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山东文庙的基本情况及其历史作用刍论

2020-11-09 01:28尹晶晶
人文天下 2020年18期
关键词:孔庙文庙山东

尹晶晶

在过去的两千多年中,随着孔子的影响不断扩大,统治者对孔子的褒封步步升级。文庙是祭祀孔子的场所,发展至明代,虽去孔子王爵,但对其敬重程度不减反增,故而逐渐形成天下各府州县必有学、学必有庙的局面。嘉靖祭礼改制,山东各地文庙在建置、祭祀等方面也随之发生变革,但是文庙作为儒家文化的载体,在教化百姓、维护地方社会稳定方面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历代地方文庙的发展

《史记·孔子世家》中有关于文庙最早的记载:“故所居堂,弟子内,后世因庙,藏孔子衣、冠、琴、车、书,至于汉,二百余年不绝。”以孔子生前所居住的房屋为庙堂,也是曲阜孔庙的雏形,属于家庙性质。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过鲁,亲临曲阜祭孔,开帝王祭孔先河,曲阜孔庙逐渐由家庙演变为官庙。元始元年,汉平帝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东汉元嘉三年(153),桓帝下诏修建曲阜孔庙,并设置管理孔庙的行政长官,曲阜孔庙自此成为国庙。

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文庙陆续开始修建。太元十一年(386),东晋孝武帝在南方京畿建宣尼庙,专供祀孔。北魏太和初年,孝文帝颁布诏令,全国各郡县的学校均要祭祀孔子,为后世的庙学制奠定了基础;太和十三年(489),在北魏都城建立了奉祀孔子的“先圣庙”。但这一时期地方文庙的设置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或单独立庙,或与周公同庙,更有以孔子从祀老子者。

隋唐五代时期,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之下,各地建立孔庙得到进一步发展。武德二年(619),唐高祖诏令国子学分立周公庙、孔子庙,四时致祭。贞观四年(630),唐太宗下诏“州县皆特立孔子庙,四时致祭,以左丘明等廿二人从祀”,“庙学合一”遂成定制。开元二十七年(739),唐玄宗追谥孔子为“文宣王”。从此,从京师到诸州,夫子皆面南而坐,十哲等东西列侍,含有“从祀”与“配享”成套的附祭制度在开元年间得以系统运作。

宋元时期是各地文庙大发展的时期。宋代崇文,高度重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大中祥符元年(1008),宋真宗封孔子为“玄圣文宣王”,大中祥符五年(1012)又改封为“至圣文宣王”。各府州县纷纷整修文庙,庙学合一,地方文庙得以快速发展。西夏仁宗更是封孔子为“文宣帝”,并下令各州郡建立祭祀庙宇。至元代,元武宗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对孔子的加封可谓步步升级,毋庸赘言,统治者对建造文庙和祭祀孔子亦相当重视。

明清时期是地方文庙营造的鼎盛时期,全国各地文庙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大规模的新建、扩建和重建,明清时期所修地方志中几乎都有关于文庙的记载。并且,我国现存的孔庙建筑大部分都经历了清代的扩建和重修,各地文庙在明清时期形成了风格自成体系的建筑群。

二、明代山东文庙的基本情况

明代山东文庙的修建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在原有基础上重修或改建。根据地方志的记载,山东各府州县文庙很多创建于宋元时期,元末毁于兵火,明朝建立之后又在原址重修或改建;抑或是岁久倾圮,即在原址重修。二是迁建。因为修建工程或受地势影响,又或因为讲究风水而迁于他处。例如,德州文庙在元代时位于县治东南,明洪武年间因筑城而移于州治北。三是明代新建文庙。例如,乐陵文庙即为洪武二年始建,位于县治西,此地科举不兴;万历五年,有乡大夫惑于堪舆之说,迁至城外西巷北隅;但乏科如故,万历十五年,重迁城内故址。

