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仁学思想探析

2020-11-09 03:15李洁
文存阅刊 2020年17期
关键词:当代启示孔子

摘要:孔子仁学思想的核心是“仁”,其思想内涵非常丰富,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孝悌为仁之本、杀身以成仁。深入研究和学习孔子的仁学思想,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孔子;仁学思想;当代启示

一、孔子“仁”学思想的内涵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范疇。孔子作为诸子中的一子,儒家作为百家中的一家,其思想的根本宗旨在于继承三代文明余绪,特别是周公倡导的“敬德保民”的礼乐文治教化思想,以发自人的血缘亲情的仁爱精神,唤起人的道德理性和社会伦理责任。它教人积善成性、修己安人,从而使分崩离析的社会重新复归于稳定和谐。所以说,儒学其实就是修己安人之学。而孔子“仁”的思想其实就是教人如何做个有道德品行的人,进而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

(一)仁者爱人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想成就理想人格,首先要有一种善良的品性,要“泛爱众而亲仁”,这是孔子仁学思想的基本点。也就是说“仁”是出于对自己同类相爱的感情,是发自内心的一种德行,也是人群相处之大道。孔子认为,“仁”其实是发自内心的一种道德行为,每个人都有仁心仁德,都会做一些善事、好事,但要“在己成德”就是君子;“在世成道”就是圣人,这是孔子仁在己心的观点的表露。那么怎么做才能做到“仁”呢?《论语》中孔子提到了两个重要的观念,那就是“忠”与“恕”。忠、恕这是孔子伦理思想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后世也称之为“忠恕之道”。“忠”就是尽心竭力,尽己之心以爱人,而“恕”则是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以爱人。“仁”其实就是“忠”和“恕”的合体,也是孔子仁学思想的基本原则。

(二)克己复礼为仁

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为仁”。孔子的思想是始于“修身”而终于“安人”、“安百姓”的,并且又是以“仁”和“礼”作为基本核心的。因此,孔子特别重视其在“修身”、“安人”方面的作用。孔子以“克己复礼”为求仁之道。“克己”,即克制和超越自己的生理本能、个体感性欲望,是从内在下功夫;“复礼”,即按照社会典章制度和伦理原则办事,做到在视、听、言、动各方面皆合于礼,从而使“礼”本身所体现的道德伦理原则,经过多次反复潜移默化为人的内在德行,则是向外用力。这一命题在孔子仁学思想中最深刻、最有理论价值,在现代社会也最有现实意义。

(三)孝悌为仁之本

孝悌之道是孔子尊亲思想的具体体现,讲的是仁的情感基础问题。孔子认为仁是人的本质,也是人道的崇高理想。此种本质和理想源于人生,而具有的最恒久、最朴素的情感--血缘亲情。所以,要发展人的爱人的情感和社会伦理责任,最要紧的是培养人的血缘亲情。因此,孔子对孝道极为重视,认为孝为仁义之根本。孝悌,是儒家两个伦理道德观念。孝是子女对父母应尽的责任,悌是弟妹对兄姐应有的态度。一个人若能孝敬父母、尊重兄长,那就有了实践仁德的基础和根本。有了这种基础和根本,就不会惹是生非,去干逆理反常的勾当。

(四)杀身以成仁

杀身成仁的理想境界和庄严的伦理义务,是孔子仁学思想的重要内容。孔子仁学是以东方社会化人文主义为其思想基础,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内容的政治伦理哲学。它既是修己安人之学,也是内圣外王之学。前面讲到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孝悌为仁之本,都还只是停留在修身以及塑造理想人格的层面上,而孔子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更是他立志求仁的崇高的理想追求。孔子认为,人生的价值或意义,并不在于活着,而在于为了某种理想而活着。而人生的最高价值,或终极意义在于实现人之所以为人的内在本质,这就是“成仁”。

二、仁学思想的当代启示

(一)促进民主法治的建设

在今天的中国,尽管经济上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在文化与德育上仍然存在较为严重的缺失。很多人在这样的环境中缺少自我控制力,无法在当代社会中给自己的人生进行定位,也不能为自己的发展制订较为长久的计划,唯利是图、个人主义逐渐影响人的意识。所以,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公平,国家采用法律的手段对社会进行治理,“依法治国”成为首选。但法律也有缺口,社会上仍然有很多问题是法律无法涉及的角度,因此,要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孔子“仁学”思想能够给今天的社会提供更多的思考空间。

(二)有利于保护生态的平衡

孔子思想中的“爱人”“爱物”的原则,在今天的中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当中国经济迅猛发展时,生态问题严重,因为在利益的驱使下,很多人社会责任感不强及自身觉悟不高,做出一些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行为,给生态环境带来了重大的影响。要把孔子的仁学思想重新纳入视野,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同时要注重生活实践,在实践中不断的总结经验,并且将这种思想付诸实践。尤其在今天社会环境的破坏中,需要用孔子的思想来整合人们的内心世界,才能使社会变得更加美丽。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4.

[2]安作璋.论语词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3]于淑华.论语的现代意义.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李洁(1994-),女,山西运城人,太原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当代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主义。

猜你喜欢
当代启示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浅论艾思奇《大众哲学》的历史贡献及当代启示
宋代分路取士与凭才取士的论争及其启示
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理论的异同及其当代启示
“语录体”著作的特点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当代启示
毛泽东的生态观及其当代启示
孔子在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