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残疾青年生活品质现状的调查研究
——以山东省某职业学院为例

2020-11-02 02:05陈建军曾慧琴单盛楠许家成
绥化学院学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福祉残疾残疾人

陈建军 曾慧琴 单盛楠 许家成

(1.济南大学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 山东济南 250022;2.南京市栖霞区特殊教育学校 江苏南京 210038;3.重庆师范大学殊教育系 重庆 400047)

一、问题提出

十九大召开以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国人民都在不懈地努力奋斗着。残疾人作为社会成员的一部分,他们的发展状况将会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国务院2016年8月3日《“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中提到:“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实在地惠及广大残疾人,使残疾人收入水平明显提高、生活品质明显改善、融合发展持续推进,让广大残疾人安居乐业、衣食无忧,生活得更加殷实、更有尊严。”[1]解决好残疾人问题,一直是各级政府、残联追求的目标,残疾人生活品质问题,也是我们应该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高职院校,即高等职业院校,是指培养具备一定技术技能水平、能够胜任某种技术岗位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学校。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残疾青年的高等职业教育,1994年颁布的《残疾人教育条例》规定:“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普及为重点的方针,着重发展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积极开展学前教育,逐步发展高级中等以上教育。”另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章明确指出:“加强残疾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培养,……大力推进残疾人职业教育,重视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2]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是特殊性的职业教育,这种特殊主要表现在教育对象的特殊上,由于身心发展上的特殊性,残疾高职学生在知识学习、能力获得和社会适应等方面与健全学生有较大差距。[3]

生活品质指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中的个体对与他们生活目标、期望、标准及所关心事情的有关生活状态的体验,同时强调对自身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认知以及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4]针对残疾人生活品质的研究大多数以某一个省份或几个社区的家庭为依托作为调查的对象,而较少以高职院校的残疾青年作为研究对象。如今,高等职业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越来越多的残疾青年进入高职院校中学习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残疾青年在院校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复杂多变,其主观体验也参差不齐。鉴于此,本研究以一所高职院校残疾青年为研究对象,研究其生活品质现状,既可以弥补此研究领域的不足,也可以通过对高职院校青年生活状况充分了解,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服务,同时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调查对象为山东省某职业学院2018级计算机应用专业、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以及服装设计专业的共计102位残疾青年,皆取得残疾证明。其中,男41人,女61人。包括肢体残疾18人(轻度残疾14人、中重度残疾4人)、视力残疾45人(轻度残疾39人、中重度残疾6人)、听力残疾39人(轻度残疾20人、中重度残疾19人)。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采用《个人成果量表(成人)——评估个人生活品质之量表》进行调查,该量表是荷兰基金会和比利时大学共同研制,由尤珮蓉、张淑娟翻译出版。该量表分为个人发展、自我决策、人际关系、社会融合、权利、情绪福祉、身体福祉及物质福祉八大核心领域。每个领域各有6个题项,每个题项下设3个选项,如“常常”“偶尔”“从不”,所得分值依次为“3”“2”“1”。该问卷题量为48题,且每个领域满分为18分,生活品质总分满分为144分,分值越高表示生活品质越高。该量表分为两版,包括“自我报告”和“他人报告”。自我报告和他人报告调查内容相同,题量一致,只有表述差异。在调查当中,如果被调查对象能够自己回答一半以上的问题,便可使用自我报告的分数,如果没有使用自我报告能力,再使用他人报告。因此,在了解调查对象的能力之后,笔者主要以该量表“自我报告”部分为依据制成问卷进行发放,通过调查得出3类残疾青年在这8个领域得分的具体情况。

2.访谈法。为了进一步了解其生活品质的情况,进而发现导致其生活品质所处现状的原因,研究采取随机的方式,选取了两名听力残疾,一名肢体残疾和一名视力残疾的学生进行非结构式访谈。访谈内容主要围绕几位残疾学生所感兴趣并且愿意讨论的话题,如喜欢的明星、平时玩的游戏、上课的情况、平时一起玩的朋友或喜欢的家人等等。通过对访谈资料的整理分析,可以看出家庭条件较好的残疾青年接触的事物和活动更多,有更为广泛的兴趣爱好,并且积极参加学校的课内外活动。残疾程度较轻或者通过辅具有效减轻自身障碍程度的残疾青年对生活更为乐观,能为自己的生活做出规划,对未来更有信心。从三种残疾类型来看,肢体残疾和视力残疾青年与研究者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更加流畅,更热衷于主动表达观点,分享自己的喜好。而与听力残疾青年交流过程中,由于对方听力功能的限制,信息交流分享存在一定困难,对方对于问题理解有一定难度,尽管研究者居于话题主导地位,也较难评判其生活具体状况,需要与问卷数据作为补充。

