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仁”文化的高职医护专业思政德育体系构建与实践

2020-10-30 01:51汪妍楼宏强
职业技术教育 2020年26期
关键词:思政课程高职院校

汪妍 楼宏强

摘 要 “立德树人”是高校育人根本任务,“德术兼修”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基于优秀传统“仁”文化,通过建设典型案例教学库、推进“医学+思政”课程教学改革,设置“课程化”活动项目、搭建第二课堂实践平台,实施量化积分制考核评价、建立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加强育人队伍建设,发挥“他育”“自育”协同合力,形成了特色性“三仁行、三路径、三悟形”思政德育体系,取得了一定成效。

关键词 仁文化;高职院校;医护专业;思政课程;德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0)26-0072-05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将中华优秀传统儒家“仁”文化融入医护职业教育中,以提升思政教育和医德培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素质教育、专业技能教育三者协同并进,学院融合“四种”文化元素,凝练“三仁”文化理念,通过“三进”育人路径,实施“六课一体”育人模式,实现学生“三悟”递进式提升,达到“四维并重”育人目标,培养了一批扎根卫生与健康事业一线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一、高职医护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现状

(一)人才培养规格与职业岗位需求脱节

古往今来,无仁不成医,无医不守仁,“仁”是医者的精髓与要求。当下,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学诊疗的重心逐渐由“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病人为中心”[1]。但仍有部分医护工作者在医疗服务过程中治疗机械化、缺乏人性化关怀、忽视病患心理需求,从而造成医患关系物化及疏离、病患满意度不高等情况,更谈不上“仁医”“仁护”。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高职医护类专业受“教学时间短”“课程设置多”“学习难度大”的限制,依旧注重岗位的技术性、专业性,对医疗服务行业人才特有的人文性和情感性培养关注不足,对医护生职业素养养成和医德医风教育重视度不够。另一方面,由于医护专业特殊性,学生在校第三年为单位顶岗实习阶段,此阶段学校教育相对弱化,而实习单位过于注重岗位任务完成,从而对学生在思想和心理层面的教育引导有所忽略,使其对“仁医”“仁护”的认同和追求受到影响,学生在高强度工作下缺乏救死扶伤的责任感、使命感。这些都间接说明学校所实施的教育较难适应当前卫生健康行业的新发展和新要求,也为不和谐医疗关系埋下了隐患。

(二)思政德育效果与新时代医者要求有差距

近几年,根据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报告及用人单位反馈显示,部分“95”后毕业生政治信仰缺乏、主体意识较强、抗压抗挫能力较弱、价值取向模糊、吃苦耐劳精神不够等,特别当职业发展过程中受到多元价值冲击时,较难把握方向和约束自我。笔者对浙江省内N所医学类院校中500名即将毕业入职的医护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8%的学生在高学历高职称和患者好口碑两个追求目标中倾向于前者,表明多数医护生主要关注自我实现与发展;57%的学生因为“铁饭碗”“高收入”才愿意坚守在一线岗位,存在明显的功利性。与此同时,教育部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开展的全国101家医院对高职护理人才培养开展的满意度调查显示,其对医护生护理职业素养满意度仅为35.6%[2][3]。

(三)教育资源松散与职教体系不匹配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求能适应人的全面发展,有机衔接所有课程,增强培养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多样性,搭建人才成长多元“立交桥”。而目前大部分医学院校的思政教育、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三者之间自成体系,存在“三张皮”的现象,未能充分发挥每门课程的价值导向作用和育人功能。其中,师资队伍过于各司其“职”,存在“漏环”现象。如思政教师的专业以哲学、文史专业为主,对医学行业不熟悉;人文素养教育实施以辅导员、党支部书记为主体,且多为兼职,对学科不了解;专业教师专注于医学学术研究,认为思政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是思政教学部和学工部门的任务[4]。这导致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管理人员没有交集,教学与管理单兵作战,难以引起医护生共鸣和共情,更谈不上全人的培养和发展。思政教育主体未形成合力、教学形式过于“传统”和“单一”,实践教育环节缺乏持之以恒的韧性,这些都阻碍和影响了医学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二、基于“仁”文化的高职医护专业思政德育实践路径

