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似与形似”理论指导下《青玉案元夕》英译策略研究

2020-11-03 05:45张书齐王立欣连凯宇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20年3期
关键词:英汉翻译

张书齐 王立欣 连凯宇

[摘  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广泛,对于选拔人才的标准越来越严格,究竟如何正确地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了词人辛弃疾的名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通过此句说明在学习中思考的重要性。本文在“神似与形似”理论指导下,旨在通过分析《青玉案元夕》的众多译文从而得出如何准确翻译古代诗词的结论。

关键词:英汉翻译;“神似”与“形似”;《青玉案元夕》]

伟大的实践,离不开思想的引领。思想理论的魅力与价值,惟有扎实学习才能深刻体悟。习近平总书记2003年7月13日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中发表的短论《理论学习要有三种境界》中引用了宋代词人辛弃疾所著《青玉案元夕》中千古名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来说明究竟应该如何学好党的理论。《青玉案元夕》中的深刻道理与内涵更是值得推广到世界各地,使每一个人理解并付诸行动。实现文化交流,不但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而且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众所周知,古代汉语典籍是中国历史文化的载体,而译介在对外传播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因此,如何能够准确、易懂地将汉语古代典籍翻译则是顺利开展文化交流的关键。

1研究现状

通过对知网数据进行整理得知:国内研究《青玉案元夕》的相关论文共29篇,其中英译本研究4篇,社会符号学2篇,与西方诗歌写作风格对比1篇,不同作品哲理对比1篇,教学设计6篇,作品赏析10篇,不同领域结合2篇,“阑珊”定义2篇,古诗词艺术歌曲特征探究1篇。国外并没有研究相关主题的文献。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2.1.1原文本选择

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别具一格,占有一席之地,其华丽的词藻,圆润的语言,精炼的表达,细腻的感情,常为人所吟诵。而辛弃疾作为宋朝豪放派代表词人之一,其创作风格独树一帜,在词史上举足轻重。他的作品常常形式多样、豪迈奔放、慷慨悲壮,与苏轼并称“苏辛”,而其代表作《青玉案·元夕》是他为数不多的一首委婉词。其中不仅描写了元宵灯节辉煌壮丽的景观,同时也借此文表现自己超凡脱俗、孤高单薄的高贵品质。中国近代文学思想家王国维先生又将原文中的千古名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理解为学习的第三种境界——顿悟。意为学习者在苦苦追寻之后,豁然开朗、灵感顿生。这也是一种极为难得的一种境界。

2.1.2译文文本选择

共收集译文9篇,其中徐忠杰、许渊冲、初大告、杨宪益、施颖洲均是有海外留学或访问经历的翻译大家,冯修文、余正、黄宏荃、龚景浩是学历与学术成就较高的翻译者。通过分析各位译者的生平经历以及社会认可度从中选择了徐忠杰、许渊冲以及龚景浩三位译者的作品进行研究。原因在于,这三位译者在国内均享有盛名,并且其均有海外知名学府的留学经历,同时,三者皆有相关翻译著作的出版,社会认可度较高,可读性较强。其中,许渊冲先生的译文选自《唐宋词一百首》(以下简称许译),徐忠杰先生的译文选自《词百首英译》(以下简称徐译),龚景浩先生的译文选自《英译中国古词精选》(以下简称龚译)。笔者通过以上三位译者所翻译的译文进行比较研究,以便更加客观地探知在“神似与形似”理论指导下翻译古文的效果,以及古文翻译时所需要秉持的原则。

2.1.3研究方法

本文由于相关数据资料不充分以及笔者个人数学知识比较薄弱,因此选用定性研究方法,以探究使用何种翻译技巧才能准确、易懂地将中国传统古文翻译成别国文字,让其理解原文内容以及其中所包含的深刻意义。笔者也只是凭借已有的相关知识,参考各大网站上的信息资料,对其进行整理和分析,提出自己对于古文翻译方面的见解。

3“神似与形似”视阈下《青玉案元夕》英译策略研究

3.1“神似与形似”翻译理论

“神似与形似”这两个翻译概念是傅雷先生在1951年9月写的《<高老头>重译本序》中提出的。所谓“形”,翻译界又称为“形式”,主要指通过语言转换,给持不同语言的人提供沟通的可能性。而形似,是指译文的表达形式和手段与原文相似。所谓“神”,与“形”相对,便是“内容”的意思。而神似,是指译文表达的风格、内涵、意境、气势、情调等与原文相似。

3.2“神似与形似”视阈下英译策略分析

3.2.1词汇的“神似与形似”

例1蛾儿雪柳黄金缕

许译:Moth or willow ornaments

徐译:Ribbons or paper flowers

龚译:Exquisite ornaments and gold-laced willow twigs

根据原文可知,蛾儿雪柳黄金缕均为古代女子元宵节盛装所佩戴的饰品。作者写此句的意图是以富家千金的雍容华贵与下文主人公心目中的“佳人”朴实无华形成对比,突出自己不慕名利的高洁志趣。通过对比以上三个译文,徐译为丝带与纸花,许译为蛾子与柳条形状的装饰品,而龚译为精美的装饰品以及镶金的柳枝。笔者认为只有龚译最能够将古代贵妇所戴之物的名贵与奢华表现出来,也最契合原作者辛弃疾的创作意图。而其他两篇译文过于平淡朴实,只是按照原文将作者所写之物准确地翻了出来。相比之下,明显龚译更加注重“形似”。

