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农村精准扶贫模式研究

2020-11-09 03:18叶卓雅鲍道奇
全国流通经济 2020年22期
关键词:困境与对策精准扶贫互联网+

叶卓雅 鲍道奇

摘要:“互联网+”农村精准扶贫模式,是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实践中探索出的新路径,是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摘帽的一把关键钥匙。在脱贫攻坚的决胜阶段,应不断创新“互联网+精准扶贫”路径,早日实现全民脱贫。本文通过对安徽省太湖县的扶贫工作调研,发现当前我国农村“互联网+精准扶贫”存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贫困人口文化素质比较低、“互联网+”脱贫致富意识不强等关键问题,并从完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搭建社会扶贫信息服务平台、加强脱贫致富能力培训以及发展“互联网+产业扶贫”四个方面探讨创新“互联网+”农村精准扶贫模式。

关键词:“互联网+”;精准扶贫;困境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F302.6;F323.8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2096-3157(2020)22-0137-03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在我国一些互联网快速兴起的贫困乡村,通过搭上互联网的快车,顺利走上了致富之路,甩掉贫困的“帽子”。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已经渗透到脱贫攻坚的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各个环节,并作为一种新的精准扶贫模式和手段,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支撑。充分运用“互联网+”农村精准扶贫这一新模式,是由如下现实状况决定的。一是贫困人口分布广泛。随着扶贫工作的日益深入,贫困状况有了很大改善,如今贫困人口分布呈现碎片化的特点,需要着眼不同类型贫困地区的基本特点和主要问题,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扶贫手段直接作用于贫困人口。“互联网+精准扶贫”模式以政府为主导,市场、社会和贫困户高度有机融合在一起,能够做到精准扶贫、动态管理,满足当前扶贫工作需求。二是传统扶贫模式单一。长期以来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存在低质低效、造血功能弱、针对性差等问题[1],传统的开发式扶贫、产业扶贫往往导致扶富不扶贫、富区不富民,难以消除深度贫困。其根源在于缺乏完善的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到贫困农户脱贫解困的传导机制,因此,应分区、分类、分级实施精准脱贫策略[2]。相比之下,“互联网+”农村精准扶贫模式,其手段多元化,能够满足不同贫困地区的差异需求,不仅能提高扶贫效率,更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三是伴随经济发展的减贫效果持续减弱。随着城乡发展差距的日益加大,经济发展带来的减贫效果持续减弱,贫困地区想要通过发展区域经济实现脱贫的愿望越来越难以实现。在此背景下,实行“互联网+精准扶贫”刻不容缓。

因此,此次调研以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安徽省太湖县为调研对象,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贫困村镇,从完善“互联网+精准扶贫”模式角度出发,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法,针对太湖县精准扶贫工作进行研究,找出当前“互联网+精准扶贫”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其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对策建议,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太湖县位于长江北岸、大别山南麓,是集山区、库区、革命老区于一体的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共有贫困村67个、贫困人口12.41万人。近年来,太湖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安徽省委省政府以及安庆市委市政府有关扶贫工作一系列决策部署,带领全县贫困乡村群众坚持因地制宜、择优发展,充分发挥贫困乡村的资源优势,本着宜粮则粮、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优势开发的扶贫原则,“造血”与“输血”相结合,积极探索和运用“互联网+农户”“互联网+基地”“互联网+农业合作社”“互联网+生态旅游”等精准扶贫新模式,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战绩。

二、“互联网+”农村精准扶贫的实践困境

近年来,太湖县委县政府积极响应上级的号召,主动融入新时代“互联网+精准扶贫”的全新理念,积极探索“互联网+”农村精准扶贫新模式,努力确保贫困乡村农民尽快走出贫困。但是,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时期,“互联网+精准扶贫”这一扶贫新模式也暴露出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1.信息化基础设施不完善

在互联互通的当代,信息化基础设施为经济往来提供重要平台,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贫困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信息网络能力无法满足当地经济高速发展的巨大需求。在对安徽省太湖县周边农村的调查中发现,当地传统意义上的信息贫困已不存在,目前主要是现代意义上的信息贫困。太湖县农村约12.31万农户,农村家庭互联网普及率较低,移动手机普及率尤其是智能手机普及率更低。根据对晋熙镇九龙村的调查情况显示,该村拥有手机的人数约占总人数22.81%,其中拥有智能手机的人数仅占总人数4.97%,大多家庭对外通信仍是依靠固定电话这一工具。电商扶贫作为“互联网+”农村精准扶贫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施的主要条件之一就是农村信息基礎设施的覆盖面积和完备程度。电商扶贫战略在安庆市太湖县有所开展,目前全县共有电商类企业649家,网店700余家,物流企业32家,电商、微商从业人员达6000多人,但占90%以上都集中在县城或离县城较近、信息化发展水平比较高的乡镇,大多数偏远乡村由于受制于当地不完备的基础设施,电商扶贫战略并未取得太大成效。

