与人之间必须和谐才能共处,因此也强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睦,重视彼此之间的礼节,对于破坏集体关系的行为也是加以否定的。这在日本的一些谚语中有所表现:

世の中は相持 / 人靠相助, 事靠相扶 (《新日汉成语谚语词典》p429)

笑う門には福来る/ 和气致祥 (《新日汉成语谚语词典》 p453)

人は互い/ 人靠互助 (《新日汉成语谚语词典》 p334)

衆力功あり/ 人多智广 (《日汉惯用语谚语辞典》p 264)

在中国,也有不少中国集体主义的谚语。早在先秦时期产生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体现了存在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集体主义观念,以及讲究“和”的文化心理。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俗语“团结就是力量”也在说明者这一点。

2.后馈思维

所谓后馈思维就是指主体在实施动作或进行实践活动时坚持用传统的力量和以前的方法来制约现在的思维方式,它注重传统观念、规则以及行为方式,主张仿效以往的成功经验或汲取過去失败的教训。日本是农耕文明,其社会文化含有浓厚的农耕文明色彩。农耕最重要的就是“和”与“稳”,注重历史,时期思维具有后馈性。在没有文字的远古时期, 农业生产的经验和方法以及跟农业有关的一切生活经验、方法就

是人们严格遵循的行为准则。在此方面,两国人民的思维方式都趋向于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从过去了解现在并推知未来。

老いたる馬は道を忘れず/ 老马识途 (《新日汉成语谚语词典》p66)

前者の覆るは後車の戒め/ 前车之履 , 后车之戒 (《新日汉成语谚语词典》p210)

另一方面,两国也有一些不同的思维方式:

1.日本的具象性和中国的概括性

日语谚语中的比喻多采用一种具象性方式,就像一幅田园式的静止图画。它把人们用感官所察觉到的具体形象用语言的修辞进行思维,来进行情感表达。拥有具象思维的人们会习惯性将抽象笼统的概念用客观具体的形象或动作表现出来。 }如,表示一个人的百依百顺,可将他比作柳条,柳条随风摇摆没有自己的坚持,即“風に柳”。他们喜欢用直观的现象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具象只是表象,背后深层的含义才是其精华所在。

猫は三年の恩を三日で忘れる /养猫三年恩,三天就忘净。

風に柳 / 风中之柳, 引喻百依百顺

空き樽は音が高い/ 半瓶水晃荡, 满瓶水不响 (《新日汉成语谚语词典》p5)

相比来说,中国谚语多用概念性、抽象性的表达方式。中国谚语中的“祸不单行”,表示不止遇上一场灾祸。在日语中的表达是“泣面に蜂”,意为哭丧的脸被蜜蜂蛰了。一张本就哭丧者的脸,还被蜜蜂给蛰了,真是祸不单行。这句汉语用抽象概念说理,日语以被蜜蜂蜇了的脸这种具体的事物指代、比喻。 “不打不相识”,形容两个人因发生争执而认识甚至成为好朋友,属于抽象概括型,而日语谚语中用「雨降っ て地固まる」,即下雨后的大地变得坚固,其表述具体而形象。中国谚语“美中不足”,日语谚语用「玉に瑕」,即玉中的瑕疵来表达不完美。中国谚语“可望而不可及”,日本谚语「高嶺の花」, }即高岭之花,引申为难以企及。

上文中的谚语分析,体现了中国人思维方式的抽象概括性和日本人的具体形象性。日本人倾向于具体分析事物发展,常用具体、形象的词语来表达自己思想。而中国人更喜欢用抽象名词去说明事物,阐述道理。日本人不喜欢来定义某件事物,希望让对方有更多的空间去思考;而中国人喜欢总结,给人启迪。

2.日本的耻文化和中国的忍文化

日本的文化可以说是“耻文化”。日本人有忠、孝、人情、情义、仁等德行范畴,每个范畴都有自己各自的非凡、详细的准则,日本人的行为举止需要契合这些准则。

盗人にも仁義あり。/即使盗贼之间也有需要遵守的规则。

金は三欠くに溜まる。/如果不能忽视义理、人情、交际这三样的话,是攒不起来钱的。

徳を以って怨みに報ゆ。/即使受到迫害而倒霉,还是对其施以恩惠。/以德报怨。

从以上这些谚语我们可以看出日本人一生都在小心翼翼地反省自己,不要偷懒,不要犯错,不要给别人添麻烦,不要有情绪和行为上的起伏波动。他们的这种反省和对个人行为的约束事实上更接近于是一种精神上的修炼。这样一来日本人也就形成了不喜欢表现自己,视沉默为美德,不善于辩说,甚至厌恶辩解的国民性格。因此可以认为日本人有着傲慢的一面,也有着严重的自卑感和危机感。

良こは深く蔵して、虚しきがごとし。/聪明人从不炫耀自己的才能与学识。

桂馬の高飛び歩の餌食。/表现过度会招致失败。

{出る杭は打たれる。/枪打出头鸟。}

{長いものには巻かれろ。/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这些谚语告诫人们处事要低调,不要与众不同,所以大多数日本人不喜欢锋芒毕露,喜欢默默无闻地做事情。

相对而言,中国人更像是一种“忍”文化。中国有许多关于忍让的谚语,反映了中国人的耐心及作风。例如,“小不忍则乱大谋”、“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等。而且通过这种忍让并非只是一味地消极被动地去学习接受,它是充满希望的积极的去宽容与忍让,期待着最终的好结果。相关谚语有“天无绝人之路”等等。

(二)民族情趣和民族心理异同

对动物的喜好方面,中日两国有一定程度的不同,如关于狗的谚语。狗本是人类忠实的朋友。但是在中国谚语中,关于狗的形象多否定、贬义。比如狗嘴吐不出象牙、狗眼看人低、狐朋狗友、狗腿子等等。而日本则多为正面、褒义。比如:

{犬は三日養えば恩を忘れない(狗养三日,尚知主人恩)/犬は人につき}

猫は家につく/ (狗随人走, 猫看食奔)/ 犬が西向きゃ尾は东(理所当然)

日本人追求一种独特的“以心传心”的交流境界,喜欢暧昧、不直接的表达。「見ざる聞かざる言わざる」等都可以体现出这一点。又如“孤芳自赏”,日语表达为“独り自慢のほめてなし”(自满得不到夸奖)。这些谚语通过用否定的形式来表达肯定的方式,也增加了句子的模糊性。

参考文献

[1]吴淑招.从中日谚语看中日文化差異[J].文化学刊,2017(12):162-164.

[2]诸佳婗. 中日谚语对比[D].华东师范大学,2013.

[3]张慧芬.日语中的气象谚语[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6(02):87-90.

[4]任萍.从谚语比较看中日文化的异同[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5(01):104-106.

[5]黄亚蕾.中日谚语的源起发展之异同[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12):172-173.

[6]常晓霞.浅谈中日谚语对比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29(14):23-24.

[7]陶元山编. 日汉惯用语谚语辞典[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7.01.

[8]杜晓磊.论中日谚语在文化上的异同[J].教育教学论坛,2019(51):68-69.

[9]王永升,赵苍率编. 新日汉成语谚语词典[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2.09.

基金项目:江苏大学2019年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91029825X

猜你喜欢
对比差异文化
相似与差异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找句子差异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
谁远谁近?
在高中数学中渗透“解题差异论”的实践研究
中日两国胶囊旅馆业的发展对比及前景展望
克里斯托弗·马洛与陶渊明田园诗的对比
英国电影中“愤青”与“暴青”对比研究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