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EGFR-TKIs联合化疗对两种EGFR经典突变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比较

2020-10-31 02:48李梦依杨玉丹马青青高明
河南医学研究 2020年28期
关键词:激酶基因突变国药准字

李梦依,杨玉丹,马青青,高明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肿瘤科,河南 郑州 450000)

肺癌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及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占肺癌总数的80%~90%。多数NSCLC在确诊时已处于晚期。对晚期NSCLC治疗方案的选择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重点及难点。既往培美曲塞与铂类联合化疗因其较好的临床疗效被用作晚期NSCLC一线化疗及一线化疗后的维持治疗[1],但化疗后容易出现远处转移、局部复发、部分疗效不显著及全身毒副作用等问题。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在NSCLC中高表达[2]。有研究显示,50.2%的晚期肺腺癌患者伴有EGFR敏感突变[3]。对EGFR基因扩增阳性的肺腺癌患者,一代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EGFR-TKIs)在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free survival,PFS)、疾病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方面均优于化疗组[4]。一代EGFR-TKIs开启了精准靶向治疗的先锋,在NSCLC中的一线标准治疗地位也由此被奠定。

目前,一代EGFR-TKIs是治疗EGFR基因突变的NSCLC的常用药物[5],但治疗9.2~14.7个月后EGFR基因的获得性耐药突变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三代EGFR-TKIs是使用一代EGFR-TKIs出现获得性耐药突变后的常用选择[6],但对于初诊时即选用三代EGFR-TKIs的患者在出现耐药后或将无药可用。有研究表明,EGFR-TKIs联合化疗对携带EGFR基因突变的NSCLC患者的疗效更佳[7]。常见的EGFR基因突变类型为19外显子缺失突变(19Del突变)和21外显子L858R点突变(21L858R突变),称为经典突变,占50%~90%,但EGFR-TKIs联合化疗对EGFR基因19Del突变的NSCLC患者和EGFR基因21L858R突变的NSCLC患者的临床疗效可能不同。本研究比较一代EGFR-TKIs联合化疗对两种EGFR基因经典突变NSCLC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19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收治的34例携带EGFR经典突变而其他基因突变为阴性的晚期(ⅢB期或Ⅳ期)NSCLC患者。按基因突变种类将患者分为两组,即EGFR基因19Del突变为A组(18例),EGFR基因21L858R突变为B组(16例)。本研究经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在接受治疗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A组:男9例,女9例;年龄<65岁11例,≥65岁7例;临床分期为ⅢB期4例,Ⅳ期14例;有吸烟史3例;脑转移6例。B组:男8例,女8例;年龄<65岁8例,≥65岁8例;临床分期为ⅢB期3例,Ⅳ期13例;有吸烟史3例;脑转移9例。A组性别、年龄、临床分期、吸烟史及脑转移情况分别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选取标准

1.2.1纳入标准 (1)经病理学确诊的手术不可切除的晚期(ⅢB期或Ⅳ期)NSCLC,经二代测序(NGS法)检测到EGFR基因19Del突变或EGFR基因21L858R突变,其他基因突变均为阴性;(2)初治或曾接受过化疗但已从过去任何一次化疗的毒副反应中恢复;(3)根据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 1.1)评估至少含1个可测量病灶;(4)ECOG体力状况评分为0~1分;(5)年龄≥18岁,性别不限;(6)规律随访,依从性良好,临床资料完整;(7)对化疗药及靶向药物有较好的耐受性,至少接受4个周期的化疗,每天规律口服靶向药。

1.2.2排除标准 (1)既往曾确诊或者治疗过的其他恶性肿瘤;(2)有神经疾病或精神病史;(3)已知具有严重或未能控制的基础疾病;(4)存在化疗禁忌证。

1.3 治疗方法给予所有患者化疗联合口服一代EGFR-TKIs治疗。一代EGFR-TKIs:埃克替尼(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10061)每次125 mg,每日3次,或吉非替尼[齐鲁制药(海南)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63465]每次250 mg,每日1次。根据患者耐受情况选用培美曲塞联合洛铂进行化疗。培美曲塞(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0672)500 mg·m-2,第1天静脉滴注;洛铂(海南长安国际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0359)40 mg,第1天静脉滴注。21 d为1个周期,最多6个周期后改为每周期使用培美曲塞500 mg·m-2第1天静脉滴注的单药维持治疗,直至患者不能耐受或因疾病进展而终止治疗或死亡,观察评价临床疗效。

