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交流互鉴观与看待中西文化

2020-11-12 07:31殷艺晴
时代人物 2020年19期
关键词:吸收中西文化文化自信

殷艺晴

关键词:习近平;交流互鉴观;中西文化;吸收;文化自信

通过对现实情况和学术研究领域观察,我们能够发现业界人士和相关学术理论研究者往往对如何看待中西文化这一问题给予很高的关注度,尤其很多学术理论研究者在這一方面进行了相当深入的研究,也产生了许多的研究成果。通过对相关领域已发表学术论著的研读,笔者发现很多观点和方法值得借鉴,但是由于学者自身研究方向限制和现实因素,该问题的研究尚有很多空白之处,这可以说是前人研究的遗漏之处,但这恰恰为新的研究的提供了一定的方向和空间,这样学术研究才能够不断创新。笔者在捕捉该问题的研究新空间和新角度之时,选择了立足于与习近平交流互鉴观这一角度。希望从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新的探索。

习近平交流互鉴观的核心内涵

习近平交流互鉴观是习近平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思想来源于2019年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开模式大会上的主旨演讲。这一思想的核心内涵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世界上的任何文明如果长期自我封闭,必将走向衰落。因此,交流互鉴是任何一种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因为一种文明无论其如何先进和发达,但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不断注入新的因素,才能够长久地保持旺盛生命活力。第二,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明交流互鉴应该是对等的、平等的,应该是多元的、多向的,而不应该是强制的、强迫的,不应该是单一的、单向的。 这说明世界上的文明不存在绝对的优劣,更没有任何的中心文明论存在,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文明都是平等的。

习近平互鉴交流观既给出了一种宏观上的思维认识,有指明了微观的具体做法,这些具体的做法主要包括了,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 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应该说这些做法既具有可效性,更具有可行性。无论是对于国家社会,还是对于我们个人来说都具有一定的实际指导意义。

近代看待中西文化发展历程与现代社会看待的基本要求

看待中西文化是一个长期以来存在的文化哲学问题,最早起源于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在近代百年的历史奋斗与抗争中经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向西方学习的三个阶段,应该说对于西方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原来一味排斥的做法。但是经历一战后国人对欧战的反思、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左翼文化思潮的发展以及建国前后的思想改造,国人对中西方文化的审视有出现一定的偏颇。但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与世界联系日益密切,因此国人对中西文化的看待又逐渐回归于客观。

应该说进入现代社会以后,现代社会文明的步伐和时代主要潮流决定了我们在看待中西方文化时,应该达到一定的基本要求,这些基本要求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理性且具有宏观视野是我们看待中西文化时的一个最基础要求,也就是说无论我们对中西文化各自了解多少,我们至少要保持一份理性,不能一味贬低一种文化,也不能过度拔高一种文化。最重要的是我们要从一个长的时间范围内、从一个较为广阔的范围去看待中西文化。应该说这一要求是和当代社会民主和谐的主流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1]

有效把握文化和政治之间的关系是对建国前后思想改造、政治运动的一种反思。我们在看待中西文化时确实应该秉持一种家国情怀、爱国主义,更应该对西方国家保持应当有的警惕。但是我们却不能够有过度的政治敏感,更不能用文革时期的那种思维去定性某种现象和事物,像绍兴文理学院班瑞钧那样认为觉得美国电影比中国电影好就是卖国,这样的行为是要不得的。[2]

欣赏西方文化而不失自信是指我们应该实事求是看到近代以来西方文化的优势和创造的各个方面成就,应该抱着一种欣赏的态度去看待西方文化。这样的态度是一种心胸宽阔的表现,更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但是我们也不能妄自菲薄、自我贬低甚至是自我否定,我们还是应该看到中国文化的优势以及在当代焕发的时代价值。这就是我们经常提高的文化自信,这种文化自信即使在中西文化对比时应该坚持的,更是立足于客观现实。

运用习近平交流互鉴观看待中西文化的策略分析

通过上述两方面的分析,我们能够看到运用习近平交流互鉴观进行对中西方文化的看待是具有可行性和可效性的,具体的看待策略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坚持包容开放、互学互鉴与中西方文化的平等

