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踝解剖型钩钢板治疗对粉碎性内踝骨折患者踝关节功能的影响

2020-11-13 03:51王鹏
中华养生保健 2020年6期
关键词:内踝粉碎性活动度

王鹏

(山东省南山医院外二科,山东济南,250002)

踝关节骨折是骨科常见的下肢骨折,占各类型骨折的4%左右[1]。其中粉碎性内踝关节骨折较为少见,目前临床常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治疗原则则是予以骨折部准确复位、牢固内固定。目前临床针对粉碎性内踝骨折内固定主要有内踝解剖型钩钢板治疗与外踝钩钢板治疗,但两种固定方法产生的临床疗效仍存争议[2]。本文对粉碎性内踝骨折患者采用不同的固定方式,旨在分析两种固定方式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7年4月~2019年4月于山东省南山医院手术治疗的87例粉碎性内踝骨折患者,经抽签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43例,男22例,女21例;年龄27~58岁,平均(42.63±4.10)岁;右踝17例,左踝26例。观察组44例,男21例,女23例;年龄 25~60岁,平均(43.28±6.15)岁;右踝18例,左踝26例。组间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0.05),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经X线检查确诊为粉碎性内踝骨折、单纯性踝关节骨折、家属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凝血功能障碍、手术及置入物禁忌证、严重心脏病等患者。

1.3 方法

两组患者住院后均行踝关节正侧位影像学检查,首先进行踝关节手法复位,并予石膏固定,予冰敷消肿治疗,待踝关节肿胀消退后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其中观察组予内踝解剖型钩钢板治疗,患者仰卧位,常规消毒并行全身麻醉;首先于内踝处行一弧形切口,逐层切开皮肤、浅深筋膜,注意避开大隐静脉,充分将内踝骨折部暴露在术野范围内,将前内侧关节囊打开,冲洗关节腔内的血肿、骨折碎片及软组织;医务人员充分探查其他组织损伤情况,重点观察内外侧副韧带是否损伤,查看胫骨远端的内侧穹窿关节面有无压缩及塌陷情况,若出现异常生理改变则需撬拨软骨下骨至原位,复位胫骨远端关节面,严重时取胫骨远端骨对残损处进行植骨操作,以保持正常形态;内踝骨折处复位完整后采用克氏针行临时固定处理,“C”型臂X线机检查患者踝关节正侧位骨折对位情况,发现骨折复位良好、关节面对齐后采用内踝解剖型钩钢板固定治疗,置入空心螺钉使钩钢板固定于内踝骨质内防止移位。对照组予外踝钩钢板治疗,手术步骤与观察组相同,经过C臂机透视踝关节复位后,在内踝处采用外踝钩钢板固定,空心螺钉辅助。两组患者在术后根据伤口恢复情况进行患肢运动训练,随访3个月。

1.4 观察指标

①踝关节功能比较:两组患者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医师协会(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系统[3]评价其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的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共100分,分数越高表明踝关节功能恢复越好。②踝关节活动度比较:采用量角器测量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踝关节背屈及跖屈角度,所有患者均由同一医务人员进行测量。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踝关节功能对比

两组患者在术后1周、3个月的AOFAS评分均高于术前,观察组术后1周、3个月的AOFA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0.05)。见表1。

2.2 踝关节活动度对比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术后1周、3个月的踝关节背屈、跖屈活动度均高于术前,观察组背屈、跖屈活动度优于对照组(<0.05)。见表 2。

表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AOFAS评分比较 (±s,分)

表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AOFAS评分比较 (±s,分)

注:与术前比较,△<0.05;与对照组比较,▲<0.05。

?

3 讨论

当内踝发生粉碎性骨折后,其踝部生理结构完全破坏,对自身应力不能起到很好的控制能力,导致踝部功能完全丧失,而恢复及重建踝关节术后功能必须满足扭转及负重,因此为促进患者踝关节早期康复训练,当患者发生粉碎性内踝骨折时,手术治疗原则是重新建立踝关节的支撑能力,保证踝关节达到一定的抗扭转能力[4]。外踝钩钢板固定方式在操作过程中使用的钢板为外踝钩钢板,此钢板在设计上较为巧妙,钢板远端处有2个尖钩,在空心螺钉的辅助加压下尖钩可以刺入内踝骨质内部,从而可以固定踝关节的稳定性,对扭转能力具有一定的提高作用;另外外踝钩钢板固定可以充分支撑钢板,当在关节处植骨后,支撑作用可以避免关节面的塌陷,因此能够加快患者内踝生理结构的正常化,促进负重能力的形成。而内踝解剖型钩钢板固定在选取材料上较为特别,选取的内踝钩钢板属于解剖型钢板,此种钢板在减少了在术中反复塑性的麻烦,将内踝钩钢板固定于内踝部,从而在骨折远端部形成一个三角形式的多平面立体固定结构,促进抗扭转能力的增强;另外内踝钩钢板通过固定作用减少内踝骨体向远处移动,不仅可以起到骨折端的加压作用,且能够有效支撑骨体,并防止其滑动[5]。观察组术后1周、3个月的AOFAS评分高于对照组,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外踝钩钢板属于非解剖型钢板,当通过钩尖固定内踝时,钩子虽可有效固定骨体,但由于钩子较为短小,不能与内踝完全相符,进而造成对骨体的把持力降低,导致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低于内踝解剖型钩钢板治疗。

背屈、跖屈是踝关节的两种活动形式,当患者发生粉碎性内踝骨折时,踝部结构完全破坏,导致患者踝关节活动度完全丧失,影响患者术后恢复[6]。通过两种不同的固定方式发现,观察组患者术后1周、3个月的背屈、跖屈活动度均高于对照组,说明内踝解剖型钩钢板治疗效果显著。内踝解剖型钩钢板治疗在生物力学上给予有效支撑,通过抑制骨体的方式对关节面提供更大的承托能力,虽然外踝钩钢板在固定时也可重建踝部生物力学结构,但是钩子对骨体的稳定性不够,不能承托较大的力,在后期活动时易发生关节畸形,引起患者踝关节活动度降低。

综上所述,内踝解剖型钩钢板治疗通过加压、支撑作用,可有效固定粉碎性内踝骨折,提高患者术后踝关节功能及活动度,值得临床深入研究。

表2 两组患者踝关节背屈、跖屈活动度比较 (±s,度)

表2 两组患者踝关节背屈、跖屈活动度比较 (±s,度)

注:与术前比较,△<0.05;与对照组比较,▲<0.05。

?

猜你喜欢
内踝粉碎性活动度
量化控制法指导髌骨粉碎性骨折术后功能锻炼的效果观察
基于Delphi的运动处方对断指再植术患者手功能、手指活动度及患指感觉恢复的影响
53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疾病活动度的关联性分析
NLR、C3、C4、CRP评估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的比较分析
四肢创伤开放性并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治疗
内踝截骨术的临床应用与进展
MRI联合超声成像评价类风湿性腕关节炎患者关节活动度的价值
累及内踝后丘的三踝骨折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支撑钢板治疗26 例内踝垂直型骨折
三踝骨折采用后踝一内踝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临床分析