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实证案例研究的规范性问题
——以信息系统领域为例

2020-10-29 03:27张紫微黄春萍
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 2020年4期
关键词:规范性期刊案例

刘 璞,张紫微,戴 东,周 平,黄春萍

( 河北工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天津 300401 )

0 引 言

案例研究一直是管理理论建构和理论改进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1-2]。学者们很早就开始关注案例研究的规范性问题,如Yin认为可以将实验研究中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引入案例研究中以增加案例研究的严谨性[3-4],Eisenhardt提出了从实证案例研究中建构新理论的规范化的路线图[5]。近年来,案例研究规范性的研究也备受国内学者关注,如吕力从信效度分析角度探讨了管理案例研究规范的发展[6];李茁新和陆强从建构效度、内在效度、外在效度和可靠度四个维度探讨了管理学案例研究的规范性和适用性[7]。

案例研究的哲学基础不同,判别研究质量的标准也存在差异[8]。诠释性研究认为人们的主观想法能够与周围世界进行互动与联系,在解释现象的过程中试图参与到整个现象之中,不认为现象中的事件是客观的、真实的,并试图以相对的、共享的观点去解释现象。批判性研究是为了批判一个现状,暴露出社会系统中根深蒂固的、结构性的矛盾,文章会对一个显而易见的假设表示怀疑,进行批判,继而辩证地进行数据分析,揭示现存社会实践中存在的思想上的内在矛盾。与诠释性研究和批判性研究不同的是,实证性的案例研究认为存在一个客观的可以被认识的真理,科学研究的目的就在于揭示这个真理[9],并且实证案例研究非常重视研究的信度和效度问题[10]。在一定程度上,实证性的案例研究代表了案例研究主流的范式[11],而且早期的学者所提倡的规范性研究的标准建议大部分都适合实证研究范式[12]。Dubé和Paré曾经以国际上七个顶级期刊为例研究了实证案例研究规范性情况,结果发现虽然整体的规范性水平良好,但仍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11]。在我国,毛基业团队曾根据中国企业管理案例与质性研究论坛上收录的论文分别讨论了管理领域案例研究的规范性问题[13-14],但目前鲜有针对管理实证案例研究规范性问题的研究。而且实证案例研究经过这些年的发展,研究水平可能跟Dubé和Paré的论文中所研究的实证案例研究论文有了不同的表现,因此,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总结梳理,从而为实证案例研究规范性水平的提升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由于案例研究方法特别适用于信息系统(Information System,IS)领域,可以满足研究人员理解组织、科技和人们之间复杂联系的普遍需求,准确描述信息技术(IT)专家和经理面对的机遇、挑战和问题,帮助研究人员跟上IT和社会的瞬息万变[11],而且在早期IS学者推动下,案例研究方法在IS领域逐渐获得了管理领域研究人员的认可,在国内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和采纳[13],因此选择信息系统领域作为研究管理领域实证案例研究规范性现状的实例。为了能与国际同类研究结果进行比较,本文借鉴了Benbasat等、Dubé和Paré规范性评价指标体系。在总结评价2000—2018年发表在IS领域国内外各4种高水平期刊上的实证案例研究类论文的规范性问题,并与Dubé和Paré研究的1990—1999年共10年的论文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实证案例研究规范性水平及发展趋势。

论文的结构如下:首先,简述了本文的研究方法,说明期刊和文献的选择方法和过程;其次,从研究设计、数据收集、数据分析三个阶段分析所选取期刊2000—2018年实证案例研究的规范性;然后针对研究结果,对比Dubé和Paré的1990—1999年规范性水平结论,讨论并分析不同阶段实证案例的规范性问题,总结其进步与应改进之处;最后基于以上研究,提出相关的展望,并说明本文存在的不足。

1 期刊与文献筛选

1.1 期刊筛选

为了确保所选论文代表IS领域的顶级水平,同时保证所选期刊有较多的案例研究论文,本文借鉴了国内外与IS领域及案例研究方法有关的综述性文献,列出了备选方案集,见附录1和附录2;同时,考察了中外备选期刊集的整体影响因子的综合情况。由于我国缺乏管理信息系统领域的专门性期刊[15],因此本文最终选定的国内期刊属于综合性期刊(1)注:2004年俞东慧、黄丽华曾经在《科研管理》期刊上发表了一篇《中国大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研究现状评述》,研究中将《管理科学学报》《管理工程学报》《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中国管理科学》《系统工程理论应用》作为评述的对象,而季绍波等(2006)的研究中也将前四种期刊列为信息系统研究领域的重要期刊,本文之所以没有选择其中的某个或几个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因为同时还要考虑案例研究论文在该期刊中的比重。由于《信息系统学报》周期长,是半年刊,因此未加考虑。:管理世界(MWM)、中国软科学(CSSM)、科研管理(KYGL)、管理学报(CJOM),而国外期刊则专注于IS领域:MIS Quarterly(MISQ)、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ISR)、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JMIS)和Information &Management(I&M)。

