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的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2020-10-23 09:12兰露露赵金科
中共石家庄市党委党校学报 2020年7期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

兰露露 赵金科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论述,其关注的问题、提出的建议等都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中国特色。随着这一理论的不断完善发展及与其他理论的不断碰撞,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内涵不断丰富。从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主要任务、坚持原则、实践路径等方面梳理出生态文明建设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的新发展、新内涵,对我们当前正在进行的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69(2020)07-0043-06

在进入信息社会,面对全球化,人类社会发生深刻变化之际,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与全球化密不可分,当今的焦点已成为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全球化。全球生态环境的治理与建设,不只是某个国家或地区的任务,而是全世界、全人类的责任与义务。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的全球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心系民生、胸怀人类,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加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人类才能共享生态文明的成果。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一)全球生态文明建设面临严峻形势

三百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世界的工业化发展也使征服自然的文化达到极致。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告诉人类再也没有能力支撑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再加上人类生存所需和社会的发展,地球所承担的生态压力已接近极限,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又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推至悬崖峭壁,例如今年澳大利亚的大火、东非蝗灾、西班牙暴雪等等,当前全球面临的种种问题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此外,生态环境问题具有整体性、无边界性的特点,生态的不可分割性和生态后果的无边界性要求我们必须做自然生态系统的坚决维护者,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生态文明建设不能存在狭隘视域,必须立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视野之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维护能源资源安全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1],我们不能退缩和等待。2018年7月,联合国发布《2017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指出,超过20亿人面临水资源短缺,90%的城市居民呼吸着被污染的空气,全球气候变暖也正迫使人类必须立即行动以应对危机。

(二)关乎各国人民的利益

保护地球就是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也是人类到目前为止唯一的家园”[2]。全球生态环境如何,将直接、长久地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延续。生态环境良好,各国人民受益;生态环境恶化,人类也不会幸免于难。生态文明建设关乎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沒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3]。生态文明建设也是人民的迫切需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人们“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4]。正因为生态文明建设关乎各个国家人民的切身利益,所以人类在面对生态问题时,更应协商应对之策、开展集体行动,这样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会进一步凸显和深化。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我们有着一个日益深化的过程。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时,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等直接关切环境的具体措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则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放在了相关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上。到党的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生态文明建设时,除了综合前面直接关切环境和生态的措施及相关制度完善等,更是将“推动绿色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我们对生态文明建设主要任务的认识,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体现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把握。从环境与生态问题的关切,到相关制度完善,再到一种发展理念或模式的倡导,关注问题的日益深入和抽象,既是对实践的反馈和总结,又是理论日益成熟的表现。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客体都有了不同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变化。因此,其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又有了新的特色和内容。

(一)倡导绿色发展新理念

一个国家的发展理念,是一个国家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理念指导,当然也会严重影响着这个国家对环境和生态的态度。如果一个国家,以经济发展至上作为国家的发展理念,那么这个国家在其发展过程中,可能就只重点关注本国经济,对于本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造成的环境及生态的破坏可能会忽略甚至漠视,这就容易形成一味汲取能源或者严重破坏环境式的发展模式,对地球环境和生态造成严重伤害。而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绿色发展新理念,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的发展模式。在这种新的发展模式下,社会的发展并不是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在绿色发展理念下,一方面要积极加强以保护环境为前提的新的产业建设,如发展新型环保高新技术产业、新旧动能转化等。另一方面,也会积极从生态环境建设中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就是这样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理念。在这绿色发展理念下,我们会发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生态并不冲突,是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凭一己之力就能实现的,它需要通过各国共同努力方有希望,而对绿色发展理念的共同认可是各国努力及合作的一个前提,所以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倡导绿色发展新理念,让这一理念成为一种国际共识,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才能成为可能。

