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植物景观营建

2020-10-28 03:39张浪
园林 2020年10期
关键词:郊野风貌乡土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统筹城乡融合发展。美丽乡村的建设,首先是要依托乡村本身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优势建设优美的生态环境,同时理应挖掘与传扬独特的乡村文化与产业优势。

伴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城市化影响向乡村区域扩延。以上海为例,截至2018年,7个郊野公园开园面积总和已达50 km2,成为市民感受乡野空间的好去处,然而在开园运营过程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譬如“过分效仿城市公园建设模式”“园林化痕迹较重、生态野趣不突出”等。

正如城市要有自己的个性,乡村与郊野公园建设也同样需要有自己的特点,需要与地域文化风貌相结合,而乡土植物正是表述地域文化内涵的重要元素。乡土植物应用具有生态性、风貌性和经济性等优势。在生态性方面,乡土植物能很好地适应当地土壤、光照、温度等自然条件,经过自然选择和生物演替,可以很好地融入当地的自然生态系统中;在风貌性方面,乡土植物尤其是当地“土生土长”的乡土植物,通过原生态乡土植物的组合种植,形成地域植被特色,彰显乡土风貌野趣;在经济性方面,可以减少运输费用、降低种植成本,后期养护和管理难度较低,从而降低了管理成本。总之,乡土植物不仅生态适应性强、栽植维护成本低、养护管理便利,更重要的是可以突显地域特色,同时,对于物种多样性保护,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然而,我们常常发现,城乡环境建设突出美化的同时,乡土植物的景观营建往往却被弱化。一方面,乡土植物的“野”性生长,与规整的园林美学发生冲突;另一方面,以追求高观赏价值品种为目标的苗木栽培,致使乡土植物货源供应缺乏,以至于在郊野公园与美丽乡村建设中照搬城市绿地建设模式,大量应用外来树种,缺乏本地植物特色、景观趋于雷同,与乡土原生风貌日渐疏离。

当前,必须给于乡土植物足够重视,亟待通过技术积累、政策扶持与宣传促进,推动乡土植物在景观建设中的应用。无论是大尺度的区域生态旅游开发项目,或是乡村环境整治、郊野景观建设等,应提倡适度保留或保护性开发乡土植物,加强乡土植物苗木储备,为营造地带性生态景观提供植物材料上的支持。

本期专题围绕郊野公园、乡村振兴与区域生态旅游开发中乡土植物调查、保护与应用,以及自然教育中的乡土文化传承等内容展开,期望引起对乡土植物研究和应用的广泛重视,在未来的乡土植物景观建设中,更多应用乡土植物营造具地域特色的乡土植物景观。

猜你喜欢
郊野风貌乡土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城市风貌规划的实践及探索-以长沙市为例
包裹的一切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郊野公园空间布局规划策略探析——以北京市昌平区郊野公园空间布局规划研究为例
郊野公园环体系布局研究——以香港郊野公园环为例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库车城市风貌
读《乡土中国》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