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灌注成像在非小细胞肺癌放疗效果评估中的应用

2020-10-31 02:48赵元凌
河南医学研究 2020年28期
关键词:微血管影像学肺癌

赵元凌

(息县第二人民医院 放射科,河南 信阳 464300)

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为肺癌常见的一种类型,约占肺癌的80%,由于NSCLC发病初期多无明显临床症状,导致大部分患者确诊时病情已发展至中晚期,错过了最佳手术治疗时机,故疾病预后情况较差[1]。放疗已成为临床治疗NSCLC的主要手段,可在一定程度上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但由于中晚期NSCLC患者病情进展速度较快,因此应采取有效的措施评估放疗效果,为临床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CT灌注成像为一种新型功能成像技术,常被临床用于NSCLC诊断中,可有效鉴别肿瘤性质、病理分型,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2]。但临床在CT灌注成像评估放疗治疗NSCLC的临床效果方面研究较少。基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CT灌注成像在NSCLC放疗效果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息县第二人民医院经病理检查确诊并采用放疗治疗的86例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9例,女37例,年龄49~72岁,平均(52.15±3.25)岁,临床分期Ⅲa期39例,Ⅲb期47例。

1.2 入选标准(1)纳入标准:①经体征、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等确诊为NSCLC患者;②符合放疗适应证者;③预计生存时间>6个月者;④临床资料与影像学资料完整者;⑤配合度理想者;⑥无精神疾病或智力障碍者。(2)排除标准:①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②凝血功能障碍者;③过敏体质者;④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基础性疾病者;⑤合并其他恶性肿瘤者;⑥合并肝、肾等器官功能衰竭者。

1.3 扫描方法86例患者放疗前后均接受CT灌注扫描,方法如下。患者呈仰卧位,扫描时指导患者浅呼吸后进行屏气,使用东芝Aquilion 64层螺旋CT进行扫描,扫描范围为右锁骨上窝至膈下;扫描参数为重建层厚5 mm,采集野直径400 mm,采集层厚8 mm,管电压100 kV,管电流80 mA,准直0.5 mm×64,旋转速度每周0.5 s;经肘静脉注入300 mgI·m-1碘海醇,注入剂量100 mL,注入速度每秒4.5 mL,延迟3 s后进行灌注扫描,扫描时间为50 s,共扫描50次,获得200个图像。将扫描数据上传到Vitrea工作站,使用奥德赛灌注软件进行分析,在肿瘤区域中选取肿瘤感兴趣区,测定原发肿瘤病灶最大直径,并使用软件逐层勾画肿瘤轮廓,自动计算得到肿瘤体积与灌注参数[血流量(blood flow volume,BF)、血容量(blood volume,BV)],分别计算BF降低率与BV降低率。

1.4 观察指标(1)参照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对86例患者放疗效果进行评估。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为病灶完全消失,未出现新病灶,肿瘤标志物检测结果维持4周及以上无异常;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为病灶最大径之和缩小>30%,且维持4周以上;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SD)为病灶最大径之和缩小<30%,或增大<20%;疾病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为病灶最大径之和增大>20%,或新病灶出现(不包括原病灶分裂)[3]。(2)放疗前后BF、BV值。(3)依据放疗效果将86例患者分为缓解组与未缓解组,对比两组患者BF降低率与BV降低率。

2 结果

2.1 放疗效果86例患者中PR 44例,SD 35例,PD 7例,缓解率为51.16%(44/86)。

2.2 BF和BV86例患者放疗后BF、BV均低于放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放疗前后BF和BV比较

2.3 BF、BV降低率86例患者中缓解组44例,未缓解组42例。缓解组患者BF、BV降低率均较未缓解组患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BF、BV降低率比较

2.4 BF、BV降低率预测NSCLC放疗效果的效能分析将CT灌注成像中BF、BV降低率分别作为检验变量,NSCLC放疗效果作为状态变量(1=缓解,0=未缓解),经ROC工作曲线显示,BF、BV降低率预测NSCLC放疗效果的AUC分别为0.864、0.867,预测价值理想。各指标对应最佳阈值、特异度、灵敏度及约登指数见表3。

表3 BF、BV降低率对应最佳阈值、特异度、灵敏度及约登指数

3 讨论

NSCLC为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发病原因可能与吸烟、遗传、电离辐射、环境因素存在一定关联,主要临床症状为咳嗽、胸部疼痛、低热、呼吸困难等,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健康[4]。放疗主要通过损伤肿瘤内部血管,使肿瘤发生缺血性坏死,从而降低肿瘤内血流灌注与微血管密度,抑制肿瘤生长,发挥治疗作用[5]。因此,临床主要依据肿瘤血管变化情况对放疗效果进行评估。

影像学检查为临床评估肿瘤血管情况的主要方法,CT灌注成像为临床常用的影像学检查,不仅能够得到准确的肿瘤组织解剖信息,还可准确反映肿瘤组织内部血流灌注与微血管分布状况,且具有操作简单、无创、可重复等特点[6]。研究指出,CT灌注成像参数中BF、BV能够客观反映肿瘤组织内微血管分布情况,从而在功能学方面表现肿瘤生理变化[7]。李传贵等[8]研究指出,CT灌注成像参数变化与肺癌组织形态改变存在一定关联。本研究结果显示,放疗治疗NSCLC患者缓解率为51.16%,放疗后BF、BV均低于放疗前,可证实放疗对肿瘤组织内部微血管具有一定影响,支持上述研究观点。本研究显示,缓解组患者BF、BV降低率均较未缓解组患者高,表明BF、BV降低率越高,NSCLC放疗效果越好。BF为单位时间内能够经过肿瘤组织的血流量,BV为肿瘤组织内含有的血液量,均为测定血流丰富状况的敏感指标,BF与BV降低提示肿瘤组织内微血管密度与经过肿瘤组织的血流量均在减小,因此,根据放疗前后的BF、BV降低率能够评估放疗效果[9-10]。郑心婷等[11]研究显示,CT灌注成像能够反映NSCLC患者预后情况,治疗后BF、BV降低的患者生存时间长于BF、BV升高的患者。本研究经ROC工作曲线检验结果显示,BF、BV降低率预测NSCLC放疗效果的AUC分别为0.864、0.867,预测价值理想,敏感度分别为0.912、0.844,特异度分别为0.862、0.909,提示BF、BV降低率能够准确反映放疗效果,利于临床及时调整放疗方案,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CT灌注成像对评估NSCLC放疗效果具有重要作用,且BF、BV降低率能够作为评估放疗效果的重要指标。

猜你喜欢
微血管影像学肺癌
基于OCTA图像分析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黄斑区微血管病变观察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影像学表现及随访研究
对比增强磁敏感加权成像对肺癌脑转移瘤检出的研究
氩氦刀冷冻治疗肺癌80例的临床观察
血管病,“大河小溪”一起治
长链非编码RNA APTR、HEIH、FAS-ASA1、FAM83H-AS1、DICER1-AS1、PR-lncRNA在肺癌中的表达
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相关性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特殊部位结核影像学表现
缺血修饰白蛋白对微血管心绞痛的鉴别诊断价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