由于本文主要比较的是IS领域案例研究论文的规范性水平,而不是比较这些期刊在IS领域的论文比重;而且,这些期刊分别代表了国内外重要期刊的水平(各期刊影响因子情况见表1),因此本文认为这两组期刊在所研究的主题上具有可比性,能够满足本文研究需要。

表1 所选中英文期刊的影响因子Tab.1 Impact factors of selected Chinese and English journals

1.2 论文筛选

本文收集了目标期刊从2000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发表的国内外IS领域的管理实证案例研究的文献,步骤如下:首先,在每一个所选期刊下,以“案例”和“信息系统”为主题进行检索;然后,再由两位作者分别独立阅读每篇论文的摘要和全文,判断所选论文是否符合IS领域研究主题,删除以IS领域的企业为案例来探索或解释某一管理问题的论文,删除没有将案例研究作为主要方法的论文[16],对有歧义的论文由本文的五位作者共同讨论决定,同时再邀请一位IS领域的独立研究人员对此进行判定,从而筛选出以IS为研究主题的案例研究论文;最后,由本文的两位作者根据实证案例研究方法的特点确定了将实证案例研究作为主要方法的论文数量,即:①研究要有实证的立场;②建立并阐述从现有文献中所得到的假设,让其成为数据的一部分;③构念和变量来源于定性或定量的数据;④说明论文的目的是检验理论还是建构理论;⑤研究过程中考虑可信度的问题[10-11,17]。

本文最后确定的将实证案例研究作为主要方法的IS领域的论文数量:国内实证案例研究论文为74篇,国外实证案例研究论文为197篇。

从表2数据来看,将实证案例研究作为主要方法的论文数量占英文期刊总数的95%,而中文期刊比例(2)注:为方便起见,之后统一称为中文期刊和英文期刊。却高达100%。并且在所统计的英文期刊中,有一部分文献是由我国学者独立或者与国外学者合作发表的。根据本文统计,在英文期刊上,署名作者均为国内作者的有17篇,中外合作发表的有42篇,其中国内作者作为一作的有18篇、二作的11篇、三作的7篇、排名在三作以后的4篇。说明国内有不少优秀的学者直接将高水平的文献发表在国外期刊上。通过分析上述发表在高水平国际期刊的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其通常具有下述特征之一:①研究中将中国企业与国际同类企业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分析,说明在该研究主题上中国企业与国际企业的关联性,在发现二者共同之处的同时突出差异,以便更好地完善该主题研究;②作为案例研究的国内企业或业务具有国际化的性质,从而以国际化为背景为企业提供指导和建议。无论是中文期刊还是英文期刊,实证案例研究文献的发表比例都高于D&P所统计的平均水平,说明案例研究经过10多年的发展,实证案例研究的比例比之前有了一定提高。

附录1 国外信息系统领域同类综述型论文选用的期刊Appendix 1 Journals selected by similar review papers abroad in the field of information systems

附录2 国内信息系统领域同类综述型论文选用的期刊Appendix 2 Journals selected by similar domestic review papers in the field of information systems

表2 中英文期刊与D&P IS领域论文数量、比例对比Tab.2 Comparisons of the number and proportion of Chinese journals, English journals and D&P in the field of information systems

实证案例研究可以是描述性的、探索性的或解释性的[11]。描述性案例研究要处理的核心问题是说明究竟发生了什么现象以及现象是如何发生的。探索性案例研究的研究问题通常是从现有文献中找到缺口,提出研究问题,并利用案例进行探索;或者从现象出发,强调现象的重要性和现有理论的缺陷所在。而解释性案例研究要处理的核心问题是提供因果关系的信息,解释事情是如何发生的,解释某一时间为什么发生及怎么发生[16]。从实证案例研究类型的比例来看(表3),中文期刊中描述性的文献占32%,探索性的占46%,解释性的占22%;而英文期刊三种案例研究类型的比例分别为18%、41%和41%。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比较倾向于探索性案例研究,采用新的视角、假设和方法来研究某种现象,突破现有的理论体系,形成新的知识和理论[18]。

