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末期库存悬浮红细胞引起输血不良反应调查分析

2020-11-11 04:53单泓王姣杰刘敏别立莉李建斌安慧娟
实验与检验医学 2020年5期
关键词:溶血性终末期红细胞

单泓,王姣杰,刘敏,别立莉,李建斌,安慧娟

(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河南 郑州 450000)

红细胞是最常见的血液成分,主要用于各种贫血患者的抢救治疗,至今为止仍是临床不可替代的治疗措施之一。 而临床所用红细胞几乎均为库存红细胞,但库存红细胞在保存过程中会发生储存损伤。 当前大多数文献关注不同保存时间内红细胞质量变化,对终末期库存红细胞使用情况及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情况关注较少。 因此,我们回顾性分析2016 年1 月-2018 年1 月期间反馈至我血液中心的红细胞不良反应病例,并统计这期间发放至临床的悬浮红细胞总数数量及终末期悬浮红细胞的数量, 探讨终末期库存红细胞所占比例及引起输血不良反的发生情况,为安全输血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收集 2016 年1 月-2018 年 1 月期间郑州地区各家医院反馈至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的输血不良反应回馈报告表 从中筛选出悬浮红细胞制品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按照患者性别、年龄、输血不良反应表现、既往输血次数、病史等进行登记,信息跟踪方式追溯悬浮红细胞采集、制备、保存及输血时间, 同时统计这期间发放至临床的悬浮红细胞总数数量及终末期悬浮红细胞的数量。

1.2 不良反应标准判断 借鉴我国大多数文献对于输血不良反应的分类方法,即:溶血反应和非溶血性反应,后者主要包括:发热反应、过敏反应和其他(将寒战、畏寒等发热的症状体征归为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将皮疹、瘙痒等症状体征归为过敏反应;将头晕、胸闷、烦躁,无发热、皮疹或瘙痒归为其他.)

1.3 终末期悬浮红细胞储存时间界定 本研究库存悬浮红细胞为保存期为35d 的悬浮红细胞,终末期悬浮红细胞为距离有效期末6 天内 (包含6天)的悬浮红细胞,即保存期为29~35d 的悬浮红细胞。

1.4 方法 对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分类,了解各种输血不良反构成比;计算终末期悬浮红细胞及其他悬浮红细胞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l7.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频率以率表示。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红细胞输注不良反应的统计 2016 年1 月-2018 年1 月期间, 我血液中心发放到临床悬浮红细胞约35196 6 份, 其中终末期悬浮红细胞217份,约占0.62‰(217/351966),其他为保存期在 28d内的悬浮红细胞,约占99.38%;收到210 份悬浮红细胞输血不良反应回馈报告表, 其中男性89 例(42%),女性 121 例(58%),总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约占0.66‰。其中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约占52.8%(111/210);过敏反应约占 34.8%(73/210);溶血反应占 0.05%(1/210)其他约占 10.95%(25/210)。210例输血不良反应中,15 例为终末期悬浮红细胞引起。 195 例为保存期在28d 内的悬浮红细胞引起。

2.2 终末期悬浮红细胞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类型构成比 2016 年1 月-2018 年1 月期间共发放终末期悬浮红细胞为217 份,发生输血不良反应15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约为6.9%,不良反应类型以非溶血性发热为主,高达80%(12/15)。而保存期在28d 内的悬浮红细胞共计351749 袋, 发生不良反应195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约为0.61‰。 终末期悬浮红细胞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保存期在28d 内的悬浮红细胞, 两组比较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 见表1。

3 讨论

近年来,红细胞保存时间长短对血液质量及对临床应用效果的影响, 越来越受到国内外专家关注。 有学者认为输新鲜红细胞能够降低输血相关死亡率和不良反应[1]。 多个回顾性研究对悬浮红细胞(RBCs) 长期储存(长达 42 天)后的输血效力和安全性方面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与输入“新鲜”RBCs(例如少于 14 天的储存期)相比,输注“老”RBCs(例如储存期大于28 天)与多种并发症相关,包括脓毒血症、肺炎、多器官功能衰竭、心肌梗死、急性肾功能衰竭、血栓形成和死亡率增加[2,3]。 但也有研究报告与之相反,有一项随机试验研究没有显示新鲜红细胞能降低死亡率,5 个国家59 个中心的4 919 例患者进行的一项随机平行对照试验,随机分为“新鲜”红细胞组(2457 例,平常存储时间为11.8d)和标准红细胞组(2462 例,平均储存时间为22.4d),主要观察结果是90d 全因死亡率;次要观察结果是28d 死亡率、存活期、第28 天脱离机械通气、新发血液感染、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住院时长、第180 天的生活质量。无论是主要结果,还是次级结果,“新鲜”红细胞输注并未使患者受益[4]。

表1 终末期悬浮红细胞输注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类型构成比

目前, 国内库存悬浮红细胞保存期多为35d,不同保存时间对红细胞的质量影响已有众多报道[5-7],而对终末期红细胞使用情况及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研究较少。 本统计结果显示悬浮红细胞总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约占0.66‰。 其中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占比最高,约占52.8%(111/210),这与文献报道红细胞所致的输血不良反应以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为主相一致[8-10]。终末期悬浮红细胞(距离有效期6 天内的红细胞)共发放217 份,共发生输血不良反应15 例, 则其总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约6.9%(15/217),而保存期在 28 天内的红细胞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61‰,终末期悬浮红细胞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远高于后者 (6.9%VS0.61‰),说明随着库存红细胞保存时间的延长,至终末期时,输血不良反应明显增加。 对终末期悬浮红细胞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进一步分析,发现非溶血性发热反应高达80%(12/15)。 以往的研究认为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主要与血制品中残留的白细胞及其细胞因子等相关,过敏反应主要与残留的血浆蛋白成分相关[11,12]。 红细胞在保存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结构、生物化学和代谢的变化,长时间保存会引起红细胞变形能力变差,损害携氧能力,激活氧化应激,促进炎症作用和凝血等,通常把这些变化称为“储存损伤”[13]。 本研究发现的这种现象可能与上述机制有关。 另外,本研究结果提示我血液中心终末期红细胞占比极低,仅占0.62‰,表明我血液中心血液发放控制良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

综上所述,库存悬浮红细胞总体输血不良反应以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为主,过敏反应次之,其他非溶血性反应占比较少,溶血性反应发生率最低;接近保存末期红细胞更易发生输血不良反应,且以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为主,建议建议临床应用时,注意提前采取预防措施,避免或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猜你喜欢
溶血性终末期红细胞
透析及非透析终末期肾脏病患者血管钙化情况和影响因素分析
营养护理干预对终末期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效果
探讨心理干预在终末期肿瘤患者康复中的临床作用
猪附红细胞体病致病机理及中药防治
腹膜透析在有腹部手术史的终末期肾病患者中的应用
高中牛物学红细胞知识总览
碳氧血红蛋白在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中的临床意义
经常镜下血尿是怎么回事
注射用头孢替坦二钠的安全性再评价
副溶血性弧菌保藏条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