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唐代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2020-10-24 03:33李天保魏静雯
文艺评论 2020年2期
关键词:唐诗文学研究

○李天保 魏静雯

一、近十年唐代文学研究回顾

自改革开放以来,唐代文学研究取得了重大的成果。各种学术机构纷纷成立,研究著作、论文更是数不胜数。近十年以来,不管是在纵向深入还是横向拓展方面,唐代文学研究都迈入了一个新时代。

(一)纵向深入研究

1.新的学术机构、会议不断成立和召开

继改革开放三十年唐代文学研究学术会议、机构成立热潮以来,近十年虽没有形成新的热潮,但学界力求全面深入对唐代文学进行研究,故此期的学术机构也有所增加。如全国性的学会有:2013 年吴相洲、赵敏俐、姚小鸥、李昌集等学者在北京成立的中国乐府学会,此后定期召开的研讨会和出版的会刊《乐府学》,推动了对盛行在汉唐时代乐府的研究;2015年,一些专家学者以“纪念刘禹锡赴任连州1200 周年暨刘禹锡学术研讨会”为契机,在广东连州成立了中国刘禹锡研究会。该研究会已召开2 次学术会议,大大推动了刘禹锡研究的深入进行。省区性的学会机构有2010 年湖北省成立的李白研究会。李白在安陆十年,由于史料很少,故成为了李白研究中的一段空白,此次湖北省李白研究会的成立,将会大力填补李白研究领域对“李白在安陆十年”的学术空白,促进李白研究的跨越发展。近十年来,海峡两岸的学术交流更趋频繁,2011 年首届海峡两岸唐代文学研讨会在首都师大举行,来自中国的众多学者和台湾的三十余位学者共同参会。这次会议,加强了两岸的学术交流,促进了两岸的学术活动,成为海峡两岸唐代文学研究的新起点。此外,还有2014 年在台湾地区中国文化大学召开的“第十一届唐代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等,都在为两岸的学术研究发挥作用。

2.基础文献的整理更趋丰富完善

近十年来,在众多学者的努力下,唐诗选本的整理成果是巨大的,代表性的成果有傅璇琮、陈尚君、徐俊编《唐人选唐诗新编》(中华书局,2015),此书是在旧版的基础上新增《元和三舍人集》《窦氏联珠集》《瑶池新咏集》3 种,共16 种书,而且在版本、文字方面也和旧版有所不同;汪宗尼校订、葛景春、胡永杰点校的《唐诗品汇》(中华书局,2015)、陈书良校点的《唐诗评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等;现代学者编选的唐诗选集也不乏有高水平的著作,如刘学锴撰《唐诗选注评鉴》(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集选诗、注释、集评、鉴赏于一体,有很高的学术价值;陈伯海《唐诗汇评》(增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再版,该书选录了唐代498 位诗人的代表作5127 首,并附有诗人小传和历代有关诗人、诗作的评论汇编,以期能具备《全唐诗》简便的功能。评论部分征引翔实,援据浩博,为唐诗研究提供了便利。

此外,还有一些为普通大众服务的普及性读物,如对流传很广的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进行整理的成果,一直以来以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朱大可《新注唐诗三百首》、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影响广远。近年以来,对此书进行注解点评的层出不穷,其中代表性的成果有顾青编注《唐诗三百首》(中华书局,2016)等;其他普及型成果主要有陶文鹏《唐诗鉴赏》(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此书是“传世经典鉴赏丛书”之一,选录唐诗多首,每首诗加以赏析;诸葛忆兵《唐诗品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收录唐诗多首,包括王维、高适、李白、杜甫等多位唐代著名诗人的诗作,配有插图,加上作者简易的注释和精妙的品鉴,成为一本绝好的大众普及性的著作;刘炜评等人编著《唐诗宝鉴》(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共分为“山水田园卷”“壮志凌云卷”“禅思哲理卷”“至爱真情卷”“鉴古察今卷”和“闲情逸致卷”六卷等。值得一提的是以詹福瑞担任首席专家的“历代唐诗选本整理与研究”,获得2016 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支持,相信此项目的研究将推动唐诗选本深入研究。