习近平交流互鉴观中做核心的做法就是坚持包容开发、互学互鉴,在这一思想我们应该认识到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是平等的,这里的平等既包含了审视地位的平等,而且更体现了中西文化都存在着各自的劣势和优势,必须互学互鉴、取长补短。

我们对于中国文化确实应该抱有一种热爱、一种家国情怀,恰恰因为有这两种情感我们才会为中国文化的长期发展而思考和着想,那么懂得向西方文化学习、充分吸收西方文化优秀成果才是长期发展的有效路径。[3]因此,习近平交流互鉴观为我们维护中国文化提供了一种智慧、提供了一项策略。

我们不难看出坚持包容开放、互学互鉴是一种理性且具有宏观视野的表现,更是构建了一种动态的文化本体观。我们确实要坚持文化自信和文化本位,但是我们更希望我们中国的文化能够不断地融合新的因素。我们不会爱护而选择封闭,因为那样是我们对文化的一种隐性损害。

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与处理好文化和政治的关系

习近平互鉴交流观中特点强调了在不同文明交流过程中一定要坚持相互尊重、平等对待,更要多元多向,也具体地阐述了在文明交流过程中不应该是强制的、强迫的,是单一的、单向的。其实这些观点和理论让我们对处理文化和政治之间的关系时变得更为客观和沉稳。

对于西方和中国的尊重性的、平等对待性的交流,我们应该表示欢迎。对于西方的优秀文化成果,我们也确实应该进行积极吸收。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应该因为政治制度的差异和国与国之间的利益冲突而抱有一种排斥和抵触的态度。[4]同时也说明了,我们不能因为眼前和某些国家存在一些共同的利益,而就一味地接受这些国家的文化,甚至是一些不平等的交流。笔者认为这就是坚持原则、不趋炎附势的一种体现。

另外多元多向的文化交流也很好地说明了这一问题,西方的文明也是多元的,但是我们与西方国家的政治关系可能相对较为片面,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后者的片面而给前者人为地加以限制。

当然对于西方国家在文化交流过程中的一些别有用心的行为我们确实应该警惕和谴责,这是我们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所以我们应该很好地把握看待中西方文化中文化和政治之间关系的合理维度。

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和把握合理的文化自信

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确实是习近平互鉴交流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这一思想最早出自于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论述,其具体的含义常常被解释为人们要懂得各自欣赏自己创造的美,还要包容的欣赏别人创造的美。这就说明我们在对待中西文化时应该对两种文化都抱有一种温情与敬意,应该更多看到的是两种文化的优点,更以一种阳光的心态去审视。

有了对两种文化的优点发现,才能够建立起合理的文化自信。这种自信中包含了平和、包容、稳重、理性,这样的文化自信更体现了辩证的哲学思维。也就说说合理的自信首先是要有对自我的肯定,并且同时能够肯定自己对其他文化的认同正确性和认知能力。中国文化需要进步、需要不断保持生机与活力,实现这种目标的核心途径就是保持自己的优点并且不断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点,这正是“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体现。

上述三个方面是笔者对运用习近平互鉴交流观看待中西方文化的策略分析,这种分析是立足于习近平互鉴交流观、中西文化特点以及现实情况。诚然这些分析是笔者的一家之言,难免存在自己的主观偏见和纰漏。但是这些确实是笔者自己对看待中西文化的一种解读,基本上格调与当代社会民主和谐的主流思想还是相一致的。

参考文献

[1]宋悦.习近平关于文明交流互鉴重要论述的根源探析[J].学理论,2020(05):8-11.

[2]王浩斌,王慧祥.“一带一路”:践行习近平新时代文明交流互鉴观的现实路径[J].山东干部函授大学学报(理论学习),2020(03):14-19.

[3]謝清果.文明共生论:世界文明交往范式的“中国方案”——习近平关于人类文明交流互鉴重要论述的思想体系[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0(06):72-83.

[4]胡芮.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思想的哲学思维研究[D].山东大学,2018.

猜你喜欢
吸收中西文化文化自信
基于新媒体专业能力培养的“中西文化比较”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文化认同背景下跨文化交际研究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Conflicts and Blending in Guasha
中西文化大对比之“交际语言”的差异
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现代视野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人体的吸收功能》说课设计
镉在旱柳(Salix matsudana Koidz)植株各器官中的积累及对其它营养元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