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疫情应对中社会心理分析与社会心态调整研究

2020-11-09 02:56毛瑞昕库瑞
青年与社会 2020年27期
关键词:公共卫生新冠肺炎

毛瑞昕 库瑞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重大疫情,会造成社会大众心理恐慌。文章对重大疫情中的社会心理产生与表现进行分析,提出应建立心理支持体系,对社会公众心理疏导和干预;建立健全社会公共卫生预警和干预体系;增强政府公众影响力;加强科普教育;宣传正能量,传达乐观心态;社会成员也应保持理智,积极调整心态。以确保社会稳定和社会成员的心理健康,树立战胜疫情的信心。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社会心理

所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就是指已经发生或者是可能发生的,对公众健康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损失的传染病疫情和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以及食物中毒、职业中毒以及其他危害公共健康的突发公共事件。这次新型冠肺炎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从概念界定中显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很强的急剧性和突发性,因此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到来的初期,人们往往因没有事前心理准备而出现紧张、慌乱的情绪和不知所措甚至过激的行为表现,这些心理和行为表现有时会一直延续到突发危机事件结束后的一段时间。

二、社会焦虑和恐慌的形成

社会焦虑(social suspense),是指由于社会中的不确定因素而在公众中产生的压抑、烦躁、不满、非理性冲动等紧张心理,这一紧张心理集聚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社会张力,最终以社会冲突或其他方式释放出来。这是一种社会心理病,又称群体性焦虑,主要是指社会成员当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紧张不安的心理状态。社会焦虑是因社会不公、正义不张、沟通不畅等因素而导致的社会心理疾病,表现为群体的紧张不安、心神不定、骚动不安,需要社会共同破解。人类对于行为结果或事件“不确定性”会产生本能的焦虑,即便是对于有着不确定性的美好结果,人们也会在等待期有焦虑反应;对于可能面临的消极后果、危及生命健康的不確定事件,当事人肯定会产生焦虑担忧。这是正常的心理反应。恐慌是人们对某些事物或特殊情境产生的强烈的害怕情绪。恐慌心理出现时,明明知道没必要那样恐慌,就是不能自我控制,严重时还伴有烦躁不安、焦虑、呼吸急促、头昏、恶心、呕吐,甚至休克等生理症状。当人们感知到无法控制和无法预计的危险的时候,就会产生这种害怕的情绪反应。

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是社会焦虑出现的重要原因,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内的各类危机事件的出现,势必会导致社会部分甚至整体环境的变化。由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人们对于新情况的把握和认知难以达到自身的需求,导致安全感急剧下降,这就为社会焦虑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完全消除恐惧,就必须消除恐惧源。这次疫情人们担心的是自己和亲人会不会被感染,担心感染之后出现危及生命的情形。人们出现了普遍的心理紧张、焦虑现象,疫情初期,年轻人因大量接触互联网,比如:看到不断增加的感染人数,有人转发“某人”被隔离观察,超市生活物品短缺的信息等,产生恐慌心理,大量囤积口罩和消毒用品,囤积食物和生活用品;随着疫情蔓延,开始频繁测量体温,稍有波动便怀疑自己感染,产生烦躁不安的内心体验,出现明显的无助感;无缘无故头痛或肌肉痛、睡眠障碍、体温波动大等躯体化反应,情绪低落、无意与周围的人进行沟通;反复洗手、擦拭物品,频繁地进行消毒,仍觉得不放心等;由于假期延长和防控隔离的要求,原先的计划被打乱,在特殊时期,突然减少社交及活动,人人都难免会感到被孤立或者无聊,家长容易将焦虑的情绪转移到孩子身上,对孩子投以过多的关注;随着疫情逐渐控制,复工复产提上日程,担心上班被感染,就觉得很心烦。这些心理特征及行为表现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过程中不能忽视的问题,必须对其予以高度重视。

三、积极引导和调整社会心态的建议

(一)政府要增强抵抗危机的预警能力和干预能力

在把握新冠肺炎危机中大众心态的基础上,政府要尽可能早做准备,尽快出台相应的行政、法律、舆论等应对措施,把危机扼杀在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减少危机给社会带来的危害和损失。否则,如果政府的各种应对措施滞后,等麻烦出来以后再寻找补救办法,将会贻误时机,给社会和大众带来更大的危害和损失,在这方面我们要总结经验和教训。

(二)提高政府影响力,及时准确公开发布疫情信息

突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是对公共卫生应急机制的考验,也是对政府信息发布能力的检验。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各地全力以赴抓好疫情防控工作。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强调,要正视存在的问题,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回应群众的关切,增强及时性、针对性和专业性,引导群众增强信心、坚定信心。政府网站作为发布权威信息的“第一平台”,需要认真倾听群众呼声、聚焦群众关切。

