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名医张简斋运用温病方治疗内科杂病经验

2020-11-10 07:53李华伟邹燕勤
江苏中医药 2020年11期
关键词:杂病医案麦冬

李华伟 易 岚 倪 斌 王 钢 邹燕勤

(1.江苏省中医院,邹燕勤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江苏南京210029;2.南京市中医院,江苏南京210022;3.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博大肾科医院,江苏南京210004)

张简斋是民国时期最具影响力的金陵医家之一,金陵医派的奠基人,与北方施今墨齐名,时有“南张北施”之说[1]。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其流传于世的医案非常罕见,邹伟俊编纂的《张简斋医案》中仅有处方56个[2]。国医大师邹燕勤教授将其父,一代名医邹云翔教授当年手抄珍藏的12册共568个简斋先生晚年在南京行医时的医案整理为《邹云翔手录孤本张简斋医案》(以下简称《医案》)[3]出版发行,成为珍贵的研究资料。

外感与内伤杂病虽然病因和发病特点不同,但作为疾病其内在的固有构成因素,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是相同的,只要病性、病机吻合,外感病的辨治方法就可以用于内伤杂病。温病大家叶天士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面对清代江南温病流行的状况,叶天士在《伤寒杂病论》的理论基础上创立了卫、气、营、血辨治体系,提出了“甘寒滋阴生津”“分消三焦”“滋阴熄风”等治法。同时,他不仅在外感温病的治疗中变通应用经方[4],还在内科杂病的治疗中推广、创新应用温病理论[5]。蒋式玉在《临证指南医案·泻泄》案中总结说:“今观叶氏诊记,配合气味,妙在清新,纵横治术,不离规矩,所谓读古而不泥于古,采方而不执于方,化裁之妙,人所难能者。”嗣后吴鞠通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叶氏理论,在《温病条辨》中系统总结,创制了三仁汤、沙参麦冬汤、宣痹汤、宣清导浊汤等方剂,并将温病的论治方法运用于内科杂病,如其在翘荷汤注中云:“清窍不利,如耳鸣目赤、龈胀咽痛之类”[6]。由于内生火热、湿热、寒湿与外感温病有着基本相同的病机,用温病方治疗这类病证能够取得理想的疗效,极大地丰富了中医内科杂病的诊疗体系。

从对《医案》的解读、分析中我们发现,简斋先生不仅精通叶氏、吴氏的温病辨治体系,而且在内科杂病的治疗中灵活运用温病方,兹撷取其中部分案例,总结其经验特色,与同道分享。

1 三仁汤治疗内科杂病湿热证

1.1 方剂源流 《素问·至真要大论》第七十四条云:“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汉代张仲景创辛开苦降法,以疏散、淡渗、苦寒、温散等诸法施治于临床,如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柴胡剂、泻心剂等方均具舒展气机、宣畅三焦、分消湿邪之功效[7]。刘完素在《黄帝素问宣明论方·水湿门》中对湿热互结,阳气怫郁之证,多采用宣通上下、分消二便的治法[8]。至清代,叶天士在治疗湿温时倡导分消三焦湿热[9],《温热论》中谓:“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

三仁汤出自吴鞠通《温病条辨·卷一》第四十三条:“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杏仁(五钱),飞滑石(六钱),白通草(二钱),白蔻仁(二钱),竹叶(二钱),浓朴(二钱),生薏仁(六钱),半夏(五钱)。”

1.2 方证特点及其在内科杂病中的应用机制 三仁汤原为湿温初起,邪在气分,湿重于热之证而设。湿邪阻遏,卫阳不达,故头痛恶寒、身重疼痛;湿为阴邪,湿遏热伏,则午后身热;湿阻气机,脾胃受困,故胸闷不饥;舌白不渴、面色淡黄、脉弦细而濡皆因湿邪为患。本证病机为湿热合邪,邪阻气机,涉及上中下三焦,湿遏热伏,湿重热轻,其中三焦气机受阻为病机之关键。

