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小切口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对大隐静脉曲张伴急性血栓性浅静脉炎的疗效

2020-10-31 02:48秦跃辉韩建成
河南医学研究 2020年28期
关键词:血栓性静脉炎高位

秦跃辉,韩建成

(濮阳市人民医院 血管外科,河南 濮阳 457000)

大隐静脉曲张为普外科常见的疾病,与生活工作习惯、家族史等有关,临床主要表现为下肢静脉扩张、迂曲、伸长,另外随病情进展,可能引发血管内膜炎症反应,从而出现急性血栓性静脉炎[1]。临床传统治疗方案常先进行抗炎干预,待炎症消退后进一步实施手术治疗,但临床实践指出,常因短期内炎症难以消退,需延长治疗周期,故易使部分患者错失最佳治疗时机,不利于预后[2]。相关报道指出,对静脉曲张伴血栓性浅静脉炎行早期手术治疗,清除病灶,能明显促进炎症消退,缩短治疗周期[3]。本研究探讨早期小切口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对大隐静脉曲张伴急性血栓性浅静脉炎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濮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7例大隐静脉曲张伴急性血栓性浅静脉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传统治疗组(43例)与早期治疗组(44例)。传统治疗组:男19例,女24例;左下肢9例,右下肢16例,双下肢18例;年龄29~65岁,平均(46.85±8.76)岁;体质量指数20~25 kg·m-2,平均(22.47±1.16)kg·m-2;大隐静脉曲张病程1~8 a,平均(4.79±1.52)a。早期治疗组:男18例,女26例;左下肢11例,右下肢17例,双下肢16例;年龄28~67岁,平均(47.38±9.54)岁;体质量指数19~25 kg·m-2,平均(22.15±1.38)kg·m-2;大隐静脉曲张病程2~9 a,平均(5.28±1.53)a。两组患者性别、手术部位、年龄、体质量指数、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濮阳市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 选取标准(1)纳入标准:①就诊时体格检查显示下肢静脉出现迂曲样改变,质地坚韧,周边部位皮温升高,同时存在红肿现象;②影像学检查显示大隐静脉存在血栓且形成时间<15 d。(2)排除标准:①合并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硬化性闭塞、血栓进展至股静脉、多发性大动脉炎;②合并凝血功能障碍、糖尿病;③肝肾等功能不全;④合并妊娠期、哺乳期女性。

1.3 手术方法

1.3.1传统治疗组 患者接受常规治疗。给予患者抗生素、活血化瘀等药物,待炎症改善后实施彩超检查,明确血栓位置。全身麻醉,使患者取仰卧位,行高位结扎常规抽剥术。高位结扎大隐静脉,于结扎远端置入抽剥器,从大隐静脉主干到膝部实施抽剥,以纱布垫衬剥脱后的曲张静脉床部位。

1.3.2早期治疗组 患者接受早期小切口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治疗。入院3 d后开始手术,硬膜外麻醉,协助患者取仰卧位;于股动脉内做3 cm左右的切口,探查到大隐静脉后实施结扎,结扎处理腹壁、旋髂、股部、阴部内外侧对应静脉;切断、高位结扎对应静脉后于内踝前做1 cm左右的横切口,探查、结扎大隐静脉远端主干,于大隐静脉近端置入剥落器,剥除血栓;在患肢内侧做1 cm左右的切口,剥离静脉团,行交通静脉结扎,止血;以可吸收线(4-0)缝合切口,以弹力绷带进行加压包扎。术后给予患者常规抗感染,术毕1 d指导、鼓励患者下床活动。

1.4 观察指标

1.4.1临床疗效 疗效评估标准:患肢周径恢复正常,粗肿、发红、灼热、疼痛消失,条索状物、硬结节消退为治愈;患肢周径缩短>4 cm,粗肿、发红、灼热、疼痛消失,条索状物、硬结节变小变软为显效;患肢周径缩短2~4 cm,粗肿、发红、灼热、疼痛基本消失,条索状物、硬结节变软为有效;与上述标准不符为无效。总有效率为有效率、显效率、治愈率之和。

1.4.2手术指标和并发症 手术指标包括术中出血量、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包括延迟愈合、皮下硬结、皮下瘀斑。

1.4.3大隐静脉曲张改善情况、生活质量 以静脉临床严重程度评分(venous clinical severity score,VCSS)、慢性静脉功能不全问卷(chronic venous insufficiency questionnaire,CIVIQ)分别评估患者大隐静脉曲张改善情况和生活质量。VCSS总分为0~30分,分值越高,恢复越好;CIVIQ总分0~100分,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早期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传统治疗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手术指标早期治疗组住院时间、下床时间短于传统治疗组,术中出血量少于传统治疗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

2.3 VCSS、CIVIQ评分术前,两组VCSS、CIVI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VCSS、CIVIQ评分较术前升高,且早期治疗组VCSS、CIVIQ评分较传统治疗组高(P<0.05)。见表3。

表3 两组手术前后VCSS、CIVIQ评分比较分)

2.4 并发症传统治疗组皮下瘀斑2例,延迟愈合4例,皮下硬结3例;早期治疗组延迟愈合1例,皮下硬结1例。早期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55%(2/44),传统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93%(9/43),早期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较传统治疗组低(P<0.05)。

3 讨论

急性血栓性浅静脉炎具有发病快、预后差等特点,若未及时控制,血栓可于血管内部持续蔓延,可能发展到深静脉或脱落至肺部,导致肺栓塞甚至死亡[4]。故对伴急性血栓性静脉炎的大隐静脉曲张患者,临床应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以控制病情,改善预后。

传统静脉曲张治疗方案常先稳定血管内炎症,之后实施手术,但由于炎症缓解时间长,常规手术方案难以完全清除血栓,而残留血栓仍然有蔓延的可能,易导致病情复发,故应用有一定局限性[5]。相较于常规治疗,早期小切口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能显著缩短准备时间,早期剥离大隐静脉及其分支血栓,消除致病因子,促进炎症因子吸收,以减轻炎症反应,改善临床症状[6]。其手术切口小并行剥落术、高位结扎,能有效减轻手术创伤,防止并发症发生,促进恢复[7]。邓昌林等[8]研究显示,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剥脱术为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有效方案,可显著减轻病情,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早期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传统治疗组,住院时间、下床时间短于传统治疗组,术中出血量少于传统治疗组,术后1个月VCSS、CIVIQ评分高于传统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治疗组,可见对大隐静脉曲张伴急性血栓性浅静脉炎患者行早期小切口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治疗效果显著,能减轻手术创伤,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促进静脉曲张恢复,缩短康复进程,改善生活质量。行早期小切口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需注意:(1)术前采用血管彩超明确血栓是否发展至股静脉并进行标记,有助于术中完全剥离血栓;(2)剥离血栓时,借助剥离器,有利于实现一次性成功剥除。

综上所述,早期小切口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伴急性血栓性浅静脉炎患者的效果确切,可减轻手术创伤,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促进静脉曲张恢复,加快康复进程,提高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血栓性静脉炎高位
清热凉血散结方外用治疗化疗性静脉炎疗效观察
从炎症细胞因子浅析血栓性浅静脉炎病因病机及治疗经验
1~2月煤炭价格高位震荡 未来仍存较强支撑
高位算起更方便
牛肉价格居高位 挖潜提升自给力
短期内麦价或高位趋稳
肛外横切口潜行剥离术治疗血栓性外痔临床分析
微量泵结合PICC减轻5-Fu导致静脉炎的观察及护理效果分析
急性血栓性脑梗塞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消化内科静脉炎的护理干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