2.贫困人口文化素质比较低

贫困人口文化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进程。在对太湖县晋熙镇九龙村调研中发现,贫困地区农民的文化层次普遍偏低,有的甚至未接受过正规的文化教育。太湖县农村劳动力年龄大多数集中在上个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之间出生人口这个年龄段,由于当时农村受教育条件比较差,全县农村劳动力中的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占57.7%。贫困地区农民受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多安于现状,沿袭旧有传统方式进行生产和销售,其农业生产和销售的方式较为单一,对当前实施的“互联网+精准扶贫”机制积极性不高甚至排斥。

3.“互联网+”脱贫致富意识不强

近年来,随着扶贫脱贫工作的展开,太湖县贫困地区有了许多改善。太湖县一些贫困乡镇已经实现互联网全覆盖,推进信息技术与农产生产深度融合,电商、微商悄然兴起,将农业产品变成商品,成为贫困农民脱贫致富的新路子。但与此同时,相对于政府、扶贫干部对群众早日脱贫的殷切期盼,一些群众的态度却有些冷淡。究其原因,一是“精神贫困”现象严重。一些成为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二是随着城镇化的发展,青壮劳动力大多外出劳务,留守当地的大多是老弱病残幼。这些贫困群众由于劳动技能的缺乏、身体状况的制约以及其他因素,即便想要响应“互联网+精准扶贫”这一模式也是有心无力。

三、实施“互联网+”农村精准扶贫具体对策

针对安徽省太湖县“互联网+”农村精准扶贫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需要借助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从完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搭建社会扶贫信息平台、提升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能力以及发展“互联网+产业扶贫”模式四个方面入手,以提升精准扶贫的效果。

1.完善贫困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互联网+”农村精准扶贫,关键是要加快完善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要站在战略性、长远性的思想高度上,迅速建立起贫困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备机制,破除思想障碍、制度障碍和技术障碍,努力为贫困地区“互联网+”农村精准扶贫工作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硬件设施和技术保障。一是加快提高全国贫困农村网络全覆盖率。加快实施电信和移动服务试点工作,推动贫困地区农村互联网发展。加大对贫困地区农村特别是偏远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支持贫困乡村的网络工程建设,从而带动贫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信息化水平的提升。积极鼓励当地电信和移动运营企业和社会资本大力参与贫困农村互联网宽带建设以及运行维护。鼓励当地电信和移动运营企业针对贫困地区村镇推出特色优惠资费套餐,精准减免贫困地区农户的网络通信资费。二是加快开发和实施移动终端研发与应用。积极引导电信和移动运营企业以及相关企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采用多种方式支持电信和移动运营企业定制研发简易、控制成本低的手机及其终端设备,不断满足贫困地区乡村群众的使用需求。三是大力加快开发和运用网络扶贫移动应用程序。广泛动员相关企业大力开发适合贫困地区乡村特点和需求的移动APP,确保涵盖社交、医疗、商务、金融、教育、交通等行业应用,从而不断拓宽和保障移动APP推广应用渠道。积极组织协调重点应用商店能够及时上架、重点推荐以及免费应用,大力利用网络闲置资源去做好移动APP宣传工作。四是加快农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贫困户脱贫项目与最新市场信息结合,提高贫困人口的信息技术使用水平,让贫困人口意识到掌握信息的重要性。

2.搭建贫困地区社会扶贫信息服务平台

有效的社会工作实践,首要的工作就是对服务对象(个人家庭团体或社区)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明确服务对象自身优势和资本。[3]各地要根据实际,搭建社会扶贫治贫脱贫信息服务大数据平台和宏观经济数据监测平台。一是积极搭建农村贫困地区农村信息采集平台。以贫困乡村和贫困农户电子信息档为基础,结合贫困地区贫困村和贫困户致贫原因以及实际需求,着力建立社会扶贫项目信息库。二是搭建农村贫困地区信息发布平台。坚持以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为载体,积极搭建扶贫信息服务平台,及时向社会发布贫困村、贫困户需求的各种信息,实现贫困村和贫困户需求信息与社会各界扶贫资源及时、准确、有效对接。三是搭建农村贫困地区信息分析平台。建立大数据信息共享机制,积极鼓励政府和金融机构等扶贫参与主体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打造互联网扶贫服务平台,为精准扶贫提供资金、产品、信息数据等全方位服务。四是搭建农村贫困地区信息应用平台。借助于互联网在贫困地区资源配置中的偏向性优势,以促信息技术的作用发挥,帮助贫困村或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带动贫困村经济发展。提升金融服务质量,适时调整农户授信额度,将资金精准投放到更具发展潜力、亟待信贷支持的贫困落后地区,继续促进社会扶贫和政府扶贫相结合。另外,政府要提高大数据扶贫的安全系数。要关注大数据环境下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数据交易、扶贫对象隐私保护等关键问题,推行梯度立法,把扶贫数据的开放、交易与共享纳入到法治化轨道,处理好扶贫大数据的开放、共享与隐私保护的核心关系。