例2笑语盈盈

许译:Giggling

徐译:Talk and laugh; even giggle around

龚译:Giggles and whispers

三位译者在翻译“笑语盈盈”时,不约而同地使用了Giggle这一词,意为“咯咯的笑”,笔者认为这一部分准确地描绘了古代少女们的天真活泼又不失礼仪。徐译中出现了laugh以及talk这两个词,笔者认为laugh一词并不是十分妥当。众所周知,古代女子以温柔、贤惠为美,从小就受到了严格的礼仪教育,即便是在熙熙攘攘的灯会,也断不会出现放声大笑的情况。反观龚译,他使用了whisper这一词汇,笔者认为这一词更能体现女子的文雅与得体,也更能使异域读者感受到当时封建王朝的嚴明礼节。因此,龚译更胜一筹。

例3灯火阑珊

许译:Lantern light is dimly shed.

徐译:Lanterns are few and far between.

龚译:The lights were low.

“灯火阑珊”意为因灯光零落稀疏而导致角落昏暗,并不是指代灯光本身不明亮。因此,徐译更加真实地表现出了当时的意境。

3.2.2句子的“神似与形似”

例4东风夜放花千树

许译:One nights east wind adorns a thousand trees with flowers.

徐译:Lanterns look like thousands of flowers aglow.

龔译:At night the east wind blew open a thousand flowering trees.

通过对比三个译文可以明显地看出许译和龚译完全按照原文的形式逐词地进行了翻译,意为“一夜的东风吹开了千棵开花的树。”而徐译另辟蹊径,将原文译为“灯笼看起来像成千上万的花在发光。”原作者借用了比喻的修辞,将灯笼比作花朵,旨在表达出当晚灯市的恢宏壮丽。前两篇译文固然意境绝美,但这并不是原作者的真实意图,也会引起异域读者的误解。

例5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许译:I look for her in vain. When all at once I turn my head, I find her there where lantern light is dimly shed.

徐译:Up and down the main streets, I must have run-A thousand times or more in quest of none, who, I have concluded, cannot be found; for, everywhere, no trace of her can be seen, when, all of a sudden, I turn around, thats her, where lanterns are few and far between.

龚译:Looking for that man in the crowds a thousand times-Turning suddenly, she saw the man standing where the lights were low.

该句为千古流传的佳句,妙处就在于原作者将主人公寻求佳人的迫切与焦急刻画地淋漓尽致,原文虽然简单,但从中蕴含了丰富的心理描写、动作描写以及神态描写。如果在翻译的过程中,注重“形似”,严格按照原文翻译,而不加任何的说明与描写,异域读者根本无法体会当时主人公的心情。徐译将“神似”发挥的淋漓尽致,他将原文翻译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情境,读者虽然没有经历当时的场景,但在头脑中早就已经有了一个清晰明了的画面,也更能设身处地的感受主人公当时的由期待到失落,最后又转为大喜的心路历程。尽管与原文的形式有所不同,增添了不少译者自身的理解,但在最终效果的呈现上是更令人满意的。

4结语

“神似与形似”理论指导下《青玉案元夕》英译策略研究发现,三位译作各有千秋,都可以称为古文翻译的典范。但就“神似与形似”这一方面来看,笔者认为徐忠杰先生与龚景浩先生的译作略胜一筹,尽管译文与原文的形式并不相同,但在阅读的效果方面还是较好地还原了原作者辛弃疾所作此文的意图。因此,笔者也得出结论,在古文翻译方面,还是要重神似而非形似。如果能够做到神似形似兼备那固然最好,如若不能,还是舍弃形似,注重神似,才能创作出更能使异域读者所接受的好译文。

参考文献

[1]陈刚,党争胜.论英汉翻译中的“神似”与“形似”[J].外语教学,1999(03):46-49。

[2]谭锴.文学翻译的神似与形似[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S1):220-222.

[3]李玉见,赵汗青.论翻译的“得意不可忘形”[J].大家,2010(11):3-3.

[4]罗山川.死译.硬译.淡译——兼及神似与形似[J].中国翻译,1985(01):23-27.

[5]田金平.论傅雷“神似”翻译理论的价值[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3):96-97.

[6]王婧.论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形似与神似[J].金田,2011(08):100-100.

作者简介

张书齐(1999—),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为翻译学。

王立欣(1971—),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翻译学。

连凯宇(1991—)讲师,研究方向为哲学。

项目基金:本文是作者王立欣主持的河北省研究项目“接受美学视阈下《平语近人》英译海外接受度”项目SZ19125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英汉翻译
语用学理论视域下的英汉翻译探析
头韵的英汉翻译在《学术英语》的实践和研究
高校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探究
浅析英汉翻译中的词性转换
浅析英汉翻译中“文化词汇”的翻译方法
学习英汉翻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英汉翻译中文化空缺现象的翻译
中西文化差异与英美文学作品英汉翻译研究
探讨对比语言学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分析
母语负迁移对汉英翻译的影响及其解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