吴鞠通指出:湿为阴邪,且其性氤氲黏腻,非若寒邪之一汗而解,温热之一凉则退,故难速已。以为伤寒而汗之,汗伤心阳,湿随辛温发表之药蒸腾上逆,内蒙心窍则神昏,上蒙清窍则耳聋目瞑不言;如误用下法则伤阴,而重抑脾阳之升,脾气转陷,湿邪乘势内渍;如用柔药润之,湿为胶滞阴邪,再加柔润阴药,二阴相合,同气相求,遂有锢结而不可解之势。惟以三仁汤轻开上焦肺气,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也。方中杏仁宣通上焦肺气,《医原·湿气论》载:“治法总以轻开肺气为主……肺主气,气化则湿自化,即有兼邪,亦与之俱化……湿热治肺,千古定论也”;白蔻仁开发中焦湿滞,化浊宣中;薏苡仁益脾渗湿,使湿热从下而去。上三药为主,故名“三仁”。辅以半夏、厚朴除湿消痞,行气散满;通草、滑石、竹叶清利湿热,《本草纲目》言“滑石上能发表,下利水道,为荡热燥湿之剂”。诸药合用,共成宣上、畅中、渗下之剂,而有清热利湿、宣畅气机之功。

简斋先生对此方治法的认识则从药物气味的理论以及气味与脏腑、疾病之间的关系出发,表述为“苦辛通化”,是指同时使用苦味药如黄芩、黄连、枳实等以泄热,用厚朴、生姜、半夏等辛味药以散气郁,用茯苓、泽泻等咸淡之药以渗湿,从而达到宣畅气机、开郁行滞、疏通三焦,使弥漫三焦之湿热和痰浊从表里分消的一种治疗方法。因此,通过加减可使该方不仅适用于外感湿热证,同时对临床各科,凡属湿热阻滞三焦运化,造成气机不畅之诸证,如水湿、痰饮、痞满等,皆适用,且不必拘泥于“湿重于热”,可根据湿、热孰轻孰重变通用药。对于食欲不振的患者可加鸡内金、神曲、麦芽等消食导滞;如病发于夏季,兼暑邪者可加用荷叶、藿香、香薷等。

1.3 临床应用及体会 《医案》[3]246载(见图1洪先生案):洪先生,胃肾相关,肾虚胃实,湿热上蒸,早起口苦,脘闷不畅,小溲色黄,大便不解,脉弦。治以苦辛通化。杏仁、薏苡仁、法半夏、白蔻仁拌滑石、川厚朴、炒黄芩、赤茯苓、白茯苓、陈皮、建曲、桔梗、枳壳、藿梗、佩兰、紫苏梗,荷叶盖煎。

本案为痞满之湿热阻胃证。《素问·经脉别论》言:“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灵枢·口问》云:“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脾、胃与肾、膀胱通过三焦协调在水液代谢中共同发挥作用,故案中言胃肾相关,患者素体肾气不足,加之胃有邪阻,故云:肾虚胃实。证由肾气不足,湿热内蕴,脾胃升降失常所致。湿热中阻,气机不畅,脾失健运,故可见脘闷不畅、口苦;湿热下注,膀胱气化不利,则出现小便短赤、色黄;湿热壅滞肠道,则大便不解。治以“苦辛通化”,清热化湿,理气和中,方选三仁汤加减。

图1 《邹云翔手录孤本张简斋医案》节选

除三仁汤主方外,加用黄芩之苦寒以清热燥湿,配合辛温之半夏、苦温之厚朴苦辛通化,吴鞠通认为“非苦无能胜湿,非辛无能通利邪气”;陈皮、建曲理气化湿,健脾和中;伍以桔梗、枳壳,取其一升一降,升降相宜,调畅气机;紫苏梗理气宽中,取其气化则湿化之意;藿香味辛,性微温,归脾、胃、肺经,为芳香化湿浊要药,外开肌腠,透毛窍,散表邪,宣透肌表、上焦之湿,尚能内化湿浊,醒脾胃,不耗脾气,不劫胃阴,故可用于外邪表证及湿阻中焦证;与苦温之杏仁配伍,善开上焦,宣肺利气,使肺气宣降,则水道自调,助化湿浊;赤、白茯苓淡渗利湿于下,下焦湿邪可由水道而解也,《神农本草经疏》云赤、白茯苓“白者入气分,赤者入血分,补心益脾,白优于赤,通利小肠,专除湿热,赤亦胜白”;配入佩兰芳香化湿,醒脾和中,加强藿梗的作用;荷叶清热利湿。可以看出,简斋先生用药轻清灵动,体现了“轻可去实”的治疗方法。