表3 三种实证案例研究在研究设计阶段的属性对比Tab.3 Attribute comparisons of three empirical case studies in the research design stage

(续表)

2 研究结果

三种类型的实证案例研究除了一些共同的规范性评价指标外,还分别有特定的指标(3)在研究设计阶段,三类案例类别普遍包括的规范性评价指标有:清晰的研究问题、案例类别、案例设计、单案例类别、多案例复制逻辑、分析单元、试验案例、案例研究背景、背景详情、团队研究、多角色分工。探索性案例研究旨在建构理论一般没有理论预测,直接从实际观察入手,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经验概括,然后上升为理论,故此类研究在这一阶段特有的评价指标有:先导构念、无前人理论框架影响。解释性案例研究一般是有理论预测旨在通过案例研究来验证理论,因此在这一阶段特有的评价指标有:兴趣理论、理论预测、竞争理论。在数据收集阶段,三类案例类别普遍包括的规范性指标有:过程说明、多种数据来源法、定性与定量混合、研究草案、数据库、数据来源类别。在数据分析阶段,三类案例类别普遍包括的规范性指标有:过程说明、实地笔记、编码、可靠性检验、数据展示、弹性&机会过程、逻辑链(证据链)、跨案例模式、引语、项目评估。探索性案例研究在这一阶段特有的评价指标有:解释性建构、文献对话。解释性案例研究在这一阶段特有的评价指标有:实证检验、时间序列、自然控制。。本文遵循Benbasat等的规范性评估框架[11,19],分别从研究设计、数据收集、数据分析三个阶段考察三种类型的实证案例研究规范性。同时依据D&P和Yin的选取指标[11,18],本文认为研究设计阶段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研究问题的性质(清晰的研究问题)、理论基础(如先导构念、无前人理论框架、兴趣理论、理论预测和竞争理论)以及选择案例所采用的标准(例如分析单元的界定、案例类型和研究情境);数据收集阶段涉及数据收集过程的整体质量,评价指标主要包含定性和定量数据收集方法的选择,如何应用这些方法以及提高可靠性和有效性的策略(例如,数据收集过程、数据三角测量和数据库);数据分析阶段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对过程的描述以及初步技术(如编码、数据链和弹性和机会过程)和主要数据分析模式(如建构性解释、时序分析、跨案例分析)的使用[11]。具体评价指标判断标准如附录3所示。

附录3 评价指标的判断标准Appendix 3 Judgment criteria of evaluation indexes

2.1 研究设计阶段

研究设计是指导研究者按步骤收集、分析、解释资料的研究蓝图[16],其逻辑顺序是用实证资料把需要研究的问题和最终结论连接起来。三类实证案例研究论文的研究设计阶段的指标统计结果见表3。

2.1.1 清晰的研究问题

在任何研究中,定义研究问题都是一个重要的步骤[19]。明确的研究问题可以清晰地表达出探究的问题本质,使人们能够轻松地将其与实践和理论贡献联系起来,是研究设计坚实的支柱[20]。相比于D&P,中文期刊中有65%的文献能够清晰地界定研究问题,英文期刊的比例为70%,两者都高于其42%的平均比例。从案例研究类型上来看,在中文期刊中,探索性案例研究文献能够清晰地阐述研究问题占比为88%,高于解释性和描述性的比例。可能是由于国内学者越发意识到理论贡献的重要性,通过运用新的视角、假设和方法来探索某种复杂现象,形成关于该现象的新知识和新理论。而英文期刊中三种类型在界定研究问题清晰性方面差别并不大。

2.1.2 先导构念和无前人理论框架影响

当研究的问题属于探索性的问题时,为了建构新理论,不可能在事先提出理论假设[16]。但可以通过文献回顾提出先导构念及其操作性定义,然后带着这些构念进行案例研究,一旦这些构念被证明是重要的,就可以为新理论形成提供坚实的基础。虽然早期识别研究问题和可能的构念对于后期研究是有帮助的,但同样重要的是要认识到这两种内容都只是以假定的形式存在,不能确保其一定出现在结果理论中[5]。从表3可以看出,中英文期刊都有85%的探索性案例研究可以清晰地提出先导构念,高于D&P的比例(78%)。在研究过程中,问题情境可能随着问题的不同而发生变化,需要审慎对待。