(一)明代山东文庙的建置

宋元时期山东文庙就已形成棂星门、戟门、大成殿、东西两庑、明伦堂、尊经阁等建筑格局,明代又增建名宦祠、乡贤祠、启圣祠、敬一亭等建筑,嘉靖之后基本定型。

“万仞宫墙”:一般来说是位于文庙中轴线上的第一座建筑,原名仰圣门,是明代曲阜城的正南门,后来各地纷纷向山东曲阜的孔庙看齐,也将“万仞宫墙”四字雕刻在孔庙中。

“道冠古今”坊与“德配(侔)天地”坊:明代始建,一般是文庙第一进院落东西左右坊。

棂星门:文庙的第一或第二道大门,之后有泮池和泮桥。

戟门(大成门、仪门):宋太祖建隆元年诏用正一品礼,在文宣王庙内立十六戟;徽宗大观四年,诏用王者制,庙门增为二十四戟;明嘉靖初曾改戟门为先师庙门。

大成殿:文庙的主体建筑,为祭祀孔子的正殿,以四配十哲从祀。民国《重修商河县志》载:“宋政和四年,御书‘大成殿赐太学并孔子庙,仍颁其名于諸路州学,从舒州司户孔若谷之请也。自是郡县俱称大成殿。”山东各府州县文庙因为级别的不同,规格也不同,总的来看,有三间、五间、七间、九间这四种规格。

东、西两庑:大成殿东西两侧的厢房,祭祀历代从祀孔子的先贤先儒的场所。

启圣祠:最初建专祠于曲阜孔庙,据《重修商河县志》载,“明嘉靖九年,诏去启圣王封爵,令国子监并天下学宫皆建启圣祠”,自此,山东各地文庙皆建有启圣祠,祀孔子之父叔梁纥。

名宦祠和乡贤祠:山东各府州县学文庙内一般皆有此二祠,名宦祠祭祀有突出政绩的地方官,乡贤祠祭祀德才兼备的当地出身的官员和地方士绅。《重修商河县志》载:“明洪武四年,诏天下学校各建先贤祠,左祀贤牧守令,右祀乡贤,此二祠建立附学之始。”

明伦堂:文庙建筑群内讲学的场所,受府州县行政级别的限制,其规制有三间、五间、七间不等。在山东各地文庙群中,庙与学的位置关系主要有三种,即前庙后学、左庙右学和右庙左学。

尊经阁:在山东一些文庙中为典藏儒家经典之所。

敬一亭:据《重修商河县志》载,“明嘉靖五年,世宗作《敬一箴》颁之太学,遂诏郡邑学校皆镌石,并刊程子《视听言动箴》《范氏心箴》作亭覆之”,山东文庙又增建敬一亭。

射圃亭:山东各地文庙普遍存在的建筑。明洪武三年,下诏制定学校射仪;洪武二十五年,规定每月朔望习射于射圃。

文昌阁和奎楼:山东各府州县常见的祈祀文运的建筑。

除上述常见建筑外,教谕宅、训导宅、号房等建筑也多见于山东各地文庙的建筑群内,还有一些用于祭祀活动的配套建筑,如神厨、神库、宰牲所、会馔厅(堂)、乐器库等。另外,山东各地文庙还存在一些自己较为独有、少见于其他地方的建筑,如济南府学文庙的中规亭、中矩亭以及四斋,商河文庙的居仁斋、由义斋等等。

(二)明代山东文庙的祭祀

明朝建立之初,明太祖虽对文庙礼敬有加,但洪武二年即下诏,孔庙春秋释奠,只在曲阜举行,而天下不必通祀。经过元末战乱,全国各地文庙损毁者众多,各地祭祀的祭器与礼制也尚未完备,不具备天下通祀的条件,应该是发布这一诏令的重要原因。至洪武十五年,明太祖提出,天下郡县皆建有庙学,祭祀礼仪只在京师举行,于典礼有缺,令臣工制定釋奠礼仪,颁之天下学校,规定每岁春秋仲月,天下通祀孔子。山东各府州县的文庙也随之恢复释奠。

1.献祭者

各地文庙一般都由地方官主持祭祀。根据《明太祖实录》,洪武十五年,朝廷向天下府州县学颁定了统一的释奠先师孔子仪注,要求府州县各以正官行,若有布政司,则由布政司官行;分献则由本学儒职及老成儒士充任。

