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认知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实践启示

2020-11-10 04:42李儒林苏承英
高教学刊 2020年31期
关键词:具身认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启示

李儒林 苏承英

摘  要:具身认知重视身体涉入和体验,强调身体与情境互动过程中的認知塑造。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被看成类似计算机的信息加工处理过程,忽略了教育对象认知过程中的具身性、体验性和交互性。具身认知启示人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带领学生身体涉入,促使情景生成和增强环境互动,使其身心融合地学习,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入感和参与感,从而提高其获得感。

关键词:具身认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31-0177-05

Abstract: Embodied cognition emphasizes the physical experience and the cognitive shaping in the process of physical and environmental interaction. Traditional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regarded as the process of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uch as computer, ignoring the physical involvement, physical experience and environmental influence of the cognitive process. Through the enlighten of embodied cognition , the student body involvement and physical experience were guided in the education practice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y and politics. and create embodiment condition, design the teaching situation of embodied experience, enables students to integrate physical and mental, to further promote the active particip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Keywords: embodied cognition; university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nvironment

“具身认知”,是由美国认知科学家拉考夫和约翰逊提出的第二代认知科学。它主张人的认知过程不应该只是被看作类似计算机的信息加工处理过程,而应该有人的身体涉入、情景体验和情景互动,即人的认知具有具身性、情境性和交互性[1-4]。心理学界对此展开了大量的实证研究,证明其带来的认知成效确实明显。作者认为,具身认知对处于困境中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无疑是一个极大的唤醒,它唤醒人们反思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学生的身体涉入、情境嵌入和环境互动的忽视,导致学生身心都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严重疏离,从而难以获得融入感、参与感和成效感。因此,从具身认知的“具身性”“情景性”“交互性”中获得启示,思政教师全身心投入、全身心参与、积极创设良好教学情境,以带领学生身心涉入、身心融合、融入性学习,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探索和尝试。

一、“具身性”启示思政教师要全身心投入,带领学生全身心涉入

认知具身性认为认知过程不能脱离身体的运动,身体的体验或者肌肉状态对认知具有直接的塑造作用。有研究证实面部肌肉的状态会影响人的认知情感[5],身体的涉入对认知具有直接的塑造作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教师自身就应率先做到全身心投入,呈现自身对课堂的全面涉入状态,从而发挥出示范和带动作用,引导学生也不自觉地全身心涉入。

首先,教师应注重课前的身心投入。躯体的冷暖、快慢和洁净等状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体的认知。因此,作为思政课教师,注重衣着的得体和整洁,注重教学环境的纯粹,让学生感受教学环境的干净和统一,就会在很大程度上第一时间影响到他对教师和课堂的心理预期和评价,以及进一步对教学内容的接受和认知。为此,就需要教师在上课前做好相关准备,如:提前到达教室,将讲台上、黑板上与上课内容无关的物件进行清理。教师所带的的干净和纯粹,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这是讲台,是教室,而不是办公室,更不是市场。黑板上如果有其他与教学不相关的信息,一律将其清除,以让学生感受到接下来的课堂是完全属于这门课的,以免受不相关因素的干扰,这样可以让学生迅速置身于教师所创设的本门课的教学环境中,从而增强其身体的涉入感。然后,上课开始时,要求学生必须起立,师生相互敬礼和问好,这样可以使学生从行为到身体到心理都迅速地集中到课堂上来(因为很多同学之前都在聊天、玩手机或者做其他事情),跟着老师进入上课的状态。这样一来,就会使整个教学环境充满了整洁感、仪式感和纯粹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确实是在身体力行,从而对自己也就会有相应要求。

同时,根据心理学家Roberts和Arefi-Afshar[6]的研究发现,直立的站姿比弓形站姿更容易让人感到自信。因此,教师在讲台上的站姿也会给予学生不同的信息和无形中的影响。如果教师站姿直立而且挺拔,学生会感到老师的专业自信和热情饱满。相反,如果教师的站姿是弓形的或者是不挺拔的,学生会感受到老师的不自信或者热情不足,无形中就会降低他们对课程和内容的心理预期和热情度。所以,思政课老师还需要在上课前对自身的精神状态进行调整,以最好的精神面貌呈现给学生,以直立而挺拔的站姿和饱满的精神状态进行教学,可以吸引学生自觉涉入你的课堂。

其次,教师应注重课中的身心投入。课堂讲授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巧妙的课堂设計来让学生亲身感受所学对象,或者是亲自参与角色扮演,从而使他们身体涉入或者体验,以获取对教学内容的形象而深刻的认识。