唐代诗人别集的整理越来越精善。诗人别集的整理主要表现在对其诗集进行校注。这一时期的诗人别集整理涉及的诗人众多,不仅有对大家李白、杜甫、柳宗元、白居易等人著作的整理,如近人对李白集的整理,以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詹锳《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安旗《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出名,而郁贤皓《李太白全集校注》(凤凰出版社,2015),“是李白研究近年最重要的收获”①;值得注意的是此期在杜甫集校注方面出现了两部著作,一是冠以萧涤非主编,其弟子张忠纲终审统稿的《杜甫全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此书“编录谨严、校勘审慎、注释详明、评论切当的带有集注集评性质的新校注本……是当代杜甫研究取得的重大成果”②。二是谢思炜《杜甫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这是作者长期精研杜诗的结果,“在注释和编年考订方面尤见其功力,无论人名、地名、典章、事件,旁征博引,细加考察,既有传统的研究方法,同时注意选取一些前代注家较少使用的文献,如史学类书《册府元龟》等,也特别注重尽量吸收当代学人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包括出土墓志和敦煌语言文献等”③。而尹占华、韩文奇《柳宗元集校注》(中华书局,2013)“堪称柳宗元研究的集大成之作”④,对于推进柳宗元研究有重要意义;还有吴在庆长期致力于杜牧研究,其《杜牧集系年校注》(中华书局,2008)集校勘、辨伪、系年、注释、集评于一体;此外,一些中小诗人的集子也得到了很好的整理。如项楚增订出版了《王梵志诗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胡大浚《贯休诗歌系年校笺》(中华书局,2011)、潘定武等校注的《齐己诗注》(黄山书社,2014)等;还有对个别女性诗人集进行整理的,如《大唐才女上官婉儿诗集》(王卢生注译,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等。

唐代传奇小说文献的整理,有单篇传奇小说的整理,如《游仙窟校注》(李时人等校注,中华书局,2010);有古人所撰笔记小说集的校注,如《酉阳杂俎校笺》(许逸民,中华书局,2015)、《〈甘泽谣〉评注》(李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还有现代人所汇编的唐代小说集,如李时人编校的《全唐五代小说》(中华书局,2014),汪聚应《唐人豪侠小说集》(中华书局,2011)等。

关于唐五代词文献整理,主要是《花间集》的整理,如杨景龙《花间集校注》(中华书局,2014)。再者就是对唐五代词人词集的注评,如《温庭筠词集·韦庄词集》(聂安福导读,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词注评》(王兆鹏导读、田松青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等。

3.立足于基础文献的唐代文学研究更为深入

从近十年唐代文学研究论著统计成果(见表1)来看,唐诗研究依旧是重点,并且专题化研究显得更为深入。如从新角度对唐诗的发展繁荣予以审视的有《唐诗发展的地域因缘和空间形态》(胡可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此书从地域和空间角度出发,以研究唐诗的发展演变。余恕诚、吴怀东合著的《唐诗与其他文体之关系》(中华书局,2012)从文体关系的角度探析唐诗繁荣的原因,是“一系列关乎唐代文学各种文体互相吸取影响演进的重要观点的提出与具体论述,无疑对唐诗研究、文体研究乃至文学史编写,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启示意义”⑤;从新角度重新解读唐诗价值的有房日晰《论诗说稗》(上海三联书店,2014),此书上卷论唐诗,以独特新颖的视角,对唐代颇具影响的诗人杜甫、刘长卿、韦应物、白居易等人的诗作做了精辟的分析,如对于杜甫的见解,“作者从对杜诗的细心体悟与中国抒情诗艺术演变的角度,就杜诗细节描写的特点与价值做了发掘,认为其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场大的革命’,‘给我国抒情诗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气与活力’”⑥。以研究唐诗的传播及接受为主要对象的著作有江岚《唐诗西传史论——以唐诗在英美世界的传播为中心》(学苑出版社,2009)梳理了唐诗在英美世界的传播史。还有《唐诗传播方式研究》(陶涛,安徽大学出版社,2010)、《中唐元和诗歌传播接受史的文化学考察》(尚永亮,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唐诗接受研究》(张浩逊,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等;研究唐诗对后世影响的有《盛唐中唐诗对宋词影响研究》(刘京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等;以研究某类唐诗的有《〈长恨歌〉及李杨题材唐诗研究》(复兴林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唐代分韵诗研究》(张明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唐代唱和诗研究》(岳娟娟,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等;唐诗选本研究也正在深入进行,近年出现的新成果有陈斐《南宋唐诗选本与诗学考论》(大象出版社,2013),金生奎《明代唐诗选本研究》(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而清代唐诗研究出现了2本同名著作,一本是贺严《清代唐诗选本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另一本是韩胜《清代唐诗选本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所有这些研究,都说明唐诗研究在朝着更加精细的方向发展。