由于案例研究主要目的是建构新的理论,所以前人理论框架在很大程度上会限制理论的创新。因此,理想情况下,任何从案例研究中构建理论的尝试都应该不受先验理论观点或命题的影响。然而在研究中将前人理论框架的优点与理论构建方法结合起来,就像在研究组织现象时将实证性方法与解释性方法结合起来一样有用[21]。在这两种方法中,最初的理论会通过对事件和特征的分析检验加以修正和完善。D&P的统计结果表明[11],在1990—1999年被统计的文献中有81%能够做到不受前人研究框架的影响,而本研究的统计结果显示,中英文期刊分别有21%、14%的文献做到了这点,大幅度低于D&P的比例(81%)。该现象的出现可能正是由于现在越来越认同两种方法结合运用的优点。此外,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广泛普及,知识传播变得更加便捷,人们的知识体系不断被拓宽,因而使得完全不受先前理论影响的案例研究几乎是不可能[5],即便是使用扎根理论,研究人员也可能会受自身知识体系的影响。

2.1.3 兴趣理论、理论预测、竞争理论

严格的解释性案例研究应该不仅需要明确地表述兴趣理论以及理论预测,说明从理论推演得出的假设[22],还需要包括竞争理论[23]。兴趣理论有助于聚焦到相关的数据,降低研究范围,从而也使得研究更具可行性[16]。竞争理论作为一种案例研究设计策略,通过提出正面假设、反面假设,并进行检验,当反面假设被拒绝时,则支持正面假设[24]。竞争理论的使用通常是在分析具有独特使命、地理位置或人口统计特征的特殊性案例时,由于此时寻找恰当的控制或比较案例的可能性非常低,所以案例研究人员可以在说明控制或比较群体的重要性后,通过推理的形式,排除竞争性解释,这样就可以在没有控制或比较案例的情况下取得良好的研究效果[25-26]。

中英文期刊分别有88%和99%解释性文献能清晰地看到兴趣理论。但是,由于中文期刊更加倾向探索性案例研究,导致包含理论预测的解释性文献比例较低,只有50%,低于英文期刊和D&P的比例。此外,竞争理论的涉及比例都很低。在本文所收集的数据中,中文期刊文献并没有涉及竞争理论,英文期刊文献仅占3%。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能是由于部分探索性案例研究文献是通过其他方法(例如德尔菲法、专家访谈法)形成自己理论框架,如2013年发表在IM期刊上的“Choosing the right business process maturity model”,正是运用德尔菲法构建其决策工具[27]。

2.1.4 界定分析单元

对分析单位的界定往往与所研究的题目类型的界定联系在一起,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一个群体[16]。一个好的分析单元能够为数据收集确定边界,从而使得案例研究更有针对性和更有效率[28]。中文期刊的案例研究共计7篇文献能够明确提出分析单元是什么,其中探索性3篇,解释性2篇,描述性2篇。在英文期刊的研究案例中总共有31篇,其中探索性17篇,解释性13篇,描述性仅1篇。在三种类型的案例研究中,中英文期刊虽然多数比例高于D&P过去的水平,但总体来说,国内外很多研究对分析单元的界定依旧不够重视,尤其是描述性案例研究没有提出文献的分析单元是什么。该现象的出现可能是因为案例研究中有许多兴趣点和变量相交并重叠,增加了定义案例(分析单位或研究对象)并界定案例的困难性。分析单元界定的含糊不清很可能导致未来分析方法选择不当的后果出现,本文建议在选择案例时首先开发研究问题或命题,确定重点并完善界限,以确立其中的参数(包括参与者、要调查的地点和程序)[29]。

2.1.5 单案例类型和多案例复制逻辑

确定合适的案例研究资料就是要在案例选择中坚持理论抽样的原则,选取能够回答研究问题的案例[9]。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确定文献是采用单案例还是多案例。

每种案例研究都对应特定的使用范围。单案例研究设计比较适用于以下三种情况:①分析极端案例或独一无二的案例;②研究代表性或典型性的事件;③探讨启示性案例[16]。选择单个现象进行深入剖析的单案例研究往往是可取的,因为其非常特殊,可以获得某些独特的洞见[13,30]。由表4可见,中文期刊里文献有10%的单案例会选择独特或极端案例,略高于英文期刊9.5%的比例。同时中文期刊有5%的单案例选择具有启示性的案例资料,低于英文期刊文献15%的比例,但是高于D&P 4%的比例。最后,中英文期刊依然有大部分的文献不会向读者说明单案例的类别。