(三)数据处理。此次研究共发放问卷102份,其中肢体残疾18份、视力残疾45份、听力残疾39份。排除无效问卷以及无法获得“他人报告”的部分,剩余有效问卷91份,其中肢体残疾16份、视力残疾38份,听力残疾37份。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残疾青年生活品质的发展现状。均值可以较好地表示各类残疾青年每个领域的得分状况,标准差表示各类残疾青年在每个领域发展状况的个体差异,研究通过均值和标准差来衡量各类残疾青年在上述8个生活品质领域的状况,以下是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各类残疾青年生活品质八领域的均值和标准差(均值/标准差)

由表1可知,从各个残疾类型对比来看,在个人发展领域,肢体残疾青年状况最好,平均得分最高,个体间差异最小,听力残疾状况最差;而在自我决策、人际关系、社会融合、权利、情绪福祉、身体福祉和物质福祉领域,总体而言视力残疾的得分状况最佳,而听力残疾状况最差。

从各类残疾青年每个领域得分状况分析,可以看出肢体残疾、视力残疾及听力残疾青年在个人发展和人际关系领域中体现出较高的得分水平和较小的个体差异;而在情绪、身体及物质福祉领域中体现出较低的得分水平和较大的个体差异。

(二)各类残疾青年生活品质总体发展水平。生活品质的整体水平是由生活品质总分表示,由八个领域的分数相加而得,得分越高说明生活品质水平越高。研究采用均值来表示各类残疾青年生活品质的总体水平,用标准差来表示各类残疾青年生活品质之间的个体差异,并在各类残疾青年之间做出比较,以下是统计结果(见表2):

表2 各类残疾青年生活品质的总体情况

由表2可知,从均值来看,视力残疾青年的生活品质水平最高,生活品质总分均值达到118.11分;而肢体残疾次之,生活品质总分均值为113.38分;听力残疾青年生活品质水平最低,生活品质总分均值仅有96.49分,远低于视力残疾和肢体残疾青年的生活品质水平。总体而言,残疾青年的生活品质处于偏上水平。从标准差来看,视力残疾青年生活品质总分的标准差最小,说明视力残疾青年生活品质的个体间差异相对较小;听力残疾青年和肢体残疾青年的生活品质总分的标准差最大,说明听力残疾青年和肢体残疾青年生活品质的个体间差异较大。

四、讨论

(一)残疾青年的生活品质总体处于偏上及原因。综合以上数据,总体而言,残疾青年的生活品质处于偏上水平,该结果与国外的相关研究相比差距不大,Mattevi等人对巴西162名残疾青年进行生活品质调查的结果显示其生活品质处于中等偏上水平。[5]这一现状的潜在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1.社会方面。我国政府对残疾青年的生活品质十分关注与重视,主要表现在法律法规以及政策的制定和实施。2008年4月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七条指出:“全社会应当发扬人道主义精神,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支持残疾人事业。国家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为残疾人提供捐助和服务。”国务院于2016年8月3日印发并实施《“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中提到:“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实在地惠及广大残疾人,使残疾人收入水平明显提高、生活品质明显改善、融合发展持续推进,让广大残疾人安居乐业、衣食无忧,生活得更加殷实、更有尊严。”另外,各级政府对残疾学生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院校的办学经费给予倾斜,对残疾学生生均经费拨款高于普通学生的生均经费。总之,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促进残疾人得到康复、教育、就业辅导,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残疾人合法权益,这也是残疾青年生活品质偏上的重要原因。

2.学校方面。邹广文认为物质性需求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求,同样也是残疾人生活最基本的保障。[6]在物质生活上,学校设立助学金,给予残疾人每月420元的生活补助。对残疾人入学施行免学费住宿费书本费政策,且残疾青年回家返校,对其报销车费路费。此外,学校积极与残联、社会机构及公司合作,为残疾青年争取生活物资。为方便残疾学生出行,学校打造了较为完善的无障碍环境,比如安排肢体残疾学生住低楼层,在学校各处设置盲道、坡道,高楼层设置电梯等。为了让视力残疾学生与健全学生同样享受图书资源,学校专门建立视障阅览室,很好地满足残疾学生的需求。Liégeois和Axel提出对于残疾人来说,生活质量是一个重要的、有意义的概念,残疾人的生活质量不仅仅包含生活中的内容,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提升。[7]在精神生活上,为了使学生在进入职业学院之后能以健康的心理状态迎接高等职业教育阶段的学习,山东省某职业学院为他们安排心理健康课程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同时,学校还打造设备完善的心理健康与咨询教室,提供沙盘、打击乐器、玩偶、呐喊仪等供学生发泄和调节情绪的设备。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参与校园活动,学校组建手语社团,并且学校召开的大小会议均配备手语翻译。此外,学校安排健全学生在宿舍、食堂、医院等各处值班,为残疾学生提供帮助,也能够促进学校内部健全学生与残疾学生之间的融合。综上,学校对残疾青年的物质和精神层面的支持是其生活品质偏上的原因之一。