表1 近十年唐代文学研究论著量化统计

对唐代作家及其作品研究,首先表现在过去的研究热点方面不断有新成果出现。如在诗人生平经历的考证方面,代表性的著作有《韩愈故里在修武》(石振声,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集中展示了二十多年来韩愈是修武人这个问题上的研究所得,以及这些年来新发现的实物证据,回顾‘韩学’研究中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是国内‘韩学’研究中来自基层的最新研究成果”⑦。《李太白年谱补正》(吕华明等,中华书局,2012)利用新发掘的材料,对前人所作的李白年谱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补充证据,订正错误,对李白研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在诗歌的艺术成就研究方面,以吴振华为代表,先后出版《李商隐诗歌艺术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和《韩愈诗歌艺术研究》(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在李商隐的研究中,吴振华“敏锐地发现虚词与义山诗歌的艺术风格之间的微妙关系”⑧,从而对李商隐诗歌中虚词艺术成就展开细致具体的研究。对于韩愈研究来说,吴振华从审美文化视角对韩愈诗歌的艺术成就进行全方位研究;在诗人思想研究方面,代表性的著作有张勇《柳宗元儒佛道三教观研究》(黄山书社,2010)等;对诗人群体研究的有(日)芳村弘道《唐代的诗人研究》(中华书局,2014)、《唐代关中本土文学群体研究》(王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贾姚诗派研究:诗意的凝聚》(张震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等。其次,近十年来,对作家作品的研究又转入一个新的视野。如对杜甫的研究,近来“杜诗学”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尤其是对“宋代杜诗学”的研究,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杨经华《宋代杜诗阐释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主要探析杜诗在宋代的注释评点以及伪注现象;蔡锦芳《杜诗学史与地域文化》以省份为主线,探讨杜诗学在各个地方的发展状况、特点,以及形成此特点的地域文化方面的诸多原因。此外,值得注意的是2016 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先后出版了邹进先《宋代杜诗学论述》和魏景波《宋代杜诗学史》。前者主要概述宋人尊杜学杜的基本历程、分析宋人对于杜诗的阐释和论述宋人学杜的诗学实践,分析了杜诗被宋人发掘、认知和确认为诗学经典的复杂原因,彰显了杜诗对于宋诗发展的影响;后者以史的方式,分别论述了宋初、北宋、南宋和宋末四个时期的杜诗学状况,致力于“在宋代文学和诗学背景下考察杜诗在宋代的阐释和接受”⑨。两书对推进杜诗学的研究有一定意义;近年以来,唐代文学研究界对唐代女诗人的关注度有所提升,俞世芬《唐诗与女性的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对唐诗中的女性和女性创造的唐诗进行研究。陈尚君《唐女诗人甄别》(海豚出版社,2014)对唐代女诗人及其诗歌做了详细的考证;在作家比较研究方面有杨子怡《韩愈刺潮与苏轼寓惠比较研究》(巴蜀书社,2008)比较了韩愈和苏轼的命运和在潮州和惠州的经历、心态、作为、文学创作等,全面真实地展示了韩苏二人在岭南地区的生存状况;在利用域外或者新出土文献对作家作品加以研究的有王国巍《敦煌及海外文献中的李白研究》(巴蜀书社,2010);对作家渊源及影响研究的有《李贺诗歌渊源及影响研究》(李德辉,凤凰出版社,2010)、《宋诗与白居易的互文性研究》(陈金现,文津出版社,2010)等;对作家作品译介研究著作有《杜甫诗歌在英语国家的译介与传播》(贾卉,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等;近年在诗人的接受研究方面,尤其是运用西方的接受学理论来研究唐代诗人的著作越来越多,如在2009 年、2010 年安徽大学出版社先后接连出版了谷曙光《韩愈诗歌宋元接受研究》和查金萍《宋代韩愈文学接受研究》,两者均在细致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吸取西方的接受学理论,对韩诗的接受进行了深入研究。