多案例研究的选择要遵从复制法则:①要么挑选的案例能产生相同的结果,即逐项复制;②要么挑选的案例由于可预知的原因而产生与前一研究不同的结果,即差别复制[16]。如果所有的案例都支持理论假设,那么能很有说服力地证明理论假设;如果前一个案例结果与后一个案例结果存在差异,就需要深入地探究自变量在不同情境中的变化规律,继而对最初的理论假设进行修改,增加结论的说服力和普适性[18]。表4数据显示,中文期刊明确提出使用逐项复制的文献占比为38%,使用差别复制的比例为21%。英文期刊明确提出使用了逐项复制的多案例研究设计的文献比例为13%,使用差别复制比例为12%,都低于中文期刊。但是无论是中文期刊还是英文期刊,比例都不过半。这可能是因为在复制过程的所有步骤中,一个重要的步骤是构建合适的理论框架[16],而本文所选的中英文期刊文献属于信息系统领域,其多案例研究中一大部分研究涉及主题主要包括计算机类问题(4)计算机类问题包含计算机/硬件的原理和结构、计算机间的通信(例如网络、分布式系统)、操作系统、机器/汇编层的数据和指令等。、系统/软件管理类问题(5)系统/软件管理类问题包含项目/产品管理(例如风险管理等)、过程管理、开发/使用的测量和评价问题、人员问题等。以及部分组织类问题(6)组织类问题包含组织结构、战略、组织与IS的配合(例如BPR等)、组织学习/知识管理、技术转移(例如创新、接受、采用和扩散)、变革管理、IT实施、IT使用和操作、对IT部门的管理、IT影响、计算机/信息本身作为一种业务、IS所涉及的法律/伦理/文化/政治问题(限组织范畴)等。,此类计算机技术类问题大多无理论框架;即使有理论框架,由于所选案例研究的理论各不相同,案例之间并不存在可比性,也无法实现所有案例都支持某一理论假设的情况,从而导致英文期刊差别复制和逐项复制比例较低,如Slaughter等为了研究卓越绩效管理要求的企业战略和生产过程之间的一致性是否适用于软件开发过程,对四个理论结构(业务单元策略、产品定制级别、流程定制级别和客户数量)进行编码,并使用模式匹配来识别跨公司业务单元的理论匹配类型,虽然所选九家公司都进行互联网应用程序开发,但是它们的行业、产品和客户都是不同的,其目标是识别互联网应用开发中产品和过程策略的不同模式,因此该研究并未遵从复制法则[31]。

表4 三种实证案例研究的研究设计属性对比Tab.4 Comparisons of the research design attributes of three empirical case studies

2.1.6 实证案例研究的情境

在实证案例研究中,对研究背景(场地描述、案例时长、数据收集时长)进行详细描述有利于评估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并确定其可推广性[19]。与D&P相比,2000—2018年中英文期刊文献关于研究背景的描述比例都较高,但在案例研究时长、数据收集时长方面,中英文期刊的比例仍不足50%(表5)。

表5 三种实证案例研究的研究背景对比Tab.5 Comparisons of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of three empirical case studies

实证案例研究的情境设计有横向和纵向两种,当只有随着时间的推移才能观察到研究结果时,更倾向于运用纵向设计方法[18]。纵向设计一般将研究分为几个阶段,体现的是研究时间范围的动态性、周期性,例如:2012年巩见刚和董小英在分析信息化中高层支持的维度表现以及影响因素时,分别在2009年11月、2012年4月分批对华为相关人员进行访谈,展开纵向研究[32]。不过无论是中文期刊、英文期刊还是D&P,纵向设计的比例都不高。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在进行案例研究时分析单元界定不清晰,案例参数无法确定,不利于进行纵向设计。

最后,在数据本质说明方面,中文期刊比例为74%,虽然低于英文期刊比例93%,但是高于D&P,只有小部分论文对数据收集的方法和过程的细节缺乏描述,也没有提到数据收集的手段。

2.2 数据收集阶段

数据收集阶段是收集案例研究对象关于事件和行为方面数据的过程[16],相应的重要的规范性指标包括:数据收集过程的描述清晰程度、数据来源类型、数据有效性的说明。

2.2.1 数据收集过程的描述情况

若实证案例研究论文中没有说明数据收集的过程,则从数据中推导出结论的建构效度和可靠度势必大打折扣[7]。原则上只有对数据收集过程进行详细描述,其他学者才能够遵循同样的程序得出相近的结论,或者更可能追踪下去并评价内在逻辑[28]。从表6中数据来看,英文期刊对数据收集过程有说明的文献平均比例为81%,高于D&P的数据比例,这说明国外的学者对数据收集过程的说明越来越重视。相比英文期刊,中文期刊案例研究论文缺乏对数据收集的方法和过程细节的描述。此外,通过数据可以发现,中英文期刊中探索性、解释性案例研究对数据收集过程的描述比例很高,但描述性案例研究对数据收集过程的说明的比例较低。

