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课堂环境变化的研究

2020-10-26 06:47刘慧芳张晨沈甸
化学教学 2020年9期
关键词:课堂环境走班制比较研究

刘慧芳 张晨 沈甸

摘要:利用课堂环境量表对新高考课堂环境现状进行研究,对比分析新高考前后课堂环境所包含的师生关系、课堂参与、任务取向、教师支持、课堂氛围、物理环境六个维度。发现教师对任务取向、课堂参与、课堂氛围三个维度的满意度均明显下降;其他维度变化不明显。

关键词:课堂环境; 新高考; 走班制; 比较研究

文章编号:1005-6629(2020)09-0028-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新高考的高考科目采用“3+3”模式,取消文理分科,增加学生选择权,期望实现学生个性化的全面发展。就上海市而言,存在20种选考科目组合方式。对于选修科目的教学,主要采用流动的走班制教学模式。因为学生科目选择多,流动规模大,师生如何适应这一新的课堂环境,是需要关心的重要问题。

课堂环境与学生学习成果有着密切联系,积极的课堂环境可以改善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1]。目前对于新高考的研究,热点问题有制度研究、高考科目选择问题、生涯规划问题、教师和学生角色转换问题等[2],对于走班制实施后课堂环境的研究较为少见。研究高考改革后课堂环境的变化,对于主动适应新高考,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课堂环境,又称为课堂气氛或学习环境,关于课堂环境的研究早在上世纪20年代已经开始,在70年代取得诸多进展[3]。许多学者对课堂环境做出过解释,如诺克(Knirk)的“学习场所说”,霍利(Hawley)的“班级气氛说”,国际教育评价学会(IEA)的“课堂心理环境和学习环境说”。纵观国外相关文献,研究重点并不在课堂环境概念的理论内涵上,而主要在它的结构分析和测量上[4]。由于课堂环境内涵丰富复杂,目前尚没有统一的定义。最具代表性的是费雷泽提出的“课堂环境是课堂内各种因素集合”的观点,他把这些因素总结为工作取向、课堂内的人际关系和课堂的组织性三个维度[5]。邵瑞珍(1997)认为“课堂气氛是课堂里的一种综合心理状态”[6]。被大家普遍接受的解释是范春林等提出的“课堂环境是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质量和效果,并存在于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物理的、社会的以及心理因素的总和”[7]。

在研究课堂环境时,学者将定性和定量方法有效地结合起来,沃尔伯格和穆斯根据不同的测量需求编制出多种课堂环境量表,并广泛应用,推动了课堂环境的研究进展。穆斯还提出了人类发展环境的三个维

度——关系维度、个人发展维度、系统维持与改变维度,称为穆斯架构(Moos's Scheme)[8],為其他测量工具提供了理论基础。课堂环境量表是研究课堂环境的有效工具,已有量表不仅适用于不同学习阶段,也适用于不同学科,包括LEI[9]、 CES[10]、 MCI[11]、 SLEI[12]、 CLES[13]、 WICHI[14]等。国内学者在穆斯研究基础上,构建适合我国学校教育的课堂环境维度[15]。

从表1可以看出,各学者对于课堂环境维度的划分以及从属关系存在差异,但也存在一些相同的维度。

2 研究设计与实施

2.1 研究对象

以上海市浦东新区和杨浦区两区高中化学科目的任课教师为研究对象,考察高中化学课堂环境在新高考前后发生的变化。研究共收回122份问卷,其中无效问卷4份,有效回收率97%。问卷调查的教师群体基本信息统计如表2所示,样本在各个类别内均有分布。

2.2 高中化学课堂环境量表的构建

结合表1内容,参考“高中化学课堂环境现状及其优化策略研究”[16]和“高中化学课堂环境对学生学习行为影响的研究——以江苏省某一高中为例”[17]两篇文献所提出的高中化学课堂环境量表,综合新高考的特征,将课堂环境划分为师生关系、课堂参与、任务取向、教师支持、课堂氛围、物理环境六个维度,编制相应问题,进行新高考走班制下化学课堂环境现状的问卷调查。本研究编制的问卷整体结构如表3所示。

此外,设计了一道开放性问题:“您认为新高考实施前后课堂环境有何改变?引起课堂环境改变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此题主要用于对问卷数据的分析解释。

2.3 量表的质量

利用SPSS 20.0软件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信效度分析,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969,大于0.8,量表各个维度Cronbach's Alpha系数也均大于0.7,说明问卷收集到的数据其内部一致性尚可,具体见表4。对于问卷调查的统计数据进行效度分析,KMO系数为0.922>0.5,说明变量间相关程度无明显差异;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显著性水平为0.000<0.05,所以数据呈球形分布结构,在一定程度上相互独立,具有结构效度。

3 研究结果

本研究有效样本为118人,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的方法,考察新高考前后教师对课堂环境各个维度认知情况,具体结果如表5所示。

结果显示,相较于原高考来说,新高考背景下教师在师生关系、课堂参与、任务取向、教师支持、课堂氛围和物理环境6个维度上的满意程度均有显著下降。

其中,任务取向的变化最为显著。在原高考背景下,任务取向维度4.1458,而新高考后则变为3.1458,平均差值为1。即教师普遍认为,在新高考背景下学生的化学学习任务取向意识大大减弱,对化学课程的重视程度、在必修课学习与选考科目学习的投入上都明显低于新高考前。

