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鲁迅故里

2020-11-03 05:45王瑞松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20年3期
关键词:石板路三味书屋百草园

从在初中学了鲁迅先生的文章,绍兴就成了我心中的向往,因为绍兴是鲁迅先生的故乡。去年5月绍兴之旅成行,终于来到了鲁迅先生的故里。

从车上下来,就是一个小广场,广场里竖着一面又高又阔的字幕墙,墙上有鲁迅的画像和“鲁迅故里”几个大字,游客们争相在字幕墙前拍照留影。

字幕墻上鲁迅先生的画像,是他烟不离手凝神深思的形象。先生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先生打动我的首先是他那能洞穿一切的锐利目光。

顺着一条石板路,走进一条颇具江南古风的街道,街道两旁是一些小商铺,兜售着工艺品、文房四宝、字画、小食品等;鲁迅笔下的茴香豆、豆干、梅菜、绍兴老酒成了这里最抢眼的热卖。

这里游人如织,人头攒动,生意火爆。我不禁感叹,先生虽然早已故去,然而先生笔下的故事还在这里流传,仿佛在传颂着先生不朽的人生……

路旁是一条窄窄的河道,乌篷船上头戴毡帽,身披马甲的船夫,用力地划着桨,游船摇曳着慢慢前行,吱吱呀呀的摇撸声,好像在诉说着世间的沧桑。

走进这条石板路,你不用问去处,随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就是你要去的地方。

鲁迅祖居、鲁迅故居、鲁迅纪念馆、三味书屋、咸亨酒店等分列道路的两旁。

蓦然看见路旁的一面字碑上,写着“民族脊梁”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我不禁为之一震,好像心底深处的一种声音突然迸发出来,先生那刚毅、冷峻、深邃的面孔涌现在我的脑际……

前行不远,来到鲁迅祖居——周家老台门。

台门,是这里旧时大户人家的宅子,周家老台门是那个年代典型的达官贵人的住宅。老台门由台门斗、大厅、香火堂、后楼以及东西厢楼组成。在仪门的上方挂着一块“翰林”匾,鲁迅祖父是同治年间的翰林,家族显赫,后因科场行贿案发被判“斩监候”致使家族衰败。鲁迅的少年时代正是家族由兴盛到衰败的时期。家族的衰败,让少年鲁迅,感受到了世间的炎凉,鲁迅先生说:我很感谢我父亲的穷下来,使我因此明白了很多事情,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从祖居出来,前行不远到了鲁迅故居。

鲁迅故居门前,参观的人们排成长长的队伍,队伍秩序井然,就像一列朝圣的队伍,虔诚默默地向前流动。

我被爆满的游客,拥簇着进入鲁迅故居。故居是一幢中式二层楼房,坐北朝南,客厅里摆放着雕花的桌椅,楼下客厅后面是鲁迅母亲的房间,西面是鲁迅祖母的卧室,再是鲁迅诞生的房间。鲁迅的童年、少年在此度过,直至18岁出外求学。

屋后就是“百草园”,围墙上爬满了藤蔓,院子里有桑树,皂角树,还有碧绿的菜园……这里的一切都似曾相识,我仿佛穿行在鲁迅先生的字里行间。

我恍惚看见,冬天的百草园里少年鲁迅和闰土扫出一块雪地,正在用一面大的竹筛捕鸟,竹筛下面撒些秕谷,麻雀、稻鸡、角鸡、鹁鸪正在啄食……童心无忌的少年闰土与鲁迅有着真诚的友谊;而三十年后的中年闰土,面色灰黄,脸上刻满凄凉,恭恭敬敬垂手立站在鲁迅面前。鲁迅先生说: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我仿佛看见先生的内心被深深地刺痛,目光里充满了对受压迫者同情,对旧势力的愤懑。

出了百草园,经过一条狭窄的石板路和一座石拱桥,来到了鲁迅少年时读书的地方,一块门匾上书写“三味书屋”四个字,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在古树下的一只梅花鹿。据说,每逢早晨上课前,老先生得带领学子,对着匾额和鹿图行礼后才能开课。

房间里讲桌上放着一把旧的戒尺,周围是几张大小不一的书桌。书屋后面有个小园,在砖砌的小花坛里种着一些花草。

鲁迅11岁至17岁在这里求学。

“三味书屋”同样游客爆满,没法站下仔细看看,只能随着拥簇的人流被动前行。

前面来到“咸亨酒店”,门前立着穿着长袍的孔乙己塑像。

由孔乙己我想到了祥林嫂,想到了阿Q……一个时代的印记,历久弥新。先生那忧国忧民的眼神,又一次浮现在我的脑际。

在鲁迅纪念馆里,一些图片和史料,记载了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55岁英年早逝上海民众自发为他举行的隆重葬礼。治丧委员会由宋庆龄、蔡元培、沈钧儒、李公朴等知名人士组成;由巴金、张天翼等十二位当时文化界有影响的人物抬棺,遗体上覆盖着“民族魂”三个字。

为鲁迅先生送葬的队伍,从徐家汇一直排到万国公墓。

“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先生用一生践行了他的诺言!

作者介绍

王瑞松,笔名:鹤松,汉族,山东青岛人,山东散文学会会员,作品散见於“中国散文网”“老年生活报”“青岛早报”“作家报”“齐鲁文学”“文学百花苑”“鸭绿江”“参花”等报刊及平台。作品多次获奖并被收入多种文集中。

猜你喜欢
石板路三味书屋百草园
悠悠石板路
乡间那条石板路(外一章)
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东塔的石板路
游百草园
小区的石板路
三味书屋之“三味”
多元训练 实现读写转化——以部编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仿句为例
寻找百草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