1.4 疗效观察治疗前对患者进行基线评估,采用胸腹部CT及全身骨扫描评估颅外病灶,选用MRI评估颅内病灶。根据实体肿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 1.1)评价疗效,包括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SD)和疾病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为CR率与PR率之和。随访记录PFS和不良反应。每2个化疗周期采用影像学检查评估临床疗效。每周期化疗前1 d、第7天及第14天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通过在院观察及电话沟通方式获得患者不良反应的相关资料。随访记录至患者不能耐受或因疾病进展而终止治疗或死亡,随访截止到2019年12月31日。研究终点:主要终点为中位PFS和1 a PFS率,次要终点为ORR。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率。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良反应两组患者均未发生≥3级的胃肠道反应。两组不良反应(骨髓抑制、≥3级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肝功能受损、≥3级肝功能受损)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2.2 临床疗效(1)治疗后,A组达到PR者16例,SD者2例,ORR为88.9%(16/18);治疗后,B组达到PR者4例,SD者12例,ORR为25.0%(4/16)。B组ORR低于A组(P=0.001)。(2)B组1 a PFS率[25.0%(4/16)]与A组[44.4%(8/1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7)。(3)A组中位PFS为18个月(95% CI:15.72~20.28),B组中位PFS为10个月(95% CI:8.38~11.62)。B组中位PFS短于A组(P=0.039)。见图1。

图1 EGFR基因19Del突变与EGFR基因21L858R突变

3 讨论

近些年来,新药物的研发上市使得NSCLC的精准靶向治疗方案趋于多样化。EGFR是人类表皮因子生长受体(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HER)的众多家庭成员之一,由胞外段的配体结合区、跨膜区及胞内酪氨酸激酶区组成。其激酶结构域是由18~24号外显子编码,调控肿瘤形成的过程,而突变主要集中于胞内编码结构域(外显子18~21),其中以19Del突变和21L858R突变最常见。19Del突变是EGFR第746~752位密码子缺失突变导致编码蛋白部分氨基酸序列丢失,使受体ATP结合囊的角度发生改变。TKIs药物通过与ATP位点的竞争性结合发挥抗肿瘤的作用。21L858R突变为EGFR第858位密码子的错义突变,由R-亮氨酸代替原来的L-精氨酸。该突变位点与激酶活化环中高度保守的模体紧密相邻,增强了肿瘤细胞对TKIs的敏感性。

Lee等[8]对带有EGFR突变的NSCLC患者进行研究发现,单用EGFR-TKIs时,19Del突变的NSCLC患者预后好于21L858R突变的患者。本研究结果显示,接受一代EGFR-TKIs联合化疗的19Del突变的NSCLC患者PFS长于21L858R突变者,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别。无论单一EGFR-TKIs靶向治疗还是与化疗药物联合应用,对19Del突变患者的疗效均好于21L858R突变患者,可以推测这种疗效差异可能与基因突变位点本身的结构有关。有研究显示该疗效差异可能与初治NSCLC患者19Del突变与T790M耐药突变共存的概率低于21L858R突变有关[9],更明确的原因还有待研究。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为样本例数较少,需要更大的样本量进一步验证结果。在本研究中,采用靶向药物与化疗药物联合治疗患者,3级以上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虽然经过对症处理后不良反应均得到缓解,但可能会影响该方案在临床上的推广。如何优化治疗方案及减少不良反应值得进一步探讨。

综上所述,一代EGFR-TKIs联合化疗治疗EGFR基因19Del突变NSCLC患者较EGFR基因21L858R突变患者的PFS更长。这一特征在临床用药及预测患者预后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激酶基因突变国药准字
更正声明
羟考酮复合右美托咪定用于腹腔镜卵巢囊肿剥除术术中镇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利多卡因联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耳鸣的效果研究
蚓激酶对UUO大鼠肾组织NOX4、FAK、Src的影响
管家基因突变导致面部特异性出生缺陷的原因
瑞芬太尼联合硬膜外麻醉对食管癌术中患者应激的影响观察
基因突变的“新物种”
癌细胞“杀手”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复习导航
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致connexin26基因突变新生儿听力随访及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