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成语的价值探析

2020-11-06 04:21邓健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20年28期
关键词:成语汉语价值

邓健

【摘要】汉语成语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思想文化。因此,充分挖掘汉语成语中优秀传统文化因素,有利于学校或教师运用其成果实施教学,从而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汉语   成语   价值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28-015-02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傳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将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核心思想理念”,“就要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就要大力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民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汉语成语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思想文化。因此,充分挖掘汉语成语中优秀传统文化因素,有利于学校或教师运用其成果实施教学,从而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汉语成语蕴含着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爱好和平的价值取向

纵观中华民族谋求民族团结统一的历史可知,团结统一是指一个民族凝聚全民族的意志、智慧和力量,勠力同心谋求、维护民族统一的合作精神。中国自古就有团结统一的思想,如《荀子·王制篇》中的“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和《孟子·公孙丑下》中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他们认为只要内部团结一致,上下齐心协力,力量就会强大,就会取得胜利。下面这些成语就体现了这一点。

万众一心  语出《后汉书·朱擕传》:“万人一心,犹不可当,况十万乎!”意思是说千万人一条心,形容团结一致。

同心断金  语本《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力断金”,后以“同心断金”形容心齐力量大。

风雨同舟  语本《孙子·九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相救也如左右手。”是说同乘一条船共同与风雨搏斗,比喻共同经历患难。

形容团结的成语还有很多,如“群策群力”“众志成城”“和衷共济”“戮力同心”“兰友瓜戚”等等。

爱好和平是指一个民族在与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平等相待,友好相处,求同存异,团结协作。汉语成语中就有大量成语体现了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

协和万邦  语本《尚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意思是说,首先治理好自己的宗族和国家,再团结各国,让天下各族人民和睦相处。《礼记·中庸》中说“和世者,天下之达道也”,可见儒家把“和”看作是处理中国与外国关系的准则。

讲信修睦  语本《礼记·礼运》:“讲信修睦,谓之人利;争夺相杀,谓之人患。”从此可以看出,讲信用建立和睦关系,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原则,也是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准则。

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爱好和平的价值取向,无论是在国家兴旺发达的时期,还是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关头,都可以迸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使中华民族在对外交往中树立起对话而不对抗的国际形象,从而赢得更多的朋友,为中国和世界的和平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汉语成语蕴含着中华民族讲究诚信、崇尚正义的思想理念

讲究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立身之本,也是立国之基。孔子云:“民无信不立。”立信乃立身、立业的前提,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墨子云:“言不信者,行不果。”诚信乃一个人信誉的基石,而信誉又是一个人成事的前提,因此,基石不坚者,无以成事。国家政权的建立和巩固也必须立足于“信”,“天下之治,非易也。尧舜禹汤,文武周礼,何其盛也,其之所以治天下,仁也,守其仁,临其民,信也。”王者体信家国以安,诸侯秉信邦邻以和。汉语成语中有大量的成语体现了讲究诚信的思想理念。

千金一诺  语本《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意思是一个诺言价值千金,意在告诉我们不要轻许诺言,一旦许下诺言就得信守诺言。

抱诚守真  语出鲁迅《坟·摩罗诗力说》:“上述诸人,其为品性言行思惟,虽以种族有殊,外缘多别,因现种种状,而实统于一宗;无不刚健不挠,抱诚守真。”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做人要志在真诚,信守不违。

言而有信  语出《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意思是说话算数,守信用。

杀彘教子  语本《韩非子·外储说上》,谓父母必须以诚实之言教子。

歃血为盟  语本《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是说古人盟会时,将牲畜血涂于口旁,以示信守誓言的诚意。

由此可见,讲究诚信的成语涉及多方面,讲究诚信成了为人之道、交友之道、教育之道、经商之道、治国之道。这些对今天的我们有巨大的借鉴意义,应该也必将成为炎黄子孙遵循的原则。

正义是人类社会普遍认为的崇高的价值,是人们为了战胜当前邪恶,最终是为了维护人类和谐幸福的道德行为。“正义”源于《荀子》:“不学问,无正义,以富利为隆,是俗人者也。”李肇伟《法理学》(作者自刊,1979年版,第32页):“所谓正义,简而言之,乃非其分而莫取,事所应为则当为之也。”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及炎黄子孙都是坚守正义和维护正义的典范,下面这些成语体现了这一点。

舍生取义   语出《孟子·告子上》:“生,以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后用“舍生取义”表示为正义事业牺牲自己的生命。

杀身成仁  语出《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谓为了成全仁德,可以不顾自己的生命。

三户亡秦  语本《史记·项羽本纪》:“故楚南公曰:‘虽三户,亡秦必楚也。”比喻正义而暂时弱小的力量,必将取得胜利。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语本《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意思是说坚守正义就会得到拥护,违背正义必然陷入孤立。