3.加强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能力素质培训

脱贫攻坚,在着力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的同时,关键是要尊重贫困人口的主体地位,培育和增强扶贫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要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政府主导作用,协调当地相关资源,加强贫困地区农民互联网技能培训,着力提高贫困地区农民的脱贫致富技能。一是加强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思维脱贫”教育。将“助人自助”作为脱贫教育的宗旨,鼓励困难群众从传统的“等、靠、要”的依赖心理和惰性思维中走出来,协助其从精神层面加强自我认知、直面现实。充分调动贫困人口参与脱贫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其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提升扶贫工作的实际效果。二是加强干部群众网络知识培训工作。充分利用当地各种教育资源,推动贫困地区扶贫工作人才能力建设,不断优化政策环境,运用人才的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机制,提升扶贫干部和群众参与精准扶贫的项目策划、方案执行、需求评估、资源整合、政策研究与倡导等方面的能力。三是重视加强贫困地区新成长劳动力脱贫致富能力的培训。在贫困地区,着力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努力形成适应贫困地区经济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中职高职衔接,使教育培训和就业衔接更加紧密,大力加强对已完成学业的劳动力进行符合就业市场需求的职业教育培训,使劳动力通过合理就业的方式实现自助进而改善贫困状况。并且举办产业和就业扶贫业务的专题培训,努力培训一大批新型的技术技能型农民。四是加强民间传统传承技艺的专业培训。积极支持与传承国家、省、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密切相关的民间传统工艺专业发展,鼓励兴办传统技艺的特色培训机构,促进贫困地区传统民族技艺产业的发展。

4.发展“互联网+产业扶贫”模式

精准扶贫工作的前提是精准识别扶贫对象,其次明确“怎么扶”,其中关键是“互联网+产业扶贫”。完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搭建扶贫信息服务平台,从硬件设施和信息平台两个方面为“互联网+产业扶贫”奠定基础,通过“互联网+产业”实现由“问题视角”向“优势视角”的转换,由“生活救助”向“就业支持”的转变,不断提升精准扶贫的造血能力。一是大力发展“互联网+产业”。“互联网+精准扶贫”,其重要前提是“互联网+产业”。推进“互联网+”与扶贫开发的跨界融合,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将“互联网+”与精准扶贫结合,因地制宜,特别是综合考虑贫困地区农村扶贫对象的区域分布状况以及生产特点等诸多因素,沿着“资金跟着扶贫对象走、扶贫对象跟着能人走、扶贫对象和能人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的产业扶贫思路着力打造特色化、专业化、接地气的发展产业,从而实现以产扶贫、以产扭贫、以产脱贫。创新社会参与扶贫机制,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探索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实施扶贫项目。同时,应针对不同地区情况,確立适合贫困地区地主导产业,并针对这些产业给予财政、税金、土地、信贷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二是大力发展“互联网+电子商务”。所谓电商扶贫,就是以电子商务为手段,拉动网络创业和网络消费,推动贫困地区特色产品销售的一种信息化扶贫模式。在贫困地区积极倡导电商平台为贫困地区乡村专门开设脱贫致富特色频道,切实降低电商平台与贫困地区乡村脱贫致富合作门槛,专门开设特色农副产品网上销售平台,着力推进互联网“一村一品”特色产业行动工程。积极推动电子商务进贫困村、进贫困户等政策向贫困地区农村倾斜,加快实现电子商务进贫困地区、进贫困乡村、进贫困农户的全覆盖。切实鼓励贫困地区电信、金融、商贸、邮政、交通、供销等各类社会资源合理配制和通力合作,积极协调有关机构免费为贫困乡村、贫困农户提供域名资源,大力支持贫困地区利用已有的各类资源构建电子商务平台。三是大力发展“互联网+旅游”。积极支持贫困地区、贫困乡村发展“互联网+乡村旅游”,引导新媒体开展网上巡展和巡礼活动,加大贫困地区旅游特色景点和旅游特色线路的公益宣传力度。大力开展“美丽乡村网上行”活动,广泛推介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特色手工艺品和特色名胜产品。加大政府扶贫资金投入力度和贫困地区旅游信贷支持力度,积极吸收社会民间资本,着力加强贫困地区旅游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和完善贫困地区、贫困乡村旅游的公共服务信息系统,特别是加快建设贫困地区旅游目的地信息推送平台、旅游产品电商平台、电子门票营销平台,不断发展乡村互联网旅游经济。

参考文献:

[1]赵武,王皎玥.新常态下“精准扶贫”的包容性创新机制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S2):170~173.

[2]李裕瑞,曹智,郑小玉,等.我国实施精准扶贫的区域模式与可持续研究[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03):279~288.

[3]徐选国,戚玉,周小燕.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社区生计发展的理论创新与经验反思——以社会治理创新为分析视角[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版),2014,(04):38~48.

[注]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SK2020A0011)

作者简介:

1.叶卓雅,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学生。

2.鲍道奇,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学生。

猜你喜欢
困境与对策精准扶贫互联网+
探究中等体育运动学校语文教学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困境与对策浅析
中学英语阅读教学困境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