(二)践行绿色、循环、低碳、可持续的发展方式

绿色变革之路的核心,体现在人类的文化价值观念和经济发展模式上。从现象上看,生态环境问题是由人口、技术、经济增长等因素的发展变化所引起的。人口的增加、技术的盲目发展和经济的快速扩张都会带来很大的环境压力。因此,之前的战略和政策大多从开发技术、调整经济结构、治理污染等方面去处理有关的环境问题。但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片面的技术性处理,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要想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探索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绿色、循环、低碳、可持续的发展方式是绿色发展理念在社会发展模式上的具体体现。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我们积极践行绿色、循环、低碳、可持续的发展方式,主要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这是以实际行动在进行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在绿色、循环、低碳、可持续的发展方式下,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和谐发展,生态环境的保护也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得到更好的建设和保护。另一方面,可为其他国家的发展模式的确定,提供一个形象的强有力的案例说明。我国的新的发展模式,既可以为其他国家发展模式的转型提供一个思路的参考和经验借鉴,又可以让他们以一种更直观的方式来认识这种发展模式的优劣,对其他国家发展模式的提升有着强有力的说服力。所以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下,我们生态文明建设的另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积极践行绿色、循环、低碳、可持续的发展方式。

(三)高度重视生态安全

随着国家之间交往的日益密切和科技的日益发展,国家的生态安全已经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进行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确实需要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通力合作,但是也要注意保护这个国家和地区本有的生态安全,维持其原有的生态平衡。外来物种入侵、生物科研影响生物安全等,日益成为严重的生态安全问题。因为生物安全问题一旦爆发,后果往往非常严重,而且生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一些国家和地区在生态保护方面所面临的严峻问题,它往往需要更多的深层次的国际合作才能解决,所以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下,高度重视生态安全,是我们在进行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时尤其要注意到的一个问题。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的原则

(一)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原则

回首我国四十多年的改革历程,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物质财富丰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升,无不显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然而,长期的粗放型生产方式也造成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历史与现实无不向我们证明,把经济利益作为唯一追求目标,忽视生态,不仅不能实现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还会造成严峻的生态危机,而且随着我们国家多年的发展和积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这些是我们现在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回顾历史,兼顾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发展不能光追求速度,而应该追求速度、质量、效益的统一;不能盲目发展,污染环境,给后人留下沉重负担,而要按照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为此,我们既要GDP,又要绿色GDP”[5]。这就是要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不能只顾经济增长,不顾生态保护,但也不能走上另一个极端,不顾经济增长,专注环境保护。必须处理好二者关系。二者关系的处理,并不是在二者之间留取一定张力,然后我们在此张力空间下,采取一个适度发展。这其实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二者的矛盾,经济发展好似与保护环境仍是对立的。所谓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原则,是要将这种对立去除,将经济增长和生态保护完全统一起来:一方面,我们可以从生态环保中获得经济增长;另一方面,经济增长也能更好为环境保护服务,二者是一种和谐统一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就是对这一原则的最好说明,二者的统一是一种去除对立的统一,而不是保留对立的暂时的融合。这一原则也深刻揭示出人类生活的本质,人类生活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经济利益,而应该是为了自身自由、社会的进步而全面发展,在这一目的下,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实现了一个充分的统一。在人的自身自由全面发展中,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实现的完美统一,就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原则,这是我们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搞好生态建设与“以人为本”看似是一對矛盾的范畴,因为如果以人的利益为主导,势必会损害自然,会影响生态建设。其实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框架下,“以人为本”表现出其独特的内涵,并且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坚持的一项重要原则。

首先,“以人为本”标示出了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生态文明作为全球社会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慢慢形成正确的社会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虽然重点突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但其目标并不是完全不顾人类的合理追求,去建设一个纯粹全面的自然环境,或者说生态文明建设的终极意义并不是为了自然,而是为了人类。可以说生态建设,既是为了提升当前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国家发展的福利,同时,也是为了保障未来的人民能够享有足够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以说,“以人为本”很好地揭示了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是为了现在和未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而不是为了自然本身。而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背景下,“人”的内涵具有了最全面而具体的意义,他就是全人类,非是一国一地之民。因为生态建设内容的特殊性,导致其发展的福利绝不可能一地一国独享,全世界人类享用着同一套地球生态系统,任何地方和国家对这套生态系统做出的贡献,都不可能仅仅影响和关切这一地区和国家的人,而是或多或少但是必定会影响着整个人类。所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的全球生态建设,是“以人为本”的建设,这不是一种号召或追求,而是一种客观事实。

