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戊酸镁缓释片对精神分裂症的疗效

2020-10-31 02:48孟焱刘文文陈雷音
河南医学研究 2020年28期
关键词:戊酸攻击行为缓释片

孟焱,刘文文,陈雷音

(1.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大学人民医院 a.国际医疗中心;b.心理医学科,河南 郑州 450003;2.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精神科,河南 新乡 453000)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常见的病因不明的精神疾病,主要表现为感知、思维、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及精神活动不协调[1]。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具有冲动攻击行为,这种行为的不确定性会给患者家属及医生的人身安全带来一定的危险,也是公共安全隐患的常见原因之一[2]。Witt等[3]研究显示,在各种可以引起暴力行为的精神疾病中,精神分裂症占87.8%。因此,快速有效地控制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冲动攻击行为可以有效减少由此造成的社会危害。目前,临床上多采用大剂量抗精神病药物改善攻击行为,虽然疗效确切,但是加重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障碍。大量临床实践表明,精神分裂症属于一种神经系统发育障碍疾病,而神经营养因子在维护中枢及周围神经系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Niitsu等[4]研究指出,血清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水平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关系[4]。本研究探讨丙戊酸镁缓释片对精神分裂症的疗效,旨在寻求一种既能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又不加重患者的认知障碍及社会功能损害的治疗方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和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门诊就诊的7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10th Revision,ICD-10)中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5];(2)年龄18~60岁;(3)精神症状阳性和阴性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6]评分≥60分;(4)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dified overt aggression scale,MOAS)[7]总分≥4分。排除标准:(1)伴有脑器质性疾病、严重躯体疾病或精神发育迟滞的患者;(2)妊娠期女性、哺乳期女性;(3)对酒精或药物依赖的患者;(4)过敏体质或者经相关检查证实对本研究所用药物存在过敏的情况。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9例)和观察组(39例)。对照组:男22例,女17例;年龄18~34岁,平均(27.49±3.32)岁;病程3~23个月,平均(14.15±3.46)个月。观察组:男23例,女16例;年龄19~35岁,平均(27.52±3.54)岁;病程3~22个月,平均(14.18±3.49)个月。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服用喹硫平(湖南洞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10117),初次服用剂量为每日100 mg,根据病情逐渐加量,最大剂量为每日700 mg。在服用喹硫平的基础上,观察组患者口服丙戊酸镁缓释片(湖南省湘中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0537),初次服用剂量为每日0.5 g,根据病情逐渐加量,最大剂量为每日1.0 g。两组患者均接受治疗6周。治疗前后注意监测患者血常规、肝功能、心电图等情况。

1.3 观察指标

1.3.1疗效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6周进行PANSS评分。根据PANSS评分总减分率判断疗效。显效:PANSS评分总减分率为50%~74%。好转:PANSS评分总减分率为30%~49%。无效:PANSS总减分率<30%。治疗总有效率为显效率与好转率之和。

1.3.2攻击行为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6周依据MOAS评定分值评价攻击行为倾向程度。评定分值越高,表明患者攻击行为越明显。

1.3.3GDNF、BDNF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GDNF、BDNF水平。每个指标均需检测3次,取平均值。检测时间为治疗前和治疗6周。

1.3.4社会功能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6周采用社会功能缺陷筛查量表(social disability screening schedule,SDSS)[8]评价社会功能缺陷程度。评定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社会功能缺陷越严重。

1.3.5不良反应 记录嗜睡、震颤、心动过速、便秘、头晕、视物模糊等情况。

2 结果

2.1 疗效治疗后,对照组显效10例,好转18例,无效1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1.79%(28/39);观察组显效15例,好转20例,无效4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9.74%(35/39)。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9.74%(35/39)]较对照组[71.79%(28/39)]高(χ2=4.044,P=0.044)。

2.2 MOAS评分两组治疗前MO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MO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观察组MO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MOAS评分比较分)

2.3 血清GDNF、BDNF水平治疗前,两组血清GDNF、BDN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GDNF和BDNF水平均高于治疗前,观察组血清GDNF和BDN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GDNF、BDNF水平比较

2.4 SDSS评分两组治疗前SD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SD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观察组SD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SDSS评分比较分)

2.5 不良反应治疗期间,两组均无严重不良事件出现。对照组出现6例嗜睡、3例震颤、4例窦性心动过速、2例便秘、3例头晕、2例视物模糊;观察组出现7例嗜睡、2例震颤、6例窦性心动过速。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8.46%(15/39)]与对照组[51.28%(20/3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近年来,精神分裂症患者因攻击行为出现的肇事肇祸已经成为危害公共安全的常见原因之一。临床医生主要选用一种或多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虽然疗效确切,但却加重了患者的认知障碍,进一步影响其社会功能。研究发现,中枢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水平低下是攻击行为发生的生物学基础[9-10],中枢5-HT水平越低,患者的攻击行为越严重。丙戊酸盐作为心境稳定剂可使中枢5-HT增加,还可以通过抑制脑内中枢神经递质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转移酶的活性,减慢GABA代谢,进一步强化其对攻击行为的作用[11-12]。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观察组治疗后MOAS评分较对照组低。这说明应用丙戊酸镁缓释片联合喹硫平片治疗伴有冲动和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效果比单用喹硫平片的效果更明显。

GDNF和BDNF水平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生、病情进展、预后有一定相关性,通过调节GDNF、BDNF水平有助于提高疗效。GDNF需要借助其复合体对RET产生特定作用,形成RET二聚体;GDNF对RET产生诱导作用,使RET发生磷酸化,直接影响细胞内传导信号的途径,保护神经元[13-14]。BDNF既可刺激细胞间修复,也可增强细胞内抗氧化酶的活性,影响神经元内基因表达,阻碍神经细胞死亡[15]。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血清GDNF和BDNF水平高于对照组,说明采用丙戊酸镁缓释片治疗精神分裂症可更好地调节血清GDNF、BDNF水平。观察组治疗后SDSS评分较对照组低,证实丙戊酸镁缓释片能降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缺损程度。

综上所述,采用丙戊酸镁缓释片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效果确切,可以有效调节机体血清GDNF、BDNF水平,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降低社会功能缺损程度。但本研究样本量和研究时间有限,未考虑给药剂量不同所引起的疗效差异,需增加样本及延长研究时间,以进一步验证丙戊酸镁缓释片的可靠性。

猜你喜欢
戊酸攻击行为缓释片
癫痫伴发精神障碍患者攻击行为发生状况及高危因素
丙戊酸相关药物基因组学在癫痫治疗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足量应用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冠心病的效果评价
富马酸喹硫平片联合丙戊酸镁缓释片治疗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的疗效观察
住院精神病人暴力攻击行为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戊酸雌二醇治疗黄体酮胶囊配伍治疗不完全性药物流产的临床观察
基于人工蜂群算法的无线网络攻击行为的辨识研究
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丙戊酸在癫痫患者中的血清药物浓度/剂量比影响因素研究Δ
部分控缓释制剂可掰开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