对新冠肺炎疫情进行准确及时准确和客观公正的报道,在舆论上积极引导大众心理,抵抗各种谣言和流言的消极影响。在新冠肺炎危机中,大众的心理不同以往。这时,许多人可能对政府的言行持一种不信任和怀疑的态度,害怕政府官员瞒报或谎报疫情,担心媒体不敢说真话,有些人还可能怀疑政府或媒体是否对老百姓封锁了某些真实信息。同时,由于官方正式媒体的信息报道缺乏或不及时,就更可能导致有关新冠肺炎疫情的流言四起,小道消息满天飞,进一步加重大众的恐慌心理,造成人心惶惶和许多非理性行为的出现。因此,在应对新冠肺炎危机时,政府和媒体应尽一切努力不断提高工作和信息的时效性和透明度,消除公众心理上的怀疑和不信任感。

(三)建立健全社会心理支持系统,积极开展心理辅导和援助工作

在新冠肺炎事件中,虽说相对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而言,染上新冠肺炎的人只是极少数,但是新冠肺炎事件几乎对每个人的心理都造成了或大或小的创伤,而且这种创伤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愈合的。为了进一步方便公众及时得到咨询服务,尽快进行心态调整,各省市应在原来已有的心理热线的基础上,统筹协调好多部门、多方面资源的心理热线服务,一些城市将原来分布在教育、民政、社会组织、社工组织的心理援助热线都组织起来,并且加强对这些热线人员的培训和督导,积极地为公众提供规范化的心理援助服务。

对于大中小学生也要进行心理辅导,例如陕西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面向全省师生和人民群众开通了“陕西教育系统疫情心理援助平台”,各高校积极响应、迅速行动,在做好社会民众网络心理支持和辅导的同时,重点抓好了疫情防控期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全省共有71所高校开通本校心理援助热线和网络支持辅导工作平台,教育引导学生理性认识疫情、加强自我调适、科学防护开展防控,重视防控而不恐慌。

(四)保持理智心态,提高理性判断力

当人们引起心理困惑难以独自承受时,应及时寻求心理咨询机构专业人员的帮助。平和良好的心态更有利于人体自身免疫系统的工作,可以提高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对新冠肺炎疫情在心理上不能麻痹侥幸,掉以轻心。尤其是在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国范围内已呈明显减缓趋势的情况下,更不能忽视侥幸麻痹心理的潜在危害性。在新冠肺炎危机中,由于过度恐慌使不少人的行为受到非理性因素的支配,行为的盲目性和从众性突出,做出了一些不理智的事情。因此,人们在新冠肺炎危机中要多冷静分析和理智思考。

(五)加強对公众的科普宣传教育

新冠肺炎疫情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疫情防控正处于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要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我们就一定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科学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媒体需要充分发挥科普的作用,增强疫情防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张贴科普宣传单、电视宣传、LED屏投放、社交软件推送等,大力宣传新冠肺炎防控知识,让大众能够更多的掌握防控知识,增强自我防范意识,做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

可以通过专业途径宣传教育,如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编写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公众防护指南》,聚焦公众个人与家庭防护、居家医学观察、理性就医、心理疏导等防治细节,通过问答形式解读新型冠肺炎有关问题疑惑。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微信号“健康中国”,及时推送疫情防治政策信息和科普知识,连续刊发“新型冠状病毒科普知识”,满足了公众获取疫情防治科普知识的需求,取得较好的效果。

(六)宣传正能量,传达乐观心态

重大疫情之下,国难当前,媒体理应承担起传播正能量、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要宣传报道在抗击疫情中,涌现出的先进党组织和先进个人典型事迹,激发全面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决心和斗志。

一是要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控制疫情的重要部署和指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中央成立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向湖北等疫情严重地区派出指导组。国家相关管理部门相继出台防控措施等。

二是宣传全国总动员,二十多个省市及时调配防护医疗物资、医护人员、后勤保障等支援湖北和武汉。截至到2月28日,全国有330多支医疗队,超过4万名医护人员从各地出发驰援湖北。同时,陆海空三批次4000余名军队医护人员支援武汉抗击疫情。

三是要宣传为了支持武汉抗疫的胜利,国内无数爱心人士捐款捐物,无数志愿者自愿承担急需而危险的工作,而在海外的华人华侨,也自发组织为武汉抗疫捐款捐物,彰显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民族超强的凝聚力。

总之,焦虑、恐惧等社会心理及其带来的后果,往往比突发危机事件本身对社会和人们所造成的危害还要大,影响还要深远。因此,只有正确地认识焦虑、恐惧,才能够科学地去面对、有效预防和控制。制定突发危机事件应急措施,整合社会资源力量,建立健全社会公共卫生防预和心理辅导系统,为人们应对重大疫情调整心态提供最有力的支持与帮助。

(毛瑞昕/库瑞:西安邮电大学)

猜你喜欢
公共卫生新冠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四)
新冠疫苗怎么打?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护小知识
您想知道的新冠疫苗那些事
宁愿死于新冠,也要自由?
认识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知识问答》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启事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征稿简则
公共卫生服务怎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