新高考后课堂参与、课堂氛围维度上的值都呈现较为显著的下降趋势,课堂参与从原高考的4.0720降为3.3941,课堂氛围从原高考的4.2983降为3.7644。即教师认为,新高考后的学生在化学课堂上的参与度明显下降,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大大降低。师生在课堂中的思维碰撞、学习情感投入等都明显减弱,在这种背景下课堂氛围也必然会受到影响。

师生关系、教师支持和物理环境维度上的变化,相对于上述三者来说较小,但新高考前后的数据也呈现出显著减弱。教师支持从4.1949下降为3.9712,表明新高考后教师在教学准备、掌握学生学习状态、为学生解答疑问等教学工作中都比原高考时投入少。新高考后,化学学科的教学课时减少,加之选科科目的教学采用走班制,这必然造成教师对教学工作投入的减少。

4 分析与启示

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原高考,教师认为新高考后学生对化学学习任务取向呈现极为显著的下降,学生的课堂参与以及课堂氛围有明显的下降,师生关系、教师支持以及物理环境也发生了较为显著的下降。根据新高考前后化学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环境的反馈结果,我们进行如下分析。

(1) 学生课堂参与方面:新高考之后化学学科分值的减少是学生参与度降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新高考之后化学学科难度降低,即使高考选考化学,其在总分中所占分值仅为70分,努力的意义被轻视,这必然造成学生课上与课后在化学学习上的投入与关注度的减少。另外,合格考和等级考学生学习化学的目的不同,在化学学习上的表现和投入的精力自然也是不同的,但两类学生在同一课堂上学习积极性必然也互相影响,整体表现为学生课堂参与度降低。

(2) 任务取向方面:学习科目增多而化学在高考中所占分值减少,学生将主要精力花在语、数、外学科上,完成化学学习任务的期望减弱。且由于选考科目在考试时间安排上存在先后之别,部分学校在课时设置上减少了化学课时量,这也影响了学生在完成化学学习任务时的重视程度。

(3) 课堂氛围方面:在走班制教学模式中,班级管理的力度相较于原高考减弱,对于良好班集体的建设造成较大的影响,需要行政班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及时沟通、掌握学生的动态,才能构建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作为一名化学教师,虽然化学学科面临着以上困境,但切不可自叹自怜,应尽快从过去的教学模式转换到当前的教学模式当中,才能使化学这门学科的教学在新的环境下依旧熠熠生辉。

首先是教学心态。教师应以积极的心态适应新高考带来的变化和挑战,发挥个人的特质吸引更多的学生对化学产生兴趣,改变化学学科的劣势。教师对于学生过于功利化的观念也要及时纠正,引导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认真思考自己对未来的规划,而不只是仅从取得分数的难易来作选择。

其次是教学内容。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当做到精简易懂。不仅要体现出所要教授的重要内容,也要使内容安排具有一定的逻辑线,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样既能提高教学效率,也能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

总之,关注课堂环境对于研究真实课堂情况、对于教师主动适应新高考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Abell S. K., & Lederman N. G. (Eds.).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science education (Vol. 1). [M]. London:Psychology Press, 2007, 103~124.

[2]郭鑫. 基于CNKI的“新高考”文獻研究热点分析[J].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8, 34(2):101~106.

[3]丁锐. 中国内地小学数学课堂环境研究[M].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4][10]Walberg H. J., ed. Educational environments and effects:Evaluation, policy, and productivity [M]. McCutchan Pub Corp, 1979:82~84.

[5]Walberg H. J., & Anderson G. J. Classroom Climate and Individual Learning [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68, 59(6p1):414~419.

[6][11]Fraser B. J. Assessment of learning environments:Manual for Learning Environment Inventory (LEI) and My Class Inventory (MCI). Third Version [M]. Perth:Western Austral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1982:21~23.

[7][12]Fraser B. J., Giddings G. J., McRobbier C. J.. Evolution and validation of a personal form of an instrument for assessing science laboratory classroom environments [J].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1995, 32(4):399~422.

[8][13]Taylor P. C., Fraser B. J., Fisher D. L.. Monitoring constructivist classroom learning environment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997, 27(4):293~302.

[9][14]Fraser B. J., Fisher D. L., McRobbie C. J.. Development, validation and use of personal and class forms of a new classroom environment instrument [C].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New York, 1996.

[15]杨婉秋. 初中数学课堂环境量表的开发[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6, 5(32):102~107.

[16]陈少博. 高中化学课堂环境现状及其优化策略研究[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7.

[17]张芳. 高中化学课堂环境对学生学习行为影响的研究——以江苏省某一高中为例[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8.

猜你喜欢
课堂环境走班制比较研究
浅谈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物理教学的变化
论走班制的应然追求与实然现状
普通高中走班制背景下书院式管理的有效策略
关于高中英语课堂环境与学习成果的关系探索
中外数据新闻编辑流程比较研究
各国税制结构与我国的比较研究
资产减值新旧会计准则比较研究
浅析媒介体制比较研究的框架设计和技术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