2 沙参麦冬汤治疗内科杂病气阴两虚证

2.1 方剂源流 沙参麦冬汤原用于治疗燥证,《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中并未言及燥证,刘完素于《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中补出:“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并提出以“退风散热、活血养液、润燥通气之凉药调之”的治法。喻昌在《医门法律》中补燥气论,法用甘润微寒,并创立清燥救肺汤。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治疗咳嗽风温化燥时指出:“不必过投沉降清散。以辛甘凉理上燥、清络热。”吴鞠通以桑杏汤、桑菊饮治疗秋燥轻症,而症状较重者使用沙参麦冬汤以甘寒救其津液。

沙参麦冬汤出自吴鞠通《温病条辨·卷一》第五十六条:“燥伤肺胃阴分,或热或咳者,沙参麦冬汤主之……沙参(三钱),玉竹(二钱),生甘草(一钱),冬桑叶(一钱五分),麦冬(三钱),生扁豆(一钱五分),花粉(一钱五分)。”

2.2 方证特点及其在内科杂病中的应用机制 沙参麦冬汤方中沙参、麦冬清养胃阴,为君药;玉竹、花粉生津解渴,为臣药;生扁豆、生甘草益气培中,甘缓和胃,为佐药;配以冬桑叶,轻宣燥热为使药。七药合而成方,具有清养肺胃、生津润燥之功,用于燥伤肺胃阴分,或发热,或咳嗽,以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为辨证要点。

简斋先生认为,方中甘味药物能生血,寒性药物则能胜热,阴血得滋而虚火灭,津液得润而燥自除,从而达到精血上荣,阴液宣通的效果。因此,通过加减沙参麦冬汤可以用于治疗各种阴液不足、虚火内生的病证,将其称为“养阴托化”。内科杂病如喘咳、胃脘痛、消渴、噎膈、便秘等属津液亏虚,脏腑失濡者,均可使用。加用玄参可与麦冬合成增液汤,适用于胃阴虚便结者;胃有实热者可加知母、石膏清胃降火;燥痰难化者,可加川贝清化燥痰;肺热者可加黄芩清肺;咽喉疼痛者可加生地、桔梗。

2.3 临床应用及体会 《医案》[3]36载(见图1许右案):许右,27,蒸热已平,咳减寐安。但小溲频数,口干内灼。本质气阴两虚,治再托化。沙参、法半夏、麦冬、川石斛、甘草、白芍、茯苓、茯神、桔梗、橘络、枇杷叶、冬瓜仁、都气丸、缩泉丸。

本案病名“咳嗽”,病因病机为:本质气阴两虚,虚火内生,经治后蒸热已平,邪退则寐安、咳减,但气阴受损未复。阴虚则肺失清肃而咳嗽减而未愈,如《景岳全书》曰:“盖肺属燥金,为水之母,阴损于下,则阳孤于上,水涸金枯,肺苦于燥,肺燥则痒,痒则咳不能已也”;气虚则肾失固摄,膀胱失约而小溲频数;津伤不能上荣,故口干内灼。

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医宗必读》云:“内虚者,药不宜动,动则虚火不宁,燥痒愈甚,忌辛香燥热,当以甘寒润肺。”处方以沙参麦冬汤加减。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麦冬甘寒清润,入肺胃两经,养阴生津,滋液润燥,兼清虚热。二药合用润肺胃而降逆气,清虚热而化痰浊,半夏得麦冬则燥性被制而和胃之功犹存,麦冬得半夏则滋而不腻,二者相反相成。桔梗宣通肺气,化痰止咳,其性向上;枇杷叶泻肺降火,清热化痰,和胃降气,其性向下。二药相合,则化痰止咳之力增,并可宣肃肺气,调畅气机。都气丸为六味地黄丸加五味子而成,有养阴敛肺补肾之功,其性偏凉;缩泉丸由乌药、山药、益智仁组成,有温补脾肾、固缩小便之功,其性偏温。二丸相配则可益气养阴,金水相生,互纠偏性而平补。全方配伍严谨,用药轻灵平和,动静相宜。