3.家庭方面。据社会学专家研究,家庭及成员向残疾人提供几乎全部的情感性支持、满足自尊性支持、物质性支持、工具性支持和抚育性支持。家庭对残疾青年的支持是持续的,最关键的是情感与物质上的支持。[8]事实上,因社会地位、经济、身体等因素的差异,残疾人比健全人更需要他人的帮助和亲情的温暖。所以,在残疾青年的成长过程中,家人的陪伴和支持至关重要。家人给予残疾青年无微不至的支持和照顾,在生活、身心康复、学习和工作等方面提供很多的帮助,使他们从自己家人的鼓励和支持中不断汲取力量,克服重重困难,增强其自信、自强和自立的能力。此外,家人是残疾青年最信任的人,他们可以从家庭获得心理上、情感上的认同,也可以获得安全感。残疾青年一旦碰到心理等问题,通常第一时间就与家人沟通,寻求家庭的帮助,有快乐也会与家人一同分享。所以,家庭是残疾青年生活品质偏上的关键原因。

4.残疾青年自身方面。Fu等人的研究发现,积极的态度使人们的身体、心理健康状况更好,健康乐观的心态可能会显著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9]从与残疾青年的访谈中,我们了解到目前残疾青年的心态是非常乐观、向上的。残疾青年接受过很多的教育,从小的康复教育、基础教育到现在的高等教育,使得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逐渐成熟。他们与普通青年无异,热爱生活和学习,有自己的目标,也正向着目标努力。除了学习外,他们有自己的社交圈,在与外界的交往中,促进了健康心态的养成。除此之外,他们已经习惯自己的障碍,并不觉得自己某方面的残缺或障碍会影响到日常的生活和学习。总之,残疾青年积极向上的心态也可能是其生活品质偏上的原因之一。

(二)听力残疾青年的生活品质处于偏下及原因。从残疾类型来看,听力残疾青年生活品质水平比其他两类要低,且个体间差异较大。这与国外研究的结果类似,Vanthauze等人调查42名听力残疾人的生活品质,发现听力残疾人的生活品质得分较低。[10]研究者在调查过程中与各类障碍类型的青年进行访谈,发现导致听力残疾青年生活品质水平的潜在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听力残疾的青年群体患多重残疾占比大。Fellinger等人发现听力残疾尤其是伴有多重残疾的青少年其心理健康水平较差,消极情绪较多。[11]在接受调查的30多名听力残疾青年中,10几位青年均伴有智力低下,不能很好地理解问卷问题,在进行报告时,研究者和学生教师均做了一定的辅助和解释。即使如此,在保证被调查者能够理解问题的情况下,被调查者所作出的回答也较为偏激。此外,多重残疾的青年在个人发展上相对薄弱,在其他自我决策、权利和福祉等方面就相应地显示出更低的水平。

2.听力残疾群体中个人残疾程度及康复程度差异较大。听力障碍不仅给听力残疾人群带来言语交流的困难,还会影响到他们的认知能力、社交活动和心理健康,从而降低了他们的生活质量。Cohen等人的研究表明助听器的使用能够改善听力残疾人的交流沟通,从而改善整体生活质量。[12]但是在调查过程中,研究者发现部分同学能够较为流利地使用口语,并且在助听器和读唇语的帮助下接受外界信息,然而也有大部分同学只能靠手语交流,与健听人的信息交流存在较大困难。

(三)福祉领域的生活品质处于偏下及原因。从领域发展来看,综合三类残疾青年生活品质各领域的水平,发现对于自我决策、社会融合和权利等领域,不同残疾类型的青年品质水平较为不同,而个人发展领域的水平要普遍高于情绪福祉、物质福祉和身体福祉这三个福祉领域的水平。个人发展领域衡量的是个人教育与个人能力,其属于生活品质八个领域中层次最低的领域,能够进入高职院校进行深入学习的残疾青年,其生活自理等方面的能力较好,因此该领域得分较高。三个福祉领域衡量的是个人的满足感、健康、行动与休闲/娱乐的状况以及个人的财务状况、就业情况、居住安排以及个人物品的拥有状况等。一方面,这三个领域对残疾青年的生活品质要求较高,相比其他领域,量表问题的区分度较高,能够很好地将生活品质的水平展现出来。另一方面,因为残疾本身的原因,残疾青年会对身体福祉的自我认可度较低,对身体的异常状况关注较高。而在个人的财务和物品所有状况等方面,残疾青年对于自身的财产拥有尚处于半自主状态,因此得分相对较低。