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中,就可以尝试通过巧妙设计让学生亲身感受所学对象,以增强其涉入感和体验感。因为,该门课程理论性非常强,如果教师完全进行纯理论性的讲授,学生听起来会觉得非常的抽象,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这就需要老师进行充分的课堂设计,将抽象的概念、理论转化成具体的感性认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自己的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感官刺激和感受去学习、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这样会印象深刻,且理解准确。比如:在讲解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感觉、知觉、表象”这个内容的时候,就可以打破传统的概念抽象阐释法,而采用以下两种方式进行讲授,可能效果就会好很多。第一种方式:以具体实物进行展示来讲授。教师可以带上水果如苹果,首先向学生展示出苹果,让他们先观察再看,然后问这是什么?同学们回答是苹果。显然,这个过程主要是依赖学生的视觉涉入获得对对象的局部认识,形成感觉。然后,把苹果放到一些同学手上去进行触摸、闻嗅甚至进行品尝,之后询问这些苹果有些什么样的特征即属性?同学们就会分别从颜色、形状、大小、轻重、光滑程度、软硬程度和味道等方面去加以回答。显然,这个过程就调动了他们触觉、嗅觉和味觉的充分涉入,对对象进行整体感知,从而形成对其整体形象的认识,而这就是知觉。再接下来,老师就将苹果收回,并让其退出学生的视线,然后让学生回忆刚才所看到的苹果并完整地描述出来。显然,这个过程就是调动学生的整体神经元,让其全身心地涉入进行回忆,从而产生表象的过程。这是一种最为形象、直接的身体涉入法教学。当然,如果条件不是很具备的情况下,可以采取第二种方式:利用多媒体制作逼真图片来进行讲授。通过幻灯制作苹果的各种属性,并逐步呈现,然后到最后消失的过程,让学生理解从感觉到知觉再到表象的认识过程。但这一过程就会使学生更多依赖视角系统来进行知识的获取,而不会调动其多方面的身体涉入,所以相对第一种方式的学习效果就会相对弱化一些。但总体来说,这两种方式的教学都会使学生从抽象概念的枯燥理解和被动接受,转化为具体感性认知的主动学习,从而使他们不仅有身体的参与,还有身体的体验,进而可以将书上的抽象概念转化为现实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具体事物,将二者有机统一起来,学习效果就会大大提升。

而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讲授中,就可以尝试通过巧妙设计来让学生亲自参与知识内容中所涉历史人物的角色扮演,让其有深刻的涉入感和体验感,从而记忆深刻、掌握牢固。因为,该门课程内容和知识的历史场景感非常强,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置身历史情境,进行历史情景剧表演的方式来感受特定历史条件下历史人物的心理、思想和行为,从而增强其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领悟。比如:关于抗日战争中作为抗日战争胜利标志性事件的日本投降签字仪式这个内容,教师就可以提前进行设计,安排学生自行组建团队,分别代表中方和日方。每个团队安排专门人员负责相关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的查阅、收集、整理,以及象征性演出服装的制作(为降低成本,建议学生采用报纸或者旧衣服,但一定要有象征性)。然后,全体成员精力合作进行剧本的编写、修改。之后,再根据剧本进行角色的分派、内容的排练、体现历史情景的PPT制作等。最后,通过完整的现场演出来重现当年的历史场景。这样的操作实践,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整个参与的过程中全面了解历史事件本身,同时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自身的身体涉入来深刻体验这段历史,这样的学习效果就远比教师在课堂上单纯地讲出这段历史要深刻、广泛得多。甚至可以说,这样的体验将会让他们终身难忘,因为它全面展示和锻炼了他们多方面的综合能力。这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所无法迄及的效果。想必这样的角色扮演式学习一定会受到学生的推崇和喜爱,学习积极性一定会大大提升,会让他们感受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竟然还有如此的一番天地和乐趣。

二、“情景性”启示思政教师要全身心参与,带领学生全身心融合

认知情景性认为人的认知过程受到情境中诸多因素影响。荷兰心理学家Jostmann,Lakens和Schubert等人在2009年的研究[7]结果表明:情境对身体上的影响,会导致主体对事物重要性的评价出现差异,身体对情景的体验对认知具有直接的塑造作用,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思政课教师需要全身心地融入,才能带给学生不同的身体体验,然后带动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和融入课堂。