近十年来,出版的唐人小说笔记研究著作虽然不多,但质量都为上乘,推动了唐代小说研究的发展。如探讨唐代小说价值的代表性论著有周勋初《唐代笔记小说叙录》(凤凰出版社,2008),从目录入手、辨明版本源流,再详加校勘,体现了一流学者的校雠水平。邱昌员《诗与唐代文言小说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指出唐人小说与诗歌同为时代精神的载体;对隋唐代小说研究的有(日)内山知也《隋唐小说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中译本,此书成书于70 年代,但日本学者“所处环境不同,思维方式有别,观察角度、研究方法自然有所差异,这种差异或许就能弥补我们视觉的盲区”⑩,因此对研究者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分析唐代小说所蕴涵的文化意蕴的有关四平《唐代小说文化意蕴探析》,此书对具体作品的重新解读上升到理论的归纳,以窥唐代小说的文化意蕴和审美特征;从宏观角度来研究唐代小说特点的有(日)小南一郎《唐代传奇小说论》中译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此书重视从传说和民俗的角度对具体的唐代传奇小说作品如《古镜记》《莺莺传》《霍小玉传》《李娃传》进行分析,探讨唐代传奇小说对以往志怪小说新发展的表现,以及唐传奇小说在中唐时期兴盛的原因。

在唐文研究方面。近十年以来,学界对古文运动研究有进一步深化研究的趋势,如何寄澎《唐宋古文新探》(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李丹《唐代前古文运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等。《唐代前古文运动研究》将古文运动前驱作为一个群体而加以研究,用“前古文运动”这一概念来研究古文运动发生之前的文化状况,不但有助于还原文学历史的真实面貌,还有利于推进古文运动研究向深入发展。此时期的唐文研究还逐渐扩展到其他领域的研究上,大大丰富了唐文的研究内容。王世祥《唐代试赋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以唐代试赋作为专门的研究对象,结合历史文献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唐代试赋的体制、形式、内容、文化精神等。张应杰《唐代铭文概论》(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较为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唐代铭文的起源、发展流变、思想内容、艺术成就等;对骈文的关注也有所提升,如沙红兵《唐宋八大家骈文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探讨了唐宋八大家骈文的特点以及碑志等文体的骈化状况等。翟景运《晚唐骈文研究》(商务印书馆,2010)主要研究了晚唐骈文再度兴起的原因、特点、体裁及对后世的影响等;还有对唐文基础性资料的整理,如陈尚君先生主编的《唐五代文作者索引》(中华书局,2010)根据《全唐文》等大型资料所汇编的唐五代文作者的索引,编纂细致详尽,为唐文研究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对于唐五代词的研究,此时期专门研究唐五代词的著作数量不太可观,几乎只在研究唐宋词的著作中会有涉及。刘尊明、王兆鹏《唐宋词的定量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从全新的视角,即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来考察唐宋词的发展、创作、传播等,其中对唐五代词坛的基本风貌和唐五代词人的历史地位做了分析,并结合定性分析的补充与证明,得出的结论对唐五代词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再如谢桃坊《唐宋词谱校正》(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此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新对唐宋词调进行增补、考订和辨析,有利于推进唐宋词格律的研究。