(一)构建“三仁行、三路径、三悟形”思政育人体系,实现德育全学程全方位渗透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遵循高职医护生成长成才和职业素养养成的规律,融合传统儒家文化、学院百年精神、健康产业需求、时代青年要求“四种”文化元素,提炼以健康职业精神为引领的“仁心—仁爱—仁术”互促的“三仁行”文化理念,将陶筑人格、践行医德、精湛医术作为医护专业思政育人建设着力点;搭建以案例教育教学改革为核心的“课堂—校园—社会”育人三路径,實施党团思政课程、职业浸润课程、文明习养课程、实践体验课程、专业技能课程、顶岗实习课程等“六课一体”育人模式;通过以积分考核评价为保障的“感悟—领悟—觉悟”递进式“三悟形”内化过程,力求达到优良行为习惯、扎实岗位技能、缜密临床思维、高尚职业精神“四维并重”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实现高职医护生职业素质养成全面提升,并以此熔铸立德树人的根基和血脉。“三仁”思政育人体系具体见图1。

(二)建设三类典型案例教学库,深化“医学+思政”教育改革

基于拓宽“三仁”文化育人载体的现实要求,将“筑仁心”“行仁爱”“炼仁术”作为医护专业思政德育的立足点和出发点。第一课堂分为党团思政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两类,第二课堂则细化为文明习养课程、职业浸润课程、实践体验课程、顶岗实习课程,“六课一体”反复打造,形成教育与养成、专业与思政紧密结合的育人模式。根据六大课程下设的十八项主题教育内容,通过院校互动和院校合作,收集典型工作实际案例,并进行教学化改造。开发出涉及临床典型案例、职业素养案例、人文励志案例三大类600多个典型案例。采取分阶段、分类型教育教学方式,在时间和空间上将思政德育进行多课程全学程的浸润、课内外与校内外的融通,促进师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学有所思、思有所悟、悟而行之。

1.优化第一课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基于人文励志案例库,挖掘思政理论课程中的医学要素,形成医护专业思政理论课特色。首先,受高职教育学时限制,加强对传统“四门”思政理论课内容的科学整合,删减部分交叉性理论点,重在细化讲解当前新理论新成果。根据教学知识点需要,有针对性地植入医学人文案例,使理论和价值内涵形象化,便于医护生理解和内化于心,形成“4+1”模式。其次,对应理论课内容和职业岗位发展,建设项目化、常态化的思政实践教学体系。由思政引领、青马培养、主题调研、职业规范组成“四大工程”,其中思政引领项目和青马培养项目是根据主题教育内容由教师规定选题,学生自行选择完成形式,如PPT制作及演讲、微视频、行业人物访谈等,形成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供给端实践教学项目;主题调研项目和职业规范项目是根据高职医护生专业特点和个性发展需要,设计学生需求端自选实践项目,使其更好地展示自我,实现个性发展。再者,以“互联网+思政”为导向,借助网络平台创新思政教学形式,完善面授与网络双轨并行的线上线下交互式课程。凭借微课、视频、美篇、抖音等新媒体手段,将思政第一课堂向课余生活延伸,投学生之喜好,强化其认知,占领新阵地。这些熔铸根基和血脉的思政“金课”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完善人格和陶筑仁心。

基于临床典型案例库,挖掘并凸显医学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实现思想价值引领与知识技能传授的统一。首先,根据“仁心、仁爱、仁术”思想在专业技能课程中的体现与融入,按照模块化、结构化的课程逻辑,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构。主要分为平台共享课程、核心共建课程和拓展创新课程,形成“思政+文化+素养+专业”同向同行的医护专业群课程体系。其次,将临床操作案例分专业分课程进行知识点匹配与教学设计导入,并深入挖掘所涵盖的“仁”元素,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强化专业课程中的“育德”功能[5],使医护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政教育的熏陶和感染[6]。如平台共享课程依据行业发展趋势融入传递职业情怀的典型案例;核心共建课程以临床案例引领、岗位任务驱动,开展情境模拟;拓展创新课程以典型案例为载体,延展教学内容深度和广度,衔接入职后规范化培训和继续教育[7]。同时,借助大数据平台、人工智能软件、教学助手APP等新技术,构建医学智慧课堂,不仅在教学手段上进行创新,丰富课程思政教学形式,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达到学习效果最佳化。在教学方法上,通过讨论式、交互式、PBL等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参与度,案例教学法将课程内容、医护职业及人文素质的培养融为一体,提升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在此过程中,专任教师很好地将学科教学提升为学科教育,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2.打造第二课堂的课程项目和实践平台

第二课堂不仅让学生能提早感受和融入职业环境并锤炼专业技能,而且能在躬亲力行中领会医者责任与使命。因此,为了强化第二课堂育人功能,使之成为第一课堂教学的最有益补充,学院围绕“三仁”理念,打造了四大课程项目,实现了第二课堂运行与管理的科学性和系统化,让医护生获得最大程度的正向成长,形成了校内外“大思政”格局。