表6 三种实证案例研究的数据收集属性对比Tab.6 Comparisons of the data collection attributes of three empirical case studies

2.2.2 数据来源的类型

案例研究的定性资料来源有6种:文件、档案、记录、访谈、直接观察、参与式观察和实物证据[16],访谈是案例研究信息的主要来源之一。从表7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几乎所有中英文期刊文献数据主要来自访谈,第二种来源是文档,然后是观察,最后一种证据来源是实物证据。相对其他数据来说,实物证据获取困难,然而一旦运用,该类数据就会成为整个案例重要的组成部分[18]。从表7中数据来看,相对于D&P,中英文期刊中实物证据在案例研究中的使用率都低于D&P。

表7 三种实证案例研究的数据收集方法对比Tab.7 Comparisons of the data collection methods of three empirical case studies

当然,每种采集资料的方法都应在使用中灵活调整,而且多种策略组合使用的方式可以使数据之间相互印证,即数据三角测量,这样更有利于全方位地考察问题,使得研究结果或结论更准确、更有说服力和解释力[16]。虽然几乎所有的文章都运用到多种数据来源,有些文章甚至宣称应用了数据三角测量,但是很少有三角测量应用的具体体现,如在有的文章中明确指出研究包括一手数据和二手数据,并进行相互验证,但具体应用却未进行说明[33]。可能是由于在实际应用中,没有明确标准来判断三角测量是“有效的”还是“无效的”“完整的”还是“不完整的”,并且这种判断还涉及复杂的步骤[34]。

此外,案例研究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二者在本质上并不具有相互排斥性,只是数据材料的类型特征不同。从表7中数据来看中英文期刊中使用问卷的文献比例依旧不高,甚至相对于D&P有所降低。英文期刊有一篇文献在整合质性与量化资料做得比较好,使用的定性数据主要为访谈数据,在数据分析过程中用到了卡方检验和P值检验,并且提到了定量数据和定性数据的结合能够验证模型的有效性,有效增进了对研究问题的理解[35]。

2.2.3 数据有效性的说明

为了增强整个案例研究的信度,每个课题都应该整理所收集的资料,建立符合规范、直观易懂的数据库,包括记录、文献、图表材料、描述等的整理、归类、补充[18]。这样其他研究者也可以直接使用这些资料,不再局限于使用书面的研究报告,其结果会极大地增强整个案例研究的信度。中文期刊中使用数据库的论文总体比例仅为9%,英文期刊虽然比例占38%,也未能过半,说明大部分的中英文期刊文献没有规范的数据库,只是将数据分散地摆出,没有指出材料来源的具体出处,这就造成了文献缺乏充分的数据呈现,在原始数据和结论之间留下了鸿沟[36]。

2.3 数据分析阶段

数据分析是案例研究方法验证理论和构建新理论的关键环节,Miles和Huberman把数据分析的过程概括为三项主要活动:数据提炼、数据展示和结论推导/验证[37],这三项活动持续循环进行,直到能够正确地解释研究问题为止。

2.3.1 数据提炼

在整理、归类、修改或补充数据的过程中,编码技术是一种重要的数据提炼技术。大量研究开始使用扎根理论等较为严谨的数据分析和编码方法,增强“文献→数据→结论”之间的内在逻辑性[36]。从表8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中英文期刊分别有32%和46%的文献向读者展示了具体的编码过程。相比于英文期刊,中文期刊对数据收集细节的描述不清晰,影响了编码。

表8 三种实证案例研究的数据分析属性对比Tab.8 Comparisons of the data analysis attributes of three empirical case studies

2.3.2 数据展示

当根据推断得出阶段性观点之时,需要展示的是分析综合后的数据,而不只是展示原始的、定量的数据[28],从而使读者能够遵循证据链,看出数据与结论之间的对应关系。中文期刊使用证据链的文献比例有41%,英文期刊比例45%,两者都高于D&P的比例19%。表明近年来案例研究都更注重呈现清晰的证据链,强调从最初研究的问题到最终的研究结论之间找出证据的逻辑推论。

此外,当研究问题较复杂时,研究过程就要具备一定的弹性,因为定性数据的分析不是一个线性的过程,而是具有反复性和迭代性,比如来自国外的一篇文献[38],是在数据收集完之后进行分析,然后根据分析的结果调整数据收集的方法或原则,再进行新的一轮数据分析[38]。近些年中英文期刊展示弹性和机会过程的文献比例虽然相比于D&P的3%比例有所上升,但是还远不到一半。

