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运行机制研究

2020-11-05 03:38寇福明秦俊丽
关键词:产教应用型院校

寇福明 秦俊丽

(1.山西大同大学外国语学院;2.山西大同大学历史旅游文化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一、引言

在全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承担着为生产、服务和管理企业培养综合性应用人才的任务。但是,由于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历史不长,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一些与社会发展和经济需要不相适应的问题,导致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2017 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该《意见》提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1]这对于推进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产教融合中实现人才培养与地方产业相结合,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科研与创新相结合,促进我国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政策指导意义。因此,在国家政策的高度引领下,在政府部门的科学引导下,在全国高等院校转型发展浪潮的推动下,开展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的相关研究,探索其办学新思路,完善独具中国特色的产教融合理论体系,成为目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迫切解决的现实问题。

二、相关研究进展

“产教融合”教学模式在发达国家的高校已经应用的比较普遍。国外学者对产教融合进行了诸多研究,如D′Este 和Patel(2007)[2]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产教融合研究的使用频次上,运用较多的有合作研究、专利许可、咨询研究、培训以及衍生企业等几种形式。Wright(2008)等[3]从产教融合技术角度出发,探讨了不同阶段产教融合合作模式的运用,认为在技术处于发明阶段时应该采用联合研发方式,在市场化成熟阶段时应该采用委托开发方式,在产品技术扩散阶段应以咨询研究为主。

国内在高等本科教育层次上尝试“产教融合”的教育改革,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定量研究方面,柳友荣等(2015)[4]将理论与实证结合起来,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的四种模式,并分析个体内部因素、外部环境因素以及双方耦合因素对四种模式的影响程度及差异性。在定性分析方面,国内主要对产教融合具体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机制路径等方面的研究比较多。如张俭民(2018)、吴思等(2018)、赵慧勤(2018)等[5-7]分别对土木类、金融学、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探讨;石伟平等(2019)[8]在对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概念内涵区别基础上,分析中国经济模式转型升级背景下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向产教融合思维的转变。

可见,国内外学者在产教融合方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国内研究主要以定性研究为主,实证分析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在已有的研究中以高职类院校为主,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相关研究近几年在数量上有显著的增长,但大多沿用和效仿高职类院校的相关研究理论,缺乏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结合地方社会发展及经济转型的创新性研究成果。

三、应用型本科教育内涵与现状分析

(一)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内涵 相对于学术型本科而言,应用型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四大功能中体现着“应用性”特征。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科学研究方面,侧重与地方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科学研究,提倡科研与创新的结合和良性循环;在社会服务方面,强调为所在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着重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在文化传承创新方面,承担着地方文化引领与传承、与企业文化的交互融合、体现文化价值并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应用性本科教育是传统本科教育与应用特色的结合,是以需求为导向,以学科为基础,以实践应用能力为核心,培养高素质应用性人才为目标的一种本科教育类型。

(二)地方应用型本科教育现状与问题

1.受传统教学观念的约束和影响

首先是定位趋同,一些地方本科院校在选择办学定位时,对学校现状认识不够,发展方向把握不准确,定位于科研教学型大学甚至科研型大学,导致发展错位;其次是缺乏特色,从某种意义上讲,高校间的竞争主要是办学特色的竞争,但许多地方本科院校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不敢创新、不愿创新,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和服务面向等方面“同构化”现象严重,缺乏创新性和特色性,在竞争中很难形成自身独特的发展优势。

2 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脱离

在社会经济转型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变化的大环境下,一些地方本科院校在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教学方式、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依然按照传统模式和标准进行,因循守旧、闭关自守的教育理念必然导致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严重脱离,产业发展和服务社会市场的能力不足,无法适应社会和企业的现实需要。

3.协同育人长效运行机制的缺乏

目前,产教融合主要靠高校推动与协调,更多的表现在学校为求生存和发展而主动联系企业寻求合作意向,企业的关键技术岗位和整个生产过程不愿对教师开放,人为把教育和生产隔离,使产教结合不紧密,很难建立起双方共赢、优势互补的长效合作模式。同时,校企各方对其职责、权利与义务认识不清,加上没有明确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从而制约了校企合作的发展。

