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菖蒲挥发油对多房棘球蚴的体外杀伤活性※

2020-11-03 08:19李占强李润乐苏姗姗芦殿香樊海宁
中国高原医学与生物学杂志 2020年3期
关键词:丁香酚菖蒲挥发油

李占强,李润乐,苏姗姗,芦殿香,汤 锋*,樊海宁

[1.青海大学高原医学研究中心,高原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青海省高原医学应用基础重点实验室(青海-犹他高原医学联合重点实验室),青海 西宁 810001; 2.西宁海关技术中心,青海省食品安全研究重点实验室,青海 西宁 810003; 3.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青海省包虫病重点实验室,青海 西宁 810001]

本研究以藏菖蒲AcoruscalamusL.挥发油为研究对象,明确其对体外多房棘球蚴的杀伤活性。

1.材料、仪器与方法

1.1 材料、仪器

藏菖蒲饮片(AcoruscalamusL.,购自青海中藏药材市场),阿苯达唑(TCI,纯度>98%)。胎牛血清(BI公司),DMEM培养基(Gibico公司)。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arl Zeiss Jena公司,LSM 800),光学显微镜(Carl Zeiss Jena公司,Axio Vert.A1),培养箱(Thermo公司,BB15)。

1.2 方法

1.2.1 药物提取

称取50 g藏菖蒲饮片剪碎置500 mL烧瓶中,加水浸泡(过夜)后,采用水蒸气蒸馏法蒸馏6 h,收集无色挥发油2.6 mL。经无水Na2SO4干燥后的挥发油用DMEM培养基分别配制10.00、1.25 mg/mL浓度的藏菖蒲挥发油溶液。

1.2.2 原头蚴的分离及体外培养

原头蚴的分离及体外培养参考文献方法[1]。

1.2.3 挥发油体外活性的检测

在激光共聚焦培养皿中,依次加入1 000个原头蚴、2 mL待测挥发油溶液(10mg/mL)后置活细胞工作站(37℃,5%CO2)进行培养,并动态观察原头蚴存活情况。

在六孔板中,分别取2 mL待测挥发油溶液(1.25mg/mL)、对照药物阿苯达唑溶液(10mg/mL)和PBS溶液与原头蚴(1000个)在培养箱中一块培养。培养5 h后,加入等体积伊红溶液混合染色,吸取10 μL混合液,于光学显微镜下计数原头蚴总个数和死亡个数(虫体红色且无活动性视为死亡[1])。

1.2.4 挥发油对原头蚴形态的影响

将经挥发油(10mg/mL)处理的原头蚴用3%戊二醛固定15 h后,用PBS溶液清洗3次,再用1%锇酸固定1 h后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原头蚴整体形态。

1.2.5 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 藏菖蒲挥发油对多房棘球蚴活力的影响

将原头蚴放入藏菖蒲挥发油稀释液(10mg/mL)共培养并实时观察发现,共培养起始阶段,原头蚴均处于活跃状态,头节外翻,整体形态完整、清晰,随着共培养时间的增加,原头蚴运动开始减缓,活力下降,15 min后,部分原头蚴整体形态发生显著变化,趋向于球体形态且主要特征模糊,运动性也开始减弱并消失,透光性降低(图1箭头所示)。空白对照组中的原头蚴均处于活跃状态,头节均外翻,原头蚴整体形态完整、清晰。药物作用前与作用15 min后情况如图1所示。

ACE:藏菖蒲挥发油(10mg/mL);PBS:对照品

2.2 藏菖蒲挥发油对多房棘球蚴的体外杀伤活性

将PBS溶液(空白对照组)、藏菖蒲挥发油(1.25mg/mL)、阿苯达唑(10mg/mL)与原头蚴共培养5 h后,经伊红染色后在光镜下观察发现:空白对照组中的原头蚴没有被伊红染色,有一定活动性,如图2A所示;1.25 mg/mL藏菖蒲挥发油组中的原头蚴大部分被伊红染色,运动性消失,如图2B所示;10 mg /mL阿苯达唑组中的原头蚴未被伊红染色,具有一定活动性,如图2C所示。镜下统计原头蚴总个数和死亡个数:空白对照组、藏菖蒲挥发油(1.25mg/mL)组、阿苯达唑(10mg/mL)组死亡率分别为(1.8±0.6)%、(94.1±2.1)%、(10.9±2.4)%。挥发油组同空白组和阿苯达唑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图2所示。