2.3.3 数据分析技术

如何分析和解释数据是实证案例研究中的另一个关键问题,尤其当案例研究是为了扩展和检验理论而选择探索性案例研究或解释性案例研究时[11],这是因为分析技术有利于指导关于分析内容和原因的决策,进而发展和检验理论。常见的数据分析技术有:建构性解释、时序分析、跨案例分析等。①建构性解释体现的是将结论不断修正的循环过程[16,27]。中文期刊有32%的论文体现了这个循环的过程,低于英文期刊的54%和D&P的59%。随着研究过程的不断深入,国内学者应善于利用不断涌现的数据资料修正原有假设、视角甚至理论框架来达到研究结论的不断完善。②时序分析技术注重观察不同时间段内事件的变化,探究某一时间段出现的一组事件与其他时间段存在本质区别的原因是什么,联系是什么[16]。中文期刊有3篇解释性文献运用到时序分析技术,如发表在2011年的《企业信息系统实施中的意义建构:以S公司为例》,对S公司的信息化进行了4个阶段的深入研究,并探究每个阶段之间的联系[39]。虽然中英文期刊运用到时序分析技术的解释性文献比例高于D&P的12%,但是总体比例都不高。③跨案例分析通常应用于多案例研究中,使得整个研究更具说服力、更经得起推敲[40]。跨案例分析文献比例最高的是英文期刊,为78%,其次是D&P,为61%,最后是中文期刊,表明英文期刊论文在进行实证案例研究时不只基于特定案例的独特性,而是更多基于案例群对理论发展的贡献。

(续表)

3 研究结论和启示

通过分析2000—2018年发表的能够代表IS领域的管理实证案例的规范性问题,发现虽然国内实证案例研究相比于国际起步晚,并且在一些规范性评价指标上仍存在进步空间,但是国内学者实证案例研究水平已经达到国际先进的水平。同时,本文还发现相比D&P解析的1990—1999年案例研究规范性,2000—2018年案例研究规范性在以下4个方面有了较大进步:一是具有清晰研究问题的文献比例上升,并且后续研究能够围绕研究问题进行展开,探究其本质;二是更多文献采用编码分析技术,通过对事件之间和事件与概念的不断比较,促进更多范畴、特征的形成及对数据的概念化[41],进而提升数据分析过程的规范性、科学性;三是国内外研究越来越注重证据链的组成,帮助读者能从最初研究的问题到最终的案例研究结论之间找出证据的推论,增加案例研究的可靠性;四是愈来愈多的文献采用文献对话的方式,比较文中出现的概念、理论和假设,以及其他人的研究进度,突出自身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除了上述在规范性相关指标上的改进之外,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1)在研究设计阶段,仍缺乏使用竞争理论。虽然竞争理论在很多研究中被认为是提高实证案例研究规范性的重要方法,但在实际使用中,运用竞争理论的过程较复杂,难度也较大,如需要明确的程序来判定被接受或者被拒绝的竞争理论怎样或者是否符合“可接受”、“弱”或“强”等标准,甚至需要说明如何区分可信和虚假的竞争理论[36],并且在一些领域,许多理论的措辞通常会产生大量模糊的概念和含义,容易对竞争理论形成扭曲[42]。此外当今研究的学术水平在提升,与其他学术能力强的学者可以进行充分的学术交流,降低了竞争理论的出现。也有学者针对竞争理论探讨易用的方法和工具,如Eckstein指出增加“最有可能”或“最不可能”的案例来分析竞争理论[43],不过Dür认为这种情况是对竞争理论的基本检验,其基本逻辑是:如果一个假设(不)对这个特定的情况有效,它将(不)对所有(或几乎所有)其他情况有效[44]。目前竞争理论虽然不被广泛使用,但由于对竞争理论的分析可以增加对现有理论框架有效性的佐证,因此竞争理论一旦成功运用将会产生较大的理论贡献。

(2)在数据收集阶段,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大多数文献在数据收集时缺乏定性与定量的混合。可能是因为文章的发表具有时效性、贡献性,而案例研究(尤其是多案例研究)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如果再结合定量研究方法,将对文章的时效性和贡献性产生不利影响。然而定性资料和定量数据可以为研究者提供不同类型的信息,产生不一样的效用:定性资料可提供关于某些特定背景下社会过程的信息[45],而量化资料对于解释或验证案例研究的核心论点起着重要的作用[16],因此在案例研究时应注重有效整合质性和量化资料,发挥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优点,降低不足之处的影响,使结论更具有说服力。②很多学者忽视数据库内容的展示,而一套组织良好的分类案例数据将有助于读者分析案例研究证据、利于其理解重点研究问题,所以作者在进行实证案例研究报告时,应将文献中相关的细节信息,如研究现场笔记、案例研究文件、表格材料(如调查和定量数据),以及在数据收集过程中编制的叙述或笔记等放到附录部分[46]。