4.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突出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2014 年中国教育蓝皮书》显示,专科生的初次就业率为79.7%,本科生为67.4%,高职高专院校就业率为78.1%,“211”“985”重点院校就业率为75.5%[9]。可见,普通院校本科生的就业状况并不理想。从企业目前从业人员整体结构和质量来看,高层次技术性人才依然严重不足,而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的大学生只会动脑、不会动手,只懂理论、不懂实践,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和企业发展的需要。

四、需求导向下“产教融合”的特征分析

(一)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需求导向”在教育科学领域的运用,源自西方发达国家对应用型本科教育或高等职业教育成功经验的梳理,如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都提出“以需求为导向”构建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表明,应用型本科院校也应以需求为导向进行产教融合,以此来满足行业和企业发展的需要,增强与社会人才需求结构的“契合度”,满足就业和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由于需求导向能够激发各利益主体的积极性,体现其对产教融合的参与和贡献,并能够较好地整合社会资源,因此,可以认为以需求为导向是构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模式的逻辑起点。

在产教融合发展过程中,其需求导向应该体现在四个方面,即经济发展导向、就业需求导向、实践环境导向和能力水平导向,根据不同主体的诉求,其重点关注的内容不同。具体来说,经济发展导向主要包括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就业需求导向主要反映应用型本科院校就业的目标、层次和方向;实践环境导向主要考虑通过何种形式进行社会实践、以及实践的能力和效果;能力水平导向主要通过所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综合素质等来体现。

图1:需求导向人才培养结构模式图

(二)产教融合主体需求分析

1.政府层面——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从国家科教兴国战略需求出发,政府部门肩负着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责任。这就要求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发展中要符合国家长远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满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质量的需求。作为政府主体,要立足地方发展实际,从对产教融合的宏观调控指导转变为具体的激励政策和激励措施上来,为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技能应用性人才提供基础保障。

2.企业层面——人才竞争发展需求

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就是要满足企业对人力资源质量提升的需求和人才结构竞争力状况的需求,这就要求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产教融合上要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以此来吻合企业的人才目标。应用型本科院校能够紧密结合本土企业发展的人才需要,为企业培养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的高素质专业化技能型人才。作为企业主体,要立足企业发展实际,制定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具体路径,为培养企业所需要的高质量人才提供动力机制。

3.学校层面——办学水平发展需求

满足学校的发展需求,就是要满足学校提升办学综合竞争能力的需求,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建立多维灵活的互动实践教学体系,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以全新的视角看待当今高等教育,面向实现转型发展的国家需求进行根本性的变革,立足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承担社会赋予高校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4.学生层面——就业能力发展需求

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就是要缓解学生就业压力和满足学生事业发展的需求学生要通过有效的社会实践,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能掌握实践技能,培养职业素养,提高综合职业素质,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做”的互动灵活思维学习模式,改善就业状况和提高终身发展能力。

(三)产教融合的本质特征分析

1.人才资源的融合

在高等教育发展新政策新形势的引领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迫切需要扩大和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在完善高等学校教师考核聘用制度前提下,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挂职锻炼,直接参与企业管理、产品研发和员工培训,可以培养一批既懂理论又能实践的优秀教师;企业高管和技术专家登上大学的讲台,通过兼任教师或举办讲座,把企业良好的管理理念、经典的企业案例和优秀的企业服务传授给大学生,并通过相互交流和学习,实现智力柔性流动,提高教学综合水平,达到人才资源融合的效果。

2.社会资产的融合

作为产教融合的两大参与主体,学校和企业双方都有各自的资产优势,学校有较宽敞的教学场地、学科门类齐全的专业器材设施,企业有一定规模的生产厂房、数额庞大的产品研发资金和先进的技术研发设备,这些设施设备和资金场地共同构成了双方合作的社会资产资源。在合作的过程中,双方优势互补,共同组建企业培训中心、教学实践基地、校内创新创业实训中心、专业实验室、培训和科研基地等,既节省了高校教育投入和企业培训研发投入,又提高了高校和企业在各自资金、技术、设备、场地等方面的不足,达到社会资产有效利用和整合的目的。

3.教学资源的融合

校企双方教学资源的整合,可以通过共建共享学习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学校庞大的图书馆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可以成为企业理论学习和知识搜寻的重要平台,对于企业理论知识的梳理以及产品、技术、研发等系统知识的构建具有重要的价值。企业在生产、研发和管理过程中的经验、对人才需求的具体标准等,也可以为学校在专业结构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提供思路和参考依据,形成共建共享的教学资源体系,不断推动应用型本科院校朝着更加切合实际的方向发展。

