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环境下“00”后大学生群体性孤独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

2020-10-21 14:34牛世婧屈思怡
青年生活 2020年17期
关键词:社交网络大学生

牛世婧 屈思怡

摘要:社交媒体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于社交软件的依赖感不断增强引起了“群体性孤独”现象,这种现象在“00”后大学生中表现明显,其背后折射出“00”后大学生的现实交往焦虑、社交媒体依赖等心理健康问题。

关键词:社交网络;群体性孤独;大学生

1群体性孤独的内涵与特征

“群体性孤独”这个概念最早来源于雪莉·特克尔(Sherry Turkle)的《群体性孤独》一书。雪莉在书中没有明确定义群体性孤独,所以经过研究,本篇文章将群体性孤独定义为:信息技术时代,人们因过度依赖虚拟社交技术、沉迷虚拟社交而忽视现实交往,由现实与虚拟之间的差异与矛盾产生的孤独性心理。其具有虚拟性、技术依赖性等特征。

1.1“00”后大学生社交行为分析

为了更深入地研究“00”后大学生的社交行为,我们采取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对江苏大学的195名“00”后大学生的社交媒体使用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了解到“00”后大学生的社交现状。

1.2“00”后大学生的社交现状

根据调查显示,即使近70%的“00”后大学生表示自己更喜欢现实中的交往,但是由于社交软件的便捷性,绝大部分“00”后大学生将微信或QQ等社交软件作为与他人交流的首选社交方式。无论是朋友聚会,还是和家人在一起,很多“00”后大学生依然使用社交软件进行交往。

2“00”后大学生的社交特征

2.1依赖社交网络

在本次调查的样本中,近半的“00”后大学生每天花费在网络上的时间超过6小时,有81.54%的“00”后大学生表示经常使用社交媒体。即使与家人朋友在一起时,也有近半的“00”后大学生会经常上网。如果停止使用社交媒体,49.23%的“00”后大学生表示自己可以接受短时间不适用,而7.18%的“00”后大学生完全不能接受不使用社交媒体。由此可见,“00”后大学生群体对网络社交依赖性强。

2.2现实交流较少

调查结果显示,“00”后大学生通过微信或QQ等社交媒体与他人交流的交流方式使用频率最高。但是面对面交流的交流方式使用频率较低,选择不常聊天但会关注其空间或朋友圈的交流方式使用频率最低。可见,比起现实交往“00”后大学生更倾向在社交网络上与人交流。

2.3比较渴望得到他人关注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00”后大学生会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动态,只有极少数的“00”后大学生不会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动态。对于发布完动态后,78.97%的“00”后大学生表示渴望得到他人的浏览、点赞与回复。从心理层面来说,这是对自我心理需求的一种满足。

3“00”后大学生群体性孤独的成因

3.1扮演自己

每个人渴望被关注、被需要,但不是每个人都擅长从现实的人际交往中获得归属感。社交媒体的虚拟性使使用者可以通过不断地选择、编辑、修改,为自己贴上不同的标签,从而呈现出自己希望呈现的形象,这样的交往方式给了使用者安全感、满足感、依赖感。但在这种“角色扮演式”的交往中,交往活动中共同的情感体验较低,无法做到与现实交往中同样的情感交流。而且,使用者并没有在现实中做出改变,网络形象与现实形象差距越大,当离开网络的时候,使用者的失落感、孤独感越强烈,甚至于造成自我认同感低的结果。

3.2“技术依赖”的人际交往

“00”后是从小受到家庭关注的一代,这使得他们在处理问题时更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而在虚拟社交中,因为看不到真实的别人,自我中心更容易被放大,使用者更加希望成为人际关系的操控者,使交往者成为工具人。当脱离虚拟世界时,使用者会感到对现实社交的无法适从,而把更多的精力投向虚拟世界,在虚拟世界中追求快乐,陷入一种恶性循环。这种情况下,人们把对于亲密关系的渴望很巧妙地转变为对技术的追求。

3.3同质化的狂欢

沉默的螺旋理论指出:如果一个人感到他的意见是少数的,他比较不会表达出来。人可以对少量的信息做出判断,但当信息变得庞杂,人的信息处理能力无法应对时,会更加倾向于听从普遍意见,这使得虚拟社交中的百家言论被同质化。这使得尚且青涩,三观并未完全建立的“00”后大学生失去本身的个性以及独立思考能力,在信息的狂欢中迷失自我。

4社交媒体环境下“00”后大学生群体性孤独的转变策略

4.1回归自我

网络社交软件的发展,使得“独处”失去了原来的意义——不再仅限于“个体独自一人”的状态,而更强调在意识上没有与他人的交往。在这样的定义下,个体在现实世界中独自一人,在虚拟世界保持在线的状态并不能称之为独处。“00”后大学生习惯在网络上保持“一直在线”的状态,原本属于独处的时间被网络侵占,这使得他们的独处能力不足,缺少對自己的认识与反省。想要对抗群体性孤独,“00”后大学生首先就必须学会独处,在独处与自省中进行自我认知、自我肯定。

4.2回归现实社交

我们应该明确,我们要拥抱的是人而不是技术。为对抗群体性孤独,我们建议大学生群体有意识地回归现实的社交,适当拓展现实中的交际圈,给予身边人更多的关注,提升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同时,我们也期待他们能够开展更多非富而有意义的大学活动,如:支教、社区服务等。

4.3合理利用社交媒体

由于“00”后大学生的三观还未完全形成,缺少对信息的判断的能力,容易被繁杂的信息裹挟,卷入同质化的狂欢。要减轻群体性孤独,大学生不仅需要在独处中自省,在现实中感受温暖,也需要理解使用社交媒体的真正意义。因此,我们呼吁“00”后大学生正确对待社交媒体,降低网络的娱乐属性,多渠道获取信息,避免“偏听”、盲从。

参考文献

[1][美]雪莉·特克尔.群体性孤独[M].周逵,刘菁荆,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序言.

[2]林滨;江虹.“群体性孤独”的审思:我们在一起的“独处”[J].中国青年研究,2019,No.278,42-47.

[3]沈紫晴.微时代虚拟狂欢下的群体性孤独研究——以抖音App为例[J].科技传播,2019,11(01):159-160.

基金项目:江苏大学第18批大学生科研课题立项项目,项目编号:Y18C113

作者简介:牛世婧(2000.03-),女,汉族,山西晋中人,江苏大学本科在读,教育技术学(师)专业;屈思怡(2000.10-),女,汉族,湖北武汉人,江苏大学本科在读,教育技术学(师)专业

猜你喜欢
社交网络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大数据时代社交网络个人信息安全问题研究
社交网络中的隐私关注及隐私保护研究综述
社交网络自拍文化的心理解读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新学期大学生网球装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