一是遵循学生职业成长和学习发展规律,开展分阶段分类型的职业素养案例教育。学院将高职医护生培养过程依次划分为适应感悟医者仁心、成长领悟仁医大爱和成才觉悟医乃仁术三个阶段,每一年级为一梯度。大一感悟阶段重在筑基,侧重思想引领、行为规范养成和职业认知,如在每一年的始业教育中以“生命不息、奉献不止”陆月林案例开启新生第一课,以“百年医学纪录片”作为视频案例传承学院文化精髓;大二领悟阶段重在强能,致力职业素养培育、专业技能训练和职业认同,如“四百讲堂”以百名院长、专家等亲诉自身成长经历作为职业启蒙案例,以“512授帽仪式”“医学生宣誓”等作为典型仪式感教育案例;大三觉悟阶段重在致用,着力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综合素质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如将“医路健行”志愿服务作为学生对接社会的项目化实践案例,“金华医学教育”客户端实现了线上案例学习与阶段性考试同步。同时,根据不同生源类型、不同专业,选取和设计不同的职业素养案例作为教育切入点和开展方式。如党团思政课程和职业浸润课程采用案例分享教学法,学习和分析榜样人物事迹,让学生明确努力方向;文明习养课程和体验活动课程采用案例引导教学法,引导学生自律,鼓励学生自信;顶岗实习课程采用角色扮演和实操性为主的案例教学法,使学生能自觉做到换位思考与实践,较好地处理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二是发挥专业学科优势,积极对接社会需求,搭建医学特色实践平台。通过实施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培养途径,与所在地的综合性医院结对,定期组织学生参与医院导医、病房陪伴等岗位见习,让学生在助人奉献的同时提升仁爱共情能力;要求每学期每位学生完成120小時以上志愿服务,且规定服务内容要体现自身专业和职业岗位,促使学生将校内所学知识与素养融为一体,增强其职场胜任力;鼓励和引导医护生发挥思想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成立专业型社团协会、健康医疗服务实践队等,一一对接基层卫生服务中心、街道党群中心和偏远乡镇,开展各种形式的公益服务和专题科普活动,提升学生自我规划与管理能力。

(三)实施量化积分制考核评价,建立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

通过制定评价标准、操作流程和认定办法,实行每生积分制考核,将育人目标融入到每一个阶段,细化到每一个分值,将原本较难评估成效的思政德育培养进行可量化和可视化,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自我管理的主动性和学校管理的积极性。

一是建立“教”与“学”协同考核的德育积分评价机制。学院内联合教科办、学工办、党支部等部门,在学业学分制评价的基础上,拓展积分制德育素质考核评价,出台《医学生德育考核体系》《“医路·健行”志愿者积分管理规定》《医学生仁心先锋指数》《医学院公寓文化建设积分制暂行办法》等配套政策和制度,采取“课堂—生活—活动—实践”组成的全过程素养评价、“班主任—任课教师—辅导员—带教导师”组成的全员考核评价、“行为习惯—职业精神—岗位技能—临床思维”构成的全方位内容评价。

二是建立“医”与“教”协同培养的双元育人机制。学院统筹资源,建立多个省内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共同制定课程中职业素养考核标准、见习实习职业行为规范等,并与基层社区、医院、医疗企业等机构共同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拓展线上线下“学习+管理”形式,建立进阶式知识、能力、素养双元多项积分考核评价模式。同时与各个实训基地合作成立特色学院,如与金华中心医院合作成立临床护理学院,采用“1+2+X”高职医护人才培养新模式。期间共同设立专兼职教学岗位和学徒指导岗位,重视双导师队伍选拔、培养、考核、激励,加大两者之间人员互聘、双向锻炼,形成医教协同育人模式下的“思政实践共同体”[9]。

三是建立多部门全方位协同的“课程思政”建设推进机制。医学专业课程组与学校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宣传部等职能部门及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教学组等协同合力,探索“课程思政”校内一体化的管理路径,明确分工和职责,制定领导、管理、运行、激励等配套政策制度,确保具有医学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常态化、整体性、可持续的扎实建设。

(四)注重育人队伍建设,发挥“他育”和“自育”协同合力

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来培养学生的品格、品行、技术、能力的过程。首先,搭建师资综合素质提升平台,每学期开设思政专题业务学习、德育能力提升培训、教师职业发展规划等专项提升计划,并通过相应的考核考评记录教师个人成长档案,以此增强每一位专兼任教师自身思想觉悟、职业道德修养,并树立良好的为人师表形象。其次,为了转变医学专业教师重知识传授、重技能实训,轻价值引领、轻言传身教的观念[9],在不断引导其树立思政德育理念的过程中,通过医学专业系列“课程思政”教学建设,推动教师高质量地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融入到每一门课程教学中,主动从一名授课教师向一名教育工作者转型。再者,重视管理人员的育人角色,充分发挥协同力。加强各类管理者对医学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强化对医德内涵的理解,规范自身言行举止,把正确的理念和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传递给学生[10]。另外,全学程采取“1+3”导师结对模式,由校内职业生涯规划导师、专业班主任以及校外临床业务导师在专技学习、为人处事、实习从业等环节中共同给予指导,不仅营造了全员育人氛围,也让学生得到最真切的感染,从而提升教师课堂以外育人能力。