A:PBS缓冲液;B:藏菖蒲挥发油(1.25mg/mL);C:阿苯达唑(10mg/mL);★:P<0.05

2.3 藏菖蒲挥发油对原头蚴形态的影响

多房棘球蚴经藏菖蒲挥发油(10mg/mL)作用后的扫描电镜显示,正常对照组原头蚴形态饱满,光滑完整,体表微绒毛丰富,如图3A所示。经藏菖蒲挥发油作用后,形态变化显著:原头蚴整体形态皱缩,体表凹凸不平,体表微绒毛消失,头部钩脱落,如图3B所示。

A:PBS缓冲液;B:藏菖蒲挥发油(10mg/mL)

3.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藏菖蒲挥发油对多房棘球蚴具有较强的杀伤活性。

在高浓度藏菖蒲挥发油(10mg/mL)作用下,短时间内可造成原头蚴活力下降,在低浓度(1.25mg/mL)条件下经长时间作用可引起较强的致死作用,致死率远高于10 mg/mL的阿苯达唑药物[2]。但藏菖蒲挥发油的体内活性有待考察。

藏菖蒲挥发油对原头蚴形态的影响同烈香杜鹃挥发油相比,二者都可造成原头蚴体表微绒毛消失、体表凹凸不平、头部钩脱落等,但藏菖蒲挥发油还可造成原头蚴整体形态皱缩,有别于烈香杜鹃挥发油,提示其作用机制不一致,主要原因在于二者化学成分不同[1]。

藏菖蒲化学成分主要包括挥发油(单萜、倍半萜、苯丙素)、三萜、木脂素、黄酮等。目前,已在藏菖蒲挥发油中鉴定出了近百种化学成分,包括萜类、芳香类物质等。而芳香类物质主要为细辛醚类成分,包括α-细辛醚、β-细辛醚和γ-细辛醚,其含量因植物变种类型及产地不同而差异悬殊,如在A.calamusvar.angustata中,β-细辛醚含量占80%,而在A.calamusvar.americanus中未发现β-细辛醚[3]。

课题组对所用的AcoruscalamusL.挥发油进行了GC-MS分析,发现主要成分为α-细辛醚和异丁香酚甲醚,相对含量分别为43.49%、18.43%,占总挥发油的61.92%,而β-细辛醚相对含量较低。此外,还有甲基丁香酚、异甲基丁香酚、γ-细辛醚等芳香类物质。郑佳等人对α-细辛醚与β-细辛醚体外杀伤多房棘球蚴的活性研究显示,β-细辛醚对多房棘球蚴具有明显杀伤作用,而α-细辛醚在5 mg/mL浓度下未表现出杀伤作用[4]。此外,有研究表明,α-细辛醚具有致肝细胞癌和致突变等毒性作用[3,5,6]。由此推断,藏菖蒲挥发油对多房棘球蚴的体外杀伤活性物质并不是其主成分—α-细辛醚,综合之前相关报道,对多房棘球蚴具有显著的杀伤作用的丁香酚、β-细辛醚都具有“C6-C3”的母核结构,主要区别在于丙烯基中双键的位置及构型、甲氧基和羟基的取代数量和位置,文献中已明确丙烯基中的1-2位为双键时,顺式结构有活性[4,7]。因此,藏菖蒲挥发油中的丁香酚、甲基丁香酚、γ-细辛醚类物质可能为藏菖蒲挥发油的活性成分,但异丁香酚及其衍生物是否有活性尚待明确。故有必要对具有“C6-C3”母核物质的构效关系进行深入研究,明确其必需活性基团,为后续安全、有效的药物研究奠定基础。此外,藏菖蒲挥发油中的萜类物质是否具有杀伤活性亦需明确。

猜你喜欢
丁香酚菖蒲挥发油
褪黑素结合丁香酚处理对红桃贮藏品质的影响
升血小板胶囊中连翘挥发油包合工艺研究
水产品流通环节丁香酚类麻醉剂残留现状及评价
安徽产薄荷挥发油提取工艺优化研究
丁香酚在罗非鱼体内的代谢和休药期研究
用菖蒲水洗头(环球360)
响应面法优化水蒸气蒸馏提取牡丹根皮挥发油工艺*
丁香酚诱导癌相关成纤维细胞 的凋亡及其机制的研究
室雅菖蒲清
“水草精英”菖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