4.校企文化的融合

校企都有各自的文化内涵,包括各自先进的理念、严谨的态度、科学的管理、合理的制度、完善的服务以及和谐的氛围,而文化的融合又是产教融合的最高境界。一方面,在产教融合过程中,企业把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完善的管理体系融入到高校,把优秀的服务理念和开放的企业文化带入到校园,打破高校封闭式的传统管理理念和固有文化。另一方面,产教融合的过程也是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不断融合的过程,通过双方交流和渗透,可以不断提升企业文化的层次,完善企业文化内涵。

五、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运行机制的构建

(一)建立产教融合的宏观调控机制

1.完善政策法规体系

由于缺乏具体政策的引导、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以及资金的空缺,产教融合在执行过程中无章可循,制约协同育人共同发展。政府作为产教融合的宏观调控者,一方面,通过完善产教融合的政策法规体系,为产教融合提供政策和资金保障;另一方面,在政策法规中明确各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为产教融合的长效发展提供社会保障。

2.制定长远发展规划

作为产教融合的宏观调控者,政府的支持和引导是产教融合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政府部门应对产教融合的长远发展和长效运营进行统筹规划,明确各部门的具体行动目标。制定产教融合科学发展的长远规划,运用各种政策手段和信息工具对产教融合进行政策指导和信息引导,从而明确产教融合发展的具体方向和目标任务。

3.统筹主体利益关系

由于产教融合涉及的职能部门较多,需要政府通过一定的措施手段来协调各部门的利益关系,以互惠互利为原则,以效益为杠杆,统筹规划、积极引导产教融合各主体通过各种形式开展活动。同时,政府建立积极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行业、企业深入参与产教融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在企业人才培养创新、技术创新立项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还可以在行业综合实力评估、企业信用等级评定上给予奖励。

(二)确立产教融合的内部调控机制

1.确立学校内部调控机制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专业设置、教材选择、教学方式和实践环节等方面要结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以及企业发展的需要,采取灵活自主的形式,根据不同专业性质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健全弹性学制,增强学习时间的伸缩性和实践内容的灵活性,以最有效的途径深化产教融合。

2.确立企业内部调控机制

一方面,企业建立科学合理的内在需求机制,提高对产教融合的认识,积极主动参与产教融合活动,采取有效措施推动产教融合的开展。另一方面,加强现代企业法人治理机制的建设,明确产教融合的责权利关系,通过企业内部规章制度来规范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系列活动的开展,共同发展、良性互动,形成长效运营机制。

3.确立行业内部调控机制

行业组织应努力构建监督有效、执行通畅的长效监管工作机制和体系,推动监管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促进产教融合监督检查工作的常态化和科学化。同时,受地方政府委托,行业组织依据是否严格遵守国家政策法规以及对地方社会经济的贡献程度大小,对具体工作进行全方位的评估。

(三)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创新机制

1.创新环境优化机制

要推进产教融合的深层次发展,拓宽协同育人的渠道,就要求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和高校进行形式多样、灵活开放的多重合作模式,如通过行业协会组成创新联盟,将大学生创新项目与企业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等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形式,在利益互补的基础上有效提升产教融合总体水平;如以企业为主导共享设备模式、人才引进模式、技术推广模式等,通过各种形式的融合,形成长效稳定的合作关系,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如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实验室、校内外实训、社会实践和顶岗实习,促使多方合作在产教融合中发挥最大效益。

2.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机制

产教融合的深入开展,需要将人才培养方案与学科专业结构、社会需求相结合,将其纳入政产学研深度合作的整体规划中,形成政府主导、行业引导、企业参与,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机制。在专业设置方面,需要精准高效地掌握专业构造、类型、规模数量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契合程度,提升高校专业设置的合理性与针对性。积极开设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课程设计,探索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学习的人才培养新机制。

3.创新实践实训机制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把实践教学环节放在人才培养机制的显著位置,确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对在校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加强校内外实验室、实训基地、创新创业基地建设;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和规划各类型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引导大学生创新思想的开拓和创业意识的增强;在高校之间联合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搭建实践创新教育共享平台;加强高校实践成果展示,宣传创新创业教育优秀成果,培育和树立创新创业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

猜你喜欢
产教应用型院校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基于产教融合的 OBE 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