2.奉祀人物情况

一是奉祀人物称号发生变化。明嘉靖九年,令两京国子监及天下学校:孔子神位称“至圣先师孔子”,所有儒者尽去公侯伯爵封号,四配称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亚圣孟子;十哲及以下,凡孔门弟子,称先贤某子,左丘明以下称先儒某子。

二是文庙中贤儒增祀、改祀、罢祀情况。增祀的儒者:宣德十年,增祀吴澄;弘治八年,增祀杨时;正统二年,增祀胡安国、真德秀、蔡沈;嘉靖九年,增祀后苍、王通、欧阳修、胡瑗、陆九渊;万历十二年,增祀胡居仁、陈献章、王守仁;万历四十二年,增祀罗从彦;隆庆五年,增祀薛瑄;万历四十七年,增祀李侗。改祀贤儒:林放、蘧瑗、郑玄、范宁、郑众、卢植、服虔,皆于明嘉靖九年改祀于乡。罢祀人物:洪武二十九,罢祀扬雄;嘉靖九年,罢祀荀况、公伯寮、秦冉、颜何、刘向、马融、王肃、王弼、贾逵、何休、戴圣、杜预、吴澄。先儒升先贤:崇祯十五年,周敦颐、程颢、邵雍、左丘明、张载、程颐皆由先儒升为先贤。

三是立启圣祠,主祀孔子之父叔梁纥,题“启圣公孔氏神位”,配享先贤颜氏、曾氏、孔氏、孟孙氏,两庑以程垧、朱松、蔡元定从祀,俱称先儒某氏。

四是享祭者形象发生变化,由塑像改为木主。明代嘉靖以前即存在着塑像与木主的争议,当时山东各地文庙祭祀形象多为塑像,嘉靖九年下诏,要求各府州县撤像易木主,此后成为定制。山东各地文庙也开始改易木主,但山东各地地方志对此事件的记载详略不一,有的则未提及。即便如此,曲阜孔庙之外,山东各地文庙中用塑像的现象依然存在,如济南府学文庙之后又恢复塑像,即墨文庙和武城文庙亦留塑像,以肃观瞻。

3.祭品与祭器

从整体来看,明代文庙释奠礼几经变革,祭器与祭品的种类和数量也多有变化。国学所用祭器、祭品的规格高于地方各府州县,国学笾十、豆十,天下府州县笾八、豆八。据《明太祖实录》载,洪武十五年,朝廷对天下府州县文庙的祭器与祭品有过专门规定:

先师孔子位:酒尊一。爵三。登一,盛大羮。铏二,盛和羮。笾八,实形盐、藁鱼、枣、栗、榛、菱、茨、鹿脯。豆八,实以韭葅、菁葅、芹葅、筍葅、醓醢、鹿醢、兔醢、鱼醢。簠二,盛黍、稷。簋二,盛稻、粱。篚一,实以帛。牲:羊一,豕一。

四配位:共酒尊一。各爵三。登一,盛大羮。铏二,盛和羮。笾六,实以形盐、藁鱼、枣、栗、菱、鹿脯。豆六,实菁、笋、芹葅,鹿、兔、鱼醢。簠一,盛黍。簋一,盛稷。篚一,实帛。牲:共羊一、豕一,解为四体。

十哲位:共酒尊一。东五位:爵五。铏一,盛和羮。笾四,实以形盐、枣、栗、鹿脯。豆四,实菁、芹葅,鹿、兔醢。簠一,盛黍。簋一,盛稷。篚一,实帛。牲用豕一,解为五体。西五位如之。

东、西庑:每四位共一案。爵四。笾二,实盐、鹿脯。豆二,实菁葅、鹿醢。簠一,盛黍。簋一,盛稷。牲用豕二,解为百五分。两庑各设香案一。篚一,实帛。

景泰年间,曾从许彬之请,增加两庑祭品数量;成化年间,明宪宗提升祀孔规格,增乐舞为八佾,笾豆各十二;嘉靖改制,文庙祭品与祭器亦随之变化,国学祭祀恢复十笾、十豆。

关于明代山东各地文庙所置祭器情况,单从地方志的记载来看,由于各地情况不同,祭器种类、数量以及材质等方面皆有差别。例如,《嘉靖武城县志》所列祭器,锡爵一百二十四个,笾、豆共五百四十个,帛匣十个,牲匣四个,烛台二十二对,香炉二十三个,罇罍案三张,矮桌子三张;《万历德州志》所载祭器,锡笾、豆一百四十,铜爵四十八,锡爵二十二,锡铏二十五,锡簠、簋二十二,铜香炉一,铁香炉十、铜花瓶二,绢帐五,帛匣七,牲匣二,祭盘十,方木盘八,等等。