同时,学生虽然是思政德育的培养对象,但仍应充分发挥学生朋辈示范的感染和带动作用。通过积极挖掘、聚焦指导、树立一批学生和校友中的“模范榜样”,开设“百名优秀学子讲壇”“金湖故事”“身边的崇拜”等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审视自身差距和不足,认同、信服直至明确职业努力方向,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朋辈示范效应及教育作用,提升学生思想水平的主体意识,形成优秀群体性的同向同行。

三、工作成效和反思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从1915年起历经百年发展征程,建成了国家示范专业、全国养老服务示范专业点、国家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等,形成了“资源整合、文化融合、产学结合”的双主体育人机制,在资源库、案例库、教学成果奖等专业内涵建设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一是提高了学生职业认同和职业规划能力,各专业平均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就业岗位与专业对口率高达97%,用人单位满意度近98%,且每年略有增长。二是强化了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涌现出向上向善好青年、优秀家庭医生、优秀青年志愿者、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人物等一大批先进典型,也是浙中医疗机构近80%护士长的成长摇篮。在此次抗击新冠疫情中,近百名校友奔赴武汉一线,数百名在校学生主动参与所在地街道、社区、小区等志愿者工作。三是近年来学生竞赛获奖等各项评价指标领先全国同类专业、位列全省同类院校前列,开辟“学生党建+公益”新阵地,入选教育部全国高校“两学一做支部风采展示工作案例”,2019年入选全国党建样板支部,“医路·健行”志愿团队荣获“全国百强社会实践团队”“全国高校百强学生社团”称号,还入选团中央青年部优秀团队案例,获浙江省重点社会实践团队、志愿者服务优秀集体、浙江省红十字奉献服务等多种荣誉,相关工作业绩被“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国家和省市级媒体多次报道。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从社会实际需求、人才培养目标和地方院校实际情况出发,构建了“三仁行、三路径、三悟形”思政德育工作体系,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育人举措,积累了一定工作经验,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医护生思政德育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待加强,与全员思政、全员参与仍有差距;二是医护生思政教学改革、德育工作创新还需进行深入研究和推进,第二课堂“课程化”教学改革虽已启动,但系统性、科学性仍有待加强;三是医护生思政德育信息管理不够完善,目前采用每生每项积分制评价管理,需要建立集学生个人申报、活动过程管理、成绩成果认定、分数积分折算等于一体的“互联网+思政德育”管理平台。

参 考 文 献

[1]周艳芬.用仁爱精神加强和改进医护专业学生医德培养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6.

[2]全国卫生职业教育教学行指委护理专业分委会.高职教育护理专业“国家教学标准”研制调查报告[R].2017.

[3][7]胡爱招.基于“医教协同”的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1):111-114.

[4]李琦.从课程思政视角谈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J].温州医科大学学报,2018(11):857-859.

[5][8][9]陈明.仁德、仁术、仁人—中医药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与路径[J].时珍国医国药,2018(11):2751-2753.

[6]王振洪.加强文化育人与思政工作的“四个结合”[N].中国教育报,2018-04-17(8).

[10]方建宏.良医培育的路径:把医德教育融入课程思政建设[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18(3):238-241.

Abstract  “Lea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is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ducating peopl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concurrently studying morals and academics”is the goal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benevolence”culture, the Medical Department of Jinhua Polytechnic has built a typical case teaching library, promoted the teaching reform of“medicine+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courses, set up“curriculization”activities, built a second classroom practice platform, and implemented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system, established a multi-subject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ducation team, exert the synergy of“other education”and“self-education”, and form a characteristic“three benevolence, three paths, three comprehension”ideological, polit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system , and which has achieved certain results.

Key words  benevolenc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medical and nursing maj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moral education system

Author  Wang Yan, lecturer of Jinhua Polytechnic (Jinhua 321000); Lou Hongqiang, professor of Jinhua Polytechnic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高职院校
浅谈独立学院思政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
“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政课程教学的创新与思考
对高校思政课程创新的探索
传统节日德育资源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应用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