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芳,黄晓辉,喻初权,王春晖,冯立国
(湖南省食用菌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000)
田头菇(Agrocybe praecox) 属担子菌纲(Basidiomycota) 伞菌目(Agaricales) 球盖菇科(Strophariaceae) 田头菇属(Agrocybe),亦称春生田头菇[1-3]。常见于春、秋季林中、田野和草地,子实体乳白色至淡黄色,菌盖直径2 cm~8 cm,扁半球形,后渐平展,菌肉白色,较厚;菌褶锈褐色,直生或弯生;菌柄圆柱形,白色,后变污白色,有粉末状鳞片;菌环白色,膜质,易脱落,是一种味道鲜美的野生食用菌。目前国内研究较少,尚未形成栽培产业。
本试验菌株采集于洞庭湖区漉湖芦苇湿地,经ITS测序结合形态学分析鉴定为田头菇Agrocybe praecox(Pers.)Fayod。田头菇子实体主要生长于郁闭度较低的空旷芦苇地,单生或丛生于土壤环境呈弱酸性的腐烂芦苇根系及附近。其味道鲜美,口感鲜嫩爽滑,深受当地居民喜爱。针对田头菇菌种生产和培养所需条件以及营养成分,筛选其菌丝生长和培养所需合适的碳源、氮源,以及培养所需的温度、pH,以期为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人工栽培田头菇提供理论依据[4-6]。
1.1.1 试验菌种
采集于沅江漉湖芦苇场,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
1.1.2 培养基
加富PDA培养基:马铃薯200.0 g、麦麸10.0 g、葡萄糖 20.0 g、KH2PO53.0 g、MgSO41.5 g、琼脂20.0 g。基础培养基:马铃薯200.0 g、葡萄糖20.0 g、琼脂20.0 g。
1.1.3 仪器设备
PRX-250A恒温箱、YX-400A高压蒸汽灭菌锅、超净工作台、电子天平等。
取新鲜田头菇子实体,用75%酒精棉擦净菇体表面杂质,于超净工作台将已消毒处理的种菇用灭菌解剖刀在菌柄与菌盖交界处,切取米粒大组织块接种于无菌平板培养基表面,于24℃恒温箱中倒置培养。待形成白色菌丝后,取健壮优势菌丝转接至平板纯化培养1次后,再转管至斜面培养基,经24℃培养8 d,菌丝长满斜面且无杂菌,即为田头菇母种。
1.2.2 菌种培养条件研究
1) 温度试验
试验选用加富PDA培养基,设置5℃、10℃、15℃、18℃、21℃、24℃、27℃、30℃、35℃、40℃,共10个温度处理,其他条件相同,每个温度处理重复3次。用已灭菌的打孔器打取菌丝块分别接入已灭菌平板中央,倒置培养8 d,以平板培养基上菌丝长势、菌丝密度和生长速度为菌丝生长指标,取其平均值,比较不同温度对田头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2) pH试验
试验选用加富PDA培养基,用0.1 mol·L-1NaOH和0.1 mol·L-1HCl将培养基pH分别调节到5.0、5.5、6.0、6.5、7.0、7.5和8.0这7个不同的处理,每个处理重复3次。处理与记录参照温度试验。
3) 碳源试验
燃料价格及电力需求不确定下电力生产决策的鲁棒优化··············································汪 建 王 挺 刘惠霞 (5,807)
在基础培养基中,分别用蔗糖、麦芽糖、甘露醇代替葡萄糖,制成固体培养基,接种田头菇菌种块,在24℃条件下避光培养7 d,以菌丝长势、菌丝密度和生长速度为菌丝生长指标。每个处理3次重复,取平均值,比较不同碳源对田头菇菌丝生长的影响[7-8]。
4) 氮源试验
在基础培养基中,分别用2%蛋白胨、2%酵母膏、2%牛肉膏代替马铃薯,制成固体培养基,接种田头菇菌种块,在24℃条件下避光培养7 d,以菌丝长势、菌丝密度和生长速度为菌丝生长指标。每个处理3次重复,取平均值,比较不同氮源对田头菇菌丝生长的影响[7-8]。
采用SPSS 19.0数据处理软件分析试验数据,结果用平均值表示,数据采用LSD法,P<0.05表示差异显著,P<0.01表示差异极显著。
不同温度对田头菇菌丝生长的影响见表1。
表1 不同温度对田头菇菌丝的影响Tab.1 Effect of different temperatures on the mycelium of Agrocybe praecox
由表1可知,随着温度升高,田头菇菌丝生长速度与温度呈正相关,各处理之间相互存在极显著差异。温度越低,菌丝密度越大,随着温度的增加,菌丝密度降低,在21℃~30℃,菌丝长势较好。试验温度设置在5℃与40℃时,菌丝均不生长,但5℃时,菌丝依然具有生命力,恢复适宜温度即可萌发生长,40℃超过一定时间,菌丝死亡。可见,在试验设置范围内,温度对菌丝生长存在显著影响,综合生长速度、菌丝长势与菌丝密度观察,温度在24℃~27℃,适宜于田头菇菌丝培养。
不同pH对田头菇菌丝生长的影响见表2。
表2 不同pH对田头菇菌丝的影响Tab.2 Effect of different pH on the myceliumof Agrocybe praecox
由表2可知,田头菇菌丝在中性和弱酸、弱碱性条件下均可生长,pH在6.0~7.0菌丝长势较好,菌丝浓密,生长较快,其中,pH为6.5时,菌丝生长速度最快,菌丝长势最佳,且菌丝洁白,浓密均匀,与其他处理呈极显著差异,可见,弱酸性培养基最适宜培养田头菇菌丝。
不同碳源对田头菇菌丝生长的影响见表3。
表3 不同碳源对田头菇菌丝的影响Tab.3 Effect of different carbon sources on the mycelium of Agrocybe praecox
由表3可知,田头菇菌丝以葡萄糖和麦芽糖为碳源时,生长速度和长势最佳,菌丝较密,与蔗糖存在显著差异,与甘露醇存在极显著差异。可见,葡萄糖和麦芽糖均为田头菇菌丝生长的合适碳源,但使用葡萄糖时生长速度略高。
不同氮源对田头菇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见表4。
表4 不同氮源对田头菇菌丝的影响Tab.4 Effect of different nitrogen sources on the mycelium of Agrocybe praecox
由表4可知,以蛋白胨为氮源时,田头菇菌丝生长速度和长势最佳,其次为酵母膏和马铃薯,以牛肉膏为氮源时,菌丝速度偏慢,长势较差,菌丝密度与生长势变化基本一致。
试验结果表明,田头菇菌丝生长合适碳源为葡萄糖和麦芽糖,合适氮源为蛋白胨、马铃薯和酵母膏,菌丝培养适宜温度为24℃~27℃,适宜pH为6.0~6.5。结合生境调查,田头菇为一种中温型蘑菇,适合弱酸性条件培养,是一种适用于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的具备开发潜力的食用菌新品种。通过试验探索田头菇生物学特性,以期为后续培养配方筛选、液体发酵工艺和栽培生产标准化以及产业化开发提供理论基础,有望实现后续的产业化栽培。
目前,我国作为食用菌生产大国,食用菌产量与栽培品种均居世界前列,但新优品种的驯化与选育,工厂化与标准化栽培仍处于较落后的水平。田头菇味道鲜美,口感嫩滑,商品性能佳,是一种适宜标准化生产和开发的食用菌新优品种。因此,研究田头菇菌丝培养基础特性,选育优良菌株进行产业化开发,具有重要经济意义[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