3 宣痹汤治疗内科杂病痰浊痹阻证

3.1 方剂源流 《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金匮要略·湿病脉证并治第九》曰:“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并提出:“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并有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防己黄芪汤、桂枝附子汤等方药。

《临证指南医案·痹》中指出:“五脏之气,各能受病。其实痹者,闭而不通之谓也……致湿痰浊血,流注凝涩而得之。”可见除外感外,各种内伤杂病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痰湿阻于经络,也可从痹证论治。其治法根据病因不同分别有“宣通经脉,甘寒去热”和“温养通补,扶持生气”等。

吴鞠通认为痹证“寒湿固有,热湿尤多,误用辛温,其害立见”,设立宣痹汤治疗表现为发热和关节红肿热痛之“热痹”或“湿热痹”者。

宣痹汤出自吴鞠通《温病条辨·卷二》第六十五条:“湿聚热蒸,蕴于经络,寒战热炽,骨骱烦疼,舌色灰滞,面目萎黄,病名湿痹,宣痹汤主之。……防己(五钱),杏仁(五钱),滑石(五钱),连翘(三钱),山栀(三钱),薏苡(五钱),半夏(醋炒,三钱),晚蚕砂(三钱),赤小豆皮(三钱)。”

3.2 方证特点及其在内科杂病中的应用机制 宣痹汤方中防己祛散经络之湿,杏仁开肺气之先,连翘清气分之湿热,赤小豆清血分之湿热,滑石利窍而清热中之湿,山栀肃肺而泻湿中之热,薏苡淡渗而主挛痹,半夏辛平而主寒热,蚕砂化浊道中清气。方证主要病机为“湿聚热蒸,蕴于经络”,以发热、恶寒、骨节疼痛、舌色灰滞、面目萎黄为辨证要点。

简斋先生认为,宣痹汤方中包含了清热、燥湿、淡渗、通络、发散、芳化等多种作用的药物于一方,全方具有宣通气血、畅经和络、疏风化湿的功效,称其为“宣和疏化”,可以治疗除湿痹证外,由于痰浊内生,阻于脏腑、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的内科杂病。如以长期发热为主者,可加用四妙散以加强清热利湿之效;或以疼痛为主,热象不显者,可配合秦艽、羌活、防风等以祛风通络止痛,酌减连翘、山栀苦寒之品;或病久兼瘀血征象者,则加桃仁、当归、川芎等以活血化瘀。

3.3 临床应用及体会 《医案》[3]51载(见图1张右案):张右,44,体丰痰浊素重,气失疏和,寐醒气窒不舒,肩臂作废,有时耳鸣,口燥腹胀,治以宣和疏化。羌活、防风、杏仁、薏苡仁、紫苏梗、桔梗、半夏、赤茯苓、白茯苓、赤芍、陈皮、枳壳、桑寄生、白蒺藜。

本案病名为“胸痹”,病因病机为素体痰浊内盛,痰阻气滞,气机不畅,肺气郁闭,故觉“气窒不舒”;《灵枢·经脉》载:“肺手太阴之脉……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手太阴肺经气机不利,则循行处肩臂疼痛,活动不利;痰浊中阻,清阳不升,浊气上犯,清窍不利,可现耳鸣;津不上承,则口燥;痰阻气滞,土壅木郁,肝气不疏,肝脾气机不利,则腹胀。治拟宣和疏化,方选宣痹汤加减。

《证治汇补·痰症》曰:“痰之在内者,为涎为饮,为癖为积,攻冲胀痛,皆属气滞。然有二种之分,痰随气升者,导痰先须顺气;积痰阻气者,顺气须先逐痰。”本案所列治法方药体现了这一指导原则。方中杏仁、半夏、枳壳理气、降逆、化痰而消胀;薏苡仁、赤白茯苓利湿健脾以杜生痰之源并使痰浊之邪下走;白蒺藜祛风活血,疏肝解郁,也可宣散肺郁,与桑寄生滋补肝肾相配伍,则消补兼施,敛散同用,使补中有疏而不壅滞,疏中有补而不伤正气;更配以赤芍缓急柔肝而通络活血,既可除胀又可抑肝扶脾而助化痰浊之力。