五、结论

(一)残疾青年的生活品质总体处于偏上水平。

(二)听力残疾青年的生活品质低于视力残疾青年和肢体残疾青年。

(三)残疾青年在情绪、物质和身体福祉领域的生活品质低于其他领域。

六、建议

从此次调查研究中可知,高职院校内的残疾青年中,听力残疾青年的生活品质更应该得到关注。同时,在生活品质各个领域中,情绪、物质和身体福祉领域的水平更应该得到提升。以下建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和帮助高职院校残疾青年获得更高的生活品质。

(一)从社会层面改善残疾青年的情绪、物质和身体福祉

1.完善残疾青年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社会保障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其国家成员“保根本、促民生”的事业。[13]对于残疾青年,尤其是高职院校的残疾青年来说,他们即将进入社会,从学校到社会的转衔需要制度和政策的扶持,只有提高残疾青年的社会保障水平才能真正意义上让即将步入社会的青年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支持。社会应建立更加完善的残疾青年服务体系,还应完善残疾人就业服务信息平台,多方位拓展残疾人就业渠道;完善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网络,提高康复技术水平,增加康复资金投入,扩大康复服务救助范围;使残疾人能够及时得到应有的保障和服务,利益和权利得到有效保障。[14]

2.提高社会成员对残疾的认识。提高社会成员对残疾的认识不仅应从残疾预防和治疗上丰富社会成员对残疾的认知,还应从扶残助残上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关注残疾青年生活的氛围。增强社会成员的残疾预防观念,应促进相关理念和知识的普及,规避致残风险,尤其是意外致残因素,降低残疾的发生率。同时,提高群众对残疾康复,尤其是早期康复的信心。在全社会呼吁关注残疾群体,用包容和接纳的眼光去支持和帮助残疾群体,促进残疾群体的进一步社会融合。

3.提高无障碍设施建设水平。目前来看,在我国各种特殊教育学校和其他有残疾群体存在的高职院校中,无障碍设施的建设水平均在逐渐提升。在特教领域,提供无障碍环境的观念也深入人心。但从整个社会来看,无障碍设施并不健全,比如盲道被占用、台阶未设置坡道等问题层出不穷。没有基本的无障碍环境,残疾青年的出行就得不到保障,生活品质的提高就更无从谈起。无障碍设施的建设,需要资金的投入,政策的支持,更需要我们每一位社会成员的维护。

(二)从高职院校层面整体提高残疾青年生活品质。

1.加强高职院校残疾青年课程体系建设。高职院校残疾青年的课程体系除了应有专业针对性之外,也应考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等。学校应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为他们的情绪情感问题提供帮助和解决的办法。在面临学习和就业的交接阶段,高职院校残疾青年通常会产生迷茫和困惑,因此增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至关重要。

2.优化校内资源配置,更多向听力残疾倾斜。学校应对听力残疾青年进行针对性的手语培训、助听器使用培训等,同时在语言学习上主张“手口并行”,使听力残疾青年更好地适应社会,减少因沟通不畅而造成的不便。此外,学校还应重视听力残疾青年心理健康,帮助残疾人树立积极的态度。听力残疾人群作为特殊的健康管理对象,在对其进行健康管理时应注重与其他类别残疾人群的差异性,尤其应重视康复服务。[15]

(三)从残疾青年家庭层面注重支持介入。高职院校残疾青年学习的主要目的是更好的就业,这一阶段的年龄特点与其面临的成长任务十分特殊,需要家长给予足够的配合。从调查可知,各残疾类型青年的个人发展和自我决策水平参差不齐,说明还有部分残疾青年的独立性仍然较弱。家长在残疾青年个人成长过程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若家长对其生活干预过多,会极大的限制残疾青年的自由,令其丧失自主决策的能力。因此家长应该让其拥有更多的自主决策权,鼓励其自己做决定并且支持他们的想法。

(四)从残疾青年自身层面提升生活品质。一般来说,残疾学生进入青年期时,思维逐渐达到成熟水平,独立自主性日益增强,价值观和道德观逐渐形成并成熟。为了进一步地融入社会,残疾青年自身应有意识地关注生活品质提升。首先,应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开拓眼界,提升自身素质。同时,挖掘自身潜能,提高缺陷补偿的能力,培养自身专长。其次,残疾青年需要提升自身的情绪调节能力,学会放松心情和缓解压力的技巧,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再次,残疾青年自身也要积极地融入社会,参与社会和学校的各种活动,丰富自己的生活。最后,掌握足够的法律知识、提升维权意识至关重要,应学会积极主动地向外界寻求帮助。

猜你喜欢
福祉残疾残疾人
生态就是民生 环境就是福祉
建优美生态 谋百姓福祉
创造健康红利 增强人民福祉
我骄傲
黑龙江:为百姓健康福祉行动计划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为残疾人筑一个“中国梦”
多方联手为残疾青年办实事
一个倾情帮教的残疾老人
四位老人与一个残疾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