4.释奠仪程

正祭日,各地文庙行礼的程序大体为:献祭者就位,迎神,奠帛行初献礼(初献时读祝),亚献礼,终献礼,饮福受胙,彻馔,送神,望瘗。祭祀乐器主要有编钟、编磬、楹鼓、足鼓、瑟、琴、抟拊、鼗鼓、引乐麾、笙、洞箫、笛、埙、篪、排箫、祝、匏竹、敔。释奠过程所奏乐章,明太祖以“和”定名,颁布全国。根据《文庙释奠礼仪研究》一书,迎神奏《咸和之曲》,奠帛初献奏《宁和之曲》,亚献奏《安和之曲》,终献奏《景和之曲》,彻馔、送神、望瘗俱奏《咸和之曲》。

三、文庙的历史作用

明宪宗在《御制重修孔子庙碑》中阐述了儒家思想在巩固统治、教化百姓、维护社会稳定中所发挥的作用:

“朕惟孔子之道,天下一日不可无焉。何也?有孔子之道则纲常正而伦理明,万物各得其所矣。不然,则异端横起,邪说纷作,纲常何自而正,伦理何自而明,天下万物又岂能各得其所哉?是以生民之休戚系焉,国家之治乱关焉!有天下者,诚不可一日无孔子之道也……呜呼!孔子之道之在天下,如布帛菽粟,民生日用不可暂缺,其深仁厚泽,所以流被于天下后世者信无穷也。”

文庙作为儒家思想的载体,在社会风俗、人才培养、社会安定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对文庙的维护也成为一地官长的要务。

首先,文庙是弘扬儒家文化的重要场所,具有“化民成俗”之功。在外观上,文庙建筑高大宏敞,使往来之人莫不肃然起敬。文庙中祭祀的先圣、贤儒、名宦、乡贤,其生平事迹及思想主张,一方面引发民众的敬仰之心,另一方面又具有榜样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百姓的日常生活,指引百姓明人伦,践行忠义孝悌的理念。另外,文庙祭祀的仪程、乐舞等场面,带给民众最直观的感受和心灵的冲击,增强民众的文化认同。

其次,修文庙可以振士风,使人向学,为国家培养人才。明翰林学士彭时在《重修武城庙学记》一文中明确指出国家“建学立师”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体道崇德,一以先圣为标准,使存储身心,见诸行事,粹然出于至正,无异端他岐之杂。则学成德修,不惟出可以应国家官使之用,而其风声气习,又足以歆动乡邦而美其俗。夫如是,然后无负于贤令作新之功也。”简而言之,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是朝廷的希冀,而地方“庙学合一”制也恰恰与这一标准相宜。

最后,推进地方社会治理,维护社会稳定。文庙是地方官用来施行文教、教化百姓、维护社会治安的重要手段。如明朝周思兼《重修儒学记》有记:“临朐多盗,依冶为乱,临朐人讨之,弗克。或谓王子曰:‘盗之弗辑,子之咎也,子盍诘盗?王子曰:‘不可诘也,政德不修,于是有盗,已则无政以讨人,何以能克?夫政莫先于教,教之不明,民不知义,惟利之竟,盗所由生也。吾文教是务于是不给,而又暇诘盗?”于是,邑令王公“知所先务”,大力修文庙、兴学校,然后“民刑于善”而盗弥。故而,守土官借助文庙来兴文教,用道德诱导百姓,用礼教整顿百姓,使民“有耻且格”,有利于维护地方社会的稳定。

[责任编辑:祝莉莉]

猜你喜欢
孔庙文庙山东
我和我的家乡
历史悠久的“东方圣城”
几处孔庙争暖树
文庙开笔大典
府文庙:走下神坛,走进民间
关于重点保护和重建文庙的建议
山东老家规 (中)
全国孔庙知多少
傅有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