在敦煌文学研究方面,也有少量著作出版,主要以刘进宝主编的《百年敦煌学:历史、现状、趋势》(甘肃人民出版社,2010)为代表,这本书是由活跃在国际敦煌学研究领域的五十多位国内外代表专家撰写的五十多篇文章组成,内容主要涉及到敦煌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敦煌文献的整理、敦煌文学与敦煌历史的研究及敦煌石窟、民族、宗教、体育和音乐舞蹈的研究等。此外,关于敦煌文学的研究著作还有王志鹏《敦煌佛教歌辞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日)荒见泰史《敦煌讲唱文学写本研究》(中华书局,2010)、《跨文化视野下的敦煌俗文学》(张洪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等。

(二)横向拓展研究

1.唐代文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

近十年来,在唐代文学研究领域内,跨学科研究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唐代文学与政治、宗教、文化方面的研究著作近几年一直呈增加趋势。比如政治与文学研究,代表作有肖瑞峰《晚唐政治与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吕蔚《安史之乱与盛唐诗人》(中华书局,2010)、徐晓峰《唐代科举与应试诗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在宗教与文学研究方面,主要研究著作有陈允吉《佛教与中国文学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佛教五经与唐宋诗学》(张海沙,中华书局,2012)、李艳茹等《佛教寺院与唐代小说》(人民出版社,2014);在文化与文学研究方面,代表著作有赵小华《初盛唐礼乐文化与文士、文学关系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杜玉俭《唐代文学与汉代文化精神研究》(商务印书馆,2012)等。除此之外,近十年来唐代文学研究趋向于与其他新的学科交叉研究,具体如表2 所示。

2.与时俱进:唐代文学研究成果的“普及型”和“大众性”

近十年来,社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人们的交流越来越便利,唐代文学对于大众的普及程度也是越来越广泛。首先,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所设立的“百家讲坛”,是学术文化走近普通民众生活中最有影响力的平台,也为唐代文学的传播与普及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唐代文学的主讲嘉宾以莫砺锋、康震为代表。莫砺锋主要讲述“诗歌唐朝”,从多个角度去讲解唐诗,让听众充分理解唐诗的内蕴、感受唐诗的魅力;康震主要讲解“唐宋八大家”系列、“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等。其次,2016 年由中央电视台创立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赏析,带动全民参与到这一节目中,为唐诗的传播,扩大唐诗对普通民众的影响力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还有陕西卫视推出的“唐诗风云会”、河北电视台主办的“中华好诗词”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性节目。再者,各种微信公众号如雨后春笋般地创立,定期推送文章,大大方便了普通群众对于唐代文学的接受和了解,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程门问学”“尔雅国学报”“唐宋诗词”“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等公众号。