其次,“以人为本”揭示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依靠力量。上文我们已经讨论过,生态文明发展的福利必定是全人类的福利,这是由我们所处的共同地球生态环境导致的必然结果。那么同样,要真正搞好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也必须结合全人类的力量,而不能单独依靠某些国家或某部分人。如果不是结合全人类的理想,那么就算有部分地区或部分人在积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也弥补不了其他地区或人群对地球的生态破坏,所以“以人为本”揭示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依靠的力量,必须是全人类。在全球化日益密切的今天,这种“以人为本”的全球生态文明理念有着重要意义,因为地区和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大家对生态文明的态度可能完全不同,所以为了获得一个良好的地球生态环境,我们除了要专门致力于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国际和地区合作,同时也要加强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和合作,减小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普遍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同时“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深入人心,才有可能真正搞好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三)坚持责任“共同但有区别”原则

“共同但有区别”原则是国际环境法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原则,它显示出不同发展程度国家在国际环境保护中有着共同却也有区别的责任。因为环境保护虽然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但是我们在划分责任时却不能一刀切,搞绝对的平均主义,绝对平均主义看似平等,但它是真正的不平等,而“共同但有区别”原则是对真正平等的追求和维护。在进行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时,我们也应该秉持这一原则。

作为人类共同体的成员国,每个国家都有承担保护生态环境、治理全球生态环境的责任,只有各成员国都有了这一共同意识,认可了这一共同责任,才有可能真正搞好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虽然国际社会的责任各国共同承担,但也不能忽视全球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在进行具体责任分配时,我们要照顾到这种区域不平衡,依照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发展程度和水平,进行普遍意义基础下的具体责任划定,这就是全球生态建设中的共同但区别责任原则。只有有差异地承担责任才更合规律,也更合理。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历史责任、发展阶段、应对能力都不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不仅没有过时,而且应该得到遵守”[6]。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和国际社会一道面对全球环境问题”。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一直在积极承担国际责任,改善生态环境。我们国家的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在不断完善与提高,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已卓有成效,我们国家有责任、有义务、有能力投身到生態文明建设这一艰巨的任务中去。既明确国际社会生态治理的共同责任,又承担有区别、有差异的大国责任,将不同情况、不同能力的国家有序治理、整合实践,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所明确的建设生态文明坚持的原则之一。

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追求人类与大自然的公平正义。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我们要保障参与主体的义务与责任以及其生态权益,决不能让贫穷落后国家为一些实力雄厚大国造成的环境问题去买单,不能让发展相对落后的小国家承担超出自身能力范围的重担。

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路径

(一)加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宣传

对当前所面临的全球生态问题,西方主要的生态治理观主要有“深绿”“浅绿”“红绿”三种思潮,这三种思潮在分析当前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时,各有优劣。他们在分析全球环境问题形成原因和给出改进建议时,都是站在某一特定阶级阶层或利益集团的视角上,都想在维持好本阶级阶层或集团利益的基础上去解决全球的生态环境问题,所以他们给出的具体解决方案就具有一些局限性,而且这种局限性还进一步表现为他们对各自解决方案的坚持和执着。这些局限和执着实际都源于他们对所代表阶级阶层或集团利益的维护,没有脱离阶级阶层视角的窠巢。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超越了阶级阶层的界限,以整个人类为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思考视角,真正关注于问题的解决。在这一理念下,任何有利于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方案都可以被容纳进来,不管是德性层面的主张,还是技术方面的方案,只要有利于解决当前的全球环境问题,都可以协商,择优使用。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对于全球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不再过多进行历史性的追溯,如果过分关注这种追溯,是不利于解决当前的全球生态危机的。它不主张把对问题形成的责任划分作为解决问题的责任依据,而是以目前各个国家的实际国情为依据,展开力所能及的保护全球生态的具体活动。这种不过分追求责任,而关注当前问题解决的视角,是真正有利于当前全球生态环境保护的。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是统一的,而不是截然对立的,这也是一种新的环境保护理念。可以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全球生态保护方面具有很多创新的见解,其内涵极其丰富,所以我们要继续深入挖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全球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方面的指导意义,并且利用各种形式,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宣传,如利用我们即将举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等国际环境保护专门会议等,对这一全新的全球生态保护理念进行宣传,并研讨在这种新的理念背景下全球生态保护与建设活动如何具体展开,这对于全球生态保护建设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二)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建设生态文明,事关世界各国人民的福祉,也需要国际间的合作交流。此次新冠病毒在全球的蔓延,给我们的重要启示就是,在解决全球性问题时,必须要加强国家与地区之间的深度合作,不能秉持区域本位中心主义,各国要在政治、经济、文化、法律、技术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交流,并承担各国经济发展阶段与之相适应的国际环境义务,“以外促内,以内带外”。