(3)在数据分析阶段,问题表现为:①缺乏弹性和机会过程说明。虽然相比D&P,中英文期刊采用弹性和机会过程的比例有所上升,但是比例依旧较低。目前大多数案例研究都是按照计划进行,并没有对计划日程的调整。而事实上,在案例研究的过程难免会有预料不到的情况,导致不得不根据实际情况改动研究计划,有时需要改变研究主线(尽管发生概率很小),有时需要增加新的案例,如高娈等基于案例研究总结了用户学习方式,但也指出可能存在其他学习方式,需要将来通过增加案例或实证来进行分析验证[47]。虽然弹性和机会过程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但却被大多数研究所忽视。②忽略时序分析的运用。无论对时序分析的本质如何规定,案例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去探讨一定时间内各种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回答相关的“怎么样”和“为什么”的问题[16],因此应加大对不同时间节点下事件的表现及差异的探讨。而目前使用时间序列技术进行案例研究的论文较少。

显然,随着案例研究的逐渐深入,实证案例研究在管理学领域将会越来越规范。根据对现有文献的分析,除改进上述有关问题外,本文针对未来的实证案例研究提出以下3点展望。

(1)聚焦于理论贡献。近些年,案例研究方法已较为成熟且广泛地应用在各个领域的研究中。但是通过大量实证案例研究文献回顾,本文发现不少行文结构是:理论文献-案例分析-结论,缺乏探索性研究。表3中两个指标:先导构念比例偏高和无前人理论框架比例低充分证明这一点。毛基业等的研究也表明诸多实证研究论文的理论贡献比较模糊[14,48]。同时,虽然大多数国内文献在进行理论综述时,全面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现状,但是在收集数据时一般只关注中国企业提供的案例信息,不进行同类主题下国际上的情况对比,因此建议学者一方面可以基于规范的理论构建方法,深化研究成果,突出研究理论,另一方面可以在收集数据时兼顾国内外案例情境,通过比较分析,或者突出中国特色,或者强调理论研究结果在国际同类情况下的适用性,以提高理论的贡献价值。

(2)增加自由度分析技术的使用。自由度分析(DFA)是一种案例数据分析技术,通过将定性数据进行比较集中的计数或模式置于一组先验的预测(即假设、命题、推测等)中,以便根据研究人员的目的对理论进行比较、测试或构建,本质是理论命题与一组数据中的观测值之间的“模式匹配”。由于DFA的核心是“预测矩阵”的开发和测试,而预测矩阵建立在理论的基础上,因此DFA的第一步是让研究者熟悉已有的关于兴趣现象的知识库。如果存在多个关于该主题的理论,则可以相对容易地构建预测矩阵。如果在某领域没有提出理论,个别研究可能会产生竞争的解释(通过使用中的理论),这些解释可能会被纳入一个预测矩阵进行测试[49]。DFA使用丰富的定性案例数据来检验理论命题是否得到支持,既有逻辑实证主义的特点,又有批判相对主义传统的特点,能够实现不同的目标(例如,理论发展与理论比较)和情境(例如,个体决策与群体决策)的案例研究,有可能成为提高实证案例研究规范性的重要方法。

(3)更多利用嵌入式案例研究分析现实管理问题,构建理论框架。正如前文对嵌入式案例研究方法的阐述,该方法更适合于分析多层级的管理问题。目前发表在国内外顶尖科技期刊的时间间隔逐渐缩短,文献数量逐渐增加。未来这种复杂但更加精致的研究方法有望被广大学者接受并且将其推向深入。

虽然本文发现诸多具有价值的结论,但由于是仅以信息系统领域的国内外各4种期刊为代表进行的分析,因而存在一定局限性,未来可以探讨管理学其他领域实证案例研究成果的规范性水平,以丰富现有的研究主题。

附录

(续表)

(续表)

猜你喜欢
规范性期刊案例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规则与有效——论哈贝马斯言语行为的规范性
期刊问答
自然资源部第三批已废止或者失效的规范性文件目录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我国知识产权判例的规范性探讨
开拓境外业务须重视境外汇款格式的规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