表2 唐代文学与其他学科交叉研究论著举例

二、总结与反思

(一)总结

近十年唐代文学研究特点、研究方法都展现出新的面貌,唐诗、唐文、唐传奇、唐五代词的研究趋势也在发生着变化。

1.研究特点

这是一个新老交替的时代,老一辈学者逐渐凋零,新一代学者登上舞台唱主角。近十年以来,老一辈学者如卞孝萱、陶敏、余恕诚、傅璇琮、霍松林、聂石樵等先后离世。卞孝萱于2009 年去世,其一生的治学精神和方法对后世学者产生的影响甚大。卞孝萱幼年丧父,家境贫困,和不识字的母亲相依为命,尽管如此,他还是坚持读书,对学术研究锲而不舍,为唐代文学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治学特别重视文史兼治,在《从〈唐代小说与政治〉说文史兼治》(《古典文学知识》,1993 年第5 期)一文中具体论述了文史兼治,并且几十年来都运用于治学之中。“孝萱先生在学术上形成自己独特的治学特点与研究方法,取得突出的学术成就,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先生好学不辍,老而弥坚……如今,先生虽已驾鹤西归,但他的学术精神如一盏指路明灯时时陪伴着我们在学术的道路上前行。”⑪傅璇琮于2016 年逝世。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傅璇琮出版了《唐代诗人丛考》《唐才子传笺证》《唐代科举与文学》《唐文学编年史》等一系列重要著作,他还掌舵中国唐代文学学会16 年,策划、组织了许多大型唐代文学基础研究项目,正确引领了唐代文学研究的方向。他是上一代学者中“能‘转移一时之风气、而来示者以轨则’的代表”⑫。是“唐代文学最著名的学者和领军将帅”⑬。霍松林于2017 年逝世,年寿几近百岁,培养了一大批硕士和博士,现今有众多门生活跃在唐代文学研究的前沿,影响甚大。而聂石樵是文学史家,虽不专力于唐代文学,但他的《杜甫选集》《玉溪生诗醇》自有其研究特点,尤其他在病床上披棉而坐、手捧书卷孜孜苦读的精神鼓舞了无数学人。而陶敏、余恕诚等可谓是长期默默耕耘在唐代文学的研究中,为唐代文学文献的整理作出了卓越成绩。可以说,这几位老前辈都学养有素,国学根基厚实,实有大家风范,他们的离世,是唐代文学学界不可估量的损失。而在世的老一辈学者叶嘉莹、周勋初、郁贤皓、罗宗强、孙昌武等,仍旧笔耕不辍,继续发挥着余热的作用,如周勋初,从其八十华诞至今,又有多部著作出版,所撰《唐代笔记小说叙录》(凤凰出版社,2008)从史源学的角度对各书的材料考镜源流,辨明来源,“堪称唐代笔记小说入门之经典”⑭;他领衔主编《全唐五代诗》(已出初盛唐部分11册,陕西人民出版社,2014)是继《全唐诗》之后的一部新编全唐及五代的诗歌总集,此书卷帙浩繁,校勘详备,编纂严谨,定可泽被后世。与此同时,一大批中青年学者,如陈尚君、葛晓音、李浩、尚永亮、戴伟华、卢盛江、罗时进、吴相洲、胡可先、钱志熙等人成为唐代文学研究的领军人物,这批学者大都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成长起来的,他们经历了现代中国社会的变迁,接受过现代学术的熏陶,也受到西方学术观念的影响,他们大都视野开阔,思维敏捷,积极活跃在唐代文学研究的最前沿,在唐代文学研究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此期青年学者研究队伍也逐渐扩大,这主要得力于各大高校研究生的扩招,为唐代文学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2.研究方法

近十年以来,研究唐代文学的学者重视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各种方法融会贯通,面对不同的研究对象时,能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解读文本和文献。如胡可生近年出版的相关著作有《出土文献与唐代诗学研究》(中华书局,2012)、《考古发现与唐代文学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等,就是充分利用出土文献来对唐代文学进行考证研究。谢思炜《唐诗与唐史论集》(中华书局,2016),主要是用唐史来考证唐诗中的一些问题,如白居易诗《蛮子朝》中“摩挲”一作“磨些”的问题,作者联想到史料记载中的“磨些蛮”,利用已有的对纳西族巴东文献的研究成果,试拟出了这两个词的语音和语义,并对所含该词的诗句给出了新的解释;通过新旧材料的考证,解决某些问题。如陈尚君长期致力于唐代文学文献的搜集和考订,对唐代作家的生平、作品进行研究,力求还原接近历史原貌的唐代文学;合理利用西方的一些理论的运用,比如西方的接受学理论的运用,如谷曙光《韩愈诗歌宋元接受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查金萍《宋代韩愈文学接受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10)两书均吸取西方的接受学理论,对韩诗在后世的接受进行了深入分析;近十年来,定量分析法被大量运用在唐代文学研究中,“采取定量分析并结合传统文学研究方法来重新审视古代文学研究,已经是逐渐被普遍接受的方法论上的理论创新和思维突破”⑮。这方面的主要代表作是王兆鹏的《唐诗排行榜》(中华书局,2011)、《唐宋词的定量分析》(刘尊明、王兆鹏,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等。相较于论著,定量分析法更多的是被用于研究论文当中,如尚永亮《名篇与选本——以元和十大诗人被选诗为中心的定量分析》(《学术论坛》,2010 年第9 期)、王兆鹏《寻找经典——唐诗百首名篇的定量分析》(《文学遗产》,2008 年第2 期)等,将相关资料量化统计分析,宏观考察,从而得出不同凡常的结论;此期突出的研究方法是学科交叉研究法,如彭军辉《社会信息传播视野下的唐诗宋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葛红《多维视角的语篇分析——现代语言学视域的宇文所安唐诗史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等,都从不同的学科入手来分析唐代文学中的某些问题;比较研究法也是这一时期学者们较多采用的研究方法,如《唐代两湖流域诗歌比较研究》(萧献军,中南大学出版社,2013)等。