当前虽然有不同层次和方面的国际合作,如“中国目前已签约或签署加入的与环境有关的国际公约、议定书等有50多种”[7]19-20,而且也有全球治理资金,如全球环境基金(GEF)等,但也面临着部分国家履约进程缓慢,资金缺口巨大等问题。这就要求不同国家加强生态文明的交流合作,构建互联互通,共商共享的联动关系。虽然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制度文化、意识形态各异,但其生态文明理念肯定有借鉴之处。习近平总书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全球人民生活在一个共同体中,一个国家的生态问题可能会蔓延到其他国家中去,而一个国家先进的生态价值理念可能也会惠及数个国家甚至全球。各国应积极借鉴和汲取其精华,加强国际性生态合作,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格局。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各个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力量相向而行,各种生态文明建设互补互融,兼收众家生态文明建设之长,吸纳多方生态文明建设的观点,加强合作,促进共赢,携手共建美丽的地球。

(三)积极探索全球生态治理模式

之前的全球治理模式是一种各个国家采取措施解决危及全人类功能安全的一种模式,但由于全球层面,各个国家的国情不同、综合国力不同,很难达成一致意见,治理效率也大打折扣,这就要求我们积极探寻新的全球治理模式。在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当下,这已然不是一个国家层面能够解决的问题,我们需要积极探索新的全球生态治理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绿色城市联盟等,就是一种新的全球治理模式,这是以经济合作为基础,然后展开生态保护、文化交流等方面深度合作的模式。这种模式有效避免了部分国家因自身经济水平不高而影响参加全球环境保护积极性的弊端,将各国经济的互动促进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这种模式极大增强了相关国家参加环境保护的积极性,提升了全球生态环境保护的实效性,是一种实践证明的积极有效的新模式。

(四)加强全球生态法律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目前国际上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合作以协议为主,“国际环境公约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但履约进程步履蹒跚”[7]19-20。对于缔约方行动的实质内容和力度,没有强制性要求,缺乏效率,执行缓慢,而且公然违反相关国际协议的事情时有发生。所以要加強更具约束力的相关国际法律体系的建设和完善,这就要求各个国家不能置身事外,积极参与国际性的环境保护会议,制定国际环境保护公约,确保国际法在环境保护方面相关决议的真正落地实现。再者,现有国际法律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体系尚不完备,需要加强不同国家对相同国际法律法规诠释解读标准,而不是个别国家以自己的标准去任意解读、片面解读,从而进一步规范国际法律法规在各个国家的具体落实和执行。

五、结语

我们深入分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生态文明建设新的内涵,认为当前全球的生态文明建设势在必行,而其主要任务也应该是不同当前国内正在进行的生态文明建设,其任务重点在于倡导绿色发展新理念、践行绿色、循环、低碳、可持续的发展方式、高度重视生态安全等,而不同于之前的解决具体环境问题。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的原则也有新的发展,应该是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等,而其实践路径也因为关于问题域的扩大而有所改变,应该是加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宣传、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探索全球生态治理模式等。

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作为理论前提来看待生态文明建设时,我们会发现诸多新的内涵,这些新内涵本来就是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应有之义,只不过通过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让这些内涵更加明显。通过对这些内涵的深度分析,我们既可以看出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具有丰富的理论创造张力,又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我们应该继续加强对它的研究和探索,以便能更好地理解这一理论的深刻内涵和更好发挥其现实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二[ ]一三年会的贺信[N].人民日报,2013-07-21.

[2]习近平.携手建设更加美丽的世界[N].人民日报,2017-11-02.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4]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233.

[5]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出版社,2014:37.

[6]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5.

[7]张剑智,陈明.推进可持续发展建设全球生态文明的思考[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9,44(4).

责任编辑:邓小龙

猜你喜欢
人类命运共同体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