结合零件在实际工作中的作业情况,应当考虑到其强度和变形能否满足要求,因此进行静态分析;再结合连杆架共振情况对定位精度的影响,因此还需进行模态分析,以进行固态频率表的检验。

值得学习的是,简斋先生在原方的基础上加用疏风解表之品如羌活、防风等,以风胜湿且可透邪外出[10]。《本草经解》言羌活气平,味苦可以燥湿,《长沙药解》言防风入足厥阴肝经,最泻湿土而达木郁,可见二药各有特点,又均具平和之性,用于痰湿证既不至于过温而助热,也不至于过燥而伤阴。

其配合使用风药的原因有:(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湿伤肉,风胜湿”,风者五行属木,湿者五行属土,土能克木。吴昆曾在《医方考·湿门》中云:“以风药而治湿,如卑湿之地,风行其上,不终日而湿去矣”,钱乐天在《医学传心录》中亦言:“风湿者风药胜之”。(2)羌活、防风之类,性味苦辛,气味芳香,香可醒脾,苦能燥湿。(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吴谦在《删补名医方论》中说:“羌活、独活、葛根皆辛温风药,以鼓动少阳生气,清阳既出上窍,则浊阴自归下窍”,故将其与利湿化湿药相配合,相得益彰。

4 宣清导浊汤治疗内科杂病津亏肠燥证

4.1 方剂源流 《圣济总录·大便秘涩》指出大便秘涩有多种病因和类型,如:风气壅滞,肠胃干涩,是谓风秘;胃蕴客热,口糜体黄,是谓热秘;下焦虚冷,窘迫后重,是谓冷秘;或因病后重亡津液,或因老弱血气不足,是谓虚秘。治法虽宜和顺阴阳……当审其证以治之。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倡“开降上焦肺气”,强调“上窍开泄则下窍自通矣”,并且认为配合使用外治之法为稳,可用蜜煎导法。吴鞠通认为湿邪稽留,郁结于下焦气分,则可致大便闭塞不通,治当宣泄湿浊,通利大便。

宣清导浊汤出自吴鞠通《温病条辨·卷三》第五十五条:“湿温久羁,三焦弥漫,神昏窍阻,少腹硬满,大便不下,宣清导浊汤主之。……猪苓(五钱),茯苓(六钱),寒水石(六钱),晚蚕砂(四钱),皂荚子(去皮,三钱)。”

4.2 方证特点及其在杂病中的应用机制 宣清导浊汤方中猪苓苦泄淡渗,合味甘而淡之茯苓以渗湿利气;寒水石性寒质重,宣湿清热利窍;晚蚕砂化浊胜风祛湿,为风湿之专药;皂荚辛咸性燥,入肺与大肠,燥能除湿,辛能通上下关窍,咸更直达下焦,通大便之虚闭,合之前药,二苓、寒石化无形之气;晚蚕砂、皂荚子逐有形之湿,使郁结之湿邪,由大便而一齐解散矣。其病机为湿热久羁,郁于三焦,每随气机升降而蒙上流下,蒙于上则神昏窍阻,结于下则少腹硬满而大便不下,或小便不通。宣清导浊汤是治疗湿浊久郁下焦,气机受阻,清气不升,浊阴不降,下行传导失职的常用方剂。

简斋先生认为,在宣清导浊汤方的基础上,结合使用润燥活血、搜风散邪、行气破结和滑肠利窍之品,可以使湿邪祛除,气机宣畅,肠胃得润,下窍得以通畅,将此称为“通幽导浊”。可用于由湿浊闭阻三焦导致的胀满、便秘、痢疾、水肿、癃闭等内科杂症,后世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11]。临床上值得注意的是,湿热久留,可以伤阴化燥,形成虚实夹杂的复杂证候,此时治法又与单纯湿热不同。若淡渗燥湿,必致真阴下竭,若柔腻滋阴,又助痰湿上壅,必须燥润得宜,刚柔并济方能两全。

4.3 临床应用及体会 《医案》[3]86载(见图1唐左案):唐左,休息痢两年之久。前经诊治,汤丸先后并进,痢次已减,数日始一更衣,色黑而燥,兼夹白黏,甚则下血。腹不痛坠,寐醒口热,脉沉小。拟通幽导浊为治。防风、生地、熟地、桃仁泥、枳实、皂角子、蚕沙、油当归、红花、桔梗、甘草、赤芍,另东垣猪肚丸三钱吞服。