(二)反思

尽管这十年的研究成果丰硕,研究格局趋向平衡,研究内容更加细致深入,研究方法更加多元化,研究方法的掌握运用更加成熟,但在唐代文学研究领域还是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足。

1.学术研究氛围有待进一步改善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发展,我们查阅文献资料越来越方便,极大多数的学术资料对于我们来说可谓是唾手可得,对于研究者来说可以节省出时间来专注于学术问题。但正因为这样,大多数学者变得浮躁,缺乏耐心,更加缺少老一辈学者治学“甘愿做冷板凳”的精神。“一篇篇材料繁复、貌似出自老学宿儒之手的文章,有可能是滥用和别有用心利用技术检索而得的结果。”⑯其次,在这个大的社会环境中,“行政权力干预学术”和科研部门的量化考核,使很多学者都难以沉潜下来,急功近利的“浮躁”是大多数人的通病。一篇篇文章中,看似文献材料很多,但是仔细阅读就能发现其中缺乏对材料的思考,并没有吃透材料。只知堆砌材料,却不懂思辨,这是当前学术界充斥的最严重、最亟待解决的问题。再次,研究界还存在“文人相轻”的现象。过去老一辈的学人学派,因有相同或相近的治学理念和方法,被人称之为某一学派,他们重风节、崇文风的行事风格,值得我们尊崇和学习;最后,由于研究生的扩招带来唐代文学研究生数量的增加,一方面给唐代文学研究注入了新鲜血液,但带来的问题也堪忧,数量的增加却带来了培养质量的下降,也带来了研究生就业难、导师难以指导等一系列问题。

2.研究格局有待进一步平衡

纵观近十年唐代文学研究,我们发现唐代文学研究格局正在朝着平衡状态展,但总体结果还是差强人意。虽然从研究时间来说,不再是以前重初盛唐轻中晚唐的情况,而逐渐表现出中晚唐研究超过初盛唐研究的趋势。此期中晚唐文学研究著作的数量大大超过了初盛唐,据不完全统计,2008 年至2017 年这十年间所出版的唐代文学研究著作中,整体上对中晚唐文学研究的有24 部,而关于初盛唐的只有13部,这足以说明中晚唐文学的研究已经越过初盛唐文学研究,这是此期唐代文学研究的一个新趋势。但是从研究对象上来说,唐诗依旧是研究热点(见图1),据不完全统计,从2008 年至2017 年十年时间,人大复印资料转载的总论性质的论文:有关唐诗研究的论文有106 篇,雄居第一,所占比重接近全部文体研究论文的一半;位居第二的唐代文学总论研究论文有35篇;唐词研究论文有30 篇,位居第三,与以前相比,唐词的研究有蒸蒸日上的趋势;唐小说与唐文研究论文分别有25 篇、24 篇,位居第四;敦煌文学的相关论文只有10 篇,占比4%,与唐诗作对比,所占比重实在太小;在作家研究方面,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研究的热点集中在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等大家之上,他们的图像呈高峰的形状,很直观地反映出唐代作家研究的格局。(见图2)从人大复印资料转载的论文来看,近十年关于杜甫的研究论文共有37 篇,名列第一,李白23 篇、白居易16篇、韩愈15 篇、王维6 篇、李贺5 篇、李商隐4篇、孟浩然4 篇,唐代作家研究论文数量超过4篇的只有这9 人。初唐四杰以及陈子昂、高适、韦庄等人的相关论文都未超过3 篇,其他一些中小诗人虽都有一定的研究,但数量甚少,只有30 篇,不及杜甫一人的研究论文数量,这些都说明研究格局极不平衡。重复选题进行研究,依旧是唐代文学研究中的老问题。例如对于唐诗鉴赏的论著数量过多,且大多无太多新意,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学者们应该打开视野,变换思考问题的角度,致力于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发人之所未发;而且唐五代词、唐文、唐小说、敦煌文学与唐诗一样,一起构筑了唐代文学繁荣局面,应该给予其更多的关注,这样才能使唐代文学研究呈现出更为繁盛的局面,所以我们要加大和深化对唐诗以外其他文学形式的研究,力求使唐代文学研究格局更趋平衡。