三、汉语成语蕴含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见义勇为的传统美德

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精神,是个人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这种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愈强。于个人而言,具有自强不息的精神才能勇敢面对并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实现自己的理想。汉语中的许多成语体现了这一点。

自强不息   《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努力上进,永不止步,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愚公移山  事见《列子·汤问》,用来赞颂抱定某一宗旨,便顽强干下去的必胜信念和坚毅精神。

精卫填海  事见《山海经·北山经》,比喻不畏困难,意志坚决。

披星戴月  唐·吕岩《七言》诗:“击剑夜深归甚处,披星带月折麒麟。”形容早出晚归,辛勤忙碌或不分昼夜地赶路。

卧薪尝胆  事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形容刻苦自励。

励精图治  语出宋·邵博《闻见后录》卷二三:“熙宁中,王介甫初参大政,神考方厉精图治。”意为振奋精神,力求治理好国家。

悬梁刺股   语出《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太平御览》卷三六三引《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后为当世大儒。”意思是挂头于梁,用锥刺大腿。形容发愤自学。

闻鸡起舞  语出《晋书·祖逖传》,形容有志者及时奋发并持之以恒地精神。

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曾有许许多多见义勇为的记载。义者,宜也,就是行为适宜;“勇”即不怕危难、不畏强暴、不为利困的道德品质。见义勇为就是遇到于国家于社会于他人有意义的事情就要敢说敢干敢承担责任。见义勇为于个人而言,是一种责任和担当,于社会而言,是一种精神和文化,这对谋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当今中国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正义”和“友善”可以说见义勇为的体现。

见义勇为  语出《论语·卫灵公》:“见义不为,无勇也。”意思是看到正义的事应勇于去做。

扶危济困  语出元·无名氏《魏徵改诏》:“今日个扶危济困休辞惮,疾便的牵战马上雕鞍。”意思是扶助危急,救济困难。

见危授命  《论语·宪问》:“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谓在危急关头,不惜付出生命。

四、汉语成语蕴含着中华民族和而不同、俭约自守的人文精神

“和”文化可谓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图谱中最大的亮色,“和”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之一。直到现在,无论是处理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还是处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和”都起着巨大的作用。“和”的思想和原则在汉语成语中多有体现。

和而不同   《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和睦相处,但在原则上不随便附和。

群而不党  《论语·卫灵公》:“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谓结群相处,而不结党营私。

中立不倚 《礼记·中庸》:“中立而不倚,强哉矫。”指不偏袒任何一方。

见仁见智  《易·系辞上》:“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指对同一问题各人有不同的看法,各有道理。

君子可以与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却与别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

“求同存异,和而不同”所蕴含地当代治国之道:无论是在对外交往还是对内交流中,当意见不一致时,不能简单以武力解决,而是要鼓励形成相互对话、相互吸收、相互提高地和谐处事风格。

《左传·庄公二十四年》:“俭,德之共也;奢侈,恶之大也。” 在儒家文化中,孔子将“俭”作为评判君子的。李商隐在《咏史》中言:“历览前贤国与家,成为勤俭败由奢。”由此可见,于个人而言,节俭是一种高尚的品格,一种催人奋进德力量;于国家而言,俭约自守的风气能有效杜绝贪腐奢靡的产生,利于国家的健康和长远发展。

克勤克俭  《书·大禹谟》:“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不自满假,惟汝贤。”

节俭力行   《史记·管晏列传》:“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谓生活节约,又肯努力躬行。

节用裕民  《荀子·富国》:“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谓节约用度,使民富裕。

俯拾仰取  指低头必拾地上之物,昂首则必取树上之物,形容极其勤俭节约。

总之,汉语成语中蕴含着中华民族先进的思想、优秀的精神、高尚的品格和良好的方法,如果我们充分发挥其价值并以此教育学生和社会公民,将对个人高尚品德的培养、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

(此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一般课题XJK17CZXX015“以成语典故为载体培养初中学生责任担当的研究”之成果)

【参考文献】

[1]《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見》(2017).

[2]宁佐权.汉语成语里的中华民族文化因素[J].学语文,2017(04):83-85.

[3]杨桂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新时代“中国精神”的涵养和构筑[J].惠州学院学报,2019(05):1-5.

[4]武卓.汉语成语体现的中国传统哲学精神[D].天津大学.

[5]张文霞.源自《战国策》的成语探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4(07):69-73.

[6]中国成语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

猜你喜欢
成语汉语价值
学汉语
追剧宅女教汉语
一粒米的价值
拼成语
“给”的价值
汉语与拼音
猜成语
浅谈汉语学习中的“听”与“说”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