本案为痢疾中的休息痢。湿热蕴聚肠腑,气血壅滞,传导失司,致排赤白脓血便,甚则下血;日久由实转虚,伤阴动血,里虚为甚,故腹不痛坠;阴亏肠燥,致便燥色黑,数日一行;阴虚内热则夜热;脉沉小属里虚之证。治拟养阴活血,祛风除湿,润肠通便,方选宣清导浊汤合通幽汤、排脓散、猪肚丸加减。

通幽汤出自李东垣《脾胃论》,功用润肠通塞,主治“胃肠燥热,阴液损伤,通降失司,噎塞,便秘,胀满。脾胃初受热中,幽门不通,上冲,吸门不开,噎塞,气不得上下,大便难”,本案中用通幽汤治疗瘀血内停,血燥津枯,幽门不通之证,养血润燥、活血通幽,方中生地、熟地、当归滋阴补血润燥,桃仁、红花又可协助当归,活血祛瘀、润肠通便。

排脓散由枳实、芍药、桔梗组成,出自《金匮要略》,文中有方无证,后世医家认为枳实苦寒,能宣肠胃气结,芍药养血和营、行血分之滞而不伤阴,桔梗开提肺气,利气分之结而不损阳,全方清热解毒、止痛、调理气血,多用于疮痈、肠痈。

猪肚丸出自《备急千金要方》,其组成制法为“猪肚(一具,治如食法),黄连、粱米(各五两),栝蒌根、茯神(各四两),知母(三两),麦门冬(二两)。上七味为末,纳猪肚中缝塞,安甑中蒸极烂,乘热入药,臼中捣可丸,如硬加蜜和丸如梧子大”,功用养阴生津、清热止渴、润肠通便。

本案休息痢两年之久,湿热内结,阴虚血瘀,肠燥津枯,拟通幽导浊为治。案中既有“痢次已减”之痢疾,又有“数日始一更衣”之便秘,异病同治,简斋先生以通幽导浊为大法,选宣清导浊汤为主方,配合东垣治血燥便秘之“通幽汤”。处方中所用桃仁泥、当归、红花、赤芍、生地,即我们所知的桃红四物汤,提示简斋先生重视活血化瘀法治疗休息痢。因案中“腹不痛坠”故去升麻,改用防风疏风以升脾之清阳。伍当归、桃仁升清而滋润肠道,伍枳实、皂角通腑以升降肠府,清浊分而痢秘止。处方中简斋先生又一高明之处即用《金匮要略》之排脓汤以导滞排脓、清热解毒。《金匮要略释义》认为气行则水行,水行则脓尽,桔梗开利其气以行其水,并佐枳壳为之助,脓由血化,故兼利血,而用芍药,唯血既腐化而成脓,则去血必多,爰一面排脓以去其气分之实,且用鸡子黄以补其血分之虚。案中更为精彩的是用东垣猪肚丸三钱吞服,使方中活血化瘀、导滞祛湿之品不伤正,又共奏养阴生津、润肠通便之效。

5 结语

从对以上案例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简斋先生继承和发扬了叶天士、吴鞠通等温病大家的学术思想,善于运用温病方治疗内科杂病,临证时灵活加减,合理化裁并且有所创新,体现了中医“治病求本”的原则,对此进行进一步研究、学习,可以开拓内科杂病的临床辨证治疗思路,并将温病方的研究引向深入。

猜你喜欢
杂病医案麦冬
《诸病源候论》导引系列之“妇人杂病乳结核候”导引法
国医大师刘祖贻杂病调中思想探析
医案聊斋续篇 吐泻案
沙参麦冬汤缓解老慢支
医案聊斋续篇 晨泄案
导师应用柴胡桂枝汤加减治疗杂病经验举隅
UPLC-MS/MS法检测妇康宁片中掺加的山麦冬
张喜奎教授临证运用白鲜皮经验举隅
HPLC-ELSD法测定不同产地麦冬及山麦冬中的果糖
新加香薷饮医案6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