图1 2008-2017 年有关唐代文学研究论文统计图

图2 2008-2017 年唐代作家研究论文统计图

3.研究方法的运用领域有待进一步拓展

近十年以来,学界对唐代文学研究的方法的运用已经成熟,而且能够融会贯通,运用多元一体的方法去研究,如魏景波《宋代杜诗学史》,纵观全书,书中内容,虽重点在讨论杜诗在宋代的接受,但不囿于此,作者从传播史、接受史、研究史、阐释史、影响史等多重视角出发,探讨了杜诗学在宋代的发展状况,内容翔实,成就颇丰。但是为了能够和平衡研究格局相适应,就需要把这些研究方法运用到其他文学形式,或其他非热点领域,比如将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到唐五代词、文赋、小说、甚至是敦煌文学的研究中去;或者将这些方法运用到唐代中小诗人的研究中,必定会有新的发现。拓展研究方法的运用领域,是解决研究格局失衡的一个思路。

总之,近十年来,唐代文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是丰硕的,相关的学术会议正在定期召开,基础文献整理更加深化,各种文体研究、作家作品研究、跨学科研究,以及研究方法与以往相比,表现出了新的特点,唐代文学的普及性成果也越来越多,这都说明近十年的唐代文学,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改善研究氛围,平衡研究格局,拓展研究领域,需要我们一起来努力。

①《新书架〈李太白全集校注〉》[J],《古典文学知识》,2018 年第3 期,第105 页。

②孙微《萧涤非先生主编〈杜甫全集校注〉出版》[J],《杜甫研究学刊》,2014 年第6 期,第107 页。

③徐希平《谢思炜教授〈杜甫集校注〉简评》[J],《杜甫研究学刊》,2016 年第1 期,第118 页。

④李天保《柳宗元研究的集大成之作》[N],《中华读书报》,2014 年3 月25 日。

⑤⑪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等《唐代文学研究年鉴2013》[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年版,第207 页,第387 页。

⑥李芳民《含英咀华 烛幽探微——读房日晰教师新著〈论诗说稗〉》[J],《西北大学学报》,2016 年第1 期,第174 页。

⑦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等《唐代文学研究年鉴2009》[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年版,第122 页。

⑧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等《唐代文学研究年鉴2010》[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年版,第159 页。

⑨魏景波《宋代杜诗学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年版,第44 页.

⑩查屏球《邻人眼光见细微——评内山知也〈隋唐五代小说研究〉》[J],《书城》,2010 年第7 期,第91 页。

⑫⑮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等《唐代文学研究年鉴2016》[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年版,第93 页,第313 页。

⑬吴在庆《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缅怀傅璇琮先生》[J],《古典文学知识》,2017 年第3 期,第89 页。

⑭孙世杰《开启唐代文史之门的又一把钥匙——周勋初先生〈唐代笔记小说叙录〉述评》[J],《南京大学学报》,2010 年第3 期,第153 页。

⑯张剑《新世纪宋代文学研究的问题与思考》[J],《文学遗产》,2014 年第2 期,第139 页。

猜你喜欢
唐诗文学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我们需要文学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唐诗写柳之妙
春夜讲唐诗记
唐诗里的日与月之争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唐诗赏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