首先,在教学内容的准备上,思政课教师要全身心投入,尽量保证讲授内容的逻辑性和体系性,案例选取的时效性,以及语言使用的新颖性。众所周知,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有五门必修课,除《纲要》课外,其他几门课的逻辑性和体系性都很强,尤其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为代表。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在准备教学内容的时候,务必要全身心地投入,保证不仅能够给学生讲清教材所涉的具体知识点,更要能够超出教材讲清课程本身的体系架构和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点之间不是割裂的、分散的,而是有机统一和联为一体的,从而能够形成每一门课的完整的逻辑架构,这样学生才会真正感受到学习该门课程的乐趣、魅力和收获,而不是机械地记住一些零散的知识点以应付考试而已。为此,就要求思政课老师必须打破传统教学只注重讲授知识点的习惯,变为注重对学生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的训练,主动带领学生进行知识点之间的逻辑推导,而不是一股脑地把知识点抛给他们了事。这样的授课,学生才会不自觉地跟着老师的思路主动进行思考,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这样的课堂,学生才不会脱离老师的讲授而走神,而是积极融入课堂,和老师一起进行全身心地互动。当然,为了做到这一点,还需要思政课老师在案例的选取上一定要选取最具时效性,也就是最切合时代的经典案例,而不是一些过时的案例。同时,在语言的使用上还要有新颖性,也就是尽量能使用极具时代特色的语言如一些流行的网络语言,让学生感受到思政课老师也不是那么的过时,而是很时尚的。通过这多方面的努力,学生一定会充分感受到思政课老师和思政课的魅力,从而能全身心地融入课堂。

其次,在教学形式的变换上,思政课教师应该尝试走下讲台授课。教师不固定地站在讲台上,时而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学生的身体感受,让他们感觉到老师并不是一味地高高在上进行讲授,而是平等地和他们一起交流、一起思考、一起探讨,亦师亦友,这样就会迅速地缩小对老师的空间距离感和心理疏远感,增强亲近感,形成良好的心理感受,进而愿意积极倾听老师的讲授,达到师生融为一体的学习状态。这一点,已经在心理学家Jacob和Gueguen[8]的研究中得到证实:身体距离较近的个体更容易产生亲近的感受。学生对教师亲近感愈强,其注意力就会愈集中,给予教师的反馈就会愈积极,那么教师的身体兴奋性体验就愈加明显,教学愿望就愈加强烈,教学情绪就愈加高涨,教学互动就愈加充分,师生融合学习的一体化程度就愈高。

再次,在教学语调和语速的处理上,思政课教师应尤为注意授课过程中语调和语速的变化,让学生有抑扬顿挫的感觉,从而避免听觉疲劳,以更持续地融入课堂。心理学家Price和Harmon-Jones[9]深入研究语速、脑和情緒的相互关系后发现:调节语速能激活前额叶和杏仁核,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情绪。相对自然科学来说,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总体来说相对比较枯燥和理论化,如果教师语调一直保持在同一个水平而且语速又过慢的话,非常容易引起学生的听觉疲劳,从而令其昏昏欲睡,很难有较高的生理唤起来投入学习。当然,如果教师的语调过高和语速太快,不仅会让自己感觉紧张,同时也会将这种情绪传递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压迫感和焦虑感,从而涌现逃离课堂的冲动。因此,思政课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声调的平和性和声音的节奏感,以及声音所传递的积极正向的情绪,提高学生的学习专注度,从而促进师生间能够共同全身心地融合。

三、“交互性”启示思政教师要创设良好教学情境,带领学生融入性学习

认知交互性认为人的认知过程是身体的物理属性和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学生需要在良好的教学情境中进行情境融合地学习。因此,思政课教师应注重良好教学情境的创设,全面关注物理情境、心理情境、人文情境和人际情境对学生的影响。

首先,创设温暖、热烈、向上的思政课教学情境。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大部分大学生在心理上对思政课是排斥的,在情感上是冷漠和淡然的。在这样的心理预设下,思政课老师如何让思政课“三进”,尤其要进学生的头脑,就值得老师们下功夫。作者认为,可以首先在教学情境上下功夫,尽可能地为他们创设一种温暖、热烈、向上的思政课堂情境。比如:教师可以始终保持微笑授课,并且尽量不要看着讲稿授课,而是始终面对学生进行讲授,并且能够在讲台上和讲台下自由地来回走动着讲授,这样可以从始至终保持和学生的眼神交流,甚至是近距离的身体接触,一来可以让学生消除对你的对立感,增强亲近感;二来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你对他们的亲近和友好。当然,如果时机恰当的话,也可以真切地表达你对他们的喜爱。同时,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表扬。因为,大多数学生的思政理论知识背景是相对比较欠缺的,所以在授课过程中师生互动时如果学生的回答是对的,那就要及时对他们进行表扬,尤其是集体性的表扬,甚至以他们非常喜欢的集体加分方式加以奖励,就会极大地激发起他们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从而极大地提升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此外,在讲授中还可以不断结合一些历年考研的试题和知识进行讲授,因为这样可以激发他们尽早确定考研的志向,从而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情境,使学生自觉融入课堂,跟着老师一起学习。

其次,创设实境具身的学习环境,即借助外界条件设置,使教学内容的情境再现。如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内容时,就可以制作一个关于“麦子”生长的小视频。视频中展现麦子生长的全过程:麦粒作为种子撒到地里,只要具备了适宜的土壤、阳光、空气、温度和水分,种子就会慢慢发芽,长出麦苗。这段视频说明麦粒逐渐被麦苗否定,是第一次否定。然后,麦苗又逐渐长高成长为麦株,麦株又逐渐生长、开花、结实,结出新的麦粒。麦粒一旦成熟,就会被收割,麦株就会被砍掉。这段视频就展现的是麦株被新的麦粒否定的过程,这是第二次否定。经过第二次否定之后,麦粒就从最初的麦粒又回到了麦粒状态,就完成了一次完整的发展过程。即从麦粒到麦株再到麦粒,亦即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过程。通过这两段视频的展示,就让学生明白了事物自身是如何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的。显然,通过这样的视频展现生活中大家熟悉的现象,就会让学生领略到抽象的思政课理论是如此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如此地生动和具体,从而就容易接受和理解。

再次,创设离线具身的学习环境,即完全不依赖具体的情境,而是通过个体的亲身经历、教师的语言描绘、自己的心理想象达到具身效应。比如:教师在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的“法”的起源时,就可以从“法”的繁体字“灋”来创设离线具身的学习环境。“灋”是由 “氵”“廌”“去”三部分组成。“氵”的意思是执法要平之如水,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描述让学生联想生活中江河湖海的水,从而理解“水”寓的“公平”之意,意指法律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廌”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兽,它生性正直,能辨别是非曲直,在甄别纠纷时,它会用独角“触不直者”,被触者即为败诉。古人把这种生性正直、专触不直者的神明裁判者——“廌” 纳入“法”的范畴,寓意“法”的正直和正义。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在生活中所看到的很多法院的门口塑有的独角石兽的画面,就可以理解“法”的正直、正义之意。“去”是神兽断案后,将理屈的人去除掉。这样,通过语言的描述、生活经验的体会和想象的方式,让学生非常形象而深刻地理解“法”的含义,就比生硬的讲授效果要好得多。这就是典型的离线具身情境的设置。

最后,创设实感具身的学习环境,即通过身体与教学情境直接接触而产生的具身反应。比如:为了帮助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可以在社会实践教学环节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一些伟人故居、纪念馆等。通过这种实感的情境教学,可以让学生充分领略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理想信念的坚定和执着,以及非凡的意志品质,从中受到的感染和教育就远比老师的课堂讲授来得更真实、持久和有力。

参考文献:

[1]叶浩生.身心二元论的困境与具身认知研究的兴起[J].心理科学,2011(4):999-1005.

[2]李恒威,黄华新.“第二代认知科学”的认知观[J].哲学研究,2006(6):92-99.

[3]Glenberg,A.M..Embodiment as a unifying perspective for psychology[J].Wiley Interdisciplinary Reviews:Cognitive Science,2010,1:586-596.

[4]Goldin-Meadow,S,Cook,S.W.,&Mitchell,Z.A.Gesturing gives children new ideas about math[J].Psychological Science,2009,20(3):267-272.

[5]Strack F,Martin L,Stepper S.Inhibiting and Facilitating Conditions of the Human S Mile:A Nonobtrusive Test of the Facial Feedback Hypothesi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8,53(5):768-777.

[6]Roberts, T. A., & Arefi-Afshar, Y. Not all who stand tall are proud: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proprioceptive effects of upright posture[J]. Cognition and Emotion, 2007,21(4):714-727.

[7]Jostmann N B,Lakens K,Schubert T W.Weight as An Embodiment of Importance[J].Psychological Science,2009,20(9):1169-1174.

[8]Jacob, C., & Guéguen, N. The effect of physical distance between patrons and servers on tipping[J]. Journal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Research,2012,36(1):25-31.

[9]Price, T. F., & Harmon-Jones, E. Embodied emotion: The influence of manipulated facial and bodily states on emotive responses[J].Wiley Interdisciplinary Reviews: Cognitive Science, 2015(6):461-473.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生成与发展研究”(编号:13YJC710009);2015川北医学院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高校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编号:201511)

作者简介:李儒林(1975-),女,汉族,四川南充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人格心理学。

猜你喜欢
具身认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启示
具身认知视域下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的教学反思
团体动力学视域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课堂教学初探
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研究
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研究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在线学习环境设计研究
身体对心智的塑造:具身认